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企業怎樣支持地方經濟中小企業發展
金融機構如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多數處於起步時期,資金緊缺,自身融資能力;一、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現狀及存在的;中小企業不僅是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還;第一,從銀行方面來看,主要有五個因素;第二,從中小企業自身來看,有四個主要原因;從企業自身來說,中小企業融資受到阻礙有四個原因:;1、中小企業的自身資產不足,尋找貸款擔保難,是難;
金融機構如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中小企業多數處於起步時期,資金緊缺,自身融資能力有限,迫切需要金融部門的支持。在此,就全市金融機構支持中小企業情況進行了專項調研,並提出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一、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小企業不僅是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還是安置就業的主渠道。但中小企業所得到的金融支持卻與其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極不對稱。中小企業普遍反映得到銀行的貸款十分困難,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多數金融機構貸款營銷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銀行方面來看,主要有五個因素。一是授權有限。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體制調整後,對貸款審批許可權實行嚴格的分級管理,上收了基層機構的貸款審批權,幾乎每一筆貸款都需一級分行的授權,極大地削弱了基層機構的自主能力,從而限制了基層機構支持中小企業貸款的許可權。二是體制僵化。國有商業銀行在信貸管理體制與監督機制方面,審批環節過多,手續比較復雜,信貸約束機制過於僵化,這就形成了貸款審批許可權的高度集中、審批程序的復雜化與中小企業資金需求高頻率、小金額、快周轉、強時效之間的矛盾。據調查,多數中小企業對流動資金需求較旺,且資金周轉頻繁,而銀行從受理到發放一般需要大約一個星期的時間,新開戶企業的首筆貸款又必須上報一級分行審批,申請貸款的中小企業往往是急不可待,望而興嘆。三是重「大」輕「小」。在營銷戰略上,國有商業銀行實施的是 「四重」戰略。將貸款主要投放在「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產品、重點客戶」上,這使得貸款投向高度集中,信貸資金更多地流向了國有大型企業,往往形成「貸大、貸長、貸壟斷」現象。中小企業大多數規模較小,信用等級能達到商業銀行要求的也為數不多,絕大多數企業望塵莫及。據統計,四家國有銀行8月末對中小企業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按加權平均)為30.42%,建設銀行僅為10%,相對於中小企業對GDP73%、對就業70%的貢獻率,資金支持顯然不足。商業銀行的這種抓大放小、扶強扶優的戰略思想從上到下是一脈相承的,致使一些基層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支持顯得無能為力。四是雙高一低。即貸款門檻高,管理成本高,信貸人員營銷能力低。商業銀行貸款條件相對過高、程序復雜,中小企業很難達到標准,所以很難得到銀行的支持。從銀行角度考慮,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要遠遠高於大型企業,據不完全統計,平均約為大型企業的5倍左右。在商業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與風險最小化的利益驅動下,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積極性肯定要受到很大的制約。多樣化的企業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對營銷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信貸營銷人員往往由於能力和水平所限,對市場的專業性知識了解得太片面,甚至匱乏,導致對中小企業的申請項目不能進行正確的前景預測,很難與銀行達成共識,使企業失去了貸款的機會。五是責權利失衡。銀行信貸約束與激勵機制不對稱,責、權與利並不統一。經辦員要承擔很大的風險責任,致使每筆貸款的發放謹小慎微,國有銀行表現尤為突出,貸款發放的多少與信貸人員的利益相關不大,加之中小企業的貸款風險相對較高,限制了信貸人員的放貸積極性。
第二,從中小企業自身來看,有四個主要原因。
從企業自身來說,中小企業融資受到阻礙有四個原因:
1、中小企業的自身資產不足,尋找貸款擔保難,是難以取得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的直接原因。中小企業要取得銀行貸款,按照銀行的規定要具有一定的抵押資產或相當實力的保人進行擔保。但實際上,願意為中小企業擔保的保人不多,即使有些企業願意擔保,但符合銀行條件的擔保企業為數不多。因此一些中小企業想要貸款但苦於找不到擔保企業,便無法在銀行獲得貸款。
2、中小企業制度不健全,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競爭力差,影響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放貸。近幾年,我市地方中小企業發展是比較迅速的,這給我市經濟結構的調整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但從我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過的幾家重點企業看,曾經一致被市場看好的企業如原七台河市鑄造焦廠、全元化肥廠,當時銀行為其注入了上千萬元資金,扶持其發展,後來因企業自身經營管理水平低下、市場競爭能力較弱等種種原因,使企業經濟效益逐漸下滑,導致企業還款延期,同時增加了企業的財務負擔。銀行為加強審慎經營,對這類企業也不敢輕意追加貸款。
3、中小企業信譽度不夠,是企業取得貸款難的主要原因。我市中小企業共計1939戶,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不足70戶,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評級,被評為B級以上的企業寥寥無幾。現實中一些中小企業信譽度低,甚至有的企業存在著惡意逃廢債的行為,使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懸空而無法收回,幾年來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映數字表明,涉嫌逃廢債的企業戶數,占貸款企業總數近30%,涉及貸款金額高達3億元,這使銀行業金融機構產生了「懼貸」心理,影響了對一些中小企業的放款。
4、中小企業發展的不均衡性,制約著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總體放貸規模。隨著我市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使一些中小企業在競爭中處於弱勢,優勢企業與弱勢企業的差距逐漸加大,形成優勢客戶銀行爭搶業務,而弱勢客戶求貸無門。
(三)社會經濟大環境中的現實因素
1、企業改革的不規范,影響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積極性。一是銀行對轉制企業信貸監控難度加大。在企業轉制後,由於股份制企業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從而對銀行依賴性相對減少;一些經濟效益不好的企業因得不到開戶銀行的信貸支持而出現多頭開戶甚至「跑戶」現象;有些企業實行委託經營、租賃經營、合股經營後,財產所有權和生產經營權分離,客觀上造成承貸單位和實際經營「兩張皮」的狀況;有些企業在改制中實行「金蟬脫殼」策略,新企業無意還貸,老企業又無能還貸等等,所有這些加大了銀行對企業信貸監控難度。二是企業破產造成貸款難以回收。在企業改制過程中,一些長期虧損、資不低債、扭虧無望的企業,將不得依法破產。但卻有一些企業,名為破產,實為逃債。一些政府部門從本地利益出發,沒有大局觀念,認為企業破產了,可以逃避債務,給當地企業減
輕了負擔,而銀行資金的損失與當地政府沒有利害關系。久而久之,銀行自然產生「懼貸」心理。
2、依法維護金融債權難。金融部門依法收貸清息時,往往會遇到法律方面的困擾:一是訴訟後審判時間長;二是依法收貸執行難。雖經判決銀行勝訴,卻難以執行。銀行申請強制執行時又要交一定的執行費,而銀行最後往往是得不償失;三是依法破產清算按照法律規定,
其償付順序是破產費用、工人生活費、社會保險費、稅收、所有債權人債務(按比例償還)。由於破產企業已資不低債,按順序償付,輪到銀行時,清償資金已所剩無幾,根本不能彌補貸款損失。正因如此,對一些進入困境的企業,雖然銀行「拉一把」便能「起死回生」,但銀行又豈敢再注入資金援助,一旦新增貸款後,再破產,銀行債權誰來維護?
二、金融機構應如何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影響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因素不是簡單的、表面的,是復雜的、深層次的,有些問題不是基層銀行所能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解決銀行與企業的自身問題,從而更好地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一)建立適合中小企業融資特點的銀行信貸支持體系
1、轉變傳統觀念,樹立全新服務理念,正確認識銀企關系的本質。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是矛盾的共同體。貸款利息收入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從這一層面講,企業就是銀行的生命。所以銀行和從事銀行工作者必須樹立為企業服務的觀念,生產的觀念,最終還是要保證企業能夠持續、更快的發展,支持企業發展就是社會進步,同時就是支持銀行自己的事業。
2、調整經營戰略,轉變對中小企業的營銷策略。商業銀行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不要「嫌貧愛富」,要把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擺上重要位置。商業銀行應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特點及時調整經營戰略、重新進行市場定位。在選擇客戶時,應重點關注產品有市場、技術含量高、發展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企業,特別是符合國家目前積極引導和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只要法人代表信譽良好,企業產品有潛在市場,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就要大膽施貸予以支持;對已有信貸關系、信譽良好、金融意識強、經營前景較為樂觀,但是效益暫時欠佳的企業,可以在落實還款保證條件的前提下,通過貿易融資、封閉貸款、短期授信業務等方式幫助企業盡快扭虧為盈;對於出現不良貸款企業,銀行應為企業提供信息、出謀劃策,幫助企業轉制,努力盤活不良貸款。
3、改進授信制度,在授信方式和擔保方式上拓展思路,增大小企業融資的可選擇性和可行性。如在授信方式的選擇上,不拘泥於貸款這一種方式,根據企業業務需求和控險方式的不同,積極辦理銀行承兌、銀行和商業匯票貼現、打包貸款等;在抵(質)押品的選擇上,摒棄過去僅限於存單、房產、土地的狹窄選擇,積極辦理存貨質押、動產抵押、股權質押、無形資產質押、人壽保單質押、專利權質押、進口貨權質押、品牌使用權質押等。
4、要適當下放貸款審批許可權,進一步簡化貸款調查、審查、審批手續,增強對小企業融資的時效性。一是積極推廣授信額度方式,額度內簡化審批程序,適當增加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比例;推行優良信用企業授信綠色通道制一站式服務;二次以上授信企業資料和審批程序簡略制等。二是建立約束和激勵相對稱的科學管理機制,達到信貸風險約束與增效的雙重目的。三是靈活處置信用貸款與抵押設置的順序問題,對技術改造項目潛力大而資金不足購買設備或更新廠房的小企業,可以採取「先信用後抵押」的形式發放貸款。
(二)監管部門應加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改革步伐和創新力度
作為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在監管過程中,一是要按照中國銀監會「抓住兩頭、帶動中間」的工作思路,大力推進國有商業銀行的綜合改革,要積極促進其分支機構轉換經營機制、強化內部管理、加強市場營銷、全面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同時,積極做好轄內農村信用社改革的准備工作,繼續做好轄內農村信用社的監管工作,保持農村信用社改革過渡時期管理工作的連續性。二是要積極促進銀行業機構增強創新意識,加快改革步伐,增強市場競爭力。監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合理確定監管許可權和范圍,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減少不必要的限制。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激發金融機構開發新產品、拓展新業務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商業銀行增強創新能力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三是要積極促進銀行業機構改善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水平。要加強市場調研,傾聽消費者對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的呼聲,積極為商業銀行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在受理新產品、新服務市場准入的時候,充分注意其科技含量和創新成果,不斷引導商業銀行開發消費者需要的、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新業務,促進人民生活質量和金融消費水平的提高。要通過加強金融宣傳和信息披露,增進人民群眾對現代金融產品的了解和相關風險的識別。總之,要通過促進我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革創新和改進金融服務,最終促使其增強競爭力,為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不僅僅是企業和銀行之間的事情,而是關繫到全社會的大事,當地政府應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打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1、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一是當地政府要明確信用管理的協調部門,牽頭成立由工商、財稅、社保、質檢、公安、法院、銀監局、人民銀行、信息等有關部門參加的專門機構,負責本地區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提升我市良好的誠信環境。只有增強企業信譽,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銀企合作關系,才能使銀行和企業在改革中共同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二是盡快設立中小企業聯合徵信機構,建立企業信用信息網,向社會公開。三是建立中小企業信用評價機制。在評級指標的設置方面,應充分考慮中小企業的成長性、效益性特點,建立有針對性的評級體系鼓勵和支持守信企業,加大對造假、逃廢債、制售假冒偽劣產品、不照章納稅等失信企業的打擊和處罰力度。
2、有關部門要搭建完善的共享信息平台,積極建立中小企業的信用記錄體系和中小企業信用咨詢機構,為銀行提供中小企業全方位、多視角信用狀況有償咨詢,建立銀行同業的中小企業信用獎罰機制。對於發展前景良好、管理規范、信譽良好的中小企業,可建立「信譽良好的中小企業」名單;對於有騙貸或違約行為的中小企業,應在金融同業中予以通報,增加中小企業及其股東的違約成本,促使其主動增強對自身的風險約束,防止其多頭融資,套取銀行信用。當前,特別要加大對惡意逃廢債務企業的懲處力度,發揮法律強製作用,讓失信者付出成倍的代價,形成不願失信、不敢失信的機制和制度。
3、努力構建中小金融機構、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相互合作,共同對中小企業提供信貸資金支持的格局。逐步改變中小企業單純依靠中小金融機構貸款的現狀,並配套出台針對中小企業融資多元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措施。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完全依賴中小金融機構貸款的局面,提高中小企業自有資金比例,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通過完善政策和法規鼓勵中小企業發行債券,構建完整、高效的中小企業融資體系,減輕銀行信貸資金壓力。
4、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形成有效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
建立中小企業擔保機構是企業獲得貸款的必要保證,也是有效維護銀行債權的手段之一,擔保機構要簡化手續,成為一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真正起到為中小企業擔保作用的機構。擔保機構的作用發揮得好,就能為企業取得資金起到關鍵作用。在這一點上可借鑒其他地區的做法,建立由政府部門扶持的擔保基金或政策性擔保機構。進一步拓寬擔保機構的資金來源渠道,改進擔保服務,科學設計擔保機制,積極出台各項相關政策,發展多種類型的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如商業擔保機構、企業互助擔保機構等。同時,建立擔保機構的資本金多層次風險補償機制。對擔保機構的資金來源、資金資助及補償、受保企業及擔保機構的信用評級和風險控制與損失分擔、政府的協調及監管問題進行規范並形成制度。
三億文庫3y.uu456.com包含各類專業文獻、中學教育、行業資料、專業論文、高等教育、應用寫作文書、各類資格考試、16金融機構如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內容。
『貳』 西方經濟學 銀行存貸款利率上升,對一下社會經濟有如何影響為什麼
我認為答案是1、2和4。
存款利率上升,存款對居民來講吸引力更大,是國家回收過量貨幣、控制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宏觀手段。
而貸款利率上升,則會加大企業貸款的成本,也就是常說的貨幣政策緊縮。會降低企業申請貸款的積極性,減慢企業發展速度,拉低生產水平,降低產成品數量,控制過快的發展速度。
因為控制了通貨膨脹也就是控制了物價的上漲,所以4也選。
『叄』 銀行調整存貸款利率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可能對經濟增長、企業投資、家庭消費、進出口等產生以下影響:
提高貸款利率可防止經濟增長過熱。我國經濟自2002年開始加速增長。上調貸款基準利率使貨幣供給減少,從而使投資、消費減少,最終造成總產出的減少,有利於避免加速的增長演變為經濟過熱。
首次下調活期存款名義利率,原因在於企業存款、居民儲蓄中活期存款所佔比重過高,為抑制流動性過剩,下調活期存款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活期存款。
提高貸款利率對家庭消費將產生一定影響。2001年以後消費需求趨旺,2001年-200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0.1%,8.8%,9.1%,13.3%,12.8%,13.7%,2007年預計增長12.5%左右。主要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以買房裝修、買車為消費熱點。這方面的消費需求過於旺盛既較強地推動了重化工業和房地產投資的發展,也可能對穩定房地產市場,對緩解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間的矛盾,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升息會使貸款買車買房的成本增加,也會使儲蓄、債券等收益增加,從而減少消費支出,以引導消費需求適度、穩定增長。
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不變。上年結轉的個人住房公積金存款利率由2.88%提高到3.33%,上調0.45個百分點,目的在於縮小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差距,抵消個人住房公積金存款因負利率造成的縮水。此項舉措意在體現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使民有所居。但應看到,因實際利率為負,且當年歸集的個人住房公積金存款利率又下調0.09個百分點,因而,此項舉措無疑於杯水車薪。
上調貸款基準利率會影響投資。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指出,1月-11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達26.6%,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規模仍然過大。初步測算,全年在建項目投資規模32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萬多億元;新開工項目仍然較多。1月-10月,各地城鎮投資同比增加2.13萬個。特別是導致投資增長過快的體制機制問題仍然沒有根本解決,投資反彈仍有可能。為了繼續加強固定資產投資調控,合理控制投資增長,著力調整投資結構,注重提高投資效益,貨幣政策必須著力遏制過熱的投資。加息將加重企業負擔,尤其生產發展資金主要依賴銀行貸款的大中企業,利率變動將直接影響其成本和利潤。不過,如果利率上調幅度與通貨膨脹率兩者之差不大時,對投資量影響不大。因此,央行雖多次溫和地上調利率,並不會造成投資大幅下降和經濟衰退。
上調貸款基準利率可預防通貨膨脹。近月CPI一直處於高位,8月-11月分別為6.5%,6.2%,6.5%,6.9%,全年可能達4.5%。同時,許多價格上漲較快的消費品並未統計到CPI中,物價漲幅被低估。當然,近期CPI上漲仍屬結構性上漲,從構成CPI的八大類商品與服務看,價格上漲的有五大類:食品、煙酒及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以及居住;下跌的有三大類:衣著、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因此,面對結構性的物價上漲,央行必定採取貨幣緊縮的措施,防止結構性的物價上漲演化為通貨膨脹。
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對股市的影響。理論上看利率上調對股市而言並非利好消息,然而,現實似乎並非如此。從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21日期間,央行共8次上調利率,從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的表現看,股市並未大跌,滬指反而上漲。在投資渠道過於單一等因素影響下,溫和的、從緊的貨幣政策恐暫時難以影響股民強烈的渴望和巨大的熱情。因此,雖然反復提高利率,但暫時對股市影響不大。
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商業銀行的利潤仍取決於存貸利差,升息可能增加商業銀行的利潤;但若利差太大,高於世界其他國家的水平,則不利於商業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改善經營狀況。因此,採用不同利息調整組合,利於調整不合理的利率結構,促進商業銀行改進經營管理,增強競爭力。
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是調控工具的有效選擇。目前我國央行運用的調控工具主要有四種:信貸計劃、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制度、利率政策。雖然四者的效果一樣,但是利率政策卻比其他調控工具更直接、更有成效,能在更短時間抑制通貨膨脹和減少「負利率」。所以,央行今年多次採用利率政策是合理明智的。
總的來說,這幾次上調利率利大於弊,是我們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的探索工作之一。
但也應看到輪番加息存在的問題,雖然一年六番加息,定期存款實際利率仍然為負;活期存款名義利率首次下調,由0.81%下調到0.72%,下調0.09個百分點。如果再考慮利息稅,居民儲蓄損失較為嚴重。
需要指出的是,輪番上調利率會產生累計效應,上調利率使貨幣供給減少,從而使投資減少,會直接造成總產出的減少,也會間接增加失業人數。
『肆』 銀行信貸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滯後性嗎
一、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負面效應(千金難買牛回頭 我不需再猶豫)
1、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總量的影響
資本市場的發展所引起的社會資金分流直接影響著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資本市場股票、債券等證券的大量發行對銀行存款的影響。資本市場上股票,債券發行和交易量的快速增長迅速喚起了公眾的投資熱情。而居民和機構投資者所擁有的投資資金大部分來源於其在商業銀行等銀行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截至 2001年8月末,我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已達48055億元,相當於GDP的50%, 在證券公司開立股票賬戶達6529萬戶。雖然從理論上說,從商業銀行取出的存款無論是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還是購買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都有相當一部分最終將以財政存款或企業存款的形式又迴流到商業銀行,但事實上,其餘部分之中又有相當一部分資金由於社會經濟規模的擴大和貨幣化程度的提高而被社會再生產過程所吸收,另一部分以流通形式繼續在資本市場上周轉,還有一部分則以持幣觀望的形式沉澱在居民手中。因此,資本市場證券發行、交易量的增加,在相當程度上會引起商業銀行現有存款的減少及存款增長速度的下降。據有關專家統計,1991年我國證券存量占金融資產的比例為3.6%,到2000年,這一比例就上升到51%,10 年之間便增長了13.2倍。這對商業銀行的沖擊有多麼大是可想而知的。資本市場上投資基金的發展削弱了商業銀行的存款基礎。投資基金是一種機構投資者,其特點是將居民的小儲蓄匯集起來,交由專家理財,通過證券和其他資產的有效組合,以較小的投資風險獲取較為穩定的投資回報。由於購買基金的投資風險比較小,而獲取的收益比銀行儲蓄高出不少,當人們在權衡資產收益與資產風險的博奕中偏向於前者時,商業銀行的儲蓄存款將會受到強烈的沖擊。我國從1998年第一批5家證券投資基金試點開始到2001年9月,全國證券投資基金已有43隻,基金總額已超過600億元。從目前國家政策性傾向來看,證券投資基金以及產業投資基金、風險創業投資都會獲准加快發展,這無疑會導致商業銀行的存款分流。(剖析主流資金真實目的,發現最佳獲利機會!)
保險業及保險基金的發展也會分流一部分銀行存款。保險業是資本市場上一支不可忽略的勁旅。西方國家保險業十分發達,人們投保意識很強,特別是人壽保險業從保障型為主發展到儲蓄型為主,進而又發展到投資型為主以後,保險市場的投資異常活躍。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我國居民在經濟生活中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和市場風險日益增大,越來越多的居民和企業逐漸將儲蓄或存款的相當一部分用於購買各類保險,這也相應地抽走了一部分銀行存款,截至2000年底,我國各保險公司的保險費收入達1598億元,是1985年的 62倍多,占當年金融資產總額的0.7%。保險業如此迅猛的發展勢頭, 對商業銀行存款的影響將逐漸增大。
從總體上來看,以上幾個方面對我國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發展的負面效應是非常明顯的。據統計,自1992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金融系統的儲蓄存款連年創出新高,1992年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1994年突破2萬億元大關,1995年達到3萬億元,其間月均增長約1000億元。然而,到了1996 年下半年,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啟動,儲蓄存款增長的勢頭逆轉直下,增幅逐月下降, 1997年儲蓄存款增長繼續回落,比上年同期少增加1306.3億元,到2000年底,儲蓄存款雖然高達64322億元,但同比增長速度和增加量卻是逐年下降的。
2、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結構的影響
當國家或企業發行證券(國債、公司債和股票等)籌集資金時,發行者籌集的是股本金或金庫存款,而購買者(居民或機構投資者)動用的則是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且這些存款多為定期存款。在證券交易結束後,證券發行者將發行收入相當一部分存入商業銀行,從表面上看,這一出一進對商業銀行存款似乎影響不大,但事實上銀行流入資本市場的數量與再迴流到銀行的數量差別很大(其原因已在上面分析過)。不僅如此,這種資金運動也大大改變了商業銀行的存款結構。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從商業銀行流出的是定期存款等較為穩定的資金來源,而流回商業銀行的則是股本金存款或財政金庫存款(基本上是隨時都有可能動用的活期存款或短期存款)。因此,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得銀行存款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使定期存款活期化,長期存款短期化,信貸資金的平均償還期大大縮短,資金結構的不穩定性增大。
3、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貸款總量的影響
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的影響會直接波及到銀行貸款業務。存款是銀行信貸業務的基礎,資本市場發展所抽走的銀行存款,相應地使銀行的可貸資金減少。在實行存貸款比例管理的條件下,貸款只能按存款的一定比例發放,存款增長減緩,貸款也會按比例相應地減緩。
直接投資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銀行貸款的增長。資本市場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直接投資的比重,而直接投資與銀行貸款之間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此長彼消關系。因此,在社會儲蓄總量一定的情況下,以直接融資為特徵的資本市場的發展,必然會影響以間接融資為特徵的商業銀行的貸款增長。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資料, 1990年我國直接融資(只計股票和國債)和間接融資(指商業銀行貸款)合計為15366. 64億元,其中直接融資為199.84億元,占融資總額的1.31%,間接融資為15166.80 億元,占融資總額的98.69%;到2000年,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總額增長到105654 .3億元,其中直接融資為6283.2億元,占融資總額的6%,間接融資為99371.1億元,占融資總額的94%。從數字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兩相比較,直接融資占融資總額的比重雖然較小,然而從發展的勢頭來看,它正在快速地取代一部分間接融資。
4、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貸款結構的影響
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存款結構的影響會傳導到貸款結構上。商業銀行的存款結構與貸款結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例如長期貸款必須與長期存款保持一定的匹配關系。資本市場發展造成的長期存款短期化,定期存款活期化,其結果必然使得商業銀行的貸款期限結構也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因而銀行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比重有所增加,而長期固定資產貸款的比重則有所下降。
商業銀行要設法避開與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工具的正面競爭,需要調整貸款的期限結構和客戶結構。在資本市場發展的條件下,商業銀行要有意識地將貸款期限結構的設計適當與公司債券的期限結構保持一定的差異,以便突出個性並避免同資本市場融資工具發生正面競爭。例如,公司債券的期限一般為3—7年,則商業銀行的貸款就要盡可能少安排在相同的期限。又如原先一些信譽好的貸款大客戶,現在成為上市公司後對銀行的依賴度減小了,銀行就不一定再把它們當作貸款大客戶,貸款的客戶結構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
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動了商業銀行加快資產多元化的步伐,使貸款占銀行資產總額的比重下降和貸款本身的結構發生變化。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新的金融產品的不斷涌現,銀行為了爭取獲得更多的利潤,分散資產風險並保持資產一定的流動性,會在傳統貸款業務相對萎縮的同時,增加證券投資特別是短期國債的投資,進而實現銀行資產的多元化。銀行資產結構的這種調整,自然會引起貸款結構的變化。
5、資本市場發展對銀行盈利能力的影響
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上述影響歸根結蒂都會體現在銀行獲利能力的變化上。首先,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面臨的外部競爭更加激烈,從而促使銀行的高額利潤逐步向社會平均利潤轉化。銀行為了爭取客戶,一方面要盡量壓低貸款利率,另一方面又要盡量抬高存款利率,這種利用利率杠桿競爭的手段不僅要在與同業比較中體現出優勢,還要在與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上各類金融工具的比較中吸引客戶,因此存貸款利差日益縮小。其次,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企業和居民的金融意識逐漸增強,投資者在市場經濟的摸爬滾打中慢慢學會利用各種市場或渠道之間的差價來套利,銀行為了吸引客戶,也不得不主動向客戶讓利。可見,,資本市場的發展,使商業銀行在傳統業務上的獲利能力普遍下降。
二、資本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正面效應
1、資本市場的發展為銀行實施多元化籌資戰略提供廣闊的渠道
銀行可以通過資本市場以多種形式籌措長期資金。在西方國家,商業銀行可以較為自由地從資本市場籌措長期資金。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目前還有一定的難度,其關鍵問題在於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尚未實施,還不具有直接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融資的基本條件。但在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步伐不斷加快的外力推動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即將提上議事日程,在不久的將來,國有商業銀行將成為資本市場融通長期資本的主力機構。資本市場流通和沉澱的資金量將越來越大,商業銀行可借勢發展與投資銀行和上市公司相關的籌資業務。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股份制企業和股票發行量會越來越多,動員出來的社會閑散資金也不斷增大。在資本市場流動的資金量增大的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資金暫時沉澱下來。商業銀行可以此為契機,大力開展與上市公司和投資銀行相關的籌資業務,如網上發行股票的收款業務,證券交易機構的證券資金清算業務,等等。
2、 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利於銀行通過參與資本市場交易而改善資產的盈利性、流動性和安全性
資本市場的發展便於銀行突破資產結構單一的局限,實現多元化資產的有效組合。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可供選擇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多,商業銀行可以通過購買和持有各種有價證券來優化其資產結構,多元化的資產組合使商業銀行便於在充分兼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前提下,爭取最大限度的盈利。
資本市場的發展拉動了相對落後的貨幣市場發展,從而為商業銀行發展信貸業務和改善資產流動性提供更多的便利。我國貨幣市場相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大大滯後,在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拉動下,貨幣市場將出現「補漲」式的發展,由此而形成的活躍的短期國債市場及國債回購市場,為商業銀行利用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擴大信貸投放和流動性創造了有利條件。1998年5月央行恢復公開市場業務以來, 公開市場業務品種不斷豐富。公開市場業務的開展為商業銀行增加可用資金提供了新的渠道,便於商業銀行以較低的成本融入短期信貸資金,擴大短期信貸投放。
貨幣市場的發展也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提供了便利。從1998年開始,我國加大了貨幣市場的建設力度,撤銷了融資中心和二級同業拆借網路,擴大一級市場交易主體,形成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並調整國債的品種和結構,面向商業銀行共發行了記賬式國債4303億元。然而上述措施並未帶來貨幣市場的活躍,銀行間現券交易有行無市,其原因是在穩健的貨幣政策下,商業銀行的資金普遍寬松,在貨幣市場上主要是作為資金供給者而非需求者。在貨幣政策適應經濟和金融發展作出適當調整的情況下,貨幣市場的發展和央行公開市場業務的進一步擴大,將大大提高商業銀行債券資產特別是短期國債的變現能力。同時,參與公開市場融資具有不僅利率較低而且供給充足的特點,因而是商業銀行兼顧盈利性和流動性的理想融資渠道。
3、資本市場的發展為解決國有企業高比例負債問題, 進而為改善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找到了良好契機
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助於推進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和降低企業對銀行的負債率,並提高國有企業對銀行貸款的償還能力。國有企業對銀行負債率畸高的根本原因在於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滯後,由於產權關系不明晰,國有企業的「預算軟約束」和「投資飢渴症」一直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加上國有商業銀行本身也是產權關系不清晰的性質特殊的國家壟斷企業,因而它對國有企業貸款的債權約束也硬不起來。國有企業的過度負債和償還能力惡化給國有商業銀行埋下了巨大隱患,只不過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存款增長還保持著一定的增長水平,加上信用創造功能的放大效應,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質量低下的風險尚未完全暴露出來。由於對政策理解上的偏差以及「催收」(貸款)「清欠」(利息)成效十分微弱,幾乎所有國有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都採取「惜貸」方式以消極防範風險,但這種方式並不能消化巨額不良貸款。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既可以解決國有企業的資本性資金的匱乏問題,又可以通過資產重組淘汰一批劣勢企業,培育一批優勢企業,使國有企業過度負債和償還能力不斷下降的矛盾從根本上得到緩解,進而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得以改善。
資本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可正確引導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流向。資本市場是通過產權流動來實現資源(資本)的有效配置的。資本市場配置資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形成的證券市場比價結構,能引致社會資金向資金收益率高的產業部門和企業流動。第二,證券市場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發展的杠桿,推動股份制企業不斷追求資產收益的最大化。同時,證券市場使得企業效率表現完全市場化並使企業的經營業績與其股票價格相對稱,從而形成企業的市場公眾選擇機制,這種公眾選擇機制與法人治理的內部約束機制相統一,促使企業把不斷尋求市場獲得機會和不斷降低內部經營成本統一起來。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已往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經濟效益好於全國國有企業平均水平,股份有限公司各項經濟指標在總體上大大好於其他企業。第三,證券市場的動態運行可以促進企業生產結構轉換,未上市公司關注證券市場的變化,以尋找自身產品結構與市場要求的差距,上市公司更關注證券市場的行情,以保持競爭的強勢地位和免除特別處理或摘牌的危險。同時,證券市場也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換,最近幾年滬深股市發生的數百起資產重組均集中地體現了產業結構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產業向高技術、高收益的產業轉化,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化,最近100多家上市公司紛紛涉足信息產業更說明這一問題。 另外,我國證券市場本身也越來越重視培育高新科技企業上市。到2000年底為止,滬深股市共有100多家高科技企業上市,約占目前A股總股本的8%。 最近國家還積極准備在時機成熟時開設專門的高新板塊或國內創業板市場。第四,證券市場對促進企業擴張和實現規模經濟效益作用非凡。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總股本5億股以上,流通股超過1億股的大盤股占上市公司總數的20%左右, 據有關專家的定量分析,我國股票市場規模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0.1%。 在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國有商業銀行可將資本市場上證券價格波動,證券交易量的增減等信號,作為安排信貸投向、投量計劃和調整信貸資金結構的重要參照系。例如,商業銀行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將其貸款總量的90%以上貸給國有企業,而1993年以來,每年投向三資企業和其他所有製成分企業的貸款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設在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分支行對這類企業貸款的遞增幅度還要大。這充分說明資本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在正確引導著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流向,這為逐步改善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創造了條件。
『伍』 2020年銀行投向製造業的貸款佔比6.17%,終於開始上升了
本文是2020年經濟回顧的最後一篇,講述的是2020年銀行經營風格的整體轉變。這種轉變不光是商業銀行層面,包括央行層面,都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必定會深刻的影響2021年的中國經濟走勢。
我這里首先給出的,是銀行貸款投向數據,注意最重要的一個變化: 2020年投向製造業的貸款佔比,終於開始上升了 。
製造業中長期貸款佔比,2019年為 5.80% ,到2020年提升到 6.17% 。這是近10年來,首次製造業貸款佔比提升。要知道我大中國一直到2018年貿易戰才被美國人打醒,終於開始意識到製造業才是王道,靠金融投機和地產開發,是沒法在世界經濟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立足的。然而想要當即改弦更張,促使資金從金融和地產領域流向製造業,並沒有那麼容易,所以2019年的製造業貸款佔比繼續萎縮,這就是金融運行上的慣性。
對這種慣性,我大中國的頂層當然是忍無可忍,尤其是在2020年初新冠管制的大背景下,製造業嗷嗷待哺,再不動用強力手段,把資金推向實業領域,去拯救水深火熱之中的製造企業,那我大中國經濟真的就撐不下去了。於是,2020年3月,中信銀行孫行長,就被推向了前台,成為了反面典型。
注意上面被標紅的那段話,「 嚴重違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決策部署,限制、壓降製造業貸款 」,各位,不把錢貸給製造業,甚至都可以構成足以讓中紀委介入的刑事犯罪,這種動作當場就震驚了全國所有的金融從業人士。整個金融圈都開始轉向,從看不起製造業老闆,到求著製造業老闆貸款,貸少一點還不樂意,哭著喊著甚至倒過來給這些老闆送禮,就希望能多貸一點。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製造業貸款佔比,終於出現了極為難得的上升趨勢。在貸款余額的絕對值上,製造業貸款余額從2019年的9.2萬億上升到11.0萬億,絕對值增加 1.8萬億 ,增幅 19.6% ,創下了史上最高增幅,此前的製造業貸款余額年增幅只在3-7%之間,實在是沒臉見人。這1.8萬億的製造業貸款增量,占總貸款增量19.8萬億的比值,達到了 9.1% ,更是令人震驚的佔比,幾乎每10塊錢的貸款,就有一塊錢給了製造業,而2019年這個比值只有可憐的 3.6% 而已。
另一個很有意思的變化,就是2020年,銀行真正加大了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佔比,從2019年的 23.26% ,提升到了2020年的 23.93% 。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絕對值增加了 5.8萬億 ,遠遠超過此前3-4萬億的年增量。
各位,你們必須清晰的意識到一件事:銀行不願意借錢給製造業和小微企業,是有原因的。根據各大銀行的年報數據,從2010-2019年,製造業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的壞賬率,普遍都在 5-7% 之間,這已經是非常高的壞賬率了。而房地產類型的貸款(包括開發貸款和按揭貸款),則普遍低於 1% 。即便是風險程度較高的三農貸款,壞賬率也只有 2% 左右。銀行的規矩是,壞賬需要追蹤放貸審批鏈條上所有人的責任,而且是終身責任。相比較而言,當然沒人願意去放製造業和小微企業貸款。時間進入2020年,全球大封閉,不給製造業和小微企業輸血就會死。歐美的玩法是政府直接給經營困難的企業和生活無著的個人發現金補貼,我大中國不執行這種現金補貼政策,採取了間接的方式:以最大的政策壓力,要求銀行加大對實業的貸款。這其實就是 由銀行代替政府,承擔了補貼實業的責任 。
這種補貼的結果,當然就是銀行業的壞賬率在2020年顯著上升,而利潤顯著下降。現在各大銀行的全年年報數據還沒出,不過前三季度的季報數據已經很清晰了。舉例,2020前三季度,工商銀行的利潤同比下降 9.15 %,農行下降了 8.49% ,中行下降 8.69% ,建行下降 8.66% ,毫無疑問,這就是承擔了補貼實業責任之後的結果。
考慮到銀行這一波對製造業和小微企業的貸款,是基於強大的政策壓力之下的結果,審批和風控把關必然偏松,可以想見壞賬率必然超過傳統的5-7%的區間,我們就假定10%吧,這已經算是相對保守的估算。5.8萬億小微企業新增貸款余額 10%= 5800億 。這意味著銀行業將會在2021年,面臨撲面而來的5800億的新增壞賬風險。這還沒算不屬於小微企業的規模以上製造企業帶來的新增壞賬風險。合起來估算的話,怎麼也超過 六千億 了。
關鍵是,銀行對實業的補貼,並沒有在2020年結束。新冠疫苗估計要到2021年7、8月份才能普及使用,這意味著銀行業在2021年大部分時間里,依然要代替政府承擔補貼責任。也就是說,銀行業的壞賬風險還要進一步放大。當然了,對此我個人其實是喜聞樂見的。銀行過了幾十年的好日子了,現在也該到了銀行反哺實業的階段了。哪怕是銀行業整體陷入零利潤的境地,也是應該的,我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我唯一的提議是:對於這兩年放出去的實業貸款,只要審批鏈上的同志們沒有涉及個人利益,那麼就不要追究個人的壞賬責任了。這也算是對銀行相關工作人員承擔了實業補貼責任的一點小小的政治保護吧。
『陸』 貸款業務對商業銀行的意義體現在哪些方面
商業貸款業務作為態信最重要的資金運用業務,其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發放貸款,即為消費活動和企業、個人以及政府部門的投資活動提供資金支持,是商族脊業銀行最主要的經濟功能。對於大多數銀行來說,貸款活動是其核心業務,占銀行總資產的50%以上。貸款也是銀行收益的主要源泉,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高達80%以上。
(2)貸款業務也是銀行經營風險的重要所在。商業銀行特別是國內的商業銀行由於信貸管理水平低下,導致了大量的不良信貸資產的產生,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累計產生的不良貸款就高達數萬億。加強貸款業務的管理是商業銀行控制風險的重中之重。因此,貸款管理也是商業銀行管理的兆閉滲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