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商業銀行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貸款

商業銀行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貸款

發布時間: 2023-02-17 20:18:15

『壹』 不良貸款增加的原因

問題一: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上升的原因包括哪些,應採取哪些對策 一、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宏觀經濟調整的反映
2003年至2013年,是我國經濟經歷高速發展的十年,這一階段,我國名義GDP年均增速高達16.8%,實際增速也有10.1%。伴隨經濟規模的增長,貨幣供應量從19.05萬億元增長至135.98億元。在經濟的上行期,流動性充裕,投資機會多,企業信貸需求旺盛。同時,中國銀行業在剝離擺脫不良資產包袱之後,通過股改上市,成為市場化運作主體,釋放了銀行的增長動力,資產規模從27.7萬億元提升至151.4萬億元,十年增長了4.5倍。
企業的擴張與銀行的發展一方面相輔相成,另一方面也為當前銀行資產質量惡化埋下了的隱患:一是企業整體杠桿率偏高,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當前中國公司債務已經達到GDP的125%,進入紅 *** 域(公司與個人債務總和與GDP之比正常值為100%);二是企業跨業經營成為趨勢,特別是涉足房地產、礦產等領域的情況較多;三是產能全面過剩,無論是高耗能的電解鋁、鋼鐵,還是新興的光伏、風電,以及造船等行業均嚴重過剩。
而存在上述風險隱患的「銀-企」借貸體系是不可持續的。進入新常態後,各種關系正在調整,原有借貸體系中的一些風險隱患需要時間來消化和釋放。從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發生的情況看,「企業死亡」與上述三類風險隱患相對應,表現為「高杠桿斷裂」,「多頭投資失敗」和「過剩產能出清」。客戶風險爆發的過程,也是經濟機體去除這些「頑疾」的結果體現。
二、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是各國經濟調整的共同現象
橫向上看,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歷次貸危機後,也普遍遭遇了銀行貸款不良率上升的階段。其中,美國銀行業在次貸危機爆發當年不良貸款率較之前提高0.6個百分點,風險暴露主要集中在隨後的兩年(08、09年貸款不良率增幅高達1.57和2.03個百分點),並於2009年達到頂峰(5%),之後逐漸回落,整體上與危機爆發和影響逐漸消除的過程基本一致。其他發達國家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也呈現類似特徵。可見,銀行不良貸款率在經濟下行期上升,隨著經濟復甦回落是全球普遍的現象。

2
美國GDP增速與銀行不良貸款率。數據來源 WIND
直至目前,上述國家銀行不良貸款率仍處於較高水平。總資產排名全球20強的銀行平均的不良貸款率為3.50%。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摩根大通、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巴克萊銀行、花旗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法國BPCE銀行、桑坦德銀行、富國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均遠遠超過2%的水平,有的甚至達到了8%。
2
發達國家銀行不良貸款率。數據來源 WIND
與之相比,我國上市銀行平均的不良貸款率為1.52%,仍然處於較低的水平。即便是三季度不良貸款率率先突破2%的農業銀行,考慮到該行撥備覆蓋率較高,若將超出平均水平的撥備用於核銷,該行不良貸款率將大幅下降至1.5%以下。
三、應對資產質量惡化,中國銀行業尚有空間
首先,宏觀經濟逐漸展露出積極的因素。雖然短期內經濟仍有下行壓力,一些傳統產業、過剩產能向下調整的慣性仍然較大。但同時,新產業、新業態、新動力加快孕育,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繼續提升,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出口降幅收窄等。宏觀經濟增長結構的調整為銀行業對沖存量風險提供了機遇。
其次,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大多建立了現代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機制,通過引入並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在風險管理政策、工具、系統等方面不斷強化和完善,形成了較為系統的風控體系,資本對風險的抵補能力不斷加強。
第三,在不良貸款大量爆發前,銀行已經開始意識到一些問題,並採取了相應措施......>>

問題二: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缺錢。不按時還款

問題三: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狀況,構成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特點、及成因分析? 1.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 眾所周知,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數額巨大,現實狀況不容樂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總資產佔全國銀行業的80%,但由於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之初背上的沉重包袱難以下卸,信貸資金大量沉澱和死滯,1998年的資產回報率不到0.2%,1999年帳面需核銷的呆滯貸款占其貸款總額的2.7%,但加上需核銷的逾期和呆滯貸款,全部壞帳比率為8%-9%(該壞帳比率並不包括已剝離的資產和債轉股在內)。按國有四大商業銀行貸款總余額佔全部金融機構總余額超過六成,8%-9%的壞帳率即達5000-6000億元,四大商業銀行1999年有3500億元的不良資產被剝離,經獨立評估後與企業簽定債轉股協議的也近1000億元。此外,幾十家股份制小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也相當嚴重(5萬多家農村信用社,二千家左右的城市信用社及地方性信託投資公司等非銀行性金融不良資產的增量和存量更是突出。)。從此可以看出,盡管中央從1995年全國金融工作管理會議以來,要求各商業銀行要將不良資產比率每年下降一定的比率,最近兩三年銀行的貸款質量雖有所提高,但是不良資產比率仍然較高,信貸資產風險依然較大。? 2.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特點 (一)不良資產數額巨大,不良貸款比重相對較高。? (二)我國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復雜。我國銀行不良資產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體制的原因(如政企不分以及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經營管理不善等),還有政策和法律變化的影響等等。? (三)利益關系特殊。在國外,企業和銀行是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銀企關系比較清楚;我國國有企業和銀行都是國有的,銀企關系相對模糊。由於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都是國有的,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和國有企業的債務問題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問題(當然國有商業銀行和 *** 也有一定責任)的實質是國有企業的債務問題,是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缺乏競爭力等的綜合表現。? (四)不良資產類型特殊。在國外,銀行不良資產大多表現為房地產貸款或股票等資產,本身具有較高的價值,而我國銀行的不良貸款則主要是信用貸款,比如大量對外貿企業的不良貸款等。簡言之,清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近期目的是消除金融隱患,幫助國有企業脫困,而最終目標是使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輕裝上陣,實現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戰略性轉換,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3.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成因分析? 不良資產形成原因是復雜的:既有體制政策上的,也有經營管理方面的;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 (一)從體制方面看,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資金供給制和財稅改革後的「拔改貸」所形成的銀企依賴機制,使國有銀行的大量貸款在國有企業中沉澱、呆滯,是不良資產產生的歷史原因。? (二)從 *** 方面看, *** 行為邊界過大,特別是地方 *** 的過度干預,使國有商業銀行的自主經營機制名存實亡,造成信貸資金財政化、資本化,是不良資產形成的外部原因。? (三)從企業方面看,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大部分國企的經濟效益低下,是不良資產產生的根本原因。? (四)從銀行方面看,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非市場化及缺少健全的信貸約束機制,是不良資產產生的直接原因。? 首先,商業銀行在資產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貸款「三查」制度未真正落實,授信不統一。? 其次,由於目前許多機構現有信貸人員業務素質不高,且個別人員法制觀念極差,違章違規現象時有發生,人為造成信貸風險損失,嚴重威脅信貸資產的安全運營。? 最後,缺乏一套嚴密的監督機......>>

問題四:不良貸款成因及對策 不良貸款記錄或不良信用記錄主要是指:
1、貸款當前逾期;
2、貸記卡當前逾期;
3、准貸記卡存在透支180天以上未還記錄(含卡費、年費);
4、貸記卡存在近12個月內未還最低還款額次數超過6期記錄(含卡費、年費);
5、單筆貸款存在近24個月內連續逾期超過6期記錄(含擔保人代還)或累計逾期超過10期記錄(含擔保人代還);
6、單筆貸款存在累計逾期超過24期記錄;
7、貸款存在擔保人代還記錄;
8、近24個月內貸款存在展期(延期)或以資抵債等記錄;
9、存在因信用不良被起訴的記錄。

問題五: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都有哪些 不良貸款就是,貸款企業無力還貸或者是拒絕還貸,在貸款期限即將到來後,沒有償還的貸款。
主要就是放貸錢對借貸單位情況沒有清楚了解,高估了對方的還款能力,90%以上的不良貸款就是因為放貸審核人員沒有仔細了解放貸對象或故意放款放貸條件造成的。

問題六:不良貸款的成因有哪些 貸款人一般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1、在中國境內有固定住所、有當地城鎮常住戶口、18-65周歲的中國公民;
2、遵紀守法,沒有違法行為及不良信用記錄;
3、有正當且有穩定經濟收入的良好職業,具有按期償還貸款本息的能力;
4、銀行規定的其他條件。

問題七:商業銀行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貸款 然而,不少銀行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貸風險控制理念和行為偏差,以致信貸資產不良率還處於高位。筆者認為,要有效控制信貸風險,杜絕不良貸款再次大量發生,應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加快信用體系建設 不良貸款的產生,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企業和個人(借款者)信用的缺失。根據權威機構的統計,截至2000年末,在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開戶的企業中,逃廢債企業達32140戶,懸空銀行貸款本息達1851億元。由此形成的道德風險將在更大的范圍和更長的時間里爆發。因此,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已是迫在眉睫,這是商業銀行控制不良貸款的根本措施。 和商業銀行關聯最為密切的是客戶的信用評級。建立企業和個人評級制度的具體做法是:匯總金融記錄、建立金融信用制度,在此基礎上匯總其他信用記錄,如納稅情況等,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信用等級應每年進行調整。 建立信貸風險管理文化 歐美國家的商業銀行都有自己的信貸管理文化,信貸人員比較容易形成自己的信貸價值取向。嚴密的信貸管理制度是硬約束,先進的信貸管理文化是軟約束,正是這種軟和硬的結合,使歐美銀行多年來一直較嚴格地控制了信貸風險。近年年來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在這方面也陸續形成一些基本觀點,如「再高的收益也不能彌補本金的損失」,「最大的風險就是缺乏風險意識」等,但信貸風險文化的建設仍然不夠。 加強風險控制建設 ――實行「審貸分離」的審查構架 應建立「信貸制度制定權」、「貸款發放執行權」和「風險貸款處置權」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調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批制約系統和風險檢查制約系統。
――建立直觀科學的風險預警體系 應建立企業的承貸能力分析指標體系,通過對企業最大限度所能承擔負債的能力分析,控制企業的貸款規模;同時充分運用企業的現金流量指標,搞好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並加強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預測企業發展前景和趨勢;加強貸款客戶的綜合貢獻度測評分析,對貸款客戶評定授信等級,並據以進行貸款投放和管理決策。 ――加大貸款「三查」執行力度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商業銀行都存在「三查」制度流於形式的問題。「貸前調查」需要調查人員深入企業核實相關數據,但恰恰是在這一「節骨眼」上,信貸人員往往只是輕易採用企業提供的材料和報表數據,做表面文章。「貸後檢查」需要信貸人員深入企業監控其經濟活動和資金流向、認真分析貸款風險變化情況。可不少信貸人員放鬆對貸款企業的後續管理,無法隨時把握企業生產經營變化情況。「貸後管理」則淪為了應付性的日常檢查,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此外,銀行對企業財務指標的風險監控體系也過於復雜,不易操作。

問題八: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貸款 然而,不少銀行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貸風險控制理念和行為偏差,以致信貸資產不良率還處於高位。筆者認為,要有效控制信貸風險,杜絕不良貸款再次大量發生,應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加快信用體系建設 不良貸款的產生,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企業和個人(借款者)信用的缺失。根據權威機構的統計,截至2000年末,在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開戶的企業中,逃廢債企業達32140戶,懸空銀行貸款本息達1851億元。由此形成的道德風險將在更大的范圍和更長的時間里爆發。因此,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已是迫在眉睫,這是商業銀行控制不良貸款的根本措施。 和商業銀行關聯最為密切的是客戶的信用評級。建立企業和個人評級制度的具體做法是:匯總金融記錄、建立金融信用制度,在此基礎上匯總其他信用記錄,如納稅情況等,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信用等級應每年進行調整。 建立信貸風險管理文化 歐美國家的商業銀行都有自己的信貸管理文化,信貸人員比較容易形成自己的信貸價值取向。嚴密的信貸管理制度是硬約束,先進的信貸管理文化是軟約束,正是這種軟和硬的結合,使歐美銀行多年來一直較嚴格地控制了信貸風險。近年年來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在這方面也陸續形成一些基本觀點,如「再高的收益也不能彌補本金的損失」,「最大的風險就是缺乏風險意識」等,但信貸風險文化的建設仍然不夠。 加強風險控制建設 ――實行「審貸分離」的審查構架 應建立「信貸制度制定權」、「貸款發放執行權」和「風險貸款處置權」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調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批制約系統和風險檢查制約系統。
――建立直觀科學的風險預警體系 應建立企業的承貸能力分析指標體系,通過對企業最大限度所能承擔負債的能力分析,控制企業的貸款規模;同時充分運用企業的現金流量指標,搞好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並加強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預測企業發展前景和趨勢;加強貸款客戶的綜合貢獻度測評分析,對貸款客戶評定授信等級,並據以進行貸款投放和管理決策。 ――加大貸款「三查」執行力度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商業銀行都存在「三查」制度流於形式的問題。「貸前調查」需要調查人員深入企業核實相關數據,但恰恰是在這一「節骨眼」上,信貸人員往往只是輕易採用企業提供的材料和報表數據,做表面文章。「貸後檢查」需要信貸人員深入企業監控其經濟活動和資金流向、認真分析貸款風險變化情況。可不少信貸人員放鬆對貸款企業的後續管理,無法隨時把握企業生產經營變化情況。「貸後管理」則淪為了應付性的日常檢查,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此外,銀行對企業財務指標的風險監控體系也過於復雜,不易操作。

問題九:為什麼2014年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存量增加 貸款條件
18歲以上;上班,有社保或者公積金;
個人保險;
房,車(月供也可以);
徵信良好。
滿足以上之一就可以做貸款,網貸最起碼的要有還款來源。

問題十: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原因及解決途徑――以農行為例 誰能幫幫我 20分 一.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產生原因
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除了部分國有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經營和財務管理遇到困難以外還可以分為外部經濟環境和商業銀行內部的因素。
第一.外部經濟環境為不良信貸資產的產生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條件。
1.市場機制的不健全扭曲了 *** 、企業、民眾的經濟行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地方 *** 或多或少地充當了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調解人,過多干預銀行事務,從而變相誤導了銀行的經營作為,扭曲了部分貸款的合理投和向。同時由於我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市場機制不夠健全, *** 、企業和民眾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為商業化、貸款市場化、交易的誠信原則不能很好理解和貫徹,從而形成的經濟、金融、法律、社會和民事環境,銀行的權益受到傷害,不良貸款日積月累,積重難返。
2.一些國有企業資本金嚴重不足,銀行貸款被用作鋪底資金。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佔用的資金是不等量的,其最低額是企業必須經常佔用,在需在資金最少的時候也不會空閑出來,這種最低限額的鋪底資金,應該使用資本金,而不宜使用銀行貸款,使用了貸款就無法歸還。改革開放以來,財政安排的經濟建設資金絕大部分用於基本建設方面,老企業需要增加的流動資金幾乎完全依靠向銀行貸款,甚至於有的新企業基本上是使用銀行貸款建成的 。這就使得一些國有企業負債過高,大量銀行貸款無法到期收回。
3.信用觀念的扭曲。由於企業拖欠貸款的現象存在多年,而且大多數拖欠者都沒有受到利益的損害,有些甚至還得到了好處,天長日久就使得人們的信用觀念轉變、扭曲、顛倒,加之少數地方 *** 和主管部門維護社會信用不力,默許一些國有企業把自己的損失轉嫁給國有商業銀行,而國有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正確的觀念,對貸款能否及時收回注意不夠,對到期的貸款催收的工作也抓得不緊,這些都嚴重損害了銀行的利益,致使銀行的不良貸款加重。
第二.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因素對不良貸款的增加和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貸款管理機制落後,自我約束力不夠。近十幾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突飛猛進,但不容忽視的是,在貸款管理上存在著重數量規模,輕質量效益的粗放經營傾向,重貸輕管,重放輕收,跟蹤不到位,約束力不夠,特別是違規操作比較多。可以說貸款管理機制的落後、管理環節上的薄弱是不良貸款產生的一個根本原因。
2.貸款風險監測機制不健全。認為信貸管理重物不重人,缺乏對企業法人或經營主管的品質、素質和個性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信貸風險監測制度不完備,限於風險貸款的統計工作,缺乏貸前、 貸中和貸後環節的風險評估,不能做到及時掌握貸款企業的資產、負債、盈虧情況的變化:預警機制沒有建立,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監測信貸風險。
3. 防範和化解不良信貸資產,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眼睛向內,找准突破口,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更新觀念,把不良信貸資產提升到一種可挖掘利用資源的高度加以認識。
二.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存在帶來的後果
2006年外資銀行在中國正式享受國民待遇,國有商業銀行將面臨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如果不良貸款比例不降下來的話,銀行的經營效益首先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不良貸款的貸款利息難以收回,銀行還須支付儲戶存款的利息,另一方面,銀行大量的資產沉澱在不良貸款上,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大大地降低,影響銀行的經營效益。隨著銀行商業化進程加快。銀行的 *** 色彩將會越來越淡,銀行要憑自身在社會上的信譽,靠銀行的經營效益和服務質量來蠃得客戶,如果不良貸款的比例高而效益下降,銀行就會難以生存,將會在和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

『貳』 商業銀行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貸款

然而,不少銀行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貸風險控制理念和行為偏差,以致信貸資產不良率還處於高位。筆者認為,要有效控制信貸風險,杜絕不良貸款再次大量發生,應著重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加快信用體系建設 不良貸款的產生,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企業和個人(借款者)信用的缺失。根據權威機構的統計,截至2000年末,在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開戶的企業中,逃廢債企業達32140戶,懸空銀行貸款本息達1851億元。由此形成的道德風險將在更大的范圍和更長的時間里爆發。因此,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已是迫在眉睫,這是商業銀行控制不良貸款的根本措施。 和商業銀行關聯最為密切的是客戶的信用評級。建立企業和個人評級制度的具體做法是:匯總金融記錄、建立金融信用制度,在此基礎上匯總其他信用記錄,如納稅情況等,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信用等級應每年進行調整。 建立信貸風險管理文化 歐美國家的商業銀行都有自己的信貸管理文化,信貸人員比較容易形成自己的信貸價值取向。嚴密的信貸管理制度是硬約束,先進的信貸管理文化是軟約束,正是這種軟和硬的結合,使歐美銀行多年來一直較嚴格地控制了信貸風險。近年年來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在這方面也陸續形成一些基本觀點,如「再高的收益也不能彌補本金的損失」,「最大的風險就是缺乏風險意識」等,但信貸風險文化的建設仍然不夠。 加強風險控制建設 ——實行「審貸分離」的審查構架 應建立「信貸制度制定權」、「貸款發放執行權」和「風險貸款處置權」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調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批制約系統和風險檢查制約系統。
——建立直觀科學的風險預警體系 應建立企業的承貸能力分析指標體系,通過對企業最大限度所能承擔負債的能力分析,控制企業的貸款規模;同時充分運用企業的現金流量指標,搞好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並加強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預測企業發展前景和趨勢;加強貸款客戶的綜合貢獻度測評分析,對貸款客戶評定授信等級,並據以進行貸款投放和管理決策。 ——加大貸款「三查」執行力度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商業銀行都存在「三查」制度流於形式的問題。「貸前調查」需要調查人員深入企業核實相關數據,但恰恰是在這一「節骨眼」上,信貸人員往往只是輕易採用企業提供的材料和報表數據,做表面文章。「貸後檢查」需要信貸人員深入企業監控其經濟活動和資金流向、認真分析貸款風險變化情況。可不少信貸人員放鬆對貸款企業的後續管理,無法隨時把握企業生產經營變化情況。「貸後管理」則淪為了應付性的日常檢查,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此外,銀行對企業財務指標的風險監控體系也過於復雜,不易操作。

『叄』 我國商業銀行貸款風險管理控制與探討拜託各位大神

一、國有商業銀行風險主要表現 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我國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商業銀行體系。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還遠遠沒有達到真正商業銀行的要求,其本身還存在不少問題和風險隱患。 從幾年來審計機關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審計情況看,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主要表現在: 一是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仍然較高,這是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的首要特徵。四大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在剝離了1.4萬億後,不良貸款比率按五級分類口徑仍較高,已超過20%(發達國家平均為2%),風險隱患較大。這些不良資產形成原因十分復雜,而銀行稀釋和消化不良貸款的能力目前還比較弱。當前部分行業投資過熱已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一些銀行對過度投資、重復建設盲目貸款,如果不切實加以解決,可能產生大量的新增不良貸款。減少新增不良資產,加大存量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化解銀行風險任務艱巨。 二是資本充足率離巴塞爾協議規定(8%)還有一定差距,距國際先進銀行(30%)有很大距離,面臨一定的財務風險。 三是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低,資本利潤率、資產利潤率和人均利潤率仍大大低於國際平均水平。 四是金融違法違規行為屢禁不止,金融案件時有發生,有的觸目驚心,而金融企業的防範機制和內部管理水平卻跟不上。一些銀行急於擴張業務和搶占市場份額,往往忽略風險和成本,不能正確處理業務創新與風險管理的關系,致使一些新的金融業務往往是金融犯罪分子窺視的焦點。 五是銀行風險出現新轉化:信貸資金被大量用於財政性支出,財政風險向銀行風險轉化;房地產、城市基礎設施等貸款周期長、規模大、增長快,信貸的分散風險向集中風險轉化;有些地方因資金鏈條斷裂而形成房地產貸款巨大風險,抵債資產逐年增加,虛假按揭、重復抵押騙取銀行貸款,信貸的即期風險向其他資產的遠期風險轉化。 商業銀行存在的問題實質是金融體制和機制不健全,沒有建立現代金融制度,沒有真正擺脫行政機構色彩,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經營機制還沒有根本轉換,內部控制薄弱,缺乏有效的自我約束機制。 二、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存在的差距 風險管理作為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和管理行為,是隨著商業銀行的產生而產生的。目前,全面風險管理模式已成為國際化商業銀行謀求持續發展和競爭優勢的最重要方式。所謂全面風險管理是指對整個機構內各個層次的業務單位,各個種類風險的通盤管理,這種管理要求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及各種其他風險以及包含這些風險的各種金融資產進行組合,承擔這些風險的各個業務單位納入到統一的體系中,對各類風險再依據統一的標准進行測量並加總,且依據全部業務的相關性對風險進行控制和管理。其特徵可概括為全球的風險管理體系、全面的風險管理范圍、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全程的風險管理過程、全新的風險管理方法、全額的風險計量等。這種方法不僅是銀行業務多元化後,銀行機構本身產生的一種需求,也是當今國際監管機構對各大機構提出的一種要求。 中國銀行業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特別是與全面風險管理模式相比,在風險管理意識、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方法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1)由於歷史和體制的因素,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是制約國有商業銀行發展的內在障礙。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是計劃經濟體制,大財政、小銀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銀行制度則以高度集中計劃管理和行政約束為主要特徵,經過多年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始取得實質性進展。 (2)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起步比較晚,觀念陳舊。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還不到位。 (3)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方面還有很多薄弱環節,內部控制的組織框架還處於初步建設階段。國有商業銀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和制衡目前還不夠完善,內控的權威性不足,董事會還沒有真正起到內部控製作用,內部控制活動實際上由經營層主導,內控優先的原則在一些業務領域沒有充分體現,對內部控制的監督、評價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還有待提高。 (4)風險管理基礎比較薄弱。風險管理人員數量較少,缺乏精通風險管理理論和風險計量技術的專業人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制獨立性不夠,受外界因素干擾較多,有些地方政府仍以不同方式對銀行經營進行行政干預。 (5)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方法比較落後。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以定性分析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風險識別、度量、監測等方面科學性不夠。與國際先進銀行大量運用數理統計模型、金融工程等先進方法相比比較落後。 補充: (6) 外部監督 和市場約束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外部監管仍比較薄弱,監管方式和手段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監管責任沒有落實到高級管理人員和崗位責任人,許多問題暴露後才發現。信息披露還不規范、不完備,對於風險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場對銀行經營管理監督約束有待加強。 三、加強 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促進金融改革 國際經驗表明,在經濟發展較快、 銀行貸款 大幅度增加情況下,尤其要加強 銀行風險 監控。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外部經濟環境較為復雜,銀行業發展還很不成熟, 風險管理 形勢嚴峻。增強中國銀行業的 抗風險能力 成為 國有商業銀行 改革與發展的重 任之 一。筆者認為,加強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要從加強外部監管、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市場監督三方面著手: 1、要實施嚴格的外部監管和考核。按照加入世貿 組織承諾 ,到2006年我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國有商業銀行必須加快改革步伐,切實轉換經營機制,提高質量和效益,盡快按 國際金融 通則和制度辦事,建設成為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金融企業。國有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是我國防範金融風險的重點,必須加強外部監督。監管機構之間以及中央銀行與 財政部 門之間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協調機制,重點加強對金融企業法人、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和高級管理人員的監管和考核。繼續協助商業銀行降低不良貸款,是加強 金融監管 的重要工作,關鍵是要建立和落實信貸責任制,有效控制新增不良貸款。並要防範化解處置 不良資產 帶來的損失和可能產生的財政風險或 通貨膨脹 。 2、商業銀行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是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提 高銀 行的發展能力、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根本所在。建立公司治理結構當前迫切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 (1)構建完整獨立的風險管理體系。建 立全 面風險管理模式,是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的關鍵。一是要培育先進的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二是建立獨立而權威的風險管理部門實現對各機構風險統一管理;三是通過科學的風險管理模式,對各類風險實現全面管理;四是通過風險識別、衡量、監測、控制和轉移實現全 過程管理 ;五是確定風險管理職責在各業務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的協調聯動管理。最終實現以促進業務發展為根本目的的增值型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 補充: (2)完善內控機制,保障 公司治理 機制的運行。內部控制是防範金融風險最主要、最基本的防線,防範金融風險必須首先從金融機構內部控製做起。建立健全科學的決策體系、有效的自我約束和 激勵機制 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降低 不良貸款 比例,增加盈利水平,是推進商業銀行 股份制改造 的基礎。商業銀行目前要加強內部控制組織建設、加強內控管理 文化建設 、理順業務內部控製程序,完善崗位授權機制,加強對內部控制的監督和評價。 3、建立規范的、嚴格的 信息披露制度 ,自覺接受市場監督。在2001年的新巴 塞爾 資本框架中,信息披露和市場約束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強調。市場約束與最低 資本金 約束、外部監管共同成為新巴塞爾資本協議的三大支柱之一。市場約束要求銀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在此過程中,風險信息居於關鍵性地位。銀行業不僅要披露最為基本的關於 不良資產 等方面的信息,還要描述詳細的控制風險的內部 制度建設 等方面的內容。銀行的信息披露涉及 銀行經營管理 的所有方面,因而完善的風險信息披露需要從董事會、高級管理層、經營管理部門等多個層次的分工合作。 國有商業銀行 改造成 股份制 的商業銀行成為市場化的主體,必需滿足股東的信息披露要求。就銀行自身來說,引入市場監督,同時讓自身的 風險管理 體系贏得廣泛的認可,對於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具有積極意義。

採納哦

『肆』 國內外三年對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文獻

文獻綜述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原因及解決對策隨著我國商業銀行的不斷發展壯大,不良貸款問題也伴隨著產生並阻礙著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關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化解不良貸款的措施,很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外研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外研究中,最早的銀行倒閉事件可以追溯到14世紀巴蒂家族的弗羅倫薩銀行,當時,由於英吉利政府沒能償還該銀行的巨額貸款,而導致其倒閉。19世紀,英格蘭兩家大銀行的倒閉,日本北海道拓殖銀行的破產等,這些銀行經營的失敗案例在國際金融史上時有發生。而導致銀行破產的原因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一直是銀行失敗的主要原因。Sanjeev,Gunjan米(2007)認為,不良貸款已成為世界各地銀行界的威脅,而形成不良貸款的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相比有較高的影響力。富蘭克林艾倫(2009)認為,不良貸款問題是中國持續繁榮的最重要的問題,在努力改善銀行體系中,特別是減少不良貸款的主要銀行數量和提高其效率的延續,是中國改革在短期內金融體系最重要的方面。2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內研究2.1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研究對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的國內研究中,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在舉行「2007年中國金融市場論壇」上表示,雖然我國銀行業的改革總體上取得了成功,但目前有些改革還在淺層次進行,基礎還不牢固,有待進一步向縱深推進,特別要求商業銀行防止不良貸款的反彈。廖遠甦(2007)認為解決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難題,任重而道遠。因為,國際上一般認為合適的不良貸款率應該在2%—5%之間。2000年世界排名前20的銀行(不包括中國的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為3.27%。雖然除農業銀行以外的其他三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接近這一水平,但因為目前的不良貸款率是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短期獲得的,仍然有反彈的可能。趙洪丹、丁志國(2010)通過研究發現,2003年以來的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雙降」主要歸因於貸款存量增大和不良貸款的剝離。經調整後的2008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遠高於銀監會公布的相應值,中國商業銀行經營水平並沒有明顯改善。周行健認為,在宏觀調控政策及經濟金融環境的綜合影響下,2010年我國銀行業信貸總量仍然會大幅增長,但增速將顯著回落;存款規模繼續穩步增長,企業存款增速將大幅回落,結構可能呈現「先活後定」趨勢;凈息差將沿上升通道緩慢回升,銀行業盈利提速成定局,結構有望改善;不良貸款難以「雙降」,但資產質量短期無憂,長期壓力猶存。
2.2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原因研究對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原因研究中,鄧勇(2007)認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劃分為行業原因,債務人經營不當、管理不善,銀行信貸管理失誤和欺詐等原因。張曉梅(2008)認為,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有外部環境因素和內部環境因素兩方面。尹璐認(2008)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成因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銀行內部原因,有銀行趨利目標,銀行之間的競爭,困境銀行特殊行為以及國有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決策失誤;另一方面是銀行外部原因,有金融體系改革滯後,制度不健全,政府的行政干預,各權力集團的利益糾葛,法制不健全,司法不力,央行金融監管不力,信息不對稱,預算軟約束以及經濟周期等因素。屠德俊(2009)認為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體制轉軌過程所引起的銀行業經營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產權約束的缺位,而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的原因同樣主要歸因於制度性因素,技術性因素仍舊是出於次要位置的。而針對這些問題,商業銀行應採取成立清收不良貸款的組織機構;補充法定代表人保證控制新增不良貸款;加強貸後管理控制新增不良貸款等措施來化解不良貸款。趙洪丹、丁志國(2010)認為形成不良貸款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幹預銀行信貸工作,加大了銀行經營的政策風險;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難以提高信貸質量;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不足,發放貸款過於隨意。2.3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措施研究對於商業銀行化解不良貸款的措施研究中,張士明(2005)認為對不良貸款風險的化解應該「防」與「治」相結合,應採取自身特點來採取相應措施,提出按不良貸款的嚴重程度,選擇銀行破產清盤或銀行資產重組模式;按實施銀行不良貸款重組的主導機構不同,分為政府、銀行、第三方三種重組主體;按處理銀行不良貸款的資金融通渠道不同,分為政府、銀行、第三方三個成本負擔者;按處理銀行不良貸款的集中程度不同,分為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兩種基本模式;按政府注資的方式,銀行不良貸款重組的方法分為流量法和存量法。黃中文、戴博琦(2005)等人根據國外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理方式,並分析研究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得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貸款的方式。主要有剝離模式,另一種是不良貸款處置的證券化模式,最後是不良貸款處置的交易中心模式。他們強調政府只能促進市場建設,不應干預金融經濟,同時要求政府未來彌補市場失靈,必須始終強力干預金融經濟。總之,政府應充分發揮其只能協調促進金融機構的發展,發揮政府進行選擇性控制的補充性功能,避免產生不利於社會大眾的道德危害。宋繼水、劉博(2008)認為處置不良貸款與防範風險的建議為,一是建立科學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二是加強對抵押、擔保貸款的管理;三是多方聯動,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王恆(2009)認為化解不良貸款應從管理商業銀行授信風險著手。趙洪丹,丁志國(2010)認為商業銀行需要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機制,政府完善法制建設和改善社會信用環境。
3 總結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做了比較全面詳細的研究,針對國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折射出來的產生不良貸款的原因,到提出化解不良貸款的應對措施等都有比較詳盡的說明,而且在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對策中有了更多的途徑。同時,國外學者也對不良貸款做了深入的研究,從中可以得出研究不良貸款產生原因及解決對策的重要性。參考文獻[1]王焯,胡皓南.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理方式的現實情況與理論對比[J].現代商業,2010(6).[2]趙洪丹,丁志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狀況、原因與治理:2003-2008[J].沈陽大學學報,2010(1).[3]Franklin Allen,a Review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and Initiatives for the Future [M] US;Springer US.2009.[4]屠德俊.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成因與對策[J].世界經濟情況,2009(10).[5]張曉梅.試論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成因及化解對策[J].時代經貿,2008(108).[6]宋繼水,劉博.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考量—以z市銀行業不良貸款處置為例[J].金融觀察,2008(3).[7]Sanjeev,Gunjan M.Bankers'Perceptions on Causes of Bad Loans in Banks[J].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Apr2007.[8]鄧勇.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控制初探—以GCCB為例[M].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9]王恆.商業銀行授信風險管理—以中小企業為視角的實證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10]張士明.多贏—批量處置不良貸款的成功時間與理論思考[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11]尹璐.去年我國銀行業不良資產實現雙降[J].金融時報,2004(18).
[12]熊學萍,劉建國.關於不良資產處置效益最大化的若干思考[J].金融經濟,2004(6):45-46.[13]黃中文,戴博琦.我國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及成因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2002(14).[14]舒新國,婁宏偉,秦紅.中外商業銀行經營差距到底有多大[J].金融會計,2002(8):4-8.[15]廖遠甦.中外商業銀行經營差距到底有多大[J].金融會計,2000(8).

5.9
網路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原因及解決對策【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產生原因及解決對策
隨著我國商業銀行的不斷發展壯大,不良貸款問題也伴隨著產生並阻礙著商業銀行的進一步發展。關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化解不良貸款的措施,很多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外研究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外研究中,最早的銀行倒閉事件可以追溯到14世紀巴蒂家族的弗羅倫薩銀行,當時,由於英吉利政府沒能償還該銀行的巨額貸款,而導致其倒閉。19世紀,英格蘭兩家大銀行的倒閉,日本北海道拓殖銀行的破產等,這些銀行經營的失敗案例在國際金融史上時有發生。而導致銀行破產的原因中,銀行不良貸款問題一直是銀行失敗的主要原因。Sanjeev,Gunjan米(2007)認為,不良貸款已成為世界各地銀行界的威脅,而形成不良貸款的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相比有較高的影響力。富蘭克林艾倫(2009)認為,不良貸款問題是中國持續繁榮的最重要的問題,在努力改善銀行體系中,特別是減少不良貸款的主要銀行數量和提高其效率的延續,是中國改革在短期內金融體系最重要的方面。
第 1 頁
2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國內研究
2.1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現狀研究
對於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現狀的國內研究中,中國銀監會副主席唐雙寧在舉行「2007年中國金融市場論壇」上表示,雖然我國銀行業的改革總體上取得了成功,但目前有些改革還在淺層次進行,基礎還不牢固,有待進一步向縱深推進,特別要求商業銀行防止不良貸款的反彈。廖遠甦(2007)認為解決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難題,任重而道遠。因為,國際上一般認為合適的不良貸款率應該在2%—5%之間。2000年世界排名前20的銀行(不包括中國的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為3.27%。雖然除農業銀行以外的其他三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接近這一水平,但因為目前的不良貸款率是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短期獲得的,仍然有反彈的可能。趙洪丹、丁志國(2010)通過研究發現,2003年以來的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雙降」主要歸因於貸款存量增大和不良貸款的剝離。經調整後的2008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余額遠高於銀監會公布的相應值,中國商業銀行經營水平並沒有明顯改善。周行健認為,在宏觀調控政策及經濟金融環境的綜合影響下,2010年我國銀行業信貸總量仍然會大幅增長,但增速將顯著回落;存款規模繼續穩步增長,企業存款增速將大幅回落,結構可能呈現「先活後定」趨勢;凈息差將沿上升通道緩慢回升,銀行業盈利提速成定局,結構有望改善;不良貸款難以「雙降」,但資產質量短期無憂,長期壓力猶存。

『伍』 如何控制商業銀行增量不良貸款

信貸風險管理是當前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核心。如何准確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貸風險,確保金融安全,這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目前,由於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金融產權制度改革、經營管理的授權操作與內控自律制度建設嚴重不適應性,不少銀行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信貸風險控制理念和行為偏差,以致信貸資產不良率還處於高位上運行。 要想有效地控制信貸風險,杜絕不良貸款的再次大量發生,筆者認為應著重做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我國的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制度。 不良貸款產生的最根本原因在哪裡?不良貸款產生的責任主要在於銀行嗎?但凡有一定信貸工作經驗的人都會得出結論,不良貸款的產生,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是企業和個人(借款者)信用的缺失。在我國法制還不夠健全的今天,借款者缺乏還款意願,銀行又能追究借款人多少責任?因此,加快我們國家的信用體系建設已是迫在眉睫,良好的信用關系是企業正常經營與國民經濟健康運行的基本保證,是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商業銀行控制不良貸款的根本措施。 在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中,和商業銀行關聯最為密切的是客戶的信用評級。建立企業和個人評級制度的具體做法如下:由我國各級政府出資,制定出市場化管理的模式,和轄區內的金融機構聯合,匯總金融記錄,建立金融信用制度,在此基礎上採用逐步推進的方式,匯總其他信用記錄,如納稅情況等,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企業和個人信用評級應包括:相關基本資料、違約記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企業經營水平和市場前景等要素。企業和個人客戶的信用等級應每年進行調整。 二是建立信貸風險管理文化。 在我們國家的企業管理中,企業文化的重要作用基本上是被忽略的。企業文化是指作為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被企業多數員工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事實上,企業文化在企業管理過程中,起到了導向和規范員工行為,凝聚員工思想,激發員工鬥志的重要作用。實踐證明,用先進的企業文化進行管理,是優於靠人管理和靠制度管理的最高層次的管理方式。 歐美國家的商業銀行都有自己的信貸管理文化,信貸人員比較容易形成自己的信貸價值取向。嚴密的信貸管理制度是硬約束,先進的信貸管理文化是軟約束,正是這種軟和硬的結合,使歐美銀行多年來一直很好的控制了信貸風險,不良貸款率一直保持較低的水平。事實上,近些年我國部分商業銀行正在嘗試創建自己的信貸管理文化,也陸續形成一些基本觀點,如「再高的收益也不能彌補本金的損失」,「最大的風險就是缺乏風險意識」等。 三是加強控制信貸風險的制度建設。 首先是實行「審貸分離」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建立「信貸制度制定權」、「貸款發放執行權」和「風險貸款處置權」三權分立的貸款審查組織構架,建立相對獨立的風險調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查制約系統、風險審批制約系統和風險檢查制約系統。一是,信貸委員會和信貸管理部行使「信貸制度制定權」,負責制定、修改銀行的各項信貸政策和信貸制度、規范各項授信業務的標准和流程、設計對客戶信用風險的評估方法和審查模式、界定銀行系統內各級機構和人員的審批許可權,並負責對以上制度和規定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二是,信貸業務市場部和信用審查部行使「貸款發放執行權」,信貸業務部負責信貸業務的貸前調查和貸後檢查跟蹤管理,信用審查部負責貸時審查並向有權審批人做出報告。三是,資產風險管理委員會和資產管理保全部門行使「風險貸款處置權」,負責對不良資產的清收管理。 其次是建立直觀科學的風險預警指征體系。一是,建立企業的承貸能力分析指標體系,通過對企業最大限度所能承擔負債的能力分析,控制企業的貸款規模,可以有效抑制借款人投資膨脹慾望,減少信貸資金被其直接或間接移位現象的發生,降低貸款風險度。二是,充分運用企業的現金流量指標?搞好企業償債能力分析。三是,加強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分析,預測企業發展前景和趨勢。企業的盈利能力從長遠看,是決定貸款安全性的根本。四是,加強貸款客戶的綜合貢獻度測評分析,根據客戶依據其信用和貢獻狀況而做出的授信先後順序及滿足程度的差異,對貸款客戶評定授信等級,並據以進行貸款投放和管理決策。

『陸』 銀行如何處理不良貸款_銀行不良貸款處理方法

銀行如何處理不良 貸款 ?不良貸款是指出現違約的貸款。一般而言,借款人若拖延還本付息達三個月之久,貸款即會被視為不良貸款。銀行在確定不良貸款已無法收回時,應從利潤中予以注銷。逾期貸款無法收回但尚未確定時,則應在帳面上提列壞帳損失准備。

銀行不良貸款處理方法

1、銀行成立專門機構或指定專人 催收 ,加大對不良資產的沖銷力度;

2、通過資產證券化的途徑化解商業銀行不良資產;

3、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整頓社會信用、完善金融法規;

4、轉換商業銀行經營機制。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理方法

1、轉給資產管理公司。銀行將不良貸款轉讓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債權一般需要打折出售。

2、司法執行。銀行可以通過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債務人名下資產。對不良貸款的進行拍賣,房產拍賣價格可能只有市場價格的五折至九折。本息總額面臨少許價格風險。

3、墊資 過橋 。第三人出資墊還銀行貸款,原貸款結清,銀行重新發放新貸款。墊資費用月息費合計約5%――6%。因為出資人的風險較大,可能出資人臨陣變卦。

4、其他處置方式。採用資產重組、破產清算、資產置換、債權轉股權等方式處置不良貸款。

『柒』 不良貸款的處置方式有哪些

1. 資產重組。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對一些具有重組價值的大中型國有企業的不良貸款進行處置時,往往首先對這些企業的資產(包括債務) 進行重組,目的是為處置不良貸款構建一良好的財務基礎和經營基礎。對銀行來講,用這種方式處置不良貸款方式的最明顯優點是:銀行
可以獲得提高債權價值回收率的選擇權,從而減少不良貸款的損失;同時,企業經營得到改善,而政府花錢不多。這些優點,可以用波蘭75 %以上的企業不良貸款以資產重組方式處置的成功經驗和國內銀行相關的成功案例證明。然而,這種處置不良貸款的方式需要:第一,銀行擁有高素質、經驗豐富的資產重組人才。而現實是,目前我國大部分商業銀行嚴重缺乏這類人才。第二,相關的法律保障。例如,允許商業銀行持有企業股權。但是,由於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分業經營」管理體制,現行的《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在境內不能投資持股,所以,商業銀行在以處置不良貸款為目的的資產重組過程中,只能以「顧問」的方式介入,而不能以「股東」的方式介入。這樣,如果企業在重組過程中發生違約或「機會主義」行為時,銀行就處於不利的地位。第三,銀行承擔資產重組失敗、從而導致貸款損失的風險。因為銀行並不能事前對資產重組後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出完全的評估。總之,資產重組方式雖然為國有銀行控制不良貸款損失提供了新的選擇空間,但這種方式有著很高的時間成本和制度成本。

2. 債權轉股權。銀行使用債權轉股權的方式處置不良貸款的具體形式有兩種:銀行直接持股和通過其他機構如資產管理公司持股。由於受現行《商業銀行法》的約束,我國銀行一般都是通過其他機構來實現債權向股權的轉化。對銀行而言,假設企業的還款能力弱主要是由於資本結構不合理,而企業仍有還款的潛力,債轉股可能會減少銀行不良貸款的損失,甚至可以將不良貸款轉化為正常貸款。但是,銀行如何判斷和證實借款企業是否滿足債轉股的條件,如何解決控股不控權問題,如何保證企業在緩解債務負擔後能夠實現正常經營,如何解決商業銀行的股權退出的渠道,等等,是事先難以完全確定的,或是在現行制度環境下不能確定的。這意味著,債轉股雖然能使銀行得到間接控制企業的權利,但是信息成本較高,處置不良貸款的時間成本高。

3. 不良貸款出售。不良貸款出售是指銀行通過市場把不良貸款直接轉讓給其他投資者。出售的具體方式包括招投標、協議、競價和拍賣等。這種方式的好處是銀行能夠一次性剝離不良貸款,在較短的時間內直接收回現金流量。而且,這種方式的透明度高,交易雙方的成本收益
分攤結構相對清晰,信息成本相對較低。但是,不良貸款出售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發達的機構投資者市場和公開准確的信息披露,而這些往往是經濟轉軌國家(包括我國) 所缺乏的。採用這種方式處置不良貸款時,國有銀行還必須解決的另一個關鍵性難題,就是如何找到一個交易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國內外的經驗表明,由於市場投資者和銀行對不良貸款的定價通常會存在較大的分歧,因此,銀行往往對要出售的不良貸款打一個很大的價格折扣,才能使市場投資者接受。此外,我國商業銀行在拍賣抵債資產時,還要上繳20 %的所得稅和大約5 %的拍賣費。這種方式的好處是現金回收速度快,交易透明度高,但要承擔較高的價值損失和交易成本。

4. 證券化。指將不可交易的間接信用工具轉化為可交易的直接信用工具。這里是指將不良貸款證券化。基本做法是:銀行先將不良貸款集中,然後重新分割組合,再將其轉賣給市場投資者,從而使此項(或此組) 不良貸款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消失。對商業銀行來講,不良貸款證券化的好處是可以引入新的資金來處置不良貸款,也可以加快處置不良貸款的速度。但是,國際經驗表明,能夠成功實施證券化處理並在二級市場出售的不良貸款,主要是有房地產抵押的不良貸款,因為這種不良貸款的價值相對完好,現金流也相對清晰穩定。我國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中大部分是信用貸款,而且相當部分的貸款合約要素不全,有房地產抵押的不良貸款所佔比例很小。這種貸款的結構和類型很難滿足證券化過程中市場投資者對風險控制的要求,因此,很難對這類不良貸款進行證券化處理。

5. 合資經營( Partnership)。簡單講,合資經營就是由不良貸款的交易雙方共同出資設立一個「合作公司」或「合夥公司」來處置不良貸款。「合作公司」日常經營由投資方全面負責,按股份分享不良貸款處置收益。在我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率先於2002 年宣布與美國摩根斯坦利和高盛公司分別設立了兩家專門處置不良貸款的合作公司。我國商業銀行為了規避現行《商業銀行法》的約束,採用了一種變通的方式,即用合作協議的方式與投資者共同經營不良貸款。這種交易結構實際上是交易雙方節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的一種制度性反應。因為,在不良貸款交易中,交易雙方的信息往往不對稱,銀行難以確切地知道所有的潛在收購者和他們的出價,收購者也難以證實銀行是否充分地披露了不良貸款的真實信息。此外,交易雙方對
不良貸款價值的未來變動所擁有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用合夥公司這種合約安排替代不良貸款出售合約,可以節約處置不良貸款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因為在企業內部,信息可以被更現成地交換,雙方也更願意合作。我國商業銀行選擇這種方式處置不良貸款的主要原因是,採取這種方式可以馬上得到一個折價收益(即將不良貸款折價賣給投資者),然後通過將有剩餘價值的不良貸款折股參與合作協議(或合資公司) ,又可以得到股權收益,從而提高了處置不良貸款的整體效益。這種方式的優越性可以從韓國處置不良貸款的成功經驗得到印證。相對前述幾種不良貸款處置方式,合資經營這種交易結構能夠較好地兼顧國有商業銀行在處置不良貸款時面臨著的時間約束和價值約束之間的矛盾。但是,這種交易結構有著較高的簽約成本和制度供應成本。

『捌』 銀行面對不良貸款,會採取什麼手段

不良貸款基本上是現實中每個銀行都頭疼的問題。但是,不良貸款的發生並不意味著損失。比如之前上報的貴陽農商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約為100億元,不良率接近20%。用貴陽農商銀行的年利潤來覆蓋不良余額需要20年。

總結 個人不良貸款和企業一樣解決。但由於個人貸款額度相對較小,銀行一般會跳過第一步,直接從不良催收階段開始。銀行不是慈善組織。他們不會輕易接受不良貸款的損失,並將採取一切措施盡量減少損失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