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按揭貸款 » 銀行貸款流向製造業

銀行貸款流向製造業

發布時間: 2022-06-08 18:00:27

『壹』 商業銀行對製造業轉型有哪些影響

中國金融業發展面對的挑戰 記者:「後危機時代」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實力重新配置,國際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系面臨重構,而國內經濟轉型加速和經濟增速放緩。在這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發展會面對哪些問題? 苑德軍:中國金融業進入了發展加速和開放擴大的新階段,既面臨著良好的成長機遇,也需要應對各種挑戰。 首先是經濟轉型的挑戰。推進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礎上的經濟轉型,是我國未來經濟工作的重心。這種轉型既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經濟面對日趨險惡的國際外部經濟環境和日益強化的國內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可以說,經濟轉型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經濟轉型要求金融必須轉型,而沒有金融轉型,就無法實現經濟轉型。經濟轉型是金融轉型的依據和前提,金融轉型是經濟轉型的推手和動力。兩者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支持經濟轉型特別是產業轉型,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方面和核心任務。 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結構中佔有優勢地位,決定了商業銀行在支持經濟轉型方面負有重要使命。適應金融轉型的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應實現在發展戰略、支持重點、配置結構等方面的轉型,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優化信貸投放的行業結構,使信貸支持重點從製造業向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二是優化信貸資金配置的空間結構,使信貸資金配置從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向區域均衡轉變;三是優化信貸支持的企業結構,使信貸資金投向過度朝大企業傾斜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轉變;四是優化信貸業務結構,使信貸業務由傳統信貸向綠色信貸轉變。 必須有效發揮直接融資對經濟轉型的推動作用。要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優先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屬企業上市;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並購基金,增加創業資本供給,促進產業擴張、產業融合和產業並購,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拓寬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創新直接融資方式,支持更多企業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融資。 其次是利率市場化的挑戰。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刻不容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義,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而利率作為資金價格則是資源配置的「指示器」和「調節器」。利率沒有市場化,就談不上金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高效率,自然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利率市場化也是銀行商業化的一個重要條件。沒有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就不會有真正的銀行商業化。長期的存款利率管制損害了存款人利益,使存款人的存款在負利率情況下連保值也做不到,同時造就了銀行的高利差,使銀行可以安享壟斷利潤而阻礙了貸款定價能力、利率風險防控能力的提高,不利於銀行競爭力的培育。利率管制使利率信號失真,使利率難以有效地發揮宏觀調控功能,而且其也是誘發民間高利借貸的重要根源。因為在利率實行雙軌制並且金融市場資金供求關系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市場利率必然大大高於管制利率。當前,整個經濟社會和金融當局都已經認識到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迫切性,相信「十二五」時期利率市場化改革會有明顯進展。 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將面對無時無刻存在的利率風險,股市和債市行情的波動將更加頻繁,利率對券商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固定收益業務、衍生品交易業務等的影響加大,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能力、利率走勢監測分析能力、利率風險控制能力等亟待提高。 再次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挑戰。在金融業綜合經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金融各子行業之間的行業壁壘和市場壁壘被打破,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產品大量涌現,金融競爭強度提高,各類金融機構不僅要面對同一金融子行業競爭對手的競爭,還要面對行業外競爭對手的競爭,這對金融機構的營銷能力、適應市場和客戶需求的產品創新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聚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兩年在我國迅速發展的影子銀行,適應了籌資者和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在某些方面替代了商業銀行的功能,侵蝕了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地,對商業銀行構成了嚴峻挑戰。這種挑戰,實際上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給金融機構帶來現實挑戰的具體反映。 最後是金融發展方式轉型的挑戰。傳統金融發展方式注重金融總量擴張,忽視金融結構優化;注重金融市場廣度,忽視金融市場深度;注重金融競爭,忽視金融效率;注重金融硬實力(金融資產規模、金融機構數量、金融市場份額等)打造,忽視金融軟實力(金融創新能力、金融企業綜合競爭力、金融企業公司治理機制、金融發展環境、金融文化建設等)培育。金融機構都把「做大做強」作為自身發展目標,都在追求規模擴張,業務、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缺少經營特色。必須用科學的金融發展方式取代粗放經營的金融發展方式,加強金融機構的精細化管理,實現金融發展過程中規模和結構、廣度和深度、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和諧統一

『貳』 央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 引導貸款利率繼續下行

風財訊消息9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0年第三季度(總第90次)例會於9月25日在北京召開。

會議指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引導貸款利率繼續下行,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

會議認為,今年以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經濟穩步恢復。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現了前瞻性、精準性和時效性,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金融風險有效防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逐步提升。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順利完成,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紅利持續釋放,貨幣傳導效率增強,貸款利率明顯下降,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雙向浮動彈性提升,發揮了宏觀經濟穩定器功能。

會議指出,當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嚴峻,要加強對國際經濟形勢的研判分析,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綜合運用並創新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精準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達性」,繼續用好1萬億元普惠性再貸款再貼現額度,落實好兩項直達實體貨幣政策工具,確保普惠小微貸款應延盡延,切實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發放比例。

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大銀行服務重心下沉,推動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著力打通貨幣傳導的多種堵點,繼續釋放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的潛力,綜合施策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補短板、鍛長板,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製造業、中小微企業,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推動供給體系、需求體系和金融體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叄』 從供求兩端加強房地產金融管理

要根治樓市「打新熱」,需要加強房地產金融管理,做好需求端和供給端兩篇文章。在需求端,要實施好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嚴厲打擊哄抬房價地價、惡意炒作行為。在供給端,要按照「租購並舉」的方向擴大供給,加快研究金融支持住房租賃市場舉措。
最近,針對部分地區房價過快上漲尤其是「萬人搖號」「打新熱」等現象,多地金融監管部門出台嚴控房地產貸款集中度、調控房貸利率、嚴查消費貸和經營貸入市等舉措,以期堵住熱錢進入樓市,「摁」住房子投機需求、降低房子投資屬性。
始於2016年9月底的此輪房地產調控已持續4年多,取得了顯著調控效果,目前多數城市房價穩定,普通個人或家庭負債增長未明顯加快。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房地產貸款增速8年來首次低於各項貸款增速,新增房地產貸款占各項貸款比重從2016年的44.8%下降到2020年的28%。這意味著新增貸款大概率流向實體經濟,房企融資「三道紅線」和銀行信貸的「兩道紅線」等房地產金融監管措施效果顯現。
於是,有人開始放鬆警惕,認為部分城市的「打新房熱」不足為患,繼續調控還有必要嗎?目前,我國房地產相關貸款占銀行業貸款的39%,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託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按照2020年6月末的個人住房貸款、房地產貸款數據統計,在37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11家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或房地產貸款佔比越過「紅線」。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如果任由金融資源注入房地產泡沫,就會對實體經濟、金融體系、居民財富帶來風險隱患。
房地產金融肯定要管,而且必須管好。用限購、限貸的行政手段強力干預,確實能一時堵住房價泡沫的「入水點」,但長期看可能傷及正常的經營、消費和改善型需求,仍難以緩解金融供給管理與房地產行業發展需求的矛盾、支持居民合理購房需求與防範價格風險的矛盾、房企合理融資與控制杠桿的矛盾。特別是一些短期調控涉及信貸總量、房貸利率、交易年限、相關稅費等問題,可能使少數地方樓市坐地起價,加大居民的實際購房成本,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
樓市「打新熱」源自新房、二手房存在明顯價差,使得熱錢借消費貸、經營貸、信用卡透支湧入套利。而要根治樓市「打新熱」,需要加強房地產金融管理,做好需求端和供給端兩篇文章。這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保障性租賃住房」「長租房」「租賃住房用地」等內容並提出「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的應有之義。
一方面,在需求端,要強化對房地產企業融資狀況和拿地行為的全面監測,實施好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嚴厲打擊哄抬房價地價、惡意炒作行為。針對房企降杠桿、降負債的各項舉措不能鬆懈,要加快建立居民債務收入比監測體系,引導商業銀行房地產貸款合理增長,推動金融資源更多流向製造業、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按照因城施策原則,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在供給端,按照「租購並舉」的方向擴大供給,加快研究金融支持住房租賃市場舉措,在舊城改造、城市更新及保障房建設上給予更大金融支持。要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土地供應要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探索用不動產信託投資基金(REITs)為代表的二級市場工具,打通公共租賃住房供應體系。健全以房地產股權基金為代表的項目投融資架構,完善以保險、公募、養老金為代表的長線機構參與股權投資,真正拓展房地產產業的內涵與價值邊界。

『肆』 房產風險拖累關注類貸款 多家銀行信貸轉新興領域

受房地產等行業信用風險的影響,銀行對公房地產貸款的不良率以及關注類貸款佔比出現了上升的走勢。針對房地產行業的風險狀況,不少上市銀行在三季報中也有所提及。此外,銀行在主動壓縮房地產行業信貸投放的同時,不斷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製造業、綠色信貸等領域的支持力度。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一些銀行三季度關注類貸款佔比提高,主要是部分房地產企業出現短期流動性風險,大量房企貸款和個人未交付房產的按揭,信用等級下滑,劃入了關注類貸款范圍。
關注類貸款抬頭
所謂關注類貸款,是指盡管借款人有能力償還貸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對償還產生不利影響因素的貸款。該指標通常被視為判斷銀行信貸風險的重要先行指標。
例如,招商銀行受部分房地產企業信用風險暴露影響,截至三季度末,該行對公房地產不良貸款率1.29%,較上年末上升1.06個百分點;招商銀行關注貸款余額450.32億元,較上年末增加43.16億元,關注貸款率0.82%,較上年末上升0.01個百分點。
平安銀行三季報顯示,該行不良貸款率1.05%,較上年末下降0.13個百分點;但是,關注類貸款佔比1.37%,較上年末上升0.26個百分點。興業銀行三季報顯示,截至三季度末,該行不良貸款余額481.99億元,較年初減少14.57億元,不良貸款率1.12%,較年初下降0.13個百分點。但是,該行關注類貸款余額633.83億元,較年初增加89.76億元,關注類貸款佔比1.47%,較年初上升0.1個百分點。興業銀行表示,公司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不良貸款持續「雙降」,部分借款人因資金鏈緊張產生逾期欠息,導致關注類貸款有所增加。
升級房企貸款審查機制
關注類貸款攀升的同時,多家銀行表示,要加強在房地產調控政策下的風險防範措施。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銀行三季報發現,多家銀行已經升級了涉房貸款的審查機制,當前房企資產質量總體可控,未來將密切跟蹤房地產調控政策,加強房地產風險形勢研判。
招商銀行三季報顯示,針對承擔信用風險的房地產授信業務,該行將繼續實施行業限額和客戶限額管理,聚焦中心城市和戰略客戶,持續調整房地產客戶及區域資產結構,對房地產業務及項目資金監管情況、房地產上下游產業鏈繼續進行全面排查和持續跟蹤,並根據具體風險情況逐筆充分計提撥備。針對不承擔信用風險的房地產業務,招商銀行將按照監管要求,加強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規范產品的信息披露。
如何防範房地產風險?盤和林表示,首先,房地產和金融穩健有一定的「綁定」,所以房價不能再造泡沫,也不能放任房價過度下跌,房產市場穩定是第一位,包括穩定房價和穩定購房者預期。其次,金融適度放寬對房地產企業的信貸支持,但要明確房企總體降杠桿的大趨勢,也可以適度通過直接融資的其他金融工具來支持房企。最後,房企要加快周轉,不能以再杠桿的方式過度謀求規模擴張。
持續優化信貸結構
自去年房地產行業融資管理「三道紅線」和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上限制度明確後,房地產行業降杠桿效果已經顯現。一方面,銀行主動壓縮房地產行業的信貸投放,降低這些行業在信貸資產組合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不斷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製造業、綠色信貸等領域的支持力度。
根據央行發布的2021年三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今年前三季度的房地產貸款增量佔比,比上年全年水平低7.3個百分點。進一步細分看,今年前三季度,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同比增長僅為0.02%,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增速比上季末降低1.7個百分點。
從銀行三季報中可以發現,今年以來,各大行持續優化信貸結構,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特別是在服務鄉村振興、助力普惠和綠色金融方面均有亮點。
例如,郵儲銀行在三季報中表示,該行堅持零售戰略定位,在保持住房貸款平穩投放的基礎上,加大對個人消費和小額貸款的信貸投放力度。平安銀行三季報表示,積極應對宏觀環境風險,響應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大力支持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並持續加強全面風險管理,整體資產質量持續優化。

『伍』 有多少銀行貸款引入製造業

2017年上半年末,中行、工行、農行、建行等國有四大行製造業貸款余額均超萬億,中行製造業貸款余額為1.71萬億,排名第一,工行則為1.47萬億,位居其後。

交行製造業貸款余額將近6000億,排名第五,其後就是幾家主要股份行,包括民生、中信、興業、浦發、招行,製造業貸款余額介於2500億至4000億之間。

第三梯隊則是光大銀行、平安銀行以及主要上市城商行,製造業貸款余額均在2500億以下。

『陸』 如果我國銀行不向購房人貸款,銀行的錢都投上了製造業,那對我國經濟有何影響

那就是全垮掉,因為過於強大的生產能力會導致無銷路。房地產在將近三十年裡是我國的支柱產業,未來也不會全垮掉,只會有所限制。

『柒』 我是新手,我公司是製造業,要向銀行貸款,要我編制報表,我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銷售額是上一年全年的,一般銀行看公司的近幾年銷售額可以大概了解公司規模~~~~
至於存貨和應收賬款,請看下面公式: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
流動和速動比率是一個公司短期和長期償債能力的主要指標反映,銀行很關注這兩個指標。
存貨和應收賬款做小就是要把這兩個指標做大,要達到銀行滿意的數值,流動比率應該在2左右,速動應該在1左右,你調整存貨和應收賬款值時試算一下這兩個指標,分別達到2和1就可以了,也不要太大,一般公司都達不到2和1的,接近就很不錯了~~~~~
另外注意,應收賬款賬齡均在1--2年內,不要大部分賬齡都在3年以上~~~~
我是銀行負責對公貸款的,大概就給你解釋這些,打字很累,有什麼疑問你再問我吧~~~~

『捌』 銀行信貸將加大力度支持製造業嗎

近期廣州等一線城市的首套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利率上浮,房地產貸款不再受銀行追捧,長三角地區多家銀行的高管均表示,現在會先看是不是「中國製造2025」的項目或其他先進製造業企業,一些符合政策導向的棚改項目也受到銀行青睞。

分析人士表示,通常銀行上半年的信貸額度會較下半年寬松,但從目前市場的整體環境看,信貸額度相對緊張,整體流動性並不是很寬松。未來銀行信貸會更多流向國家政策支持的領域;個人貸款方面,汽車貸款和信用卡貸款均有較大提升空間。

『玖』 工商銀行業務情況

工商銀行行長廖林在今日召開的業績發布上表示,2020年,該行綜合採取多種舉措,累計向實體經濟讓利超過1000億元。主要採取了「降、延、減」三種方式。他進一步指出:「我們有信心,用『跨越時空的預判』、『穿越周期的穩健』和『國有大行的擔當』,與實體經濟共榮共生,讓風險應對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確保工商銀行自身經營穩健,促進經濟金融大局穩定。」

全力推動資金精準直達實體經濟

報告顯示,工商銀行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8001億元、撥備前利潤5948億元、凈利潤317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1%、4.2%和1.4%。

資產質量方面,報告期內,工商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58%,保持在穩健區間。逾期貸款率、關注貸款率比年初分別下降16BP和50BP。逾期貸款與不良貸款的剪刀差首次實現年度為負。撥備覆蓋率180.68%。

值得關注的是,工商銀行2020年全力推動資金精準直達實體經濟。報告期內,工商銀行普惠貸款增幅58%,製造業貸款、綠色貸款、科創企業貸款余額和增量均保持市場領先,其中投向製造業的各項貸款余額達1.84萬億元,綠色貸款余額達1.85萬億元。落實好延本延息政策,為10萬多客戶緩釋還本付息壓力,涉及貸款1.5萬億元;民營企業有貸戶增加5.1萬戶,普惠型小微企業客戶增加18.3萬戶。

融資業務總量足、投向准、結構優

工商銀行副行長徐守本表示,2020年,工商銀行融資業務呈現出「總量足、投向准、結構優」三個特點。在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方面,著力提升製造業貸款精準性、直達性,在總量、結構、成本上都實現了突破,有效發揮了大行「頭雁效應」。

總量上,2020年,工商銀行投向製造業的貸款、債券、融資租賃等各類融資余額近2.4萬億元。其中,貸款方面,截至去年末,投向製造業的各項貸款余額達1.84萬億元,居商業銀行首位;比年初增長2229億元。

期限結構方面,截至去年末,工商銀行中長期製造業貸款余額超6700億元,比年初增加2144億元,增量創歷史新高;增幅47%,遠超全行貸款平均增速。客戶結構方面,著力加大對小微製造業企業的信貸支持,銀保監會口徑製造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542億元。產品結構方面,注重「穩鏈、補鏈、強鏈」,助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截至2020年末,工商銀行製造業核心企業融資余額超6300億元,比年初增長近1500億元。

『拾』 招商銀行製造業貸款包括具體哪些行業

合法,正規的企業,除去娛樂,茶葉,石材等行業。
需要營業執照滿一年,提供企業的對公賬單等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