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有六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相比,優勢在哪裡呢
與普通公司相比,銀行資產中貸款(客戶貸款及墊款)要佔到一半以上,其餘的現金、投資和經營類資產佔到接近一半,如下圖2018年工商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發放”貸款及墊款就佔比54.32%,而非金融類公司資產中佔比最大的通常有固定資產、貨幣資金等,如同花順2018年度資產負債表中貨幣資金佔比高達83.16%。
大型商業銀行在我國銀行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截至2019年6月30日,我國的五家大型商業銀行的資產總額佔全國銀行業資產總額的56.75%,均已完成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並實現A+H兩地上市,大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完成了股票發行上市
Ⅱ 商業銀行中風險最大的資產是什麼
佔比最大的是貸款性資產。
現階段我國的商業銀行主要有以下三種業務:
1、資產業務,商業銀行運用其集中的貨幣資金從事放款、投資(證券投資、現金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租賃、買賣外匯、票據貼現等的業務。
2、其中最主要的是貸款業務和投資業務。貸款業務包括短期、中期、長期信貸業務和消費貸款業務等。
3、負債業務:各類存款;
4、中間業務:代理、結算等。
Ⅲ 「世經研究」《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發布
2008年金融危機表明,大型金融機構的無序破產將危及全球金融系統穩定性,並給整個經濟造成嚴重的溢出影響。為防範大型金融機構發生重大風險的可能性,防範系統性風險,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自2011年起每年發布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並對該類銀行提出更高的監管要求。根據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發布的框架指引,中國也結合自身實際建立了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s)監管政策框架。
2020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315.2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128.3萬億元,佔比40.7%,資產總額同比增長10.6%;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56.4萬億元,佔比17.9%,資產總額同比增長12.6%。
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84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98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96%,較上季末增加0.02個百分點。
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正常貸款余額142萬億元,其中正常類貸款余額138萬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3.8萬億元。
2020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5萬億元,同比下降8.3%,降幅較上半年收縮1.1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為10.05%。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0.80%,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准備余額為5.1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086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79.9%,較上季末下降2.52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3.53%,較上季末下降0.01個百分點。
2020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44%,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67%,較上季末上升0.07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為14.41%,較上季末上升0.20個百分點。
12月3日,央行、銀保監會正式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是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認定的依據,也是對其提出監管要求、恢復與處置計劃要求、實施早期糾正機制的基礎。對於系統重要性銀行評分的閾值從300分調低到100分,得分達到100分的銀行被納入系統重要性銀行初始名單。按系統重要性得分進行分組,共分為5組,並實行差異化監管。
該政策明確了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D-SIBs)的參評機構范圍、評估指標體系、閾值與分組、評估流程與方法等關鍵信息。監管層將根據得分情況對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進行分層監管,銀行業將正式進入差異化監管時代,不同銀行因經營條件、監管條件的差異也會帶來基本面的進一步分化。分類施策,匹配差異化的附加監管實施方案,設置合理的過渡期安排,確保政策中性,穩妥有序實施。同時,政策的落地也標志著我國宏觀審慎管理架構進一步健全和深化,其他金融細分行業的落地細則也將加速推進,進而有效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D-SIBs對部分股份制銀行資本壓力加大,對銀行杠桿率和ROE(凈資產收益率)形成一定影響。對於部分資本管理壓力相對較大的股份制銀行而言,後續亟待多渠道補充核心一級資本。若對入選D-SIBs的銀行賦予更嚴格的流動性監管要求,將促使銀行加強一般性存款特別核心存款的吸收力度,降低同業負債佔比,並進一步拉長同業負債久期,確保流動性指標的穩定。在此情況下,部分流動性指標安全邊際不足的國有銀行對中長久期的NCD(同業存單)發行需求可能會加大。入選G-SIBs的四大行也面臨後續TLAC較高的達標壓力,需持續加大資本補充和內生增長能力;部分中小銀行,三季度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安全邊際在1.5%以內,若後續附加資本要求提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將進一步承壓,極大考驗內外資本補充能力。在提高銀行業資本充足率方面,提供以下建議。
現階段非上市銀行應積極謀取上市。一方面,資本嚴監管下,拓展資本補充渠道的政策對上市銀行和非上市銀行的影響存在著差別。在制度框架下,上市銀行相對於非上市銀行資本補充渠道更廣,銀行通過上市可以獲得更多的政策紅利。另一方面,上市意味著銀行可以以資本市場作為有效的融資途徑,通過向廣大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本,對於商業銀行可持續、高效益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主要盈利模式仍然為存貸款利差。貸款作為風險權重較高的資產,其規模的擴張會提升風險加權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而隨著資本監管標準的提高,銀行傳統存貸款利差模式中的盈利能力必然降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仍然過低,而中間業務具有低資本消耗或完全不佔用資本的優點。所以,為了達到資本監管要求的同時提升商業銀行效益,應大力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在做好支付結算、代售、買賣外匯等傳統中間業務的基礎上,提升商業銀行服務能力;藉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提升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開發商業銀行手機APP;拓展信息咨詢、發展規劃等顧問服務,提高手續費、傭金及代保管業務收入。總而言之,提升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勢在必行。
增加資本公積有兩種方式:一是提高利潤留成,增加盈餘公積。通過銀行自身的留存利潤來增加資本是一條主動的、根本的、動態的、可持續的途徑。通過內部挖潛,提高財務效益,積極 探索 存貨款業務和增值服務並重的業務盈利模式,加強財務管理和全面成本核算 建立內部資金定價和轉移機制,在業務流程上簡化程序,在產品營銷上加大力度,在財務管理上加強核算,開源節流,以使更多的利潤轉化為資本。但從利潤中留存積累,必須以擁有較高的利潤率為前提,因此,這種補充方式具有資本積累速度慢的局限。二是可以將股票溢價部分轉為商業銀行的資本公積。
降低風險資產意味著商業銀行就得縮減信貸。由於經濟的發展和商業銀行自身規模擴張的需要,商業銀行很難去縮減貸款 尤其在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主要利潤仍來自存貸利差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更加不會去減少信貸。然而,如果信貸過分擴張的話,就會拖累資本充足率,增加資本金的壓力。其實,在商業銀行信貸擴張的過程中 我們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資產。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調整資產的風險分布結構;二是從整體上提高資產質量。
在有效控制風險資產的同時 通過優化資產配置資產向低風險資產的轉換,進而降低風險資產總額,提高資本充足率。首先,要調整信貸資產占總資產的比重。目前 國有商業銀行在資產結構上呈現出這樣一個格局:資產投向較單一,主要集中在信貸資產上 證券和投資的比重偏低。其次,要調整資產組合,優化信貸結構,拓展多樣化的金融業務。商業銀行應擴大債券、同業拆借、短期投資等風險權數較小的資產比重 增加抵押、擔保貸款比重。再次 還可以進行其他方面的資產調整,如可以通過資產證券化、信貸資產轉讓等方式將一部分期限較長、流動性不足、風險權重大的資產轉到表外核算,從而提高資本充足率。最後,要加強內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風險防範制度,以減少風險資產。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率高,不良貸款余額大,是造成風險資產過高、資本充足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不良資產比率,控制不良貸款余額,就成為我國銀行業提高資本充足率的重要途徑。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提高不良資產處置的市場化程度。不良資產處置工作要實現由傳統的、行政化向現代的、市場化轉變。要在充分利用催收、訴訟和呆賬核銷等手段的基礎上,遵循市場化處置的原則,在法律政策允許的框架內 積極 探索 運用債務重組、資產推介、轉讓出售、資產證券化等手段,加強不良資產的整合分類 積極利用和動員國內外的 社會 中介力量,以打包方式為主,實施集中批量處置,努力降低處置成本。
二是優化信貸結構,提高新增貸款質量。從源頭上進行控制是減少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重要措施。要主動抓住新的市場機遇,積極運用有效的市場營銷手段 拓展優質客戶,嚴格把握新增貸款投向,尋求提高經營效益的新的增長點,在進退有度中實現信貸資產區域、行業、品種和客戶結構的合理調整,實現新增貸款的進一步優化。
三是建立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可採取以下措施:明確綜合費用與不良貸款壓縮額的掛鉤系數不得低於一定比例,加大訴訟執行回收等的費用支持力度,增加資產保全部門的增量營銷費用,建立專項獎勵制度 允許分行利用超額利潤部分自行消化信貸類呆賬損失等。
Ⅳ 在我國金融機構信貸業務中占最大比重的貸款是
在我國金融機構信貸業務中占最大比重的貸款是消費貸款,消費貸款亦稱「消費者貸款」。對消費者個人貸放的、用於購買耐用消費品或支付各種費用的貸款。長期以來,商業銀行主要對工商企業或其他各類機構和團體發放貸款,一般不對個人消費支出提供資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商業銀行所以大規模開辦消費貸款業務,主要原因在於:
①金融業競爭日益激烈,為謀求發展,商業銀行需要開拓新的業務領域。
②戰後西方經濟發展比較穩定,個人有比較可靠的貨幣收入。
③日益增多的各類徵信機構的出現,使銀行可以較低的成本了解到借款人的信用狀況,保證貸款的安全。
④西方國家居民為避免通貸膨脹影響,也樂於利用消費貸款。消費貸款的迅速發展,對於推銷產品、促進生產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消費貸款依不同標准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從償還期看,可分為一次償還貸款和分次償還貸款;從銀行與消費者的借貸關系看,可分為直接貸款與間接貸款;依據貸款的用途,又分為汽車貸款、住宅貸款、住宅改良或修繕貸款、教育和學資貸款、小額生活貸款、度假和旅遊貸款等。
拓展資料:
消費貸款申請流程:
1. 借款人持有效身份證件、質押、抵押、保證人擔保的證明文件到貸款經辦網點填寫申請表。銀行對借款人擔保,信用等情況進行調查後,在15日內答復借款人。
2. 借款人的申請獲得批准後,與建設銀行簽訂借款合同和相應的擔保合同。
3. 借款人在額度有效期內,在可用額度范圍內,可以隨時支用,支用時填寫貸款支用單支用貸款。建設銀行將貸款資金劃轉至合同約定的帳戶中。
4. 借款人在額度有效期內可循環使用貸款,其可用額度為銀行的核定的額度與額度項下各筆貸款本金余額之差。借款人每欠支用貸款後,可用額度相應扣減,借款人每次歸還貸款本金後,可用額度相應增加。
5. 借款人在額度有效期滿前,應償清額度項下貸款全部本息,並在償清貸款本息後20日內到建設銀行辦理抵押、質押登記注銷手續,借款人與建設銀行簽訂的《借款合同》自行終止。
Ⅳ 銀行各類資產中,佔比最大的是什麼
佔比最大的是貸款性資產。現階段我國的商業銀行主要有以下三種業務:
資產業務,商業銀行運用其集中的貨幣資金從事放款、投資(證券投資、現金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租賃、買賣外匯、票據貼現等的業務。
其中最主要的是貸款業務和投資業務。貸款業務包括短期、中期、長期信貸業務和消費貸款業務等。
負債業務:各類存款;
中間業務:代理、結算等。
Ⅵ 銀行一般的存貸比是多少
所謂存貸比,顧名思義是指商業銀行貸款總額除以存款總額的比值,即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從銀行盈利的角度講,存貸比越高越好,因為存款是要付息的,即所謂的資金成本,如果一家銀行的存款很多,貸款很少,就意味著它成本高,而收入少,銀行的盈利能力就較差。但是,從銀行抵抗風險的角度講,存貸比例不宜過高,因為銀行還要應付廣大客戶日常現金支取和日常結算,如存貸比過高,這部分資金就會不足,會導致銀行的支付危機
我國的監管部門最終把紅線攔在了75%
Ⅶ 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大小的指標有哪些
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大小的指標有哪些
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大小的指標有哪些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大小的指標內容如下:
1、現金資產率:
這一指標是指現金資產在流動資產中所佔的比率。現金資產包括現金、同業存款和中央銀行的存款,這部分資產流動性強,能隨時滿足流動性的需要,是銀行預防流動性風險的一級儲備。流動性資產又稱儲備資產,是指那些流動性較強,可以預防流動性風險的資產,包括現金資產和短期有價證券。短期有價證券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內的債券,其流動性僅次於現金資產,變現速度快。現金資產率越高,說明銀行的流動性越高,對債權人的保障程度越高,因為現金具有最後清償債務的特徵。
2、貸款對存款的比率:
貸款對存款的比率是指存款資金被貸款資產所佔用的程度。這一比率高,說明銀行存款資金被貸款佔用比率高,急需提取時難以收回,銀行存在流動性風險。這一指標的缺點是沒有考慮存款和貸款的期限、質量和收付方式,因此,該指標衡量流動性的可靠性需要得到其他指標的印證。
3、流動性資產對全部負債或全部貸款的比率:
這一比率越高,說明流動性越充分。其中,前者反映負債的保障程度,後者反映銀行資金投放後的回收速度。比率越高,說明銀行還本付息的期限越短,既可滿足客戶提現的要求,又可用於新的資產上。這一指標存在一定的操作難度,也忽略了負債方面流動性的因素。
4、超額准備金:
超額准備金是相對於法定準備金而言的。法定準備金是按中央銀行規定的比例上交部分,法定準備金比率是指法定準備金占總准備金的比率。銀行總准備金減去法定準備金就是超額准備金。因為超額准備金的現實保障感極強,可以隨時使用,它的絕對值越高,表示流動性越強。這一指標的缺陷在於體現銀行的流動性范圍比較狹窄,往往不能全面正確地說明銀行流動性水平。
5、流動性資產減易變性負債:
所謂易變性負債是指季節性存款、波動性存款和其他短期負債。其差大於零,表明有一定的流動性,其數值越大,表明流動性越高;若其差值小於或等於零,表明了流動性短缺的程度,說明有信用風險。該指標最大的優點是同時考慮資產和負債,是理論上比較准確、現實感很強的指標。
6、資產結構比率:
這一指標反映流動性資產和非流動性資產在數量上的比例關系,說明商業銀行整體性流動水平。
7、存款增長率減貸款增長率:
這一數值大於零,表示銀行流動性在上升;若該數值小於零,表明流動性下降。這一指標只能大體上反映銀行的流動性趨勢,管理者可以根據一定時期的數值策劃下一階段的業務重點。由於該指標沒有考慮到具體的存款和貸款在效能上、結構上的差別,因此,這一指標仍然有些粗略。
上述指標體系能綜合反映銀行的流動性狀況,其中個別指標難以准確全面反映銀行整體流動性狀況並說明其流動性高低的原因,只有對各種指標加以綜合分析,並相互印證,才能正確地判斷流動性狀況,並進行相應的調整。
商業銀行流動性監管指標有哪些20171.銀行業資產和負債規模穩步增長。
2017年一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資產總額為238.5萬億元,同比增長14.3%。其中,大型商業銀行資產總額89.6萬億元,佔比37.6%,資產總額同比增長11.3%;股份制商業銀行資產總額43.9萬億元,佔比18.4%,資產總額同比增長13.8%。
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外本外幣負債總額為220.4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其中,大型商業銀行負債總額82.7萬億元,佔比37.5%,負債總額同比增長11.6%;股份制商業銀行負債總額41.1萬億元,佔比18.6%,負債總額同比增長13.9%。
2.銀行業繼續加強金融服務。
2017年一季度,銀行業繼續加強對「三農」、小微企業、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經濟社會重點領域和民生工程的金融服務。截至一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不含票據融資)余額29.2萬億元,同比增長8.9%;用於小微企業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主貸款)余額27.8萬億元,同比增長14.4%。用於信用卡消費、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貸款同比分別增長27.9%和52.2%,分別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15.6和39.9個百分點。
3.信貸資產質量總體平穩。
2017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法人口徑,下同)不良貸款余額1.58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673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4%,比上季末下降0.01個百分點。
2017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正常貸款余額89.3萬億元,其中正常類貸款余額85.8萬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3.42萬億元。
4.利潤增速有所回升。
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實現凈利潤4933億元,同比增長4.61%,較上季末上升1.07個百分點。2017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07%,同比下降0.12個百分點;平均資本利潤率14.77%,同比下降1.15個百分點。
風險抵補能力繼續加強。2017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准備余額為28236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560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78.8%,較上季末上升2.36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3.11%,較上季末下降0.03個百分點。
2017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加權平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9%,較上季末上升0.04個百分點;加權平均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28%,較上季末上升0.03個百分點;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為13.26%,較上季末下降0.01個百分點。
5.流動性水平保持穩健。
2017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流動性比例為48.74%,較上季末上升1.19個百分點;人民幣超額備付金率1.65%,較上季末下降0.68個百分點;存貸款比例(人民幣境內口徑)為67.74%,較上季末上升0.13個百分點。
衡量商業銀行經營成果的指標有哪些反映商業銀行經營成果的指標有:
營業利潤率、
資本金利潤率、
成本率、
費用率。
商業銀行增加流動性的途徑有哪些途徑:
(一)削弱居民儲蓄動機,疏導鉅額儲蓄向消費領域分流
(二)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資金運用效率;
(三)促進金融創新,拓寬資金運用渠道;
(四)以客戶為中心,積極發展零售與批發業務;
(五)改善金融環境,推動銀行業發展;
(六)探索「走出去」戰略,為資金拓展國際空間。
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需求有哪些種類???種類以什麼劃分?
凡是涉及企業客戶資金運營及管理的,都可歸入流動性需求。比如,余額管理、跨行轉匯、集中支付、現金(池)管理,等等。
.衡量一家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是否成功的訊號有哪些流動性風險管理指標: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狀況及其波動性,包括流動性比例、核心負債比例和流動性缺口率。
1、流動性比例為流動性資產余額與流動性負債余額之比,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總體水平,不應低於25%。
2、核心負債比例為核心負債與負債總額之比,不應低於60%。
3、流動性缺口率為90天內表內外流動性缺口與90天內到期表內外流動性資產之比,不應低於-10%。
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有哪些原因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與防範對策探析一、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現狀1.流動性缺口客觀存在。從商業銀行近年來經營的實際情況看,流動性供給無法充分滿足流動性需求,客觀上已經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動性缺口。2.資本杠桿比率偏高。近年來,由於各商業...
影響商業銀行流動性需求的因素有哪些?1.國家經濟增長情況
經濟增長情況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狀況有較大的影響,銀行作為資金融通的中介機構,經濟的波動能從很大的方面影響到資金的融通情況。
從經濟周期的角度分析:當經濟繁榮時,企業盈利增加、投資需求增加,對資金的需求量就會增大,則銀行貸款的需求量會增加,同時,消費需求增加、更多錢用於消費,相對來說更少的錢被用於儲蓄,其結果往往表現為銀行貸款需求增速超過銀行存款的增速,產生銀行流動性的負缺口。反之正好相反。
2.貨幣政策
一國的貨幣政策主要影響商業銀行所處的金融環境的寬松度。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操作。當貨幣政策寬松時,利率的變動會對銀行的流動性產生很大的影響。
當預期利率高時,銀行的存款會增加、貸款需求減少,銀行的流動性可能增加,反之,銀行的流動性可能減少。此外,根據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缺口理論,當資產負債敏感性缺口為正時(即利率敏感性資產大於利率敏感性負債),利率上升時,現金的流入量會大於現金流出量,即凈現金流入為正,銀行的利息收入會增加;反之,當資產負債敏感性缺口為負時,銀行的利息收入會減少。
3.金融市場情況
從流動性是資產的一種迅速變現能力以及主動負債的能力來說,一國的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影響著銀行流動性的大小。
從資產方面,銀行的資產主要包括貸款、短期證券投資,票據等,這些是保證商業銀行流動性的重要工具。當商業銀行需要流動性而第一準備不足時,可通過在證券市場拋售證券、在票據市場賣出票據等手段進行融資來增加流動性。
而這些都與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具有很大的關系。一國金融市場發育得越完善,銀行就越能夠以合理的價格變現資產,減少交易的成本及損失,流動性也就越好;反之,一國金融市場發育越不完善,銀行就越難以合理的價格變現資產,交易融資的成本也越高,流動性也就越差。
補充:
商業銀行流動性是指商業銀行滿足存款人提取現金、支付到期債務和借款人正常貸款需求的能力。
商業銀行提供現金滿足客戶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債務本息,這部分現金稱為「基本流動性」,基本流動性加上為貸款需求提供的現金稱為「充足流動性」。保持適度的流動性是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標。
商業銀行如何供給流動性,什麼是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一般是指該銀行可以在任何時候以合理的價格得到足夠的資金來滿足其客戶隨時提取資金的能力。
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包括兩方面:一是資產的流動性,二是負債的流動性。
資產的流動性是指在資產不發生損失的條件下,銀行可以及時變現資產進行支付的能力。為了保持流動性以應付客戶提現以及其他貸款需求,銀行必須掌握一定數額的現金資產和流動性較強的其他資產。現金資產一般包括庫存現金、法定存款准備金以及同業存款,它們是滿足銀行流動性需求的「第一道防線」,其他資產通常是指短期票據及短期貸款,它們是滿足流動性需求的「第二道防線」。
誠然,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出現流動性需求時,雖然可以通過資產的流動性安排來滿足流動性需求,但更為積極的辦法是通過負債來獲取新的流動性。所謂負債的流動性是指銀行及時獲取所需資金的負債能力。
Ⅷ 什麼是對公貸款
對公貸款又稱銀行對公業務。銀行對公業務包括企業電子銀行、單位存款業務、信貸業務、機構業務、國際業務、委託性住房金融、資金清算、中間業務、資產推介、基金託管等等,通俗點說就是「對單位的業務」。
銀行內部最基本的部門就是儲蓄、會計和信貸。會計可以說是信貸的後台和服務部門,信貸是單位的存款和貸款業務,有點像一般公司的銷售部門,而這些單位與銀行發生的所有業務往來則都是通過會計部門實現的。具體來說,對公業務是以企業法人、單位等客戶為主體,圍繞公存賬戶開展各類支票、匯兌、貸款等業務。
(8)我國商業銀行貸款類資產佔比擴展閱讀:
銀行對公業務風險有以下五點:
1、我國商業銀行對銀行貸款風險的認識不充分。他們過分看重規模,而對資產質量認識不充分。
2、貸款比重過高。貸款占銀行資產的75%左右,而國外一般不超過50%。
3、貸款集中度過高。目前我國各家商業銀行的貸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項目、大企業,或者是上市公司、壟斷企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的80%左右集中在國有企業,但其創造的產值只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30%,企業轉軌建制過程中的「母體裂變」、「金蟬脫殼」、破產倒閉等逃債行為,增大了銀行信用風險。
4、不良貸款居高不下。我國商業銀行大量的不良貸款,嚴重影響了其正常的經營與發展。盡管近年來,國家給予了核銷、剝離和債轉股等一系列政策,不良貸款也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不良貸款前清後增的現象仍比較普遍。
5、貸款的「三查」制度不能得到嚴格執行,風險責任機制不健全,權、責、利不對稱,盲目下達貸款指標、抵押貸款不規范、銀行難以執行抵押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銀行對公業務
Ⅸ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中公司金融業務和資金業務各佔多少比例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分為:資產業務(貸款類)、負債業務(存款類)、結算業務等,公司業務在資產和負債業務中約佔一半、結算業務約佔七成;資金業務基層行不能辦理,只有一級分行(省行)以上才有,佔比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