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如何創新

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如何創新

發布時間: 2022-10-17 09:50:41

❶ 金融業務創新的金融業務創新的主要原因

金融業務創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可以分為規避風險、規避管制、提高市場競爭力等。 政府的嚴格管制是金融業務創新的一個重要誘因。凱恩(E.J.Kane)認為,政府多種形式的控制和管制,在性質上相當於隱性稅收,減少了金融企業的利潤,金融企業為逃避管制不得不進行創新。
1929--1933年經濟危機使得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盛行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思想。各國紛紛加強立法,對金融業進行嚴格管制,如美國通過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這種做法當然有助於穩定金融業,但也給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帶來了巨大壓力,造成了所謂的「脫媒」現象。
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就想方設法發掘金融監管的漏洞。開發新業務以維持生存,並獲取更大的盈利。可以說,金融創新中許多都是對政府管理的一種逆反應。 金融工具創新是業務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在金融市場上,工具創新總是處於先導地位。每一種新的金融工具的產生,總會伴隨著金融交易技術的革新,以及相應的金融機構的變化。
任何一種金融工具都是由面值、收益、風險、流動性、期限、可轉換性、復合性等特徵組合而成。金融工具創新就是通過對金融產品與服務的特徵予以分解和重新組合安排,使之適合經濟發展,滿足客戶的收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需求。
金融工具創新是最引人注目的,也是內容最豐富的。例如,按創新金融產品滿足的需求,金融工具創新分為:
1.規避管制的產品創新。如可轉讓支付命令(NOW)賬戶、超級可轉讓支付命令(Super NOW)賬戶、自動轉賬服務(ATS)、回購協議、大額可轉讓存款單(CDs)等。
2.轉移風險的產品創新。如浮動利率債券、金融期貨、期權、利率互換等。
3.增加信用的創新。如信用額度、票據發行便利、平行貸款等。
4.增加靈活和流動性的產品創新。如附有認股權債券、垃圾債券、資產證券化等。
5.降低融資成本的產品創新。如租賃、歐洲貨幣、項目融資、貸款承諾等。 如何更好地為客戶著想,向客戶提供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是銀行服務創新的一大中心理念,也是銀行競爭的一大永恆主題。各大銀行都在客戶導向的指引下,不斷改進服務。
在存款服務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大銀行相繼推出一系列方便客戶的措施,如「一米線」服務、「計時」服務等。2001年之後,一些銀行採用了免填單的做法,存款人到銀行存取款時,不用再像以前那樣繁瑣地先填一張憑單,抄下一長串數字的銀行卡號,而只需口頭報出存取款的數額,便可以迅速辦好有關手續。據有關資料統計,免填單業務平均為每位客戶節約2分鍾時間。
融資服務的創新主要集中體現在開發融資業務的快捷性與增加多項衍生服務方面,如招商銀行「易貸通」的推出便在傳統房貸、車貸的基礎上,衍生出了轉按、加按、贖樓、車位貸款,以及「周轉易」綜合貸款等多種優惠和便利,使客戶在一個品牌下可以享受融資一條龍服務。
理財服務的推出更是近來銀行服務創新的典範。理財業務集中了銀行在信譽、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幫助客戶進行財務規劃,設計不同的投資方案,以獲得最佳收益。開設理財工作室、設立理財中心、為客戶度身定製收益率高的理財方案已成為銀行參與競爭的又一有力手段。如中國銀行的「中銀理財」、工商銀行的「理財金賬戶」、農業銀行的「金鑰匙理財」、招商銀行的「金葵花」、交通銀行的「交銀理財」、建設銀行的「樂當家理財」等金融品牌都已經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效應,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的創新主要發生在20世紀的60年代以後,主要表現在商業銀行的存款業務上。
①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創新是對傳統業務的改造、新型存款方式的創設與拓展上,其發展趨勢表現在以下四方面:a.存款工具功能的多樣化,即存款工具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發展;b.存款證券化,即改變存款過去那種固定的債權債務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流通轉讓的有價證券形式,如大額可轉讓存單等;c.存款業務操作電算化,如開戶、存取款、計息、轉賬等業務均由計算機操作;d.存款結構發生變化,即活期存款比重下降,定期及儲蓄存款比重上升。
②商業銀行的新型存款賬戶個性化、人性化突出,迎合了市場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主要有:可轉讓支付指令賬戶(NOW);超級可轉讓支付指令賬戶(Super NOW);電話轉賬服務和自動轉賬服務(ATS);股金匯票賬戶;貨幣市場互助基金;協議賬戶;個人退休金賬戶;定活兩便存款賬戶(TDA);遠距離遙控業務(RSU)等。
③商業銀行借入款的范圍、用途擴大化。過去,商業銀行的借入款項一般是用於臨時、短期的資金調劑,而現在卻日益成為彌補商業銀行資產流動性、提高收益、降低風險的重要工具,籌資范圍也從國內市場擴大到全球市場。 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的創新主要表現在貸款業務上,具體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①貸款結構的變化。長期貸款業務、尤其是消費貸款業務,一直被商業銀行認為是不宜開展的業務。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後,商業銀行不斷擴展長期貸款業務,在期限上、投向上都有了極大的改變。以美國商業銀行為例,以不動產貸款為主的長期貸款已經佔到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30%以上;在消費貸款領域,各個階層的消費者在購買住宅、汽車、大型家電、留學、修繕房屋等方面,都可以向商業銀行申請一次性償還或分期償還的消費貸款。消費信貸方式已經成為不少商業銀行的主要資產項目。
②貸款證券化。貸款證券化作為商業銀行貸款業務與國債、證券市場緊密結合的產物,是商業銀行貸款業務創新的一個重要表現,它極大地增強了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和變現能力。
③與市場利率聯系密切的貸款形式不斷出現。在實際業務操作過程中,商業銀行貸款利率與市場利率緊密聯系、並隨之變動的貸款形式,有助於商業銀行轉移其資產因市場利率大幅度波動所引起的價格風險,是商業銀行貸款業務的一項重要創新。具體形式有:浮動利率貸款、可變利率抵押貸款、可調整抵押貸款等。這些貸款種類的出現,使貸款形式更加靈活,利率更能適應市場變化。
④商業銀行貸款業務「表外化」。為了規避風險,或為了逃避管制,還可能是為了迎合市場客戶之需,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有逐漸「表外化」的傾向。具體業務有:回購協議、貸款額度、周轉性貸款承諾、循環貸款協議、票據發行便利等。另外,證券投資業務上的創新主要有:股指期權、股票期權等形式。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創新,徹底改變了商業銀行傳統的業務結構,極大地增強了商業銀行的競爭力,為商業銀行的發展找到了巨大的、新的利潤增長點,對商業銀行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創新的內容主要有:
①結算業務日益向電子轉賬發展,即資金劃轉或結算不再使用現金、支票、匯票、報單等票據或憑證,而是通過電子計算機及其網路辦理轉賬。如「天地對接、一分鍾到賬」等。
②信託業務的創新與私人銀行的興起。隨著金融監管的放鬆和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商業銀行信託業務與傳統的存、貸、投資業務等逐步融為一體,並大力拓展市場潛力巨大的私人銀行業務。如生前信託、共同信託基金等,通過向客戶提供特別設計的、全方位的、多品種的金融服務,極大地改善了商業銀行的盈利結構,拓展了業務范圍,爭奪了「黃金客戶」,使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大大提高。
③現金管理業務的創新是由於商業銀行通過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客戶處理現金管理業務,其內容不僅限於協助客戶減少閑置資金余額並進行短期投資;還包括為企業(客戶)提供電子轉賬服務、有關賬戶信息服務、決策支援服務等多項內容。該業務既可以增加商業銀行的手續費收入,還可以密切銀企關系,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客戶。
④與中間業務聯系密切的表外業務,是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重要內容,它們當中有很多都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轉化為表內業務。商業銀行發展、創新表外業務的直接動機是規避金融監管當局對資本金的特殊要求,通過保持資產負債表的良好外觀來維持自身穩健經營的形象。當然,表外業務也是商業銀行順應外部金融環境的改變、由傳統銀行業務向現代銀行業務轉化的必然產物。表外業務雖然沒有利息收入,但卻有可觀的手續費收入。從世界各國銀行業的發展情況看,表外業務發展迅猛,花樣品種不斷翻新,有些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收益已經超過傳統的表內業務收益,成為商業銀行的支柱業務。目前,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主要有:貿易融通業務(如商業信用證、銀行承兌匯票)、金融保證業務(如擔保、備用信用證、貸款承諾、貸款銷售與資產證券化)、衍生產品業務(如各種互換交易、期貨和遠期交易、期權交易)等。

❷ 銀行為什麼要創新

有利於忽悠更多的人。

一、引言
銀行業務創新從本質上說屬於金融創新的范疇,但迄今為止對金融創新尚無統一的解釋,大多根據熊彼特的觀點衍生而來。熊彼特在他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對創新所下的定義是:創新是指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也就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實行新的組合。它包括五種情形:(1)新產品的出現;(2)新生產方法或技術的採用;(3)新市場的開拓;(4)新原材料供應來源的發現;(5)新企業管理方法或組織形式的推行。由此大致可以推衍出金融創新的三個主要層次:金融業務創新、金融市場創新和金融制度創新。本文所要論述的銀行業務創新主要是指金融業務創新這一微觀層次,它包括金融工具和服務品種的創新,被視為金融創新的核心。
銀行業務創新能力在國外銀行業的管理體系中已成為其核心競爭能力的突出表現,而我國的銀行業由於長期處於計劃經濟的體制下,致使銀行活力不足,更談不上業務的創新發展。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銀行業逐步開始了商業化、企業化的進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對外開放的深化,業務創新可以說是一條銀行發展和壯大的必由之路。本文試從商業銀行如何在新的經濟條件下開展業務創新和更好地發揮銀行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角度進行闡述。
二、銀行業務創新的理論基礎
(一)宏觀基礎-金融深化論
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和愛德華•肖在《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金融深化與經濟發展兩部》著作中,系統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論。
金融深化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一國的金融體制與該國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刺激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政府放棄對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過分干預、讓市場機制特別是利率機制自由運行的前提下,一方面健全的金融體系和活躍的金融市場能充分有效地將社會閑置資金轉化為生產性投資,並通過市場機制引導資金流向高收益部門和地區,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的不斷發展,通過國民收入的增加又會刺激金融的擴張,由此形成金融與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便是金融深化。
衡量金融深化的尺度主要有:第一,存量指標。比如金融資產的種類和存量,金融資產存量與收入之比,金融資產存量與有形財富(真實財富)存量之比等等。這些絕對指標或相對指標的上升就意味著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第二,流量指標。金融流量易於表現金融深化的特徵,例如,對國外儲蓄要求的降低,資本外流的減少,金融職能和金融機構的專業化,場外非法金融交易活動的減少,有組織的金融市場的發展等等。第三,金融資產的價格。這是金融深化與否最明顯的表現,即利率的升降,從而各種金融資產的價格能正確地反映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關系,或者說,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以及各種利率結構的合理性。第四,匯率指標。官方匯率與黑市匯率差距的縮小程度即意味著金融深化的程度。
金融深化理論的主要政策主張有:(1)推進貨幣深化,即通過運用更多的貨幣政策工具,刺激實際貨幣需求的增加來實現貨幣深化。(2)推進金融體制深化。在貨幣深化的基礎上,改革金融體制的落後低效率狀況,打破銀行業間的壟斷,提高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降低經營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並且消除人為因素對金融市場的分割和干預,讓各個金融機構在競爭中逐步發揮專業分工優勢。而且還應逐步增加各種金融資產的種類,擴展金融工具的期限結構。(3)在推進金融深化的同時要進行財稅改革和外貿改革,否則將會阻礙、破壞金融深化。
這些政策主張,其基本點是想通過利率自由化來促進金融業的發展,帶動經濟增長。
由此可見金融深化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消除金融抑制與放鬆金融管制的過程,這必將極大地促進創新的發展。金融深化表現為經濟貨幣化程度不斷提高、取消利率與匯率管制、允許多層次多類型金融機構並存競爭。隨著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金融市場會得到發展,市場工具的創新有了發展空間,而利率、匯率管制的取消會導致金融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加之金融體系競爭性的加強,形成了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業進行創新的內部和外部壓力,銀行業務創新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金融創新反過來會加深金融深化的程度。金融業務和市場的創新將直接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分配資金的效率,有效地促進儲蓄轉化為投資,使整個金融體制效率更高,最終促進金融相關系數的穩步提高。而這正是金融深化的目的。
這樣就形成了「金融深化---創新---再深化---再創新」的良性循環並且貫穿於整個金融業的發展過程。
我國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金融抑制,如匯率、價格等的雙軌制、利率非自由化等。銀行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財政的附庸,沒有遵循市場規律。自我國開始市場化改革以來,價格已實現了主要由市場調節,匯率也取消了雙軌制,實現了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利率杠桿作用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在《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中國人民銀行制定存、貸款利率上下限,進一步理順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和有價證券利率之間的關系;各類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風險的區別,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的市場利率體系。」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準利率,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為基礎利率,資本市場利率圍繞貨幣市場利率變動的利率。由此可見,我國利率的市場化進程已經開始。在利率市場化即金融深化的過程中,必然要求作為經濟活動中介者的銀行進行業務創新,否則將無法適應新經濟形勢的要求,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這也正是我國商業銀行要進行業務創新的深層次原因與制度背景。
(二)微觀基礎-市場細分與目標營銷
現代戰略營銷的核心可以被描述為目標營銷(STP營銷)---即細分 (Segmenting)、 目標 (Targeting) 和定位 (Positioning),這種營銷戰略產生是因為顧客個性化的需求致使大規模營銷變得愈來愈困難,大規模市場正經歷著「細分華」。市場被分割成不同層次的目標細分市場,其特徵是:具有不同風格的群體在不同的分銷渠道中流通。面對特定的細分市場,目標營銷便應運而生,共有3個步驟:第一步是市場細分,即按照購買者所需要的個別產品或營銷組合,將一個市場分為若干不同的購買者群體的行為;第二步是目標市場的選定,即判斷和選擇要進入的一個或多個細分市場的行為;第三步是市場定位,即在目標市場顧客心中建立以產品特徵為核心的心理階梯的利益的行為。
我國金融市場正經歷著「細分化」,銀行必須轉變營銷觀念開展業務創新以適應目標營銷的要求。
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營銷正成為可能。以往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民收人的分配中以國家為主,個人只佔很少的部分。因此相對而言個人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較少。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國民收入的分配開始向個人傾斜。個人所掌握的金融資產逐漸增多並且呈現出階層化。這樣就形成了人們對金融服務的多層次的需求,使得銀行針對細分市場開展目標營銷成為可能。
其次細分市場的確定,要求作為金融服務的提供者銀行不能僅憑一項業務去同時滿足多個不同偏好的市場的需求。例如利率水平較低的儲蓄可以滿足一般居民對所持金融資產保值的要求。但對於中高收人階層來說他們可能更關注金融資產的增值問題。這種情況的出現勢必要求銀行對其原有業務進行創新,以更好的滿足市場變化的需求。
如果說金融深化是銀行業務創新的制度背景,那麼目標營銷的出現則是銀行業務創新的現實基礎,為其創新指明了方向。
三、當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必要性
(一)加快業務創新是銀行自身發展的迫切需求
商業銀行以「安全性、盈利性、流動性」為自身經營的原則,其中的「盈利性」
原則體現了商業銀行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以公平競爭的手段、合法的經營、誠信的聲譽、較少的投入來換取最佳的效益是商家的渴求目標。以確保自身的優勢為基礎,不斷的拓展經營領域是所有商業化企業的經營之道。隨著我國金融改革的深化,外資銀行、股份制銀行的蓬勃發展,同業間競爭不斷加劇。各家商業銀行在競爭中求生存和發展,競相以優惠條件吸收存款,造成成本不斷上升。與此同時,貸款業務發面由於客戶企業的經營不善,加之以銀行內部管理體系不完善,造成信貸資產質量下降,銀行效益下滑。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必須不斷開拓新的業務領域,不斷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培植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加快業務創新是銀行適應經濟金融環境及市場需求的客觀要求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民經濟的整體環境發展對商業銀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銀行不斷加快新產品的開發,加速資金在國民經濟中的融通,推動社會整體效益的改善;另一方面要求銀行在業務創新的同時注重風險的防範。二月四日,中國首部針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法規《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出台,此辦法為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法規條件,降低了政策風險。隨後,二月二十三日《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出台,對銀行開展業務的風險控制提出了新要求。�
國民經濟的發展致使市場需求發生顯著變化,人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對投資的需求不斷增加。突出的表現是新的社會階層(所謂的中產階級)的出現,該階層的投資理財需求強烈,但苦於國內銀行產品的缺乏和國外銀行業務的限制,致使大量閑置資金流入炒賣房地產的行列,造成了局部經濟發展的失衡。這就要求國內銀行在業務產品創新方面不斷適應市場主流需求的變化。
(三)加快業務創新是國內商業銀行參與國際競爭和與國際銀行接軌的需要
我國已成為WTO的正是成員,根據有關協議,我國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的限制,取消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外資銀行可以對中資企業和中國居民開辦外匯業務,逐步取消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地域限制。這些表明入世後,國內銀行業面臨著嚴峻考驗。外資銀行歷史長,規模大,擁有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各方面的優勢。國內銀行業從競爭一開始就有著先天不足。雖然擁有網點分布廣泛、機構眾多以及客戶情感偏好等方面的優勢,但外資機構在競爭中必然會避開這些弱項,以在華經營的外資企業為突破口逐步擴大到三資企業、進出口業務等方面。而且外資銀行一般也不會在傳統業務上與國內銀行業相競爭,而會將重點放在中間業務、高增值業務上。這些客戶與業務正是國內銀行業手中為數不多的高質量客戶與潛在的利潤增長點。如果失去他們,國內銀行業的發展前景堪憂。迫於壓力,國內商業銀行必須加快業務創新步伐,加強國際競爭力,縮短與國外同業的差距,以其在未來國際金融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四、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制約因素
(一)固有觀念與創新概念的沖突
過去大一統的銀行體制下,銀行長時期扮演政府的會計和出納的角色,「鐵帳、鐵制度、鐵算盤」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按部就班,循規蹈矩」成為經濟生活
中的行為規則。改革開放發展至今,國內商業銀行仍未完全擺脫原有的經營方式和思維方式,業務經營與開發過程中缺乏科學的市場調查和詳盡的分析報告。面對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經濟生活活動和由此而生的復雜的信用關系,不能及時的做出恰當的反映,將使銀行錯失許多創新的機遇,從而制約銀行整體的發展。
(二)銀行現有戰略管理的制約
我國的銀行在以往的戰略管理中遵循一下原則:①在經營發展目標的選擇上,國內銀行長期重視數量擴張;②在經營發展方式上,長期重視人力、物力、財力的高投入;③在經營發展戰略上,較長時間偏重於外延型擴張、鋪點增大。但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即開放程度的加深和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不能再忽視資產負債結構的優化和多樣化問題;不能再忽視金融產品開發、質量和效益,以及經營效率的提高。
(三)缺乏業務創新的真正動力
業務創新最根本的動力在於商業銀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銀行必然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開拓新業務領域,積極挖掘市場潛在需求,同時積極尋求轉移和規避風險的方式方法,以此控製成本,增加利潤。如果銀行喪失此動力,則金融業的發展將受到嚴重阻礙。現今銀行缺乏創新動力的原因有內外兩方面:一方面,政府對銀行經營的不同程度的干預和政府作為銀行最後擔保人的實質,使得銀行缺乏真正的盈利動機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由於我國金融市場的高度壟斷性,致使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業務創新上沒有緊迫感或對創新風險的規避態度,而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也只是從國外直接拿來產品,缺乏真正的本土化創新。在以上的原因中,商業銀行自身的問題是業務創新動力欠缺的主要原因。
(四)業務創新的人才儲備不足
科學技術的進步除了對整個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外,它在刺激金融創新方面也有著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與金融業務創新之間的橋梁就是人才。沒有跟蹤世界金融技術潮流的開發人才,銀行的業務創新只能是空談。銀行創新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包括金融工程專業方向的研究人員,而且還要包括市場營銷專業方向的市場調研專家,因為產品開發出來能否被市場所接受要靠市場研究人員通過廣泛的調研才能得出結果,理論上可行的金融產品在現實的需求面前未必就適合。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准確的市場信息是金融業務創新的根基。金融開發人才要不斷吸收儲備,而市場調研專家儲備是未來銀行人才戰略應加以完善之處。
五、加快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對策
(一)業務創新的指導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如上所述,人才是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源泉。在人才的儲備上應採取引進、改造和拓展相結合的原則。引進人才是指從國外的銀行業聘請優秀從業者;改造是指從現有的研究隊伍中選拔優秀者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脫產培訓;拓展是指銀行與相關高等學府建立廣泛的聯系,為學者的基礎型研究提供數據支持,分享其科研成果,同時也有助於改造的實施。
2、風險規避原則
銀行業務的創新必然要面對政策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所以商業銀行必須採取風險規避原則,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針對政策風險,產品的開發要滿足各項金融法規的要求,同時「法無禁止即為合法」的觀點同樣可以運用;針對市場風險,銀行需要不斷完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將市場風險降到最低;針對操作風險,銀行要加強對員工的業務培訓和對員工的作業監督。
(二)業務創新的實施對策
1、以客戶創新為基礎
銀行業務正從批發時代進入零售時代,客戶是現代商業銀行賴以生存的基礎。現代經濟中客戶與銀行之間不再是原來那種依賴與被依賴的關系,客戶更多的是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而不是通過銀行。這種情況要求銀行在進行業務創新時要以客戶創新為基礎,以滿足客戶的需要而不是銀行自身的需要作為銀行業務創新的標准,努力成為客戶的關系銀行。客戶創新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對原有客戶群的細分和發掘新的潛在客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客戶的需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舊有業務可能已不適應客戶新的要求。據此銀行可以根據新的不同需要對原有的客戶進行細分,以細分客戶群的特徵作為銀行業務創新的基礎,開發出適合客戶分類和不同客戶特點的產品,吸引客戶。另一方面應行的客戶創新是對潛在的重點客戶的挖掘。一般而言銀行80%的利潤來自20%的重點顧客。雖然潛在重點客戶在現階段金融服務需求量不大,但它具有良好的成長前景,代表了未來巨大的金融需求,也決定了未來銀行發展的潛力和贏利的多少。因此商業銀行進行金融創新時要注重培養這些潛在客戶,分析其金融需求特點,量身定做金融產品,確保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由此可見,銀行業務創新應當以客戶創新為基礎,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產品和服務,否則不僅會使銀行喪失一些優良客戶,還會使銀行喪失繼續發展的動力。
2、圍繞國有企業改革和西部大開發確定銀行業務創新的主戰場。
國有企業改革和西部大開發是我國當前經濟建設的重頭戲,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把國有企業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要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採取改組、聯合、兼並、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開搞活國有小型企業的步伐。」在此過程中的股份制改造、企業上市、並購、資產和債務重組等一系列改革都將產生對金融服務新的需求。而西部大開發是我國今後長期堅持的一項經濟戰略。我國西部資源優勢明顯,但嚴重缺乏資金,因此西部大開發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將會是巨大的。故而,我國銀行業在進行業務創新時應以這個市場的需求為導向進行,研究市場特點與需求偏向,進行業務創新,如針對國企改革推出企業股份制改造咨詢、上市策劃、資產證券化和針對西部大開發中資金缺乏的局面推出區域投資基金等一系列新型金融服務。這樣我國銀行業的業務創新才會更加有生機和活力,得到更快的發展,有利促進經濟發展。
3、以中間業務創新為重點。
中間業務是指銀行代替客戶辦理收付和其他委託事項,從中收取手續費的業務。它具有風險小、利潤高的特點,是將來銀行業利潤的主要來源。隨著我國利率的連續7次下調,存貸利差逐漸縮小,居民投資意識增強,儲蓄資金逐步分流,商業銀行要靠傳統資產的負債業務維持利潤困難重重。而目前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開展得仍然較少。因此現階段應重點進行中間業務創新,培養銀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中間業務創新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規范管理傳統的中間業務,使之滿足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對多種金融服務功能的需求,同時又能控制住風險,如開展貸款抵押物評估業務,對減少銀行風險,提高資產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積極開拓新的中間業務,實現商業銀行功能由傳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最終實現金融增長方式的轉變。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金融滲透功能的日益加強,可以借鑒和吸收國外經驗,實現項目融資、財務顧問、投資咨詢、基金託管等投資銀行業務。
六、結束語
金融體系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商業銀行又是該體系的核心,對宏觀經濟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未來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中,國內的商業銀行必須佔有主導地位,而主導地位的取得不僅要靠外部政策環境的完善,更重要的是銀行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創造獨特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來源正是業務的不斷創新。所以說,加快國內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將成為未來銀行業自身壯大的核心工作。

參考資料:
[1]麥金農[美].經濟發展中的資本與貨幣. 上海三聯書店,1999.
[2]生柳榮.當代金融創新.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
[3]景學咸.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4]科特勒[美].營銷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金大建.中國商業銀行發展探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蕭灼基.1999金融市場分析與預測. 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7]余永定.中國入世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8]謝衛.改革增長商業銀行.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9]林建華.論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創新.金融研究,1999(12):43-45.
[10]劉岩方.聶永忠.周朝陽.試論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基本思路與具體方略.金融論壇, 2002(1).

❸ 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如何創新

一、建立業務創新機制。包括組織管理、信息傳導、產品研發、
風險成本核算、考核激勵、人才引進培養、技術保障等機制。
1.健全組織管理機制。從業務創新體制來看,目前我國的商業銀
行組織體系是一級法人,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管理,分支機構自主權
限較小。在這種組織體系下,基層分支機構即使有創新動機,也沒有
專門的研發機構和人才。因此,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統一的業務創新組
織機構,專門負責業務創新的研究開發和組織領導,並明確分支機構
在業務創新活動中的地位、職能和作用,從而形成一個從市場需求—
可行性論證—產品研發—試點投放—跟蹤反饋—改進推廣,各司其職、
各負其責,有機聯系且有序運轉的業務創新管理機制。
2.完善信息傳導機制。要盡快完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渠道
的信息傳導機制。國內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要提高對市場需求信息、
創新產品市場動態的反應能力,不斷提出對創新的意見建議,積極向
上反映。要加強市場調研,跟蹤國內外金融服務、金融產品的新動向,
明確戰略目標,積極推動業務創新,同時指導經營機構對創新產品的
市場營銷。
3.建立產品研發機制。要從戰略高度出發,建立健全符合中資商
業銀行和國內金融市場實際情況、具有前瞻性的業務創新產品目錄,
依據創新需求的迫切程度,處理好短、中、長期效益的關系,對業務
創新產品有計劃地組織研發。在產品研發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商業銀
行業務流程實際情況,滿足客戶需求和風險控制需求,不一味求新,
不盲目開發不適應國內市場和加大銀行風險的產品。
4.建立風險成本機制。目前部分商業銀行對金融創新的風險成本
沒有正確的認識,因懼怕產生風險使得創新缺乏動因。開展業務創新,
就必須樹立風險成本理念,鼓勵大膽嘗試,包容失敗。引導員工以積
極的方式對待業務創新,勇於進取,敢於承擔創新風險。
5.建立考核激勵機制。明確業務創新開發、研製、管理等方面的
要求;明確部門間的權責;明確業務創新的獎懲措施,從戰略高度建
立和完善金融創新的激勵機制,最大限度地激活創新的內在動力。在
加大物質激勵力度的同時,要注重精神激勵,形成尊重人才的濃厚氛
圍,讓員工的個人價值獲得最大程度的實現,讓他們在工作過程中獲
得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考核激勵機制在注重強化創新精神的同時,
要培育風險防範意識,在注重考核創新產品數量的同時,要注重考核
創新產品產生的效益。
二、堅持「拿來主義」和自主研究相結合。根據目前市場條件,
商業銀行可仿製國外發達國家的負債管理、出售應收賬款、自動轉賬
服務、浮動利率票據、貨幣市場互助基金、外匯掉期、貨幣市場存款
賬戶、貨幣互換、利率互換、貸款證券化等產品,積極開展特色創新。
對國外發達國家的金融衍生產品,目前尚不宜大規模地仿製、推廣。
同時,對我國基礎性、傳統的業務可以根據市場需求的發展變化和技
術進步進行相應的改造,從我國金融運行實際出發,研究開發適合我
國實際的金融新業務。
三、為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提供法律保障。通過對商業銀行業務創
新知識產權的保護,對有利於經濟發展、擴大金融消費的金融創新產
品給予政策優惠,如允許商業銀行申請業務創新產品的專利權,給予
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一定的保護期。對於一些創新產品,還要給予法
律上的保障。
四、為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提供適宜的監管環境。首先,金融監管
本質上應鼓勵、保護和規范創新。從目前的規定「能做什麼才能做什
么」向規定「不能做什麼其餘都可做」的轉變。其次,目前我國商業
銀行可謂壟斷和過度競爭並存,壟斷會遏制創新的內在沖動,不正當
競爭則會破壞創新的外部秩序。監管機構應對所有商業銀行一律按市
場原則管理,取消各種政策性歧視,使商業銀行在同一政策條件下自
主經營、自求發展。
五、採取有效的風險防範措施。業務創新是把「雙刃劍」,在促
進商業銀行業務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極易產生風險。金融機構在設計
金融創新產品時,首先必須自覺地將其風險降到最低,並建立起嚴格
的制度來落實風險防範措施。要建立起有效的創新業務的風險預警機
制,自覺利用市場來檢驗各種創新業務,監督其風險,適時完善創新
產品,並建立起有效的風險預防體系和嚴格的後續監督機制。對於一
些目前我國還不具備發展條件、投機和虛擬性較大的金融創新,應認
真研究,嚴格控制,審慎發展。

❹ 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方式有哪些結合中美做對比分析

投資銀行是主要從事證券發行、承銷、交易、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投資分析、風險投資、項目融資等業務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是資本市場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資銀行是證券和股份公司制度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是發達證券市場和成熟金融體系的重要主體,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溝通資金供求、構造證券市場、推動企業並購、促進產業集中和規模經濟形成、優化資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由於投資銀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投資銀行的界定也顯得十分困難。投資銀行是美國和歐洲大陸的稱謂,英國稱之為商人銀行,在日本則指證券公司。國際上對投資銀行的定義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任何經營華爾街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都可以稱為投資銀行。
第二種:只有經營一部分或全部資本市場業務的金融機構才是投資銀行。
第三種:把從事證券承銷和企業並購的金融機構稱為投資銀行。
第四種:僅把在一級市場上承銷證券和二級市場交易證券的金融機構稱為投資銀行。
投資銀行是與商業銀行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現代金融業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形成的一個新興行業。它區別於其他相關行業的顯著特點是,其一,它屬於金融服務業,這是區別一般性咨詢、中介服務業的標志;其二,它主要服務於資本市場,這是區別商業銀行的標志;其三,它是智力密集型行業,這是區別其他專業性金融服務機構的標志。
編輯本段投資銀行的起源和發展
在美國,投資銀行往往有兩個來源:一是由商業銀行分解而來,典型的例子如摩根士丹利;二是由證券經紀人發展而來,典型的例子如美林證券。美國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分離發生在1929年的大股災之後,當時聯邦政府認為投資銀行業務有較高的風險,禁止商業銀行利用儲戶的資金參加投行業務,結果一大批綜合性銀行被迫分解為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摩根銀行分解為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摩根士丹利以及從事商業銀行業務的摩根大通。但是在歐洲,各國政府一直沒有頒布這樣的限制,投資銀行業務一般都是由商業銀行來完成的,所以形成了許多所謂的「全能銀行」(Universal Bank)或商人銀行(Merchant Bank),如德意志銀行、荷蘭銀行、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等等。事實證明,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由同一金融機構完成,在歐洲不但沒有引起金融危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融資效率,降低了金融系統的風險。
投資銀行業務的利潤是很高的。以最常見的股票發行業務為例,投資銀行一般要抽取5%-10%的傭金,也就是說,如果客戶發行價值100億美圓的股票,投資銀行就要吃掉5億-10億美圓。債券發行業務的利潤相對較少,但風險也較小。除此之外,兼並重組與破產清算是投資銀行近年來的主要利潤增長點,近年來歐美發生的大型兼並案,背後往往都有投資銀行的推波助瀾。
1990年代以後,世界投資銀行的格局逐漸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兼並風潮席捲美國金融界,出現了花旗集團、摩根大通(即JP摩根)、美國銀行等大型金融集團,它們都希望進入對利潤豐厚的投資銀行領域;另一方面,華爾街的投資銀行與證券分析業務離的太近,許多投資者和媒體認為,投資銀行僱用的分析師難以保證獨立性,從而對投資銀行的商業道德產生了懷疑。但是,如果投資銀行和證券分析業務真的完全分離,投資銀行業務將成為無源之水,證券分析業務則將喪失豐厚的利潤提成,兩者都難以生存。相比之下,商業銀行經營投資銀行業務有先天優勢,它可以利用與各大企業的存款、貸款關系網爭取到許多客戶,不用像傳統的投資銀行那樣依靠證券分析和咨詢吸引客戶。商業銀行擁有更充足的資金和更良好的信譽,它們主要缺乏的是投資銀行領域的業務經驗。
編輯本段投資銀行的類型
當前世界的投資銀行主要有四種類型:
⑴ 獨立的專業性投資銀行。這種形式的投資銀行在全世界范圍內廣為存在,美國的高盛公司、美林公司、雷曼兄弟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第一波士頓公司、日本的野村證券、大和證券、日興證券、山一證券、英國的華寶公司、寶源公司等均屬於此種類型,並且,他們都有各自擅長的專業方向。
⑵ 商業銀行擁有的投資銀行(商人銀行)。這種形式的投資銀行主要是商業銀行對現存的投資銀行通過兼並、收購、參股或建立自己的附屬公司形式從事商人銀行及投資銀行業務。這種形式的投資銀行在英、德等國非常典型。
⑶ 全能性銀行直接經營投資銀行業務。這種類型的投資銀行主要在歐洲大陸,他們在從事投資銀行業務的同時也從事一般的商業銀行業務。
⑷ 一些大型跨國公司興辦的財務公司。
編輯本段投資銀行的業務
經過最近一百年的發展,現代投資銀行已經突破了證券發行與承銷、證券交易經紀、證券私募發行等傳統業務框架,企業並購、項目融資、風險投資、公司理財、投資咨詢、資產及基金管理、資產證券化、金融創新等都已成為投資銀行的核心業務組成。
⑴ 證券承銷。證券承銷是投資銀行最本源、最基礎的業務活動。投資銀行承銷的職權范圍很廣,包括本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機構發行的債券、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債券、外國政府和公司在本國和世界發行的證券、國際金融機構發行的證券等。投資銀行在承銷過程中一般要按照承銷金額及風險大小來權衡是否要組成承銷辛迪加和選擇承銷方式。通常的承銷方式有四種:
第一種:包銷。這意味著主承銷商和它的辛迪加成員同意按照商定的價格購買發行的全部證券,然後再把這些證券賣給它們的客戶。這時發行人不承擔風險,風險轉嫁到了投資銀行的身上。
第二種:投標承購。它通常是在投資銀行處於被動競爭較強的情況下進行的。採用這種發行方式的證券通常都是信用較高,頗受投資者歡迎的債券。
第三種:代銷。這一般是由於投資銀行認為該證券的信用等級較低,承銷風險大而形成的。這時投資銀行只接受發行者的委託,代理其銷售證券,如在規定的期限計劃內發行的證券沒有全部銷售出去,則將剩餘部分返回證券發行者,發行風險由發行者自己負擔。
第四種:贊助推銷。當發行公司增資擴股時,其主要對象是現有股東,但又不能確保現有股東均認購其證券,為防止難以及時籌集到所需資金,甚至引起本公司股票價格下跌,發行公司一般都要委託投資銀行辦理對現有股東發行新股的工作,從而將風險轉嫁給投資銀行。
⑵ 證券經紀交易。投資銀行在二級市場中扮演著做市商、經紀商和交易商三重角色。作為做市商,在證券承銷結束之後,投資銀行有義務為該證券創造一個流動性較強的二級市場,並維持市場價格的穩定。作為經紀商,投資銀行代表買方或賣方,按照客戶提出的價格代理進行交易。作為交易商,投資銀行有自營買賣證券的需要,這是因為投資銀行接受客戶的委託,管理著大量的資產,必須要保證這些資產的保值與增值。此外,投資銀行還在二級市場上進行無風險套利和風險套利等活動。
⑶ 證券私募發行。證券的發行方式分作公募發行和私募發行兩種,前面的證券承銷實際上是公募發行。私募發行又稱私下發行,就是發行者不把證券售給社會公眾,而是僅售給數量有限的機構投資者,如保險公司、共同基金等。私募發行不受公開發行的規章限制,除能節約發行時間和發行成本外,又能夠比在公開市場上交易相同結構的證券給投資銀行和投資者帶來更高的收益率,所以,近年來私募發行的規模仍在擴大。但同時,私募發行也有流動性差、發行面窄、難以公開上市擴大企業知名度等缺點。
⑷ 兼並與收購。企業兼並與收購已經成為現代投資銀行除證券承銷與經紀業務外最重要的業務組成部分。投資銀行可以以多種方式參與企業的並購活動,如:尋找兼並與收購的對象、向獵手公司和獵物公司提供有關買賣價格或非價格條款的咨詢、幫助獵手公司制定並購計劃或幫助獵物公司針對惡意的收購制定反收購計劃、幫助安排資金融通和過橋貸款等。此外,並購中往往還包括「垃圾債券」的發行、公司改組和資產結構重組等活動。
⑸ 項目融資。項目融資是對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項目策劃安排的一攬子融資的技術手段,借款者可以只依賴該經濟單位的現金流量和所獲收益用作還款來源,並以該經濟單位的資產作為借款擔保。投資銀行在項目融資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它將與項目有關的政府機關、金融機構、投資者與項目發起人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協調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一起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進而通過發行債券、基金、股票或拆借、拍賣、抵押貸款等形式組織項目投資所需的資金融通。投資銀行在項目融資中的主要工作是:項目評估、融資方案設計、有關法律文件的起草、有關的信用評級、證券價格確定和承銷等。
⑹ 公司理財。公司理財實際上是投資銀行作為客戶的金融顧問或經營管理顧問而提供咨詢、策劃或操作。它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根據公司、個人、或政府的要求,對某個行業、某種市場、某種產品或證券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提供較為全面的、長期的決策分析資料;第二類是在企業經營遇到困難時,幫助企業出謀劃策,提出應變措施,諸如制定發展戰略、重建財務制度、出售轉讓子公司等。
⑺ 基金管理。基金是一種重要的投資工具,它由基金發起人組織,吸收大量投資者的零散資金,聘請有專門知識和投資經驗的專家進行投資並取得收益。投資銀行與基金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投資銀行可以作為基金的發起人,發起和建立基金;其次,投資銀行可作為基金管理者管理基金;第三,投資銀行可以作為基金的承銷人,幫助基金發行人向投資者發售受益憑證。
⑻ 財務顧問與投資咨詢。投資銀行的財務顧問業務是投資銀行所承擔的對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一系列證券市場業務的策劃和咨詢業務的總稱。主要指投資銀行在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上市、在二級市場再籌資以及發生兼並收購、出售資產等重大交易活動時提供的專業性財務意見。投資銀行的投資咨詢業務是連結一級和二級市場、溝通證券市場投資者、經營者和證券發行者的紐帶和橋梁。習慣上常將投資咨詢業務的范疇定位在對參與二級市場投資者提供投資意見和管理服務。
⑼ 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是指經過投資銀行把某公司的一定資產作為擔保而進行的證券發行,是一種與傳統債券籌資十分不同的新型融資方式。進行資產轉化的公司稱為資產證券發起人。發起人將持有的各種流動性較差的金融資產,如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應收款等,分類整理為一批資產組合,出售給特定的交易組織,即金融資產的買方(主要是投資銀行),再由特定的交易組織以買下的金融資產為擔保發行資產支持證券,用於收回購買資金。這一系列過程就稱為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的證券即資產證券為各類債務性債券,主要有商業票據、中期債券、信託憑證、優先股票等形式。資產證券的購買者與持有人在證券到期時可獲本金、利息的償付。證券償付資金來源於擔保資產所創造的現金流量,即資產債務人償還的到期本金與利息。如果擔保資產違約拒付,資產證券的清償也僅限於被證券化資產的數額,而金融資產的發起人或購買人無超過該資產限額的清償義務。
⑽ 金融創新。根據特性不同,金融創新工具即衍生工具一般分為三類:期貨類、期權類、和調期類。使用衍生工具的策略有三種,即套利保值、增加回報和改進有價證券的投資管理。通過金融創新工具的設立與交易,投資銀行進一步拓展了投資銀行的業務空間和資本收益。首先,投資銀行作為經紀商代理客戶買賣這類金融工具並收取傭金;其次,投資銀行也可以獲得一定的價差收入,因為投資銀行往往首先作為客戶的對方進行衍生工具的買賣,然後尋找另一客戶作相反的抵補交易;第三,這些金融創新工具還可以幫助投資銀行進行風險控制,免受損失。金融創新也打破了原有機構中銀行和非銀行、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之間的界限和傳統的市場劃分,加劇了金融市場的競爭。
⑾ 風險投資。風險投資又稱創業投資,是指對新興公司在創業期和拓展期進行的資金融通,表現為風險大、收益高。新興公司一般是指運用新技術或新發明、生產新產品、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可以獲得遠高於平均利潤的利潤、但卻充滿了極大風險的公司。由於高風險,普通投資者往往都不願涉足,但這類公司又最需要資金的支持,因而為投資銀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投資銀行涉足風險投資有不同的層次:第一,採用私募的方式為這些公司籌集資本;第二,對於某些潛力巨大的公司有時也進行直接投資,成為其股東;第三,更多的投資銀行是設立「風險基金」或「創業基金」向這些公司提供資金來源。
編輯本段投資銀行的組織結構
一般而言,一個投資銀行採用的組織結構是與其內部的組建方式和經營思想密切相關的。現代投資銀行的組織結構形式主要有三種。
⑴ 合夥人制。合夥人公司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合夥人擁有公司並分享公司利潤,合夥人即為公司主人或股東的組織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合夥人共享企業經營所得,並對經營虧損共同承擔無限責任;它可以由所有合夥人共同參與經營,也可以由部分合夥人經營,其他合夥人僅出資並自負盈虧;合夥人的組成規模可大可小。
⑵ 混合公司制。混合公司通常是由在職能上沒有緊密聯系的資本或公司相互合並而形成規模更大的資本或公司。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後,在大公司生產和經營多元化的發展過程中,投資銀行是被收購或聯合兼並成為混合公司的重要對象。這些並購活動的主要動機都是為了擴大母公司的業務規模,在這一過程中,投資銀行逐漸開始了由合夥人制向現代公司制度的轉變。
⑶ 現代公司制。現代公司制度賦予公司以獨立的人格,其確立是以企業法人財產權為核心和重要標志的。法人財產權是企業法人對包括投資和投資增值在內的全部企業財產所享有的權利。法人財產權的存在顯示了法人團體的權利不再表現為個人的權利。現代公司制度使投資銀行在資金籌集、財務風險控制、經營管理的現代化等方面都獲得較傳統合夥人制所不具備的優勢。
編輯本段投資銀行的起源與沿革
現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產生於歐美,主要是由十八、十九世紀眾多銷售政府債券和貼現企業票據的金融機構演變而來的。投資銀行的早期發展主要得益於以下四方面因素。
⑴ 貿易活動的日趨活躍。伴隨著貿易范圍和金額的擴大,客觀上要求融資信用,於是一些信譽卓越的大商人便利用其積累的大量財富成為商人銀行家,專門從事融資和票據承兌貼現業務,這是投資銀行產生的根本原因。
⑵ 證券業的興起與發展。證券業與證券交易的飛速發展是投資銀行業迅速發展的催化劑,為其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天地。投資銀行則作為證券承銷商和證券經紀人逐步奠定了其在證券市場中的核心地位。
⑶ 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給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十八、十九世紀歐美掀起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潮,這一過程中巨大的資金需求使得投資銀行在籌資和融資過程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⑷ 股份公司制度的發展。股份制的出現和發展,不僅帶來了西方經濟體制中一場深刻的革命,也使投資銀行作為企業和社會公眾之間資金中介的作用得以確立。
20世紀前期,西方經濟的持續繁榮帶來了證券業的高漲,把證券市場的繁華交易變成了一種狂熱的貨幣投機活動。商業銀行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頻頻涉足於證券市場,甚至參與證券投機;同時,各國政府對證券業缺少有效的法律和管理機構來規范其發展,這些都為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埋下了禍根。
經濟危機直接導致了大批投資銀行的倒閉,證券業極度萎靡。這使得各國政府清醒地認識到:銀行信用的盲目擴張和商業銀行直接或間接地捲入風險很大的股票市場對經濟安全是重大的隱患。1933年後,美英等國將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業務分開,並進行分業管理,從此,一個嶄新的獨立的投資銀行業在經濟危機的蕭條中崛起。
經過經濟危機後近三十年的調整,投資銀行業再次迎來了飛速的發展。七十年代以來,抵押債券、一攬子金融管理服務、杠桿收購(LBO)、期貨、期權、互換、資產證券化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使得金融行業,尤其是證券行業成為變化最快、最富革命性和挑戰性的行業之一。這種創新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正在繞過分業管理體制的約束,互相侵蝕對方的業務,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混業及其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已經變得十分強大。
編輯本段投資銀行的發展趨勢
近二十年來,在國際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趨勢下,投資銀行業完全跳開了傳統證券承銷和證券經紀狹窄的業務框架,躋身於金融業務的國際化、多樣化、專業化和集中化之中,努力開拓各種市場空間。這些變化不斷改變著投資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對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已形成鮮明而強大的發展趨勢。
⑴ 投資銀行業務的多樣化趨勢。六、七十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開始逐漸放鬆了金融管制,允許不同的金融機構在業務上適當交叉,為投資銀行業務的多樣化發展創造了條件。到了八十年代,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以及金融創新工具的不斷發展完善,更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的形成。如今,投資銀行已經完全跳出了傳統證券承銷與證券經紀狹窄的業務框架,形成了證券承銷與經紀、私募發行、兼並收購、項目融資、公司理財、基金管理、投資咨詢、資產證券化、風險投資等多元化的業務結構。
⑵ 投資銀行的國際化趨勢。投資銀行業務全球化有深刻的原因,其一,全球各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證券市場的發展速度快慢不一,使得投資銀行紛紛以此作為新的競爭領域和利潤增長點,這是投資銀行向外擴張的內在要求。其二,國際金融環境和金融條件的改善,客觀上為投資銀行實現全球經營准備了條件。早在六十年代以前,投資銀行就採用與國外代理行合作的方式幫助本國公司在海外推銷證券或作為投資者中介進入國外市場。到了七十年代,為了更加有效的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各大投資銀行紛紛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分支機構。八十年代後,隨著世界經濟、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和信息通訊產業的飛速發展,昔日距離的限制再也不能成為金融機構的屏障,業務全球化已經成為投資銀行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領制高點的重要問題。
⑶ 投資銀行業務專業化的趨勢。專業化分工協作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要求,在整個金融體系多樣化發展過程中,投資銀行業務的專業化也成為必然,各大投資銀行在業務拓展多樣化的同時也各有所長。例如,美林在基礎設施融資和證券管理方面享有盛譽、高盛以研究能力及承銷而聞名、所羅門兄弟以商業票據發行和公司購並見長、第一波士頓則在組織辛迪加和安排私募方面居於領先。
⑷ 投資銀行集中化的趨勢。五、六十年代,隨著戰後經濟和金融的復甦與成長,各大財團的競爭與合作使得金融資本越來越集中,投資銀行也不例外。近年來,由於受到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競爭,如收益債券的運銷、歐洲美元辛迪加等,更加劇了投資銀行業的集中。在這種狀況下,各大投資銀行業紛紛通過購並、重組、上市等手段擴大規模。例如美林與懷特威爾德公司的合並、瑞士銀行公司收購英國的華寶等。大規模的並購使得投資銀行的業務高度集中,1987年美國25家較大的投資銀行中,其中最大的3家、5家、10家公司分別占市場證券發行的百分比為41.82%、64.98%、87.96%。
編輯本段投資銀行在中國
我國的投資銀行業務是從滿足證券發行與交易的需要不斷發展起來的。從我國的實踐看,投資銀行業務最初是由商業銀行來完成的,商業銀行不僅是金融工具的主要發行者,也是掌管金融資產量最大的金融機構。八十年代中後期,隨著我國開放證券流通市場,原有商業銀行的證券業務逐漸被分離出來,各地區先後成立了一大批證券公司,形成了以證券公司為主的證券市場中介機構體系。在隨後的十餘年裡,券商逐漸成為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的主體。但是,除了專業的證券公司以外,還有一大批業務范圍較為寬泛的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公司、產權交易與經紀機構、資產管理公司、財務咨詢公司等在從事投資銀行的其他業務。
我國的投資銀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全國性的,第二種是地區性的,第三種是民營性的。全國性的投資銀行又分為兩類:其一是以銀行系統為背景的證券公司;其二是以國務院直屬或國務院各部委為背景的信託投資公司。地區性的投資銀行主要是省市兩級的專業證券公司和信託公司。以上兩種類型的投資銀行依託國家在證券業務方面的特許經營權在我國投資銀行業中占據了主體地位。第三類民營性的投資銀行主要是一些投資管理公司、財務顧問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等,他們絕大多數是從過去為客戶提供管理咨詢和投資顧問業務發展起來的,並具有一定的資本實力,在企業並購、項目融資和金融創新方面具有很強的靈活性,正逐漸成為我國投資銀行領域的又一支中堅力量。
我國現代投資銀行的業務從發展到現在只有短短不到十五年的時間,還存在著諸如規模過小、業務范圍狹窄、缺少高素質專業人才、過度競爭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國的投資銀行業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市場需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迅速發展和不斷深化,社會經濟生活中對投融資的需求會日益旺盛,國有大中型企業在轉換經營機制和民營企業謀求未來發展等方面也將越來越依靠資本市場的作用,這些都將為我國投資銀行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投資銀行:是經營資本的行業,其主要作用是為資金的使用者和供應者手中的賦閑資源提供配置和組合的中介服務,從而為雙方提供資源共享所創造的收益。(它是對資本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的組合和運作)
意義:投資銀行的市場中介作用是市場經濟的充分體現。
伴隨金融產品的衍生,投資銀行業務范圍有放大的趨勢,特別是大的投資銀行發散出來的小的投資銀行機構。它在發達國家的市場中始終處於核心地位。
主要產品:金融能力(建立在對經濟和業務的財務分析基礎之上)
財務建議(包括適宜的利率水平、認購價格及投資者的需求預期)
主要的收入:傭金
資金的有效使用是投資銀行的思維核心
投行的歷程:
1.14世紀義大利商人發明的「銀行承兌匯票」
2.18世紀英國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投資銀行家產生
3.製造業的競爭促使了一批專門承接海外貿易和出口業務財務風險的承兌商號和商人,又稱商人銀行
4.美國內戰期間出現的政府債券和鐵路債券成為美投行的起源。(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使得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業務嚴格分離)
5.二戰後投行依然在資金籌措和企業投資領域佔有優勢,但已不再是純粹的證券承銷商
五次並購:
一.19世紀60到70年代,主要是規模經營基礎上的橫向並購
二.20世紀20到30年代,主要是整合主產業和關聯產業的產品鏈條,形成原材料采購機械加工和製造、市場銷售等流程作業一體化系統,即縱向並購
三.20世紀50年代的混合和跨行業並購
四.20世紀80年代盛行杠桿收購,垃圾債券為企業並購提供資金支持
五.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其風險資本投資和公眾化融資迅速推廣和普及了新技術的應用
經營模式:分離式(中美)、全能式(德、瑞士、荷蘭)
四種定義:
一.任何經營華爾街業務(銀行業務、承銷業務、交易業務)的銀行或金融機構(廣義)
二.經營一部分或全部資本市場業務的銀行或金融機構(證券包銷、基金管理、公司資本籌集、收購兼並、項目融資、風險資本、公司理財、財務顧問,不包括向散戶出售證券、對消費者提供不動產中介和抵押、保險產品)(最佳)
三.只包括某些資本市場業務,即證券承銷、兼並收購(狹義)
四.從事一級市場的證券承銷和二級市場的證券交易(不和時宜)
(大投行可以用第二個,小投行則限定在與資本市場有關的證券承銷發行、企業融資、收購兼並)
美式投行—投行或證券公司—分業經營
分類:國別和傳統習慣
英式投行—商人銀行—貨幣市場存貸和證券承銷
德式投行—綜合銀行—無專門的投行
規模和業務能力:國際級超大型投行、國家級、地區性投行、專業性投行
獨立性投行和商業銀行所控制的投行(高盛、美林、財務和業務獨立性 摩根*斯坦利、第一波士頓、日本野村、日興、華寶)
綜合性投行和大型跨國公司的財務公司
職能:金融中介、創造證券市場流動性、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集中、金融創新、促進產融結合和培育企業家
業務分類:傳統——證券發行承銷、證券經紀、做市及證券私募
現代——兼並收購、項目融資、風險資本、財務顧問
其他——投資顧問、投資咨詢、資產證券化

❺ 銀行貸款業務創新主要從哪些方面展開請以實例為據加以說明

①大力發展銀團貸款。為順利推行銀團貸款,至少應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嚴把項目關和合同關,確保貸款項目選擇的正確性,明確銀行與企業之間的權利、責任與義務。二是銀團貸款發生的各項費用,銀行與企業應合理負擔;三是規范牽頭行與參與行之間的責任和利益關系。

②並購貸款。並購貸款是為企業兼並、收購等資本營運活動提供的貸款。這種貸款與一般的企業貸款最大的不同就是貸款的用途既不是生產性的,也不是商業性的,而是用於資本重組,實現企業規模的低成本擴張。這種貸款的對象主要是投資性而不是投機性的並購活動。並購貸款要設立擔保和抵押,用於抵押的可以是企業,但一般是資產。並購貸款的期限一般在一年左右、

③保理貸款(應收賬款抵押貸款)。保理貸款是指商業銀行以應收款項為抵押,向顧客提供資金融通的一種貸款業務方式。這里銀行實際取得了收取客戶的應收賬款的責任。由於這項貸款中銀行承擔了額外的費用和風險,所以它通常收取更高的貸款利率,而且以該客戶應收賬款賬面價值的更小比例貸出;防範這種風險的主要措施是加強對所抵押的應收賬款的信用分析。

❻ 如何做好信貸業務

信貸業務又稱為信貸資產或貸款業務,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產業務,通過放款收回本金和利息,扣除成本後獲得利潤,所以信貸是商業銀行的主要贏利手段。下面我就為大家解開做好信貸業務的 方法 ,希望能幫到你。
做好信貸業務的方法
一、實施 市場營銷 的必要性

一性質、特點和市場定位,決定了其必須進行市場營銷例如:金融環境急劇變化,未真正形成新的市場營銷意識。其突出表現是:首先,金融市場所形成的服務慣性仍然存在,經營觀念以自身為出發點,習慣於按上級下達的任務、計劃辦事,不注重及時轉變觀念,擺正位置,“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比較普遍。其次,固步自封、安於現狀的思想嚴重。坐等客戶上門,缺乏開拓意識,被動進行市場營銷,不注重客戶分析,一昧慎貸、惜貸,怕負責任,怕擔風險,怕受處罰,貸富不貸貧,貸好不貸差,扶強不扶弱。營銷意識的淡薄,營銷理念的落後,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已經成為制約市場營銷工作開展、市場競爭能力和盈利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以下的可以根據框架進行發揮)

二根據金融體系的變化要求,必須實施市場營銷三市場營銷可以發揮的優勢二、市場營銷現狀

一市場營銷理念二市場營銷環境三市場定位偏差

四市場營銷方式創新 五市場營銷人員素質

三、市場營銷策略選擇

一樹立正確的市場營銷理念

二市場營銷環境建設策略 三市場細分和定位策略 四市場營銷人才策略

五適時推行關系營銷

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關系營銷

一重視客戶服務的滿意度

二積極穩妥地開展客戶經理工作

三提倡全員營銷

四建立市場營銷的約束與激勵機制

⑴、建立市場營銷的責任機制

⑵、制定市場營銷的激勵獎懲制度
信貸業務的貸款種類
①根據貸款主體的不同,貸款可分為自營貸款、委託貸款和特定貸款三種。其中委託貸款指委託人提供資金,銀行作為受託人按委託人指定的對象、用途、金額、期限和利率等條件辦理貸款的手續,只收取手續費,不承擔貸款的風險。特定貸款是指經國務院批准並對貸款可能造成的損失採取相應的補救 措施 後,責成國有獨資銀行發放的貸款。

②根據借款人信用的不同,貸款還可分為信用貸款、擔保貸款(保證貸款、抵押貸款、質押貸款)、票據貼現等種類。

③根據貸款用途的不同,可分為流動資金貸款、固定資產貸款、工業貸款、農業貸款、消費貸款和商業貸款等種類。無論何種貸款,除了經貸款人審查、評估、確認借款人資信良好,確能償還貸款的,可以不提供擔保外,其他的借款人均應提供擔保。
信貸業務的 借款合同
合同是明確各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借款合同是銀行和借款人訂立的約定借款的條件提供資金給借款方使用,借款方按約定的用途使用該資金,並按時償還本息的協議。借款合同是確定銀行和借款人權利義務的法律依據,其主要內容包括:貸款種類,借款用途,金額,利息,期限,還款資金來源及還款方式,保證條款,違約責任,雙方當事人商定的其他條款。借款合同的內容相當於當事人之間的法律,任何一方違反任何一款都構成違約,都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❼ 銀行貸款業務創新從哪些方面展開

關於資產業務的創新

1、貸款業務創新。

①大力發展銀團貸款。為順利推行銀團貸款,至少應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嚴把項目關和合同關,確保貸款項目選擇的正確性,明確銀行與企業之間的權利、責任與義務。二是銀團貸款發生的各項費用,銀行與企業應合理負擔;三是規范牽頭行與參與行之間的責任和利益關系。

②並購貸款。並購貸款是為企業兼並。收購等資本營運活動提供的貸款。這種貸款與一般的企業貸款最大的不同就是貸款的用途既不是生產性的,也不是商業性的,而是用於資本重組,實現企業規模的低成本擴張。這種貸款的對象主要是投資性而不是投機性的並購活動。並購貸款要設立擔保和抵押,用於抵押的可以是企業,但一般是資產。並購貸款的期限一般在一年左右。對於我國的商業銀行來講,發展並購貸款的前景是廣闊的。

③保理貸款(應收賬款抵押貸款)。保理貸款是指商業銀行以應收款項為抵押,向顧客提供資金融通的一種貸款業務方式。這里銀行實際取得了收取客戶的應收賬款的責任。由於這項貸款中銀行承擔了額外的費用和風險,所以它通常收取更高的貸款利率,而且以該客戶應收賬款賬面價值的更小比例貸出;防範這種風險的主要措施是加強對所抵押的應收賬款的信用分析。

2、投資業務創新

①改進國債購買方式。建議決策部門在今後的國債發行對象選擇方面進行適當的修正。

②購買企業債券。對於商業銀行來講,購買企業債券可能會遇到信用風險,即發行債券的企業到期不能按時全額兌付債券。化解這一風險的主要方式是加強對債券發行企業信用狀況和未來發展前景的分析。

③投資於資產支持的證券,隨著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資產證券化將在我國廣泛展開,從而,以貸款和其他資產支持的證券將不斷推出。

❽ 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商業銀行零售貸款業務的發展策略

摘要 :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我國的商業銀行零售貸款業務面臨著盈利能力的挑戰,同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商業銀行應通過發展高收益資產業務,做“高收益信貸銀行”,同時進行體制創新,實現零售貸款業務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 :利率市場化,發展策略,零售貸款

2014年以來,我國金融改革已步入深水區,特別是針對金融領域的監管變化非常活躍,其中利率市場化和存款保險制度的穩步推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兩大變革。

一、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

1996年至2014年,我國曾頒布多次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措施,終於在2014年末迎來了實質性突破。2014年11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將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由2012年規定的基準利率的1、1倍提升至1、2倍,同時簡化了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期限檔次;2015年2月28日,央行再次將浮動區間擴大至1、3倍;2015年5月11日,又將1、3倍調整為1、5倍。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的進一步擴大,擴寬了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空間,有利於進一步鍛煉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促進其加快經營模式轉型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為最終放開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有利於資金價格能更真實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推動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戶意願的儲蓄結構,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金融健康發展。

此外,2015年6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即日起實施《大額存單管理暫行辦法》。根據《辦法》規定,30萬元以上的個人存款,將擺脫目前的存款基準利率和上浮區間的限制,實行市場化定價。該《辦法》一方面有利於有序擴大負債產品市場化定價范圍,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機制;另一方面有利於進一步鍛煉金融機構的自主定價能力,培育企業、個人等零售市場參與者的市場化定價理念,為繼續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進行有益探索並積累寶貴經驗。

綜上所述,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已接近尾聲,預計2015年下半年或2016年初存款利率上限將被徹底取消。

二、利率市場化下零售貸款業務的挑戰與機遇

1、利率市場化下零售貸款業務的挑戰

利率市場化使得銀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承壓。從已公布年報的11家上市銀行來看,各家銀行業績均面臨著盈利增速放緩的局面。除平安銀行及浦發銀行外,其餘9家A股上市銀行2014年凈利潤同比增幅均跌至“個位數”時代。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快速推進要求零售銀行改變主要依靠存貸利差的傳統經營模式,進一步提升產品創新和風險定價能力。

2、利率市場化下零售貸款業務的機遇

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也為零售銀行強化內部能力,促進差異化競爭,提升服務和創新水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1)利率市場化改革,銀行貸款業務轉型

在經濟轉型形勢下,貸款企業風險增加;在以利率市場化為代表的金融改革的背景下,大中型企業直接融資渠道越來越完善,銀行利潤空間也大幅壓縮。

銀行應以“新一代的資產負債經營策略”為方法,提高貸款收益,降低資金成本,實現貸款業務轉型。需要建立對各個客群風險調整後的貸款收益和資本消耗,以及不同類型的存款融資成本的洞析,並主動選擇最符合自身情況的`零售銀行資產業務結構,發展高收益零售貸款業務,主要包括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個人經營性貸款業務、消費貸款業務、信用卡業務。

(2)個人存款增速放緩,制約銀行個人貸款放貸規模

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導致存款流失、資金成本上升成為銀行不可迴避的問題,目前,絕大部分銀行面臨穩定、低成本資金來源的吸儲難題。

2014年以來,銀行資金緊張局面愈演愈烈,多家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存貸比逼近75%,其中四大行零售存款佔比基本高於45%,但股份制銀行平均僅20%。個人存款增速放緩越來越限制個人貸款的放貸規模。

(3)“去銀行化”趨勢加劇,零售信貸業務挑戰升級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資金成本提升,且財富管理類產品的普及程度和可選范圍不斷擴寬,個人金融資產結構的“去存款化”過程將延續至未來10年。盡管中國大多數銀行只有不到30%的資金來自於零售存款,但毋庸置疑,未來對零售存款的爭奪將更加白熱化。市場“實際”存款利率已明顯上升,這些代價高昂的資金來源帶來的實際收益極其有限,零售銀行的利潤率將會受到持續的沖擊。

(4)新增信貸規模現結構化差異,粗放循環模式難以持久

傳統零售銀行業務拓展一直以存款至上為重心,業務結構單一。在零售業務發展新形勢下,銀行零售業務應走差異化的發展路徑,調整零售業務結構及相應資源投入,從而匹配客戶結構及整體大環境的改變。零售銀行應以發展潛力高、收益大的零售貸款新業務為切入點,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推動商業銀行利潤結構優化。

三、利率市場化下零售貸款業務的發展策略

1、產品策略:發展高收益資產業務,做“高收益信貸銀行”

零售及小微企業貸款,將成為未來5年中國零售銀行業收入的增長引擎之一,零售銀行業務轉型的產品策略即是做卓越的“高收益信貸銀行”,以優秀的零售信貸產品拉動和綁定客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不斷優化貸款結構,提升貸款收益,彌補資金成本高漲帶來的盈利壓力。

(1)以信用卡和互聯網金融拓展消費金融版圖及創新

當前信貸市場上,個人客戶已成為主要客戶群體,從信用卡消費信貸業務來看,消費金融更是進入“黃金發展期”,而信用卡分期業務豐富的消費信貸選擇及便捷的多渠道辦理和流程優化,使得客戶群體不斷擴大,傳統消費貸款業務正逐步被信用卡分期業務替代,未來信用卡分期業務將日漸成為佔領消費金融的高地。消費金融業務應在有形優惠下尋找差異化路線,拓寬收入渠道,進而提升其業務的綜合盈利能力。

(2)以專業技術創新微貸金融,由放貸向綜合金融轉變

2014年,各家銀行小微信貸業務增幅約為10%-20%,增速與前兩年的50%以上相比明顯放緩。首先,2014年我國經濟處於下行周期,小微企業訂單普遍減少20%-30%,導致有效信貸需求萎縮;其次,小微企業風險不斷暴露,不良貸款持續上升;最後,越來越多的機構進入小微市場,競爭愈演愈烈,銀行分得“蛋糕”的份額相應變小。

近幾年來,各家銀行都以小微企業業務為發展重點,小微企業受到空前關注的同時,市場份額被不斷攤薄。在新形勢下,商業銀行以往靠小微信貸業務以價格、規模覆蓋風險的效益模式難以為繼。

同時,隨著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迅速普及,小微企業的傳統經營方式、業務拓展模式、員工管理和生產流程等也出現顯著變化。商業銀行必須緊跟時代潮流,加強金融與科技的融合。

因此,銀行在發展小微信貸業務過程中,不僅需注重小微業務的“量”,更需挖掘小微業務的附加值,從單純的“微信貸”向“微金融”發展,通過對小微客戶的需求挖掘進行交叉銷售,以專業信貸技術創新微貸金融,有效覆蓋小微業務風險,達到小微客戶價值最大化。

2、體制策略:體制創新,助力零售貸款業務多元發展

(1)構建特色專營體系,提升專業能力

構建零售貸款業務專業化運營機構模式,如設立小微金融中心、個人貸款中心、個貸審批中心、信用卡中心、消費信貸中心、汽車金融中心等。通過設立業務專營體系,專業化地為零售信貸業務提供審查、審批、放款及貸後管理操作,提高審貸效率和風險控制;專職開展營銷推動和業務運營。

(2)開辟綠色通道,搭建平台批量獲客

積極探索外部合作模式,開展零售貸款業務。通過搭建合作平台,開辟綠色通道,達到批量獲客的效果。第一,與銀行集團內部子公司,特別是非金融子公司在居民消費和非金融投資相關領域合作;第二,與第三方機構合作的營銷體系,其一為房地產開發商、汽車經銷商和大額商品商場等消費商戶,其二為房地產、留學機構等中介機構,其三為政府、協會等各類信貸平台。

(3)增強業務定價能力,提升審批效率和風控水平

零售銀行貸款業務向小微、消費金融、信用卡等領域傾斜,應提升貸款定價能力、改善盈利能力,還應提高風控水平、客戶綜合貢獻度等。

小微業務應建立獨立的、差別化的風險定價體系。個人信貸業務在貸款利率定價上也應注重根據不同客戶採取靈活的定價策略,健全內部風險評估系統,構建有效的商業性貸款利率定價機制。

(4)建立授信模型,強化垂直管理及信用風險管理

建立零售貸款授信模型,改善小微企業信貸、個人貸款管理系統,增強公司客戶信用評級和個人客戶信用評分功能,縮短審批流程。

(5)精簡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

充分借鑒成熟技術,設計符合個人和小微客戶特點的業務流程。在小微業務方面,精簡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培育微貸品牌。在消費貸業務方面,業務流程再造要以客戶價值為導向,構造增值型業務流程。

參考文獻:

[1]趙志宏.商業銀行如何應對利率市場化[J].銀行家,2005,( 1)

[2]黃金老.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J].經濟研究,2001,(1)

[3]何勇.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經營中的貸款定價問題研究[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8,(2).

[4]江春,劉春華.發展中國家的利率市場化:理論,經驗與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07(10).

❾ 商業銀行有哪些創新業務

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目前主要分為兩類:
一、銀行自己的金融產品:資產管理、信託投資、信用卡業務等。
二、銀行作為第三方的代理的金融服務產品:代理證券、代理保險、代收費用等。
在這兩類中,後者成為了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近年發展最為迅猛並且逐漸成為了商業銀行利潤貢獻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金融業務的創新與發展,從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金融體制和金融業的從業人員在金融業務的經驗不足,金融市場的不成熟,在金融產品的設計上有一定的限制,許多國外有的對沖產品在國內是不允許的。
不過,就我個人的看法,國內商業銀行在新世紀的大環境下,在金融產品金融服務進行創新。
一、新時期的大環境下,科技發展迅速,商業銀行的金融業務可以在新技術平台的應用創新金融業務的服務模式。特別是電子銀行,手機銀行方面。
二、中國加入世貿的十年了,國內的金融業將逐步對外開放,國內商業銀行在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學習國外銀行金融行業的經驗,創新以銀行為主體的國際化多元的金融投資產品,做到多貨幣,多市場的金融服務。
三、細化金融服務。針對不同的金融服務主體,提供更為細致的金融服務。個人金融、公司金融、國際金融。

關於發展
創新的金融服務是未來商業銀行在金融產品有限的前提下,同行業競爭的主要手段。
創新的金融服務也為金融業務的發展提供了路徑和可能。
創新的金融產品,這個需要經濟政策金融制度跟市場環境的配合,與實體經濟行業發展趨勢的把握。房產信貸,汽車信貸以及中小企業小額貸款等項目就很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