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會有什麼後果
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的後果:
1、有貸款就會有利息支出,企業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就會增加企業的資金支出。
2、企業如果有大量的貸款,也就是負債,就會導致企業的負債率過高,銀行為了保障利益,要麼就減少借款,要麼就會提高利率。
3、貸款有固定的還本付息日,當貸款到期時就必須支付一部分很大的資金。
2. 金融風險如何跨市場跨領域跨區域傳播
1、就是要高度重視金融風險。較大的金融風險雖然得到控制,但仍存在不少隱患,尤其是缺乏有效的金融風險跨機構、跨領域、跨市場傳導的阻斷機制。目前,企業的資金來源普遍是多方面、多渠道、多市場的。如果企業在債券市場或信託產品出現違約,企業的其他相關債務就會因為交叉違約問題而受到金融機構的高度關注,很容易形成全機構收緊貸款的局面。不少企業資產狀況良好,部分貸款投資項目建設相對順利,但交叉違約導致融資緊張收縮,這也是很多企業融資難或信用依然緊張的原因.對此,監管仍需出台一些政策,有效阻斷不同風險,預防感染。
2、是未來需要密切關注國際收支的變化。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作為宏觀目標,要保持國際收支基本穩定。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國際收支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過去的巨額雙順差正在減少。
3、過去,國家為應對經濟下行,出台了多項政策、指導和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要讓效果持續下去,還需要從制度層面和機制層面來完善政策。例如,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今年大型商業銀行貸款增速不低於30%,融資成本必須減少。作為金融機構,我們肯定會全面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但要長期支持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還需要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例如,在風險承受能力方面,除了提高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承受能力外,監管部門還應調整對金融機構風險承受能力的要求。同時,要更好地發揮價格的作用,使價格能夠覆蓋風險。只有建立這些體制機制,更加市場化運作,我認為金融機構才會以支持民營小微企業為己任,努力做好。
拓展資料:
1、金融風險是指與金融相關的風險,如金融市場風險、金融產品風險、金融機構風險等,金融機構風險的後果往往超過其自身的影響。 金融機構在特定金融交易中的風險可能對金融機構的生存構成威脅; 特定金融機構因管理不善導致危機,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構成威脅; 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金融體系失靈,勢必導致整個社會經濟秩序混亂,甚至引發嚴重的政治危機。
2、基本特徵,金融風險的基本特徵如下:不確定性:難以提前充分掌握影響金融風險的因素。相關性:金融機構經營的商品貨幣的特殊性決定了金融機構與經濟和社會的關系密切。高杠桿:金融企業負債率高,財務杠桿大,負外部性大。此外,金融工具創新和衍生金融工具也伴隨著高金融風險。傳染性:金融機構承擔中介職能,分離原始借貸的對應關系。這個中介網路中任何一方的風險都可能影響其他方面,甚至是行業和區域的金融風險,從而導致金融危機。
3、金融風險可分為市場風險、制度風險、制度風險等,但中國最大的風險來自於傳統制度的影響和監管失靈導致的違規行為。由於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因素,包括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國有企業建設資金過度依賴銀行貸款,銀行信貸資金是金融性的;此外,金融機構內部管理不善,產生巨額不良債權,導致金融資產質量低下。我國證券期貨市場運行不規范,擾亂了正常秩序,出現了大量違法違規行為。一些證券機構和企業(包括上市公司)與少數銀行機構勾結,牟取暴利,將股市的投機風險引入銀行體系;部分企業和金融機構規避國家監管,違規開展境外期貨交易,給國家造成巨大損失;上市公司不規范,甚至成為脫貧攻堅的手段。
3. 以下哪些是過度競爭可能導致的後果
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的後果:
1、有貸款就會有利息支出,過度依賴銀行貸款就會增加的資金支出。
2、如果有大量的貸款,也就是負債,就會導致的負債率過高,銀行為了保障利益,要麼就減少借款,要麼就會提高利率。
3、貸款有固定的還本付息日,當貸款到期時就必須支付一部分很大的資金。
4. 金融抑制在我國的表現
金融抑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呆滯的經濟又限制了資金的積累和對金融業發展的需求,制約著金融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因此,我們的對策很明了,即是加快國內金融業的市場化,以適應當前經濟金融全球化的發展。
加快利率的市場化步伐
市場化,可能還有一定的困難,但這並不影響加快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我們考慮,利率市場化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進行。
首先,將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款利率全面放開,因為農信社已通過多年的利率浮動,積累了一定經驗,放開後,農信社可根據其信貸資金的供給情況與客戶協商利率。
其次,擴大城市商業銀行的貸款浮動幅度。城市商業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城市中小企業,而叫喊資金緊張的也正是這部分企業,尤其是效益較差的中小企業。擴大城市商業銀行的貸款浮動幅度,可以將信貸資金配置到效益較好的中小企業,減少對效益較差企業的貸款規模。
再次,適當擴大其他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為了逐步適應利率市場化,對各商業銀行的貸款浮動權也要逐步擴大,增強其貸款過程中的靈活性。
最後,等關系理順後全面實現利率的市場化。
提高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金融業市場化開放步伐較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不能適應。以國際收支中的資本項目為例,我國缺乏監管資本流動的監管機制,監管方法落後,監管預見性不夠,一旦出現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徵兆,如果不進行管制,似乎還沒有更有效的手段。所以,金融監管部門必須盡快掌握與熟悉WTO規則,學習發達國家的監管經驗,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監管策略,為金融業全面實現市場化做好准備。
以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原則對待所有機構
我國劃分金融機構,往往以所有制性質為標准,如人們常提的4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及農村信用社等。而且,在制定政策過程中,也是採取了一系列有區別的政策措施,如債轉股、不良資產剝離以及較早實行的儲蓄保值補貼等,都是盡可能地向國有金融傾斜,嚴重影響了非國有金融的發展,也不符合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化原則。WTO中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國民待遇原則,講的是要對外資企業給予與內資企業相同的待遇,事實上我國對不同的內資金融機構都採取了不同的待遇。要加快金融業的市場化改革,必須按公司法,統一要求金融機構。
減少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政策性業務負擔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對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政策性業務進行了分離,但並不徹底,部分商業性金融機構仍然承擔著大量的政策性業務。以商業銀行為例,農業銀行仍要負擔扶貧貸款,而且在其業務中佔比不小。農業銀行所形成的不良資產中,絕大部分都是由這部分扶貧貸款引起的。另外,政府還將其對不同所有制企業偏好的意志,通過金融部門進行了體現。如對4大國有商業銀行對國有大型企業的債務進行債轉股等,當然,日常工作中還難免要求商業銀行加大對國有企業的貸款等。深化金融業的市場化改革,必須徹底分離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政策性業務,使商業性金融機構真正按商業化原則經營。
所謂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過對金融活動和金融體系的過多干預抑制了金融體系的發展,而金融體系的發展滯後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從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經濟落後的惡性循環。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採取的使金融價格發生扭曲的利率、匯率等在內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5. 銀行過度貸款有什麼危害
銀行放貸一般情況要抵押物,如果過度放貸,抵押物不能抵貸,別人又還不了貸,金額太大,有可能成為壞帳、呆帳。這時可能要追究放貸員及放貸部責任人的法律責任,還有代款的人法律責任。
如果是國有資產,那麼情況還要嚴重。個人的話,一般坐牢解決問題。
6. 社科院稱中國銀行業利潤畸高,大家調侃銀行為弱勢群體是什麼梗
通過消除高盈利面前的不合理成分,銀行可以向實體經濟部門讓利近萬億,同時能夠緩解地方債務壓力和降低銀行不良貸款風險
「銀行是弱勢群體」並非新鮮提法,但卻一直較難被接受。因為在多數人看來,擁有雄厚資產且在國民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銀行實在與「弱勢群體」畫不上等號。 當前銀行遇到巨大挑戰——存款者要求高收益,但這會間接推高全社會融資成本;需要資金的則批評貸款難、貸款貴。
多重壓力之下,銀行也成了「弱勢群體」。 隨著金融改革不斷深化,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銀行金融機構不得不面對貸款增速回穩、存貸利差收窄、社會融資方式轉變、不良貸款反彈等多重挑戰。 利率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會伴生三個問題: ① 一是銀行存款成本上升,進而推動全社會融資成本上升或居高不下; ② 二是銀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 ③ 三是風險偏好變化與信用風險爆發的幾率增加。
為了保證利率市場化改革順利進行以及更好地保護銀行業自身發展: ① 首先應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防範系統性風險。 ② 其次,強化融資主體自我約束,增強利率敏感性。要強化國有企業預算約束,增強利率敏感性。要弘揚契約精神,營造誠信環境,強化民營企業信用約束和社會責任,對惡意逃債、賴債行為加強法律制裁。
要強化居民風險意識,使其認識到追求高收益必須承擔相應的高風險。 ③ 再次,提高商業銀行風險定價能力,創新利率風險對沖工具。
7. 我國為什麼要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注資
你好,因為治標就是要解決四家銀行的歷史包袱,消化較高的不良貸款。四家銀行歷史包袱是多年積聚起來的,是國民經濟深層次矛盾的綜合反映。除自身體制落後、內部管理和外部監管薄弱等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我國直接融資佔比過低,企業嚴重缺乏自有資金,生產經營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為支持產業結構調整,體制轉軌和國有企業重組,四家銀行發放了大量特定貸款;社會信用環境較差,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嚴重;未能實行審慎會計制度造成大量虛盈實虧等等。
8. 公司倒閉的財務理由有哪些
(一)盲目擴張,過快的增長速度使經營管理和財務能力跟不上
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經營企業也一樣。成功的企業總是追求自身的不斷壯大,然而沒有明確的目標、切實可行的擴張計劃,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倉促的增長只會使一個運行良好的企業系統陷入癱瘓。過分樂觀估計市場前景而盲目大量投資,擴張過快,耗資巨大,以至於財務資源不足以支持企業的高速擴張,投資需求的增長與現金流量的增長速度不相匹配,無法滿足高速擴張所需要的大量資金,造成現金斷流,陷入倒閉破產之境。
(二)資產結構不合理,自有資金不足,負債過多,特別是過度依賴銀行貸款發展
企業資本結構不合理,資產負債率過高,受到一定的經濟波動和自己經營戰略的影響就容易出現無法償還到期債務的情況,以債還債便是最普遍的解決手段,只要債務鏈的一個環節出現斷裂,就會使企業陷入黑字破產的困境。據人民銀行研究局課題組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的房地產業存在房地產開發資金過多依賴銀行貸款的問題。近日來,關於浙江中江集團破產受貸事件的報道受到各媒體的持續關注。由於沒有充分的預測經營風險,也沒有實行財務預警系統,大量舉借外債,進行負債經營(中江集團債務規模80億元,銀行貸款約50億元),當流動性不足和利潤下滑後,必然導致資金鏈斷裂。
(三)現金流管理混亂,彈性小,流動性差
首先,有些企業的現金流結構不合理,現金預算缺失或失效,經營活動現金流為負或較小,資金短缺。現金作為企業流動性最強的資金,應當有良好的經濟活動現金流動機制,這樣即使發生銀行追債等這種暫時性的資金缺口,也可通過健全的現金預算安排與合理的資金調度部分化解。再者,缺乏良好的現金管理,未建立現金風險預警。很多企業並非資不抵債,持續虧損而破產。只是由於缺少現金流程管理,造成現金流量分布與債務到期結構分布不均衡而出現暫時性的資金周轉不靈,導致不能到期還債而陷入黑字破產。此外,企業也沒有建立有效的現金流風險預警體系,無法預知風險,更沒有任何的防範措施,所以往往會病急亂投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