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按揭貸款 » 全球通脹銀行貸款
擴展閱讀
有銀行貸款360還能借嗎 2025-02-02 08:34:30
汽車無息貸款要求抵押 2025-02-02 08:24:42

全球通脹銀行貸款

發布時間: 2023-01-26 21:32:06

A. 為什說在通貨膨脹情況下貸款最合適呢

這是因為在通貨膨脹的環境下,相同的貨幣量,越晚消費能買到的東西就越少,因此貸款消費可以使等量貨幣的價值最大化(註:只要銀行的貸款利率低於通貨膨脹率,貸款消費就是合算的)。
如果今天花的錢是從銀行借的,是需要在以後的10年或20年內還清的,實際上就是說今天花的是明天的錢。相當於說在它還沒有貶值之前就用了日後將貶值到很低的貨幣。這就是提前消費的概念。
把明天的錢拿出來,按照今天的價值去購買當前的商品,這就是賺了,通貨膨脹越是厲害,明天等量的貨幣價值就越低,更何況拿出來消費的是10年,20年以後的貨幣。
對普通老百姓而言,通貨膨脹的過程就是財富被掠奪的過程。
這是因為通過勞動獲取社會財富,得到是財富的衡量物——貨幣。如果貨幣價值穩定,那財富就不會貶值。但是如果出現通貨膨脹,那麼相同的貨幣就只能換取更少的財富。這些貨幣對應的,之前的勞動價值並沒有減少,而手中貨幣的價值卻減少了,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財富被掠奪的過程。

B. 銀行貸款的增加是推動經濟出現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對嗎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

銀行信貸增加代表的是貨幣擴張,即擴大貨幣供給,而貨幣的需求則取決於現實的產出,即社會能提供的各種產品和服務,當貨幣擴張速度與社會產出的速度保持一致時,供求關系達到均衡,並不會產生通貨膨脹。而當信貸的增量過大,貨幣擴張過快,大於產品與服務實際的增長速度時,會表現為更多的貨幣追逐更少的商品和服務,自然就會產生通貨膨脹。

綜上所述,銀行信貸的增加並不必然產生通貨膨脹,而要考慮整體經濟的擴張速度,看貨幣供需是否達到均衡

C. 通貨膨脹與貸款關系

這么說吧:

如果你現在把130萬全還剩餘貸款200萬,那麼就還欠銀行70萬。
如果你現在把130完全買可以保值的資產A,由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或許1年後把A賣掉,可以換200萬,再還銀行剩餘貸款,那麼就不欠了。

關鍵是能不能買到一定保值增值的資產A,如果1年後資產A縮水了,那欠銀行的更多。沒有人能100%確定有什麼是一定保值增值。

銀行貸款利率會可能會上升,下調的可能性小。

利率上升會抑制通漲,反之會加劇通漲。但如果大幅度上升利率會抑制經濟的增長,反之能促進增長。決策者只能權衡保一個放一個。

D. 為什麼美國的次債危機會導致全球性通貨膨脹

次貸是次級按揭貸款,是給信用狀況較差,沒有收入證明和還款能力證明,其他負債較重的個人的住房按揭貸款。相比於給信用好的人放出的最優利率按揭貸款,次級按揭貸款的利率更高,這個可以理解吧?你還錢的可能性不太高,那我借錢給你利息就要高一些咯。風險大,收益也大嘛。放出這些貸款的機構呢,為了資金盡早回籠,於是就把這些貸款打包,發行債券,類似地,次貸的債券利率當然也肯定比優貸的債券利率要高咯。這樣呢,這些債券就得到了很多投資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還有其他基金的青睞,因為回報高嘛。
但是這個回報高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美國房價不斷上漲。怎麼說呢?房價不斷上漲,樓市大熱,雖然這些次級按揭貸款違約率是比較高的(這個也容易理解吧,因為那些人信用狀況本來就差,收入證明也沒有,其他負債也重,還不起房貸也是容易發生的事情),但放貸的機構即使收不回貸款,它也可以把抵押的房子收回來,再賣出去不就也賺了嘛,因為樓市大熱,房價不斷漲嘛。
好了,危機如何發生呢?就是06年開始,美國樓市開始掉頭,房價開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通過抵押獲得融資。那即便放貸的機構錢收不回來,把抵押的房子收了,再賣出去(難說賣不賣得出去,因為房地產市場萎縮,有價也沒市)也肯定彌補不了這個放貸出去的損失了。那麼,由此發行的債券,也是不值錢了,因為和它關聯著的貸款收不回來。之前買了這些債券的機構,不就跟著虧了嗎?很多投資銀行,對沖基金都買了這些債券或者是由這些債券組成的投資組合,所以就虧了很多。舉例,一系列事件包括:
——2007年2月13日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發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預警
——匯豐控股為在美次級房貸業務增加18億美元壞賬撥備
——面對來自華爾街174億美元逼債,作為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公司——新世紀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請破產保護、裁減54%的員工
——8月2日,德國工業銀行宣布盈利預警,後來更估計出現了82億歐元的虧損(這個數字真的是巨額),因為旗下的一個規模為127億歐元為「萊茵蘭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銀行本身少量的參與了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業務而遭到巨大損失。德國央行召集全國銀行同業商討拯救德國工業銀行的籃子計劃。
——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倒閉,原因同樣是由於次貸風暴
——8月9日,法國第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凍結旗下三支基金,同樣是因為投資了美國次貸債券而蒙受巨大損失。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據瑞銀證券日本公司的估計,日本九大銀行持有美國次級房貸擔保證券已超過一萬億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內的五家韓國銀行總計投資5.65億美元的擔保債權憑證(CDO)。投資者擔心美國次貸問題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強大沖擊。不過日本分析師深信日本各銀行投資的擔保債權憑證絕大多數為最高信用評等,次貸危機影響有限。
——其後花期集團也宣布,7月份有次貸引起的損失達7億美元,不過對於一個年盈利200億美元的金融集團,這個也只是小數目。
但次貸風暴引起的危機,已經嚴重影響各國資金流動性。簡單的說,在當前次貸問題前景不明的情況下,各銀行自然收緊信貸,避免放貸,這就導致銀行間短期同業拆解利率大漲,換句話說,大家都不想把錢放出去,因為也搞不清楚其他銀行因為次貸的損失會多大,財務狀況如何,所以就把同業拆解利率調高了。那反過來,同業拆借利率很高,導致資金籌集的成本大增,所以連銀行自己都不願意從其他銀行借錢。所以資金的流動性就大大降低,這個是有很大風險的,對本國各行各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籌集都有很大影響。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看到目前流動性突然緊縮,所以就向市場緊急注入巨額資金。各國央行在數日內向市場注入超過三千億美元,方式就是,宣布向各大銀行提供比市場上同業拆借利率要低的無限額拆借,這樣就可以把同業拆借利率壓下來。但這樣的舉措,又會進一步地向金融市場表明次貸危機的嚴重性。例如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向市場注入巨資保持流動性,是自9·11恐怖襲擊來的首次。危機是否進一步擴大,就要看各國各銀行到底關於次貸的損失有多大了。
美國次房危機的苗頭,其實早在2006年底就開始了。只不過,從苗頭發生、問題累計到危機確認,特別是到貝爾斯登、美林證券、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對外宣布數以百億美元的次貸危機損失,花了半年多的時間。現在看來,由於次貸危機的涉及面廣、原因復雜、作用機制特殊,持續的時間會較長,產生的影響會比較大。具體來說,有以下三方面的成因。

首先,它與美國金融監管當局、特別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過去一段時期由松變緊的變化有關。我們知道,從2001年初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下調50個基點開始,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開始了從加息轉變為減息的周期。此後的13次降低利率之後,到2003年6月,聯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達到過去4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反映在房地產市場上,就是房貸利率也同期下降。30年固定按揭貸款利率從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調息按揭貸款利率從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

這一階段持續的利率下降,是帶動21世紀以來的美國房產持續繁榮、次級房貸市場泡沫起來的重要因素。因為利率下降,使很多蘊涵高風險的金融創新產品在房產市場上有了產生的可能性和擴張的機會。表現之一,就是浮動利率貸款和只支付利息貸款大行其道,占總按揭貸款的發放比例迅速上升。與固定利率相比,這些創新形式的金融貸款只要求購房者每月擔負較低的、靈活的還款額度。這樣,從表面上減輕了購房者的壓力,支撐過去連續多年的繁榮局面。

從2004年6月起,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開始了逆轉;到2005年6月,經過連續13次調高利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聯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標志著這輪擴張性政策完全逆轉。連續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貸的成本,開始發揮抑制需求和降溫市場的作用,促發了房價下跌,以及按揭違約風險的大量增加。

其次,它與美國投資市場、以及全球經濟和投資環境過去一段時期持續積極、樂觀情緒有關。大家知道,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金融的全球化趨勢加大,全球范圍利率長期下降、美元貶值、以及資產價格上升,使流動性在全世界范圍內擴張,激發追求高回報、忽視風險的金融品種和投資行為的流行。作為購買原始貸款人的按揭貸款、並轉手賣給投資者的貸款打包證券化投資品種,次級房貸衍生產品客觀上有著投資回報的空間。在一個低利率的環境中,它能使投資者獲得較高的回報率,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

美國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和投資市場的開放性,吸引了不僅來自美國、而且來自歐亞其他地區的投資者,從而使得需求更加興旺。面對巨大的投資需求,許多房貸機構降低了貸款條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級房貸產品。這在客觀上埋下危機的隱患。事實上,不僅是美國,包括歐亞、乃至中國在內的全球主要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均參與了美國次級房貸衍生產品的投資,金額巨大,使得危機發生後影響波及全球金融系統。

第三、與部分美國銀行和金融機構違規操作,忽略規范和風險的按揭貸款、證券打包行為有關。在美國次級房貸的這一輪繁榮中,部分銀行和金融機構為一己之利,利用房貸證券化可將風險轉移到投資者身上的機會,有意、無意地降低貸款信用門檻,導致銀行、金融和投資市場的系統風險的增大。在過去幾年,美國住房貸款一度出現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趨勢。歷史上標準的房貸首付額度是20%,也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現了負首付。房貸中的專業人員評估,在有的金融機構那裡,也變成了電腦自動化評估,而這種自動化評估的可靠性尚未經過驗證。

有的金融機構,還故意將高風險的按揭貸款,「靜悄悄」地打包到證券化產品中去,向投資者推銷這些有問題的按揭貸款證券。突出的表現,是在發行按揭證券化產品時,不向投資者披露房主不僅難以支付的高額可調息按揭付款、而且購房者按揭貸款是零首付的情況。而評級市場的不透明和評級機構的利益沖突,又使得這些嚴重的高風險資產得以順利進入投資市場。

在美國,有的經濟學家將這些問題定義為"說謊人的貸款",而在這些交易中,銀行和金融充當了「不傻的傻瓜」的角色。按美國投資家吉姆?羅傑斯的話說,"人們可以不付任何定金和頭款、甚至在實際上沒有錢的情況下買房子,這在世界歷史上是唯一的一次",這"是我們住房市場中有過的最壞的泡沫,也是我們需要清理的最壞的泡沫" 。

次貸危機引發了美國和全球范圍的又一次信用危機,而從金融信用和信任角度來看,它被有的經濟學者視為「美國可能面臨過去76年以來最嚴重的金融沖擊」。消除這場危機,因而也需要足夠的時間

E. 通貨膨脹與貸款關系

這么說吧,提前還貸款肯定不是應該有的選擇,且不說提前還貸款銀行會收取一些「懲罰」的費用,你提前把貸款還了,不是手中就沒現金了,這樣你將來變通的餘地就小了。

所以還是建議你繼續投資吧。

現在中國最緊要的問題是通脹的治理。請記住,只要中國現有體制不改革,中國經濟就是兩大永恆的主題,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既然治理通脹,首當其沖是控制信貸,所以你如果是做一年期投資的話,不用擔心銀行貸款利率會下調,而要擔心他的貸款利率會上調。

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是你投資什麼好,現在通脹已經從商品市場轉移到了金融市場上,這表明資產泡沫已經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了。你現在投資,萬一將來政府嚴厲打壓,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價格同時下跌,這樣很有可能你的投資會遭受風險。

上述就是一些參考,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一旦發生通脹後央行會使利率上升,這樣可以抑制通脹。因為利率上升後會增加資金的成本,抑制投資沖動。

F. 通貨膨脹對欠銀行貸款是好事還是壞事

好事情。通貨膨脹說明錢不值錢了,那麼,銀行欠款是不變的,那麼通貨膨脹也會導致還錢更容易。

G. 通貨膨脹 後對持有 高額貸款的人 有什麼影響

通貨膨脹如果發生的話,貸款人會受益,銀行會受損。
通貨膨脹是因為鈔票印太多了,意味著貨幣貶值。以前10塊錢能買到的東西現在12塊錢才能買到。
這就意味著10塊錢這張人民幣其實只值8塊錢了。

假如我向銀行借了100萬,通貨膨脹發生後,這100萬可能只指90萬,等於你少還銀行10萬。

記住,通貨膨脹一定是欠債人受益。

H. 為什麼通貨膨脹以後銀行要加息呢還有通貨膨脹以後一部分企業會倒閉

通貨膨脹的本質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而銀行加息,主要是控制市場上的現金流,讓人們把錢存進銀行里,從而減少市場上的流動貨幣。
大部分企業的新項目開發或者是公司運行,都要向銀行貸款,而通貨膨脹-銀行加息-准備金率提高-企業貸款困難-導致資金鏈出現問題。。。所以就會有一部分企業倒閉了。
個人見解,如有不對,請指教。

I. 邵宇:正確認識貨幣與通脹的關系


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一:正確認識貨幣與通脹的關系
有觀點認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經濟體長期貨幣超發但並未出現通脹,說明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系失靈,因此把央行通過資產購買擴張貨幣,作為既可以刺激經濟又不會帶來通脹的「靈丹妙葯」。對此,要合理看待2008年危機後和2020年疫情後兩種量化寬松政策的區別,正確認識貨幣和通脹之間的關系。
一種是以增加基礎貨幣為主的量化寬松政策,真正的貨幣增長有限。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的近十年,盡管主要發達經濟體長期處於低通脹的成因較多,包括供給端的全球化、技術進步,需求端的人口老齡化、債務透支、貧富分化等;但從貨幣視角看,2008年三季度末至2017年末,美、歐、日央行雖然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大幅擴表增加基礎貨幣,但貨幣供應量(廣義貨幣)的年均增速僅分別為6.5%、2.8%和2.7%,與同期3.1%、1.8%和0.4%的名義GDP平均增速大體相當,這是發達經濟體沒有引發明顯通脹的根本原因。

應當看到,在現代銀行信用貨幣制度下,貨幣創造的直接主體是銀行而非央行,央行購買國債等量化寬松並不必然帶動貨幣增長。基礎貨幣不同於貨幣,基礎貨幣主要是滿足銀行體系准備金和支付清算的需要,而貨幣才是經濟主體使用流通的資金,是由銀行通過貸款等資產擴張創造的。從長期看,貨幣與通脹關系密切,而不是基礎貨幣。2008年危機後,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央行購買國債,增加了銀行體系的超額准備金,但由於央行只是主要購買了市場上的存量國債,並沒有明顯的財政赤字貨幣化,且銀行體系通過貸款創造貨幣的積極性也不高,使得這部分超額准備金淤積在銀行體系,貨幣並沒有顯著增加。從金融危機前的2008年8月末至2017年末,美、歐、日央行資產負債表分別累計擴張了375%、209%和375%,而同期貨幣供應量僅分別累計增長了80%、30%和27%,擴張幅度明顯落後。

另一種是疫情後央行和財政配合大量增加貨幣的量化寬松政策,推動2021年全球通脹明顯升溫。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面對疫情沖擊、為支持經濟恢復,主要發達經濟體實施了極度寬松貨幣政策和大規模財政刺激的政策組合,由政府主導推動貨幣增長。從背後的機理看,央行購買國債增加超額准備金,財政新增發債推動銀行超額准備金轉為財政存款,財政向家庭、企業支出使得財政存款轉為經濟主體存款,這些行為相互交織配套,貨幣因此增加。2020年,美聯儲共購買了約52%的新增國債,由此支持財政支出形成的貨幣供應量佔美國新增M2的61%。

2020年末,美、歐、日貨幣供應量分別同比增長24.9%、12.3%和7.6%,而名義GDP增速分別為-2.3%、-5%和-4%,貨幣增長大幅偏離了名義GDP增速。從物價走勢看,美國通脹形勢最為嚴峻,其貨幣擴張相對名義GDP增速的偏離也最大。6月美CPI達到了創13年新高的5.4%,較上年末上升4個百分點,當月歐、日CPI分別較上年末上升了2.2個和1.4個百分點。還應當看到,政府主導增加廣義貨幣,也會帶來破壞 財經 紀律、損壞銀行體系市場化貨幣創造能力、經濟內生活力不足等諸多不利的後遺症。

總體而言,貨幣與通脹的關系沒有變化,貨幣大量超發必然導致通脹,穩住通脹的關鍵還是要管住貨幣。當前我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這很大程度得益於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速自去年5月起就領先其他大型經濟體逐步回歸正常,今年6月末我國M2增速為8.6%,與疫情前基本相當,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從宏觀上穩住了物價。下一步,貨幣政策要堅持穩字當頭,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 社會 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堅持央行和財政兩個「錢袋子」定位,從根本上保持物價水平總體穩定。

貨幣主義的失靈與幽靈

通脹是一個全球化現象,應慎言貨幣主義失靈。全球同步大放水的結果,只能是水漫金山。 要理解美聯儲的行為,需要聯系所處的時代背景,包括但不限於:政治-意識形態、主流經濟思想、宏觀經濟環境、金融風險,還需要考慮部門間的協同,尤其是和財政部和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CEA)。


美聯儲貨幣政策框架演變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常被表述為「雙重任務」——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實際上,聯邦儲備法案一直在修訂。不同時期,貨幣政策的重心不同,而這又決定了貨幣政策規則的差異。 建立初期,美聯儲的主要任務是向貨幣市場提供流動性,同時防止投機性需求。其提供流動性的依據是「真實票據」,常用加息的方式應對股市泡沫。20世紀20年代,斯特朗擔任紐約聯儲主席,其主要任務是沖銷黃金流入和流出。這類似於中國央行在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時期的操作。隨著一戰的爆發,「用非常低的利率來促進全面就業,已經成為一個政治目標」。

羅斯福新政、大蕭條和二戰都強化了這一任務。從1937年到1951年3月財政部與美聯儲就撤回支持國債價格政策達成協議之前,美聯儲實施的是支持長期國債價格的政策。2.5%是(25年期)長期國債目標利率上限。 1946年充分就業法案首次賦予美聯儲追求物價穩定、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穩定匯率的目標。但其能夠獨立自主的追求這些目標,還要到1951年3月簽訂的《美聯儲-財政部協議》。美聯儲迎來「獨立日」,從控制長期利率和維持國債價格的「政治任務」中解脫出來。

1978年《漢弗萊-霍金斯法案》重新表述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聯邦儲備系統的董事會和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應保持長期增長的貨幣和信貸總量,以有效促進最大充分就業,穩定的價格和溫和的長期利率等目標的實現」。所以,美聯儲的三大政策目標是:物價穩定、最大可能就業(早期的表述為「充分就業」)和 合意的長期利率

沃爾克就任美聯儲主席,將低通脹設為首要目標。格林斯潘繼承了沃爾克的衣缽。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鑒於量化寬松政策在初期的效果並不理想,2011年參議院本計劃將「尋求最低失業」廢除,但最終並未實施。所以,今日的美聯儲還是「三條腿走路」,只是通脹目標改成了「平均通脹目標」。

美聯儲貨幣政策規則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擴張-緊縮」交替,或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通過總需求管理,以實現充分就業為主要目標。其理論基礎是凱恩斯主義,認為通脹是非貨幣現象,源於「真實沖擊」。操作上,以菲利普斯曲線的為指導。此類貨幣政策具有內在的通脹傾向,因為緊縮是一種「政治不正確」。根據菲利普斯曲線,降低通脹的唯一路徑,只有增加失業。所以,「擴張-緊縮」的貨幣政策是順周期的。 50-80年代,除馬丁任美聯儲主席期間曾短暫地將穩定物價作為首要任務,其餘時間均奉行的是「擴張-緊縮」交替的政策規則。此間,美聯儲不是「通脹鬥士」,而是通脹製造者。除了就業方面的考慮之外,政府製造通脹的另一意圖是增加稅收,因為,個人和企業所得稅等級都會隨著名義收入的提高而累進)。

弗里德曼說:「自古以來,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都是統治者試圖攫取資源……對統治者來說,通貨膨脹的誘惑總是難以抵擋,因其總是將稅收隱藏於無痛苦甚或是歡愉的景象背後。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種征稅無須特定的立法批准,也無須在國會進行陳述和說明」。1981年,經濟復興稅收法案才明確規定:33個月內將個人所得稅率降低25%;從1985年起,將個人所得稅檔與通脹掛鉤。此後,通脹與所得稅(佔GDP的比重)的聯動性下降。


第二類是基於(准)規則的貨幣政策,如調節聯邦基金利率,實現貨幣數量增速目標。它強調建立貨幣政策可信度,錨定通脹預期,穩定價格水平,降低通脹波動。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和理性預期理論,對應的是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最經典的表述莫過於弗里德曼所強調的:通貨膨脹何時、何地都是一個貨幣現象。所以,基於規則的貨幣政策是「逆風而行」的,且強調先發制人,將可能超過目標值的通脹「扼殺在搖籃里」。二十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通脹率和波動性的下行,應歸功於弗里德曼的新貨幣主義(和盧卡斯的理性預期理論)。央行也因此贏得了「通脹鬥士」的稱號。


貨幣主義的失靈

在1965年發表的《貨幣與商業周期》(Friedman and Swartz,1965)一文中,彌爾頓·弗里德曼復興了古典貨幣數量論——「貨幣變動和貨幣收入、價格變動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1971年出版的《美國貨幣史(1867—1960)》對此進行了充分論證。概括而言,其基本主張是:短期內,貨幣是非中性的,貨幣存量變動會影響真實經濟變數,但長期內,貨幣是中性的,只會導致價格的同比例變化。鑒於此,他們主張,貨幣供給不應該在擴張與收縮中相機抉擇,而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則,如貨幣存量增速保持2%不變,只有這樣才能穩定通脹和通脹預期。 弗里德曼的論證是充分的。在其所論證的時間區間內,貨幣存量增速與名義工資增速、通貨膨脹率的變化高度一致。問題在於,經驗規律有其適用的時代背景。弗里德曼分析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商品本位的世界。20世紀70、80年代以來,純信用貨幣制度和新的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建立直接導致了貨幣主義的失靈。美元不只在美國流通,美國的需求不再只由美國生產來滿足。美國的廣義貨幣增速對名義工資增速和通貨膨脹率的變動不再具有解釋力。這一情形同樣適用於英國等西方國家


某種意義上,貨 幣主義的失靈正好反映其已經深入人心。 沃爾克和格林斯潘都是貨幣主義的追隨者。在1980年國家新聞俱樂部的演講上,沃爾克說:「我們的政策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上……一個被記述了幾百年的經驗,即通脹過程在根本上與貨幣、信貸的過度增長有關……讓貨幣、信貸保持一段時間的溫和、非通脹性地增長,絕對是解決……通脹問題的必要前提。」 關於貨幣主義的失靈,筆者做出兩點解釋:第一,廣義貨幣與通脹脫鉤的背後,是貨幣與銀行信用的脫鉤,只有後者才能形成真實需求,從而對物價形成拉動作用。而貨幣與銀行信用的脫鉤,又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相關。銀行可轉讓支付命令賬戶(NOW)的誕生就是一個案例(黑澤爾,2017)。

第二,80年代以來,通膨「大緩和」是一個全球化現象。如此一來,用單一國家的貨幣存量去解釋一個全球現象,得出貨幣主義失靈的結論也不足為怪。如果將全球作為一個整體,考察全球廣義貨幣存量增速與通貨膨脹率的關系,會發現從90年代開始,兩者即使不是一比一的關系,從趨勢上看,也是基本一致的。這是否意味著,2008年以來的全球性的大放水,會導致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其邏輯如同日本的老齡化為何能夠與通縮並存。全球同步放水時,會導致水泄不通,只能水漫金山。當然,它也可能表現為資產價格的泡沫。

貨幣主義的幽靈


貨幣從來不是通脹的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大通脹極少在貨幣大放水缺席的情況下出現。 兩次石油危機期間,如果沒有此前美聯儲寬松的貨幣政策及其對其他國家的外溢產生的需求擴張效應,通脹壓力會更為溫和。在回顧美聯儲貨幣政策史時,黑澤爾(2017)認為,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聯儲就埋下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通貨膨脹的種子。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前的1978年,威廉·米勒替換伯恩斯成為美聯儲主席,新一屆理事會都是卡特政府的支持者。他們認為,認為只要失業率大於5.5%,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就不會產生通脹。1977-1979年,美國M1同比增速達到二戰後的峰值。到1978年底,美國的通脹率已經上升到了9.6%。這是因為,在沃爾克抗擊通脹之前,美國經濟學界的共識都是,通貨膨脹是非貨幣現象。所以,凱恩斯主義將「滯脹」全歸因於成本推動和供給沖擊(「工資-物價螺旋」)是不嚴謹的。當然,貨幣擴張往往也只是財政赤字的副產品——財政赤字貨幣化。

作為貨幣的一種價格,通貨膨脹是多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包括:全球化趨勢、人口結構與流動、勞動力市場彈性、儲蓄與投資之間的總量平衡與結構特徵,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和大宗商品價格與匯率波動等等。近三十年多來,建立在美元信用本位下的全球化是理解通貨膨脹率的背景。產業內中間品貿易的全球化、資本要素價格的下降、勞動力供給的增加和貨幣政策規則的變化都是解釋全球范圍內去通脹和菲利普斯曲線平坦化的重要原因。然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三大轉變——全球化、人口結構、貨幣政策框架,以及政治-意識形態的左轉,為中長期內全球通脹的上升埋下了伏筆: 第一,80、90年代以來的深度全球化是全球性低通脹的大背景,價值鏈貿易降低了中間品投入成本,不同國家要素稟賦的互補性提升了效率,降低了勞動成本,但效率優先的全球化進程正在調整,國家安全和碳排放等效率以外的維度重要性凸顯,全球化或難再成為價格壓抑的增量。 第二,全球人口結構在2015年前後出現大轉折,勞動人口比例出現峰值並開始下行。「中國出口什麼,什麼就便宜」的時代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漸行漸遠。老齡化不僅從供給端產生勞動成本上升的壓力,從需求端也會相對增加消費(老齡人口只消費,不生產)。日本老齡化與低通脹並存的現象常被作為一個反例,以反駁老齡化產生通脹的假說。有大量經驗證據表明,人口老齡化會產生通脹壓力,但由於影響通脹的因素很多,如果其它因素對沖了人口因素,通脹就不會形成。日本的特殊性在於,其一,日本的老齡化發生在全球,尤其是亞洲勞動年齡人口持續增加的時期;其二,始於80年代的產業鏈外遷實際上「借用」了他國勞動力進行生產。但是,當下是全球人口結構的大反轉。


第三,後危機時代投放的海量貨幣覆水難收。量化寬松政策治標不治本,債務驅動的需求難以形成真實繁榮。 歷史 不會重演,但會押韻。2020年新冠疫情沖擊與2008年大危機的沖擊存在本質不同,政策應對的方式也有較大差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美國M1和M2增速都達到了二戰後的峰值。居民儲蓄和勞動份額陡增,這些都是點燃通脹的燃料。隨著美聯儲轉而盯住平均通脹目標,其對短期通脹的容忍度將有所提升。這些轉變和差異可能終止2008年之後的低通脹環境,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不會引發通脹的邏輯在將來可能被證偽。

第四,《提高工資法案2021》是拜登新政的重要內容,雖然不同行業和不同企業轉嫁成本的能力有差異,但 歷史 經驗顯示,最低工資與物價上漲有顯著的正相關性。本次修正案的兩大不同之處還在於:最低工資的覆蓋面更廣;全面提升至15美元每小時後,最低工資與中位數工資掛鉤,這使最低工資上漲得以持續,奠定了「工資-物價」螺旋的基礎。 以上所有這些因素的疊加無疑提升了通脹上行的壓力,但再通脹是否真的實現,還取決於它們與債務陷阱、貧富分化、新技術革命等因素的合力。債務與貧富分化是壓抑總需求和名義利率,進而導致近十年來全球經濟停滯的重要因素,短期內難以緩解;以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革命有可能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壓力,還將提升勞動生產率。這兩個方面,分別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壓抑了物價或工資。 考慮到2020年的特殊情況,2021年的通脹或脈沖上行,而後逐漸回落。中長期來看,通脹中樞較金融危機之後或顯著提升。鑒於通脹持續性的下降,筆者傾向於認為,除大范圍戰爭等極端情況外,長時間出現5%以上通脹率的可能性仍然不高。通脹如果失控,將意味著:弗里德曼,大師歸來! 貨幣主義的幽靈正在地球上空盤旋。

J. 通貨膨脹非常厲害,銀行為什麼不怕

銀行絕對是不會做虧本的買賣的。既然敢貸款給客戶,那就表明分期還款,受益的一定還是銀行。而背負房貸的人,想要靠通貨膨脹來稀釋房貸,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先說一下銀行這邊,為什麼分期還貸,銀行不怕通貨膨脹?

房貸利率4.9%,那銀行就真的只賺4.9%的貸款利息?錯。銀行會把你每個月還款的部分,繼續貸款出去,繼續賺錢。這個就有點類似於「高利貸」的復利賺錢模式。所以,表面上房貸利息只有4.9%,但是銀行賺的可能就達到6.0%以上。舉個例子。貸款50萬,分期三十年還清。基本上貸款的利息和本金一樣。從表面上看,你還款到15年的時候,還了一半,銀行可以把本金收回來。而實際上,銀行可能在第十年的時候,就通過循環貸款的模式,把50萬本金收回來了。到第十五年的時候,它可能已經賺了六七十萬。這個賺錢的速度,根本就不虛通貨膨脹率。所以對於銀行來說,根本就不怕所謂的房貸,會被通貨膨脹稀釋。

以後銀行存款的利息,會越來越低,向零利率、負利率邁進。通貨膨脹率,也會越來越低,錢也會越來越值錢。想要靠通貨膨脹,來稀釋你的房貸,實現不了。通貨膨脹率會越來越低,而我們的工資收入,也很難保證在十年、二十年以後,一定會增加。所以,可能十年以後,同樣的每個月還5000塊錢,經濟壓力不但不會減少,反而還會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