明确需求,明确能力,然后再借力发力!
當前位置:首頁 » 利息利率 » 貸款利率差分後的經濟意義
擴展閱讀
徽常有財App上貸款測額度 2025-02-21 23:59:56
2017東莞首套房貸款利率 2025-02-21 23:30:43

貸款利率差分後的經濟意義

發布時間: 2021-04-22 03:25:53

㈠ 提高人民幣貸款利率對國家的經濟的影響

(轉貼)中國上調貸款利率對全球經濟的十大影響

(原文標題)中國上調貸款利率影響知多少

(編者註:看這樣的文章很有意思,感覺很多中國人不會想到的問題或方面,外國人都替我們想到了。難怪中國這幾年在學業上突飛猛進,也是拜此所賜。)

中國人民銀行(People's Bank of China)決定自2004年11月以來首次上調貸款基準利率,旨在給過熱的經濟降溫。央行將一年期貸款利率從5.58%上調至5.85%,這加大了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借貸成本。此舉增加了對中國經濟大幅減速的擔憂,引發了周四全球金融市場的震盪。但本文著重說明的是投資者從長遠角度應該了解的事情。

世界其他國家為什麼關注?

中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按一些人的統計甚至更靠前——並仍在高速發展,第一季度的增長率為10%左右。中國的快速增長令許多觀察人士擔心經濟過熱和硬著陸的風險,如果這樣,將會沖擊整個世界,尤其是亞洲地區的經濟。中國的增長還意味著對原油等各種大宗商品的龐大需求,此類商品的價格因此居高不下,也令美國駕車人感受到了汽油價格上漲的痛苦。

此舉將使中國經濟減速嗎?

僅是如此的話,不會;最多隻會產生微小的影響。但U.S. Global Investors旗下中國地區機會基金的投資組合經理羅密歐•達特(Romeo Dator)說,這可能是連續剎車舉動中的第一次。達特稱,央行官員已表示對把經濟增長率降至8%左右持相當認真的態度。不過,J.P. Morgan Private Client Services的首席經濟學家Anthony Chan說,中國經濟可能會自然減速。

但中國在上調貸款利率的同時卻維持銀行存款利率不變,這最終可能會改變中國增長的內部結構,如果中國繼續保持這種增長步伐的話。貸款利率上升可能降低中國的投資增長速度,而存款利率不變會遏制海外投資者利用高利率兌現的企圖,減緩海外游資流入中國的速度。較低的存款利率也可能鼓勵中國消費者減少存款,提高國內需求。不過,馬薩諸塞州經濟研究機構Global Insight旗下China Regional Service的高級分析師威廉姆•赫斯(William Hess)警告說,貸款成本的提高不利於中國消費者,就像此舉不受到美國消費者的歡迎一樣。

政治風險顧問及咨詢機構Eurasia Group的中國分析師詹森•金多普(Jason Kindopp)稱,中國缺乏明確的宏觀政策機制可能導致不同部委競相實現各自的政策目標,協調不一的反應將引發矯枉過正。金多普說,2004年就出現過這種情況,當時中國經歷了短暫但猛烈的經濟減速。

投資者應做何反應?

分析師表示,中國過熱的經濟小幅降溫不會打擊投資者對中國長遠發展潛力的樂觀看法。Lipper Inc.的高級研究分析師安德魯•克拉克(Andrew Clark)說,近年來中國採取了大量措施給經濟降溫,但都沒有真正奏效。克拉克稱,盡管中國正在採取措施提振國內消費,但現在看來要寄希望於中國消費者還為時尚早;消費者要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力軍可能還需20年的時間。

此舉會損害中國的銀行嗎?

中國的銀行短期內將會從中受益,因為它們可以從貸款中獲得更高的收入,但卻不必多支付存款利息。中國的許多銀行都倍受壞帳的困擾。晨星公司(Morningstar Inc.)亞洲(不含日本)分析師杜塔(Arijit Dutta)說,只要增長依然強勁,銀行的日子就不會難過。不過如果中國的小型民營企業——重要的貸款客戶——因為貸款利率提高或經濟減速而不再借貸,那麼銀行也會受到沖擊。

此舉會推高中國的匯率嗎?

通常,利率上升會推高匯率。但中國政府在人為壓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以增加出口,這也令美國官員和製造商大為不滿。不少分析師稱,此舉可能顯示出中國打算進一步重估人民幣匯率,這是給經濟降溫的另一個有效途徑。但分析師對中國提高人民幣匯率的意願持不同看法。去年6月,中國政府大張旗鼓地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提高了2%,但此後人民幣僅升值了1%,使市場機制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分析師認為,政策制定者很可能繼續非常緩慢地重估人民幣匯率。Brown Brothers Harriman的高級外匯策略師尼克•本尼布克(Nick Bennenbroek)說,我們不認為此次加息是有關部門想要加快人民幣升值步伐的反映。

此舉會影響其他貨幣嗎?

如果中國繼續採取步驟加息和提高人民幣估值,那麼日圓和其他亞洲貨幣兌美元和歐元很可能升值。

這會推動其它國家的利率走高嗎?

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不過目前美國等其他主要經濟體也在加息。但如果中國和其它經濟體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停止加息後還在繼續提高利率,那麼會給美元帶來進一步的壓力。

中國經濟減速會損害全球經濟嗎?

如果大幅減速,那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但目前尚未出現這種跡象。如果中國繼續採取措施提振國內需求,減少出口,則加息會使經濟更加平衡,降低全球貿易不平衡,可能使經濟更加健康持續地增長,同時減輕美國在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上給中國施加的壓力。

這會有助於降低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嗎?

作用不大。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商品便宜,中國的商品便宜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廉。盡管成本正在上升,但還不足以改變目前的貿易格局。與此同時,致力於保持社會穩定的中國政府會竭盡所能不讓數百萬出口行業的工人失業。

此舉將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產生何種影響?

如果中國央行成功實現了經濟的降溫,那麼部分大宗商品的價格將會下跌。新澤西州Advisors Capital Management的首席投資長查爾斯•利伯曼(Charles Lieberman)說,如果經濟增長減速,建築活動放緩,那麼銅等原材料的價格將受到更大,更直接的影響。另一方面,如果中國經濟最終實現了再平衡,消費者需求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那麼大宗商品價格則可能保持強勢,甚至繼續走高,因為中國的消費者仍需要大量的石油、黃金和其它大宗商品。

Mark Gongloff / Kirsti McCabe / David Gaffen / Matt Phillips / Worth Civils

香港時間2006年04月28日14:54更新

㈡ 銀行調整存貸款利率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可能對經濟增長、企業投資、家庭消費、進出口等產生以下影響:

提高貸款利率可防止經濟增長過熱。我國經濟自2002年開始加速增長。上調貸款基準利率使貨幣供給減少,從而使投資、消費減少,最終造成總產出的減少,有利於避免加速的增長演變為經濟過熱。

首次下調活期存款名義利率,原因在於企業存款、居民儲蓄中活期存款所佔比重過高,為抑制流動性過剩,下調活期存款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活期存款。

提高貸款利率對家庭消費將產生一定影響。2001年以後消費需求趨旺,2001年-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0.1%,8.8%,9.1%,13.3%,12.8%,13.7%,2007年預計增長12.5%左右。主要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以買房裝修、買車為消費熱點。這方面的消費需求過於旺盛既較強地推動了重化工業和房地產投資的發展,也可能對穩定房地產市場,對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間的矛盾,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升息會使貸款買車買房的成本增加,也會使儲蓄、債券等收益增加,從而減少消費支出,以引導消費需求適度、穩定增長。

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不變。上年結轉的個人住房公積金存款利率由2.88%提高到3.33%,上調0.45個百分點,目的在於縮小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差距,抵消個人住房公積金存款因負利率造成的縮水。此項舉措意在體現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使民有所居。但應看到,因實際利率為負,且當年歸集的個人住房公積金存款利率又下調0.09個百分點,因而,此項舉措無疑於杯水車薪。

上調貸款基準利率會影響投資。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指出,1月-11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達26.6%,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規模仍然過大。初步測算,全年在建項目投資規模32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萬多億元;新開工項目仍然較多。1月-10月,各地城鎮投資同比增加2.13萬個。特別是導致投資增長過快的體制機制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投資反彈仍有可能。為了繼續加強固定資產投資調控,合理控制投資增長,著力調整投資結構,注重提高投資效益,貨幣政策必須著力遏制過熱的投資。加息將加重企業負擔,尤其生產發展資金主要依賴銀行貸款的大中企業,利率變動將直接影響其成本和利潤。不過,如果利率上調幅度與通貨膨脹率兩者之差不大時,對投資量影響不大。因此,央行雖多次溫和地上調利率,並不會造成投資大幅下降和經濟衰退。

上調貸款基準利率可預防通貨膨脹。近月CPI一直處於高位,8月-11月分別為6.5%,6.2%,6.5%,6.9%,全年可能達4.5%。同時,許多價格上漲較快的消費品並未統計到CPI中,物價漲幅被低估。當然,近期CPI上漲仍屬結構性上漲,從構成CPI的八大類商品與服務看,價格上漲的有五大類:食品、煙酒及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以及居住;下跌的有三大類:衣著、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因此,面對結構性的物價上漲,央行必定採取貨幣緊縮的措施,防止結構性的物價上漲演化為通貨膨脹。

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對股市的影響。理論上看利率上調對股市而言並非利好消息,然而,現實似乎並非如此。從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21日期間,央行共8次上調利率,從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的表現看,股市並未大跌,滬指反而上漲。在投資渠道過於單一等因素影響下,溫和的、從緊的貨幣政策恐暫時難以影響股民強烈的渴望和巨大的熱情。因此,雖然反復提高利率,但暫時對股市影響不大。

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商業銀行的利潤仍取決於存貸利差,升息可能增加商業銀行的利潤;但若利差太大,高於世界其他國家的水平,則不利於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改善經營狀況。因此,採用不同利息調整組合,利於調整不合理的利率結構,促進商業銀行改進經營管理,增強競爭力。

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是調控工具的有效選擇。目前我國央行運用的調控工具主要有四種:信貸計劃、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制度、利率政策。雖然四者的效果一樣,但是利率政策卻比其他調控工具更直接、更有成效,能在更短時間抑制通貨膨脹和減少「負利率」。所以,央行今年多次採用利率政策是合理明智的。

總的來說,這幾次上調利率利大於弊,是我們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的探索工作之一。

但也應看到輪番加息存在的問題,雖然一年六番加息,定期存款實際利率仍然為負;活期存款名義利率首次下調,由0.81%下調到0.72%,下調0.09個百分點。如果再考慮利息稅,居民儲蓄損失較為嚴重。

需要指出的是,輪番上調利率會產生累計效應,上調利率使貨幣供給減少,從而使投資減少,會直接造成總產出的減少,也會間接增加失業人數。

㈢ 人民銀行調整貸款利率對經濟的影響

央行在3月17日宣布,現階段作為基準利率參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各上調27基點,其他短期利率相應上調。央行的政策變化符合市場預期。針對經濟目前運行中出現的問題,我們一直認為,貨幣政策有必要直面通脹風險、流動性風險、資產價格泡沫積累的風險和推進利率市場化的迫切性。

首先,利率的調整直面通脹風險。去年12月由於糧價的上漲,CPI增長2.8%。1月份增長2.2%,2月份數據顯示CPI增長2.7%。加上煤電價格調整的壓力和潛在油價上漲的壓力,通脹顯然存在上漲壓力,而且有繼續上漲的可能。為了保持經濟「低通脹」運行的穩定環境,利率提升有利於提前調整通脹上升的預期,防範通脹水平的繼續攀升。

其次,直面流動性風險。近年來,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和外貿順差,使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一直困擾中國經濟的正常運行,造成了包括過度投資、銀行新增貸款快速增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受到牽制,等等問題在內的許多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利率的調整,有助於配合存款准備金的調整和央行票據的發行,進一步收迴流動性的同時,改善流動性過剩推動投資反彈帶來經濟不穩定運行和減少銀行新增壞賬積累的風險。

第三,直面以資產價格泡沫積累為特徵的風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上發生的經濟危機呈現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引發危機的特徵。日本和東南亞的經濟危機都明顯以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為導火線。中國正處於資產價格泡沫形成的國際大環境的包圍之中,資產價格泡沫風險積累的特徵已經非常顯著,我們不能迴避這一全球化趨勢推動的全球金融體系的新的風險。

在當前這樣的國際國內的金融特點和趨勢下,我們不應該低估利率對資產價格泡沫的防範作用。事實上,傳統的針對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調整利率是通過基準利率的調整發出信號,讓所有市場的參與主體根據信號調整信貸和投資,進而達到調整通貨膨脹。在這個過程中,利率通過成本功能首先影響資金價格,進而影響投資收益,最後通過調整整體投資規模影響宏觀經濟的通脹水平。事實上,貨幣政策以通脹為目標,調整資金價格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資金價格的變化,改變投資的成本,改變投資行為,改變投資規模,在穩定宏觀經濟形勢的同時,也進行了合理的市場化的資源配置。一般來說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資金成本低是重要因素之一。當通脹的風險變得比較不顯著,而資產價格泡沫的風險不斷凸顯,利率作為資金成本,調整資金價格這一環節的功能可能突顯出來。貨幣政策以通脹為目標是為了防止經濟的大起大落,防止經濟周期變化帶來的經濟風險。當資產價格泡沫成為經濟大起大落的主要危機因素時,利率對遏制資產價格泡沫的作用可能被強化。

央行這次利率調整,實際上是在資產價格泡沫開始積累和形成的風險孕育初期,從資金價格的角度,給予了必要的政策管理和警示,對於防範泡沫積累、破滅帶來的經濟危機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

人們也比較關心利率的調整會鼓勵更多的資本流入,特別是熱錢的流入,進一步影響資產價格的不理性膨脹。事實上,自從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以來,為防止投機性資本乘虛而入,利率的調整一直非常慎重,刻意保持與美元之間3%的利差,以增加資本流入的機會成本。但是在當前被強化的人民幣穩步升值的確定的預期下,像當年日元不斷升值一樣,產生了資本流入無匯率風險的環境,促使資本無後顧之憂地流入。而5%甚至更高的升值水平,與美元與人民幣之間3%的利差相比,超過利差形成的機會成本,事實上已經起不到阻止資本流入的作用。特別是大規模資本流入推高的資產價格。2006年,中國股票市場上升了150%,資本流入的利得大大超過3%的利差。當年日元被迫升值的時候,日本政府保持低利率政策的失誤也正是對低利率帶來低資本收益能夠阻止資本流入存在不切實際的效應影響,完全忽略了資產價格泡沫帶來的短期巨大利益對貪婪的逐利資本的流入的吸引,錯失了調整的時機,給泡沫經濟危機留下了形成的空間和機會。

第四,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我們的利率制度安排層面的市場化程度是非常高的,除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貸款利率下限,其他利率水平基本都可以由金融機構自行調節。所謂需要推進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是銀行自身根據基準利率調節的能力。央行動用利率工具,有利於引導銀行的利率調整的主動性,加大銀行對利率的敏感性,推進利率市場化在操作層面的進展。銀行業的全面開放,也使央行在貨幣政策的工具使用上更強調市場化。

至於貸款基準利率提升與存款利率同樣的幅度,從提高資金成本的角度是有道理的。但是,按照利率體系的安排,貸款利率的上限是完全放開的。換句話說,貸款上限的調整,可以讓銀行自行調整,這是培養銀行自主利率定價能力的最關鍵的地方。央行把貸款利率一並上調,代替銀行定價,除了保護銀行的利差收入,其實不利於銀行盈利模式的改變,不利於推進利率的市場化。不過至少對銀行的利差收入不會造成影響。銀行走向利率市場化需要一個過程,希望下次利率調整的時候,能夠把貸款利率的調整留給銀行決定。

因為是今年第一次利率調整,而且僅僅27個基點的變化。我們認為,這次利率調整對於各方麵包括證券市場,還是信號的作用大於實質性的影響。但這次的信號傳遞了遠比過去復雜的信息。而且要達到利率政策的目標,絕不是一次小幅調整就能夠完成的。市場要全面關注市場各方面的風險變化,不排除央行審時度勢,再調利率的可能性。

㈣ 利息背負率的經濟意義是什麼

一、 利息率變動對聚集社會資金的影響
隨著銀行制度的發展,由於銀行對存款支付利息,使社會閑散的、小額資金存人銀行,形成巨額的資金。銀行對存款支付利息,提高了銀行聚集借貸資本的能力。銀行調整利息率對借貸資本的聚集規模有很大的影響,在社會可聚集的閑置資金一定的條件下,提高存款利率就有利於吸收存款,降低存款利率就不利於吸收存款,利息率越高,對社會閑置資金聚集的就越充分。因此,存款利率水平和吸收存款的數量成正方向變化。
二、 利息率變動對信貸規模和結構的影響
貸款利率的高低與借款者的收益成反方向變化,提高貸款利率,使借款企業利潤減少,盈利機會減少,借款行為減少,貸款數量和投資規模隨之縮小。當貸款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借款企業不僅會減少新借款,甚至收縮現有生產規模,把資本從再生產過程中抽出,將生產資本轉化為借貸資本,以獲取較高利息;反之,降低貸款利率,降低借款者的借款成本,增加收益,盈利機會增加,借款者就會增加借款,擴大生產規模。因此,貸款利率水平和貸款的數量成反方向變化,國家可以通過調整銀行貸款利率水平調節信貸規模。
利息率是調節信貸資金結構的工具。信貸資金結構主要是指信貸資金在不同生產部門、行業和企業的分布。貨幣資本是各行業、企業進行生產的共同要素,是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第一推動力和持續推動力。所以,哪些行業、企業使用的信貸資金多,其支配的貨幣資本就多,致使這些行業經營規模大,發展速度快。國民經濟各部門所使用的信貸資金數量不同,其發展速度就不同,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也就不同。利率具有調節信貸資金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一般的調節方法:對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短線行業、經濟發展重點部門的貸款實行較低的優惠利率,促使這些部門、企業獲得更多的信貸資金,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加快發展速度;反之,對那些需要限制發展的行業、部門、企業實行較高的貸款利率,使其減少信貸資金的借入,縮小生產經營規模。運用利率調節信貸資金結構,直接影響產業結構,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 利息率變動對資金使用效益的影響

首先,運用利率手段調節信貸資金結構,能促進產業結構的科學化,實現經濟協調穩定發展,這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基礎;其次,運用利率調節手段,促使企業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那些經營管理不善、資金周轉緩慢、貸款逾期、銀行貸款風險大的企業實行較高的利息率,促使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對那些經營管理水平高、資金使用效益好、信用狀況好、銀行貸款風險小的企業實行較低的利率。
四、 利息率變動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利率變動對商品價格的作用結果比較復雜,利率調整後,從一個角度考察可以提高商品價格;從另一個角度考察可以降低商品價格。在研究利率變動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上,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利息率變動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調整利率,影響貨幣供應量。利息率高低直接影響銀行的信貸總規模,信貸總規模直接決定貨幣供應量。當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貨幣需要量、商品價格上漲時,提高貸款利率,可以緊縮信貸規模,減少貨幣供應量,促進商品價格穩定;第二,調整利率,可以調節需求總量和結構。在商品經濟中,國民收入以貨幣形式進行分配,國家可以運用利率手段,通過銀行吸收存款、發款貸款,調節需求總量和結構,實現市場供求平衡和商品價格穩定;第三,調整利率,可以增加有效供給。利息是企業產品成本和價格的一部分。要降低某種商品的價格,可以降低生產這種商品企業的貸款利率,增加收入,促使企業擴大生產,增加商品供應,降低產品價格。
五、 利息率的決定作用影響國民收入。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利息率由貨幣市場的均衡所決定。貨幣供給是一個國家在某一個時間一定地點上,所保持不屬於政府和中央銀行所有的現金和存款的總和。它是一個存量的概念,貨幣供給量是由國家用貨幣政策來調節的,只有當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時,貨幣市場才能達到均衡狀態。如果市場利率低於均衡利率,則貨幣需求超過供給,這個時候,人們感到手中持有的貨幣太少,就會賣出有價證券,證券價格就會下降。也就是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一方面會減少投機動機對貨幣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會抑致投資,從而使國民收入下降,進而減少人們對貨幣交易的需求。於是利率上升,對貨幣需求的減少一直持續到貨幣供求相等為止。相反,當利率高於均衡利率的時候,說明貨幣供給超過貨幣需求,這時候人們感到手中持有的貨幣太多,就會用多餘的貨幣購進有價證券,於是有價證券的價格上升,也即是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一方面增加對貨幣的投機需求,另一方面又刺激投資,從而使國民收入的水平上升,進而增加人們對貨幣交易的需求。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貨幣供求相等為止。因此只有當貨幣供求相等時,利率才不再變動。
上面表明貨幣的供給或者貨幣需求的變動,會影響市場均衡利息率變動。而在分析投資決定時,我們也曾經說明,利息率變動會按相反的方向影響投資,進而影響國民收入。因此,貨幣供給的變動,會影響國民的收入。這是利息率的決定作用影響國民的收入。

㈤ 利率對經濟的影響是什麼,為什麼要降息和加息

利率是調節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亦用以控制例如投資、通貨膨脹及失業率等,繼而影響經濟增長。合理的利率,對發揮社會信用和利率的經濟杠桿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蕭條時期,降低利息率,擴大貨幣供應,刺激經濟發展。在膨脹時期,提高利息率,減少貨幣供應,抑制經濟的惡性發展。所以,利率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

當經濟過熱、通貨膨脹上升時,便提高利率、收緊信貸;當過熱的經濟和通貨膨脹得到控制時,便會把利率適當地調低。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經濟因素之一。利率是經濟學中一個重要的金融變數,幾乎所有的金融現象、金融資產均與利率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5)貸款利率差分後的經濟意義擴展閱讀:

利息率的高低,影響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或資本的供求關系。此外還有承諾交付貨幣的時間長度以及所承擔風險的程度。利率水平對外匯匯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利率是影響匯率最重要的因素。

利率差異對匯率變動的影響比過去更為重要了。當一個國家緊縮信貸時,利率會上升,征國際市場上形成利率差異,將引起短期資金在國際間移動,資本一般總是從利率低的國家流向利率高的國家。

㈥ 利率在經濟生活當中的作用是什麼

從某種意義上說:利率是一種價格!
銀行的利潤來源是通過存款利息來吸引客戶存手上暫時不需要的錢,再能過貸款利率賺取利潤!從這種意義上說,你存款到銀行,銀行支付給你「利息」,這是銀行購買你的貨幣在某一段時間使用權的價格,同樣你如果向銀行借錢,也就是貸款,這時候利率是你要支付給銀行的錢了,也就是你貸款的錢在某一段時間內使用權的價格.

當銀行存款比較少時,銀行會能過增加利息來吸引民眾存款,和增加利率來減少貸款量.
同理,銀行存款較多時,銀行可能會通過減少利息來增加利潤,或者減少利率來吸引更多人貸款.
總之,利率如價格一樣,是調和供給與需求的工具,是消費者(貸款者)和生產者(存款者)的決策信號,當利率低時會有更多的人貸款,利率高時會減少貸款量。這和價格會影響供給與需求是一個道理!

㈦ 簡述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重要意義

第一,實體經濟的貸款利率整體趨於下行,以改革的方式達成「降息」的作用。
第二,風險偏好提升,銀行信貸涉及群體更廣。
第三,在這種環境下,大型企業由於議價能力強,由於貸款利率下限聯盟被禁止,融資成本將進一步下降。
第四,在金融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風險篩選與定價能力不強的中小行需要控制信用風險,但如今利率市場化政策在倒逼銀行提升風險偏好,壓低貸款利率,中小行可能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第五,信用債受益更大,由於風險偏好提升,部分銀行可能會加大更高風險與收益的信用債配置,信用利差有進一步壓縮的可能。對利率債而言,存在寬信用的風險,但受實體融資需求制約,利空沖擊有限。
整體來看,該措施有助於降低實體融資成本,銀行進一步讓利實體,有助於實體風險偏好提升,但仍受制於實體融資需求。落實到大類資產上,該措施利好權益(成長板塊)和信用債,信用利差將繼續收縮,利空利率債,但沖擊有限。

㈧ 利率對國家經濟的影響

http://..com/question/55158862.html?fr=qrl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可能對經濟增長、企業投資、家庭消費、進出口等產生以下影響: 提高貸款利率可防止經濟增長過熱。我國經濟自2002年開始加速增長。上調貸款基準利率使貨幣供給減少,從而使投資、消費減少,最終造成總產出的減少,有利於避免加速的增長演變為經濟過熱。 首次下調活期存款名義利率,原因在於企業存款、居民儲蓄中活期存款所佔比重過高,為抑制流動性過剩,下調活期存款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活期存款。 提高貸款利率對家庭消費將產生一定影響。2001年以後消費需求趨旺,2001年-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0.1%,8.8%,9.1%,13.3%,12.8%,13.7%,2007年預計增長12.5%左右。主要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以買房裝修、買車為消費熱點。這方面的消費需求過於旺盛既較強地推動了重化工業和房地產投資的發展,也可能對穩定房地產市場,對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間的矛盾,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升息會使貸款買車買房的成本增加,也會使儲蓄、債券等收益增加,從而減少消費支出,以引導消費需求適度、穩定增長。 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不變。上年結轉的個人住房公積金存款利率由2.88%提高到3.33%,上調0.45個百分點,目的在於縮小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差距,抵消個人住房公積金存款因負利率造成的縮水。此項舉措意在體現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使民有所居。但應看到,因實際利率為負,且當年歸集的個人住房公積金存款利率又下調0.09個百分點,因而,此項舉措無疑於杯水車薪。 上調貸款基準利率會影響投資。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指出,1月-11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達26.6%,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規模仍然過大。初步測算,全年在建項目投資規模32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萬多億元;新開工項目仍然較多。1月-10月,各地城鎮投資同比增加2.13萬個。特別是導致投資增長過快的體制機制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投資反彈仍有可能。為了繼續加強固定資產投資調控,合理控制投資增長,著力調整投資結構,注重提高投資效益,貨幣政策必須著力遏制過熱的投資。加息將加重企業負擔,尤其生產發展資金主要依賴銀行貸款的大中企業,利率變動將直接影響其成本和利潤。不過,如果利率上調幅度與通貨膨脹率兩者之差不大時,對投資量影響不大。因此,央行雖多次溫和地上調利率,並不會造成投資大幅下降和經濟衰退。 上調貸款基準利率可預防通貨膨脹。近月CPI一直處於高位,8月-11月分別為6.5%,6.2%,6.5%,6.9%,全年可能達4.5%。同時,許多價格上漲較快的消費品並未統計到CPI中,物價漲幅被低估。當然,近期CPI上漲仍屬結構性上漲,從構成CPI的八大類商品與服務看,價格上漲的有五大類:食品、煙酒及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以及居住;下跌的有三大類:衣著、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因此,面對結構性的物價上漲,央行必定採取貨幣緊縮的措施,防止結構性的物價上漲演化為通貨膨脹。 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對股市的影響。理論上看利率上調對股市而言並非利好消息,然而,現實似乎並非如此。從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21日期間,央行共8次上調利率,從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的表現看,股市並未大跌,滬指反而上漲。在投資渠道過於單一等因素影響下,溫和的、從緊的貨幣政策恐暫時難以影響股民強烈的渴望和巨大的熱情。因此,雖然反復提高利率,但暫時對股市影響不大。 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商業銀行的利潤仍取決於存貸利差,升息可能增加商業銀行的利潤;但若利差太大,高於世界其他國家的水平,則不利於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改善經營狀況。因此,採用不同利息調整組合,利於調整不合理的利率結構,促進商業銀行改進經營管理,增強競爭力。 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是調控工具的有效選擇。目前我國央行運用的調控工具主要有四種:信貸計劃、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制度、利率政策。雖然四者的效果一樣,但是利率政策卻比其他調控工具更直接、更有成效,能在更短時間抑制通貨膨脹和減少「負利率」。所以,央行今年多次採用利率政策是合理明智的。 總的來說,這幾次上調利率利大於弊,是我們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的探索工作之一。 但也應看到輪番加息存在的問題,雖然一年六番加息,定期存款實際利率仍然為負;活期存款名義利率首次下調,由0.81%下調到0.72%,下調0.09個百分點。如果再考慮利息稅,居民儲蓄損失較為嚴重。 需要指出的是,輪番上調利率會產生累計效應,上調利率使貨幣供給減少,從而使投資減少,會直接造成總產出的減少,也會間接增加失業人數。

㈨ 貸款利率上升意味著什麼

貸款利率上調影響:意味央行預期長期利率上升
央行對長期利率上升的預期一直比較強。長期利率受到貿易順差、中國匯率以及美國利率影響。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順差會導致央行以大量購買外匯方式發行貨幣,人民幣過多發行,貨幣供給增加,使得利率會有下跌趨勢。反之,當美國利率低,美國的資金就會在全球投資甚至大量在中國炒作,尋求投資機會,投機人民幣,投機中國房產,房產與人民幣是相關聯的,大量的外資進入,央行不再大量購買外匯方式發行貨幣,導致長期利率抬升。所以,反正央行認為長期利率看漲,不如當機立斷,趁勢抬高利率,打壓投資過熱。

對股市影響
一般說來,利率會與股市形成「杠桿效應」,利率上升,股市會下跌;利率下調,股市會上漲。不過,從近幾年實際情況看,中國股市與利率的關系已經日趨淡化。上調貸款利率對市場影響主要體現在心理上,而且是短期的,大盤中線向上格局仍沒有改變。

對房地產業影響
對各類市場主體的不同影響:
(1)已購房者:月供增加,資產可能縮水

目前的住房抵押貸款實際上是浮動利率的,按照規定,如果利率上升,則已經簽訂的住房抵押貸款合同,自下一年的1月1日起執行新的利率。假設業主以8成30年按揭貸款購入價值100萬元的房產,按照5.04%的現行利率,月供為4314.15元。假設未來每過一年後執行的利率分別上漲為6%、7%、8%,則第二、三、四年的月供分別為第一年的110.91%、122.54%、134.38%,上漲的幅度是非常驚人的。如果業主在買房時就以月收入的50%來支付月供,並且三年中收入沒有增長,則月供占收入的比重將上升到67%,業主很可能面臨生活捉襟見肘的窘境。相對而言,二十年期的貸款風險要稍微小一些,上述情況下,月供在後續三年分別上漲為第一年的107.86%、116.01%、124.11%。

除了月供增加,在少數房價存在泡沫的城市,由於房地產價格泡沫被一定程度上擠出,業主擁有的房產很可能發生貶值,貶值的幅度有可能相當驚人。在香港1997年後房地產泡沫破滅的特例中,房價貶值達三分之二,也就是說,100萬的房子只值30多萬了。當然,貶值的幅度與房價泡沫的幅度成正比,目前我國即使是被廣泛認為出現房價泡沫的地區,也不可能出現這樣巨幅的房價貶值。

(2)持幣待購者:支付能力下降

月供占居民家庭月收入的30%-50%為宜。我們假設某居民家庭的月收入為8630元,家庭積蓄擁有首付能力並准備用月收入的50%支付月供,則根據前面的測算,該家庭具備購買價值100萬的住房的能力。假設利率升高到6%、7%或8%,則該家庭的購房支付能力將分別下降到原來的86.36%、77.83%、70.57%,換而言之,該家庭將買不起100萬的房子,而只能購買70-86萬的房子了。這種購買力的下降必將使得市場整體的需求曲線發生移 動,假設供應維持不變,則房價必然要下跌,這是加息擠出房價泡沫的內在機制之一。

(3)投資者:融資成本提高,投資利潤下降

假設投資者的資本構成是6成銀行貸款,4成自有資金,投資物業的市場回報率為8%,銀行抵押貸款利率簡化為5%,則自有資金的投資回報率為12.5%。現在我們假設利率分別提高到6%、7%或8%,而其他條件不變,則自有資金的投資回報率下降為11%、9.5%、8%,回報率的下降是非常顯著的,必將導致投資性需求減少,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房價回落。

(4)投機者:融資成本提高,價格預期改變

對於投機者來說,同樣存在融資成本提高的問題,購入價值100萬的房產,閑置一年後轉讓,如果6成資金來源於銀行並且利率是8%,則貸款融資產生財務費用4.8萬元,加上轉手的交易費用,房價漲幅必須極高才能確保收回本金。更重要的是,由於持續加息對資產價格泡沫有擠出效應,投機者很可能改變房價走勢預期,因考慮到房價可能下跌而紛紛撤離房地產市場,這將導致泡沫迅速被擠出。

(5)開發商:建設貸款利率上漲,面臨市場風險

對於開發商來說,財務成本增加可能迫使他們考慮加快項目開發的周轉期,居民購買力下降引起的價格下跌可能使得企業減少盈利甚至虧損。此外,還會增加土地儲備的成本和風險。

(6)銀行:違約可能增加

在部分城市,由於住房價值縮水和業主月供的增加,可能誘使一部分負資產的家庭主動選擇斷供,或者迫使一部分陷入「現金流危機」的家庭暫時斷供。而開發商在價格波動下發生虧損,也會威脅到建設貸款的安全。這都增加了銀行的風險。

總的來說,加息有助於擠出資產價格泡沫,有利於房地產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特別是自1998年住宅市場在住房金融支持下啟動以來,我國居民尚未經歷房地產價格波動的完整周期,尚未認識到偏低的利率所隱含的風險,因此首度經歷加息過程對於居民消費心理的成熟和風險意識的樹立都將非常有益。但是,加息也會給過去幾年低利率之下的火爆樓市降降溫,房地產市場可能面臨陣痛,特別是如果對利率風險未能提前有所認識,則無論是消費者、開發商和銀行,都可能遭受比較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