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銀行為企業解決貸款的文章
擴展閱讀
招行住房貸款抵押合同 2024-11-30 03:46:05

銀行為企業解決貸款的文章

發布時間: 2023-05-03 06:56:23

貸款利率市場化:無論民企國企該倒的就要倒,銀行不該放的貸就不能放

貸款利率的市場化之路

發於2020.9.07總第963期《中國新聞周刊》


「民營企業融資在整個融資總量中的佔比,我們認為是在合理的區間,或者說合理的范圍內。也可以說,從融資總量角度來講,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不存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說。


8月30日,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主辦、CF40資深研究員肖鋼牽頭負責的《2020·徑山報告》正式發布,主題為《「十四五」時期經濟金融發展與政策研究》,這也是CF40連續第四年發布《徑山報告》。


這份報告從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儲蓄率變化、寬貨幣低利率、金融支持民企發展、房地產金融、金融防風險等角度,對「十四五」時期重大經濟金融問題展開系統研究,提出政策建議。


其中,劉曉春負責的課題是「建設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一般談到民營企業融資困境,經常被概括為「融資難融資貴」。劉曉春認為,「難」和「貴」需要分開來看,前者是融資的可獲得性問題,後者是融資的價格問題。要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有一定矛盾,允許「貴」,金融機構風險定價覆蓋成本,會更好地解決「難」。


「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主要體現在高杠桿基礎上的再融資難、具體融資過程復雜和融資成本相對較高,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市場現象,是市場參與者及市場規則相互作用的結果。」


貸款「指標」之下的供需失衡


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這些年,監管部門對銀行提出「三個不低於」(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戶數和申貸獲得率不低於上年)、「兩增兩控」(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速不低於各項貸款同比增速,貸款戶數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合理控制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水平和貸款綜合成本)要求。


近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對小微企業貸款增速提出了量化指標,2019年要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2020年要求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


在劉曉春看來,這些舉措積極的一面是有效緩解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和融資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定價體系扭曲,不能完全貫徹風險定價原則。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五家大型銀行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27%,較2019年全年平均利率下降0.43個百分點,已經低於一些大中型企業貸款利率。


而在實際操作中,也出現一些銀行貸款給「關系戶」,再由其轉貸出去,中小企業並未拿到低利率的貸款。對此,劉曉春認為某種程度上,銀行是在為儲戶負責。「我們始終不要忘記銀行是靠吸收儲蓄存款來放貸款的,所以他首先要為儲蓄存款負責。」


「現在的問題是,給銀行下達對特定貸款對象的具體貸款指標,銀行自身反而缺乏了市場的選擇餘地,找不到符合貸款要求的放貸目標,只能去找那些『安全的』『放心的』企業。」劉曉春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因為放給這些企業可以收回本息,才能保證儲蓄的安全。「所以,現在的矛盾是,銀行找不到好資產、好企業,貸款的有效需求不足。」


從經濟學角度,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比如我們說肚子餓了就會有需求,但如果沒錢買食物,就不能算有效需求。從信貸角度來講也一樣,有效需求是指有還款能力的需求,所以銀行要把貸款數字做上去,只能給予有還款能力的企業。」劉曉春認為,只要政府不幹預銀行借貸行為,由銀行來確定自身的戰略定位,以及在這個戰略定位下的客戶群體,並針對客戶群體予以支持,就會有更好的市場調節效用。在這一過程中,只要不違反監管要求,不違反法律規定,政府不要過多地干預。


在今年的《徑山報告》中,劉曉春團隊指出,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長效機制,不能單純從供給端尋找原因,應當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方面來分析。公共政策、突發性危機等外部環境,也會對民營企業的經營和融資產生影響。


「國家當然希望融資更多向生產型企業傾斜,生產能力提升了,就能夠創造就業,創造效益,但實際上現在沒有那麼多有效需求。」劉曉春說。


規范了市場,還是干預了市場?


最近,最高法發布新修訂的《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取消了2015年版本中「兩線三區」的概念,即以24%、36%兩條利率分割線劃分的無效區、司法保護區和自然債務區三個區域,以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4倍作為民間借貸利率司法保護上限。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賀小榮的解釋,此舉旨在通過大幅降低民間借貸利率保護上限,促進金融和民間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紓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從源頭上防止「套路貸」「虛假貸」。


對於這一司法解釋,有觀點認為這是由最高法通過法律層面對利率進行管制,而此前都是由央行進行利率管制。


對此,劉曉春認為目前大家對司法保護上限問題可能有所誤解,「我並不認為最高法的司法解釋是利率管制,它只是規定了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並沒有規定利率的上限。」劉曉春舉例,比如兩個人發生一個借貸關系,作為民間借貸,約定收30%的利息,超過目前的司法保護上限,但只要雙方願意,也是可以的。


而且,在劉曉春看來,這次司法解釋只是改變了司法保護上限的計算方式,或者說掛鉤方式,並非簡單地降低保護上限。「也就是說LPR如果往上漲,司法保護上限勢必也往上漲,所以它是一個計算方式的問題,至於這個計算方式導致的結果是不是合理,那是另外一說。」


劉曉春強調,司法解釋規定,持牌金融機構不適用這個法案,但對於持牌金融機構的理解,可能需要相關部門去解釋。另外,這一司法解釋並不否認市場化問題,無非是對民間借貸領域利率的司法保護確定了一個最高限制,但並不是限定民間借貸的利率。此外,對於金融機構本身,還是由監管部門來規定,也是就說,利率市場化還是由監管部門來推進,法律不會干涉。


「最近我們注意到一些反對的聲音,我認為有一些聲音未必是真正在支持小微企業。因為剛才我們的報告里也講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更多來自銀行貸款,也有部分民間融資,其中包括一些小貸公司。」劉曉春說。


除此之外,會用到民間借貸,甚至高利貸的,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銀行貸款到期,需要還貸並重新借款的階段,可能會利用民間借貸來過渡一下,因為監管政策規定不能借新還舊,也不能無限展期,企業必須先還到期貸款才能再貸款,這其中涉及周轉的問題,一些企業只能去民間借貸解決。現在很多小貸公司實際上也在做這個生意。另外一種是企業本身經營確實有問題,走投無路了只能去借高利貸,最後企業可能還是倒閉了。


此外,也有人認為,對於民間借貸的司法保護上限確定過低,可能會造成一部分民間借貸走向地下,成為灰色地帶。劉曉春認為這本來就是個偽命題,以前不允許民間借貸,才有地上地下問題;現在允許民間借貸,只要是合法的,那麼就沒有什麼地上地下的概念,那些所謂地下的就是司法解釋中說的非法借貸,就不在我們討論的范圍內。


從出借方角度,無論是小貸公司,親戚朋友之間的借貸,以及一部分專門以放貸為經營方式的高利貸者,只要將借貸作為經營方式而又不持牌的,就是非法借貸。因此這兩年來,監管部門一直在強調辦金融業務必須持牌。非法借貸本來就不受司法保護,甚至本就應該取締的。因此,在劉曉春看來,這個說法實際上是為無牌經營貸款的人找理由。



是市場定利率,還是政府管利率?


2014年11月,央行宣布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央行官網稱此次降息目的「重點是發揮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促使實際利率回歸合理水平,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這一突出問題」。


但結果出乎意料,降息政策宣布後,票據直貼利率不降反升,銀行間7天回購利率也較降息前微升,債券市場的國債、信用債收益率全面上行,而且降息點燃了市場投資股市的熱情,大量資金從各方湧入股票市場,股市大幅上漲,與央行降息刺激實體經濟的本意背道而馳。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資金供求關系沒有發生實質變化的前提下,不管名義利率如何,降息政策都不會降低中小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反而加大了融資難度。




但是,市場既包括供給方和需求方,也包括了市場規則,「不能將政策法規,政府的管理排除出去,抽象地講市場,所以在具體實踐中,市場化並非不要市場管理,但是市場管理怎麼管,各個國家都不一樣。美聯儲也會調整利率,作為宏觀調控的手段,並不是放任市場。


「從理論上來講,有一個自我調節的市場,但在現實中,市場並不會始終向著善的方向走,總會有個拉扯,最後達到均衡可能靠的是災難,是危機,經濟危機是最典型的一個調整。」劉曉春說。但是,單靠危機調整來實現市場均衡,會有很多人家破人亡,遭受損失,經濟會受到更大的傷害,甚至造成 社會 動盪,所以必須要由政府或者監管部門來進行調整,不能簡單地把理論套過來。「當然,政策法規如何指定、政府行為如何拿捏,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實際上之前各國都在找這個點,包括台灣地區,包括美日韓等國,當時都是在利率上升的時候放開,造成高息攬存、無序競爭的現象。「高息攬存必然帶來高息貸款,反而對經濟造成極大的風險。在高息貸款競爭下,往往會降低風險的要求,資產質量不高,大量暴雷,所以這是我們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需要避免的。」


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開展數年,2013年7月20日,央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2015年5月11日,央行決定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同年8月26日,央行決定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10月24日,央行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2015年之後,利率市場化改革遲遲未有大的進展,直到2019年8月17日,央行發布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公告,在報價原則、形成方式、期限品種、報價行、報價頻率和運用要求等六個方面對LPR進行改革。在原有的10家全國性銀行基礎上增加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民營銀行各2家,擴大到18家。


長期以來,銀行向客戶發放貸款,利率都是按照央行公布的貸款基準利率,以「上浮××倍」「打××折」的形式來確定。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報價行,根據本行對最優質客戶的貸款利率,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的方式報價,由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計算並公布的基礎性的貸款參考利率。2019年7月LPR改革實施後,銀行發放貸款時,利率以「LPR±××個基點」(1個基點=0.01%),或「LPR±××%」的形式來確定。


按照最新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受權公布的公告,2020年8月20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為3.85%和4.65%。


在劉曉春看來,LPR實施的起點,也正好是中國經濟進入一個特殊時期的起點。即新舊動能轉換,經濟在下行,特別是中美貿易戰、國際需求下降的情況下,整個國家和 社會 ,都希望融資成本有所降低。


「從融資成本角度來看,利率市場化的效果是好的,但如何來評價這個制度,還需要經過幾次利率的上下波動。」劉曉春認為,目前整個利率主要是在下行的過程中,還沒有到利率上行的波動階段,只有在經歷一兩次上下波動以後,才可以說利率市場化達到了正常。


劉曉春對中國人民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的專業性表示贊賞,認為在保持市場流動性基本穩定和合理充裕的前提下,讓市場去說話,這其中就包括了利率,利率本身也是在調節市場供求,「但利率市場化並不意味著利率本身不需要調節了,對LPR還是要進行調節,這是宏觀調控的手段。」


談到最終利率市場化的目標,劉曉春認為不在於利率本身的市場化,實際上是在於中國整個市場的改革,也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此進一步往前推。


在劉曉春看來,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中,市場主體無論民營還是國企,該倒的就要倒。銀行不該放的貸款就不能放,從而淘汰落後的,支持有競爭力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企業在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格局中,才會形成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力。

⑵ 山東再迎融資利好政策 為穩企業保就業提供強有力的信貸支持

6月16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更好地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穩企業

6月16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更好地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穩企業保就業提供強有力的信貸支持,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將重點做好中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和加大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投放。

人民銀行濟南分行黨委委員、副行長董龍訓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要求,對今年年底前到期的單戶授信1000萬元及以下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主經營性貸款,要“應延盡延”。對於年底前到期的其他中小微企業貸款和大型國際產業鏈企業(外貿企業)等有特殊困難的企業貸款,可由企業與銀行自主協商延期還款的具體安排。

為充分調動金融機構執行政策的積極性,人民銀行通過特殊目的工具(SPV),與地方法人銀行開展利率互換操作,對地方法人銀行給予相當於還本付息延期普惠小微貸款本金1%的政策獎勵。

董龍訓表示,為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緩解年內還本付息壓力,在對3月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進一步完善基礎上,推出了中小微企業貸款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

據了解,與前期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相比,此次出台的階段性延期還本付息政策期限更長。凡是符合條件的貸款,還本付息日期均可延到明年3月底,延期期限最長可達9個月。不僅如此,此次政策力度更大。要求銀行做到“應延盡延”。只要小微企業提出延期還本付息申請,且根據商業原則保持有效擔保安排或提供替代安排,並承諾保持就業崗位基本穩定,銀行都要予以延期。

此外,該政策明確穩就業的要求,也就是企業在辦理延期的時候,需要承諾保持就業的基本穩定,要提供承諾書。另外,貸款的資金要用於生產經營。“從政策目的上來講,就是希望讓更多的中小微企業都能夠活下來,實現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政策目標,‘留得青山,贏得未來’。” 董龍訓說。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延長至明年3月底的要求,人民銀行創設了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延期支持工具。通過這一支持工具,只要符合條件的銀行為普惠小微企業辦理延期還本付息,人民銀行給予銀行1個百分點的資金激勵。全國總的獎勵規模是400億元,如果全部發放,意味著將帶動至少4萬億普惠小微貸款得到延期還本付息。

⑶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解決案例

目前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總體水平為30%,各大城市商業銀行幾乎使出了渾身解數來解決這一難題,但收效甚微。未來5年內,全國城市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資產共需要2000億元左右的資金注入

本報記者 石朝格 北京報道 「我行已經把『倡議』報到了國家稅務總局,現在正在等消息,最近幾個月恐怕不會有太大的進展。因為這不僅僅關繫到商業銀行,還牽涉到其他性
質的銀行,問題應該比較復雜」,北京市城市商業銀行計財部負責人杜志紅日前對記者說。

今年9月, 104家城市商業銀行在天津集體簽署了「關於對城市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給予稅收政策支持的聯名呼籲書」。「呼籲書」認為目前商業銀行提出的呆帳准備金遠遠高於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所規定的金額,希望從2003年起每年增加0.5%呆賬准備金稅前扣除的比例。最新進展

北京市城市商業銀行負責把「倡議」送交國家稅務總局,並與其交涉。該行有關人士說,「去年這個『倡議』剛一提出來,國家有關部門就立即表示不可能通過『免稅』的方式來幫助城市商業銀行業處置不良資產;目前,國家稅務總局雖沒有明確表態,但有跡象表明他們試圖找到一種更適合的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比如,上海金交所為了稅收的問題推遲了一年多才開業,最後稅務總局採取了『即征即退』的征稅手段加以解決。」

這位人士透露,「倡議」中主要提出了兩個請求:一是要求提高城市商業銀行提取呆賬准備金稅前扣除的比例,從2003年起每年增加0.5%呆賬准備金稅前扣除的比例,至2005年止,城市商業銀行依據規定計提的呆賬准備,其按提取呆賬准備金資產期末余額2.5%計提的部分,可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二是城市商業銀行收回的已核銷貸款本金不應納入應納營業稅范圍。

國家稅務總局有關人士稱,「這顯然沒有道理,我們的稅收政策對銀行來說已經相當寬松,他們按到賬的收入交稅,應付未付的費用也允許在稅前扣除。像其他行業,都是按照權責發生制來確認收入,不管收入是否到賬都要交稅。這實際上是把他們自身的風險轉嫁給了國家。」

對城市商業銀行來說,處置不良資產現在成了他們最為頭痛的問題。如果一旦國家在政策上不給予扶持很可能導致一些城市商業銀行「破罐子破摔」,這對維護社會與金融市場的穩定極為不利。

對此,稅務總局這位人士表示,有松動的可能性,他們現在正認真核實,如果問題確實如城市商業銀行所說的那般嚴重,不但稅務總局會有所動作,而且他相信財政部也不會袖手旁觀。問題由來

「今天的這種局面是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事情要追溯到幾年以前。當時國有商業銀行要杜絕地方政府的干預,地方政府不能再要求國有商業銀行提供政策性的貸款業務;但各地經濟都在飛速發展,各地方政府與企業都急需大額貸款;針對這一情況,央行開了一個『口子』,把城市信用社改組成商業銀行,它們都不是按照市場的自願方式組織起來的,這些信用社『良莠不齊』,有的情況很好,有的經營很糟;現在絕大多數城市商業銀行都是城市信用社轉化過來的。這就使得城市信用社的不良資產也大量被轉移過來,目前它在城市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中佔了很大比例。再加上城市信用社自身的經營不規范,管理混亂,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使得後來的城市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德旭告訴記者。

人大金融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一年以來,很多城市商業銀行由於管理與業務的不規范、自身的風險意識淡薄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貸款問題,其中政策性貸款占很大比例。但國家並沒有硬性規定他們必須做政策性貸款,應該說他們的自由度很大,城市商業銀行比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自由度還要大一些」。

據了解,目前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總體水平為30%,高於全國金融機構的平均水平,最高的達到50%以上?,有的甚至已資不抵債了。各大城市商業銀行幾乎使出了渾身解數來解決這一難題,但收效甚微。由於幾經壓縮和清收,沒有處置的不良資產處置難度反而越來越大。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種惡性循環呢?某城市商業銀行的有關人士解釋說,一般地方政府都是城市商業銀行的最大股東,它們在經營中就不得不看政府的「臉色」,即使明知道是一個破產的企業,但礙於政府的情面也只能貸款給它。再者,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問題,財政部當時就撥了巨款,並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來專門負責此事,同樣是銀行,怎麼能厚此薄彼呢?

何德旭認為,「今天的這種局面是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城市商業銀行提出這樣的要求有它一定的理由,國家的相關部門應給予考慮」。但他也表示出一種擔心:怕城市商業銀行就此養成一種慣性思維,以後經營出了問題,又要求國家出面解決。出路何在?

何德旭說,「地方政府出面解決此事再合適不過,因為它們本身就是銀行的最大股東,企業出了事,股東想辦法合情合理,最好不要讓中央有關部門陷進來(城市商業銀不交國稅)。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地稅局減免其地稅來達到目的。如果中央有關部門出面,就怕銀行養成一種慣性思維,以後經營出了問題,都要求國家出面解決,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但要想從根本上達到目的,銀行就要從自身做文章,主要要靠提高銀行的經濟效益,決不能把希望寄託在外在因素上面。因為不良貸款的風險始終存在,銀行應該有一些風險防範措施,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實力,與外資合作,讓民間資本加入。」

趙錫軍認為一切都要由市場來說話,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城市商業銀行要想改變在市場競爭中的不利地位,有一個可行的辦法:通過資本或資產的聯合,實現資源的整合或者共享,如在一體化的地區,其所在的幾家城市商業銀行,可以採取聯合的方式,組成一家較有優勢的商業銀行,逐步做大做強。

背景鏈接

今年9月底召開的「全國城市商業銀行發展論壇」第三次會議上,全國111家城市商業銀行中的104家在天津簽署了一份《關於對城市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給予稅收政策支持的聯名呼籲書》。

在經濟利益受到直接沖擊的壓力下,目前全國城市商業銀行有望迎來不良資產處置的高峰。然而,處理數量龐大的不良資產離不開新增資金的輸血。按照業內權威人士的估計,未來的5年內,全國城市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資產共需要2000億元左右的資金注入

⑷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問題研究論文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問題研究論文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是我整理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問題研究論文,一起來看看吧。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問題研究論文 篇1

一、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銀行內控機制不健全,規避銀行風險不到位

健全的銀行內控機制能夠有效的對銀行風險進行規避,在我國近年來發生的金融事件中,都體現出我國商業銀行的內控機制存在問題,造成重大損失。建立健全我國商業銀行的內控機制,是銀行發展的關鍵。大部分銀行有針對自身發展特點的內控規章制度,但是這種機制在不合理的激勵約束下,在支行行長的權利過大,造成相應的監督機制不能夠順利進行的情況下,在電子化控制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造成商業銀行的內控機制不能夠很好地發揮效果,阻礙了商業銀行規避風險的能力②。

(二)經營管理的方法落後,無法滿足業務需求

盡管我國的商業銀行在國際影響下也實行了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但是沒有很好的進行落實,很多銀行都是吸收更多的存款,卻忽視了成本,這與外國銀行追求效益的目標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這種經營管理的落後,造成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機制並不健全,使得不能夠很好地發揮作用,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三)分業模式對商業銀行造成限制

為了降低風險,我國商業銀行實行了分頁的經營模式,但是這種方式卻導致了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受到了限制。這種分頁的經營模式,使我國商業銀行難以滿足企業所需的國際水平的金融產品和業務服務,使一些企業選用外國的銀行作為自己的支持後盾。

(四)員工的專業水平不高,易造成風險

銀行的許多工作人員只是單純的完成數字任務,認為只要完成了任務就能夠保證銀行發展。忽略了員工素質對整體的發展提高作用。

二、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問題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適合銀行發展的內控體制

在經營管理的改革中,建立健全內控體系是商業銀行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於支行行長的權利要進行適當的控制,行長要明確自己的職責,不能盲目行使權利。要強化支行的內控體制建設,通過一系列的方法使支行的內控逐漸的科學化。

(二)改變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競爭力

商業銀行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因此要在這一目標的趨勢下,不斷地進行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要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加強計算機技術的運用,進行精細的分工,對銀行上下進行系統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經營管理理念,增強銀行的競爭能力。改變經營管理模式還要積極吸收國外的有利經驗為自己所用,並且不斷地進行創新③。

(三)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

要加強員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員工的素質,對於員工的崗位特點,進行系統、針對的培訓,對於員工的工作銀行要進行明確劃分,使銀行的崗位得到具體的落實,並且崗位責任有人可尋,對員工要進行獎勵與約束並存的管理機制,使員工意識到工作責任心的重要性,對員工的知識技能要進行定期的檢查,做到用員工之所長,謀銀行之發展。

三、結語

商業銀行的發展對於我國整個金融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國商業銀行的經濟管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競爭能力較弱,跟不上發展的步伐。加強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對於一些金融風險起到規避的作用,對於銀行自身的發展以及參與國際競爭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問題研究論文 篇2

【摘 要】

隨著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挖掘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數據在銀行業領域的應用日趨深入。論文以大數據時代為背景,對大數據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論文運用SWOT分析法對商業銀行目前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發現現階段銀行業在經營管理上的問題,結合大數據應用,從精準營銷、客戶關系管理、風險控制和用戶信用管理四個方面,提出優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

大數據;商業銀行;經營策略

1.商業銀行業大數據應用的特點

2017年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分別在《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商業銀行要引入大數據等新技術,推進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銀行業務創新,加強風險控制能力。大數據已經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在銀行業運用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

數據容量大。我國商業銀行長期的業務開展,使得銀行業「天然」擁有海量數據,商業銀行的主要數據是圍繞櫃面業務系統、信貸管理系統和風險控制系統等產生結構化數據。商業銀行推出的電子金融服務系統,使得一些非結構化的數據信息開始產生,包括指紋和人臉識別等。數據結構復雜,移動互聯的發展促使半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爆發式增長。數據資產化,利用價值大。商業銀行在穩健經營中對數據的准確性有很高的要求,利用好銀行已有的海量數據,應用在客戶識別、風險識別和產品營銷等不同場景下,更好地實現數據資產的增值。

2.基於大數據應用的商業銀行經營策略的SWOT分析

2.1 擁有的優勢(Strength)

成本控制優勢。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商業銀行能夠實現現有業務流程的自動化,大大降低了物理網點的工作人員數量,降低了銀行的運營成本。隨著雲計算能力的提高和技術的成熟,雲計算系統中的數據均保存在「雲」端,減少關於IT基礎設施的建設、單位數據存儲和處理的成本。

營銷效率優勢。商業銀行通過本身的海量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對客戶進行靜態特徵、行為特徵、傾向預測三個層次的刻畫,構建客戶體系,進行營銷活動的精確推送。通過分析客戶上下游相互關系,了解客戶間業務等往來情況,發掘新的潛在客戶,確定交叉銷售目標,提高了客戶服務效率及營銷精準度。

風險管理優勢。銀行在傳統風險控制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為大數據挖掘、傳輸、存儲與安全應用提供了相對成熟的基礎環境。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作為風控工具應用到風險控制工作,提升風險控制效率和精準度。

2.2 存在的劣勢(Weakness)

業務同質化。我國商業銀行盈利的主要業務是貸款業務,少有針對客戶需求設計開發的特色產品。因此,大數據的應用范圍可以深入其他能夠盈利的業務,如銀行業的中間業務。利用大數據優勢,找准銀行的自身業務定位,打造差異化的競爭模式。

數據共享程度不高。各家商業銀行均擁有自己的系統,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幾乎不存在分享機制,導致大數據基礎建設效率低、數據利用率低、在整體上缺乏系統性,各銀行只能描繪客戶在本行的交易畫像,不能展示出客戶的金融全貌。

2.3 擁有的機會(Opportunity)

強化優勢。商業銀行傳統所具備的安全、穩定、誠信等優勢可以通過大數據應用進一步鞏固強化。在風險管理中進一步利用大數據,提高銀行自身的安全性。在營銷方面,不斷完善客戶畫像,了解客戶真實需求,實現精準營銷。成本控制方面,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力成本、設備成本和運營成本也將不斷降低[2]。

金融產品的創新。在大數據時代,銀行業不斷進行產品創新,以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這就需要深入了解客戶的核心需求,利用大數據建立數據模型,為其定製專屬於消費者自己的金融產品,提升用戶的體驗滿意度。

2.4 面臨的威脅(Threat)

銀行業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競爭加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互聯網金融呈現出爆炸式的發展態勢。互聯網金融模式具有資金配置效率高、交易成本低、支付便捷、普惠性等特點。互聯網企業加快布局金融業,對整個銀行業的核心業務產生沖擊,擠佔了原本屬於傳統銀行業的利潤空間。

數據的安全性問題。首先,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數據量的大幅增加導致了數據的嚴重失真,大量無序低效的無用信息混進資料庫形成垃圾數據,增加信息誤讀的風險。其次,商業銀行運用雲平台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一是網路系統與存儲中心可能存在漏洞引起技術安全風險;二是海量客戶信息與個人隱私信息的泄露風險。

3.基於大數據應用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優化策略

3.1 精準營銷

大數據應用更強調相關關系釋放出的潛在價值。商業銀行擁有海量數據,可利用聚類分析,挖掘出更多數據中含有的潛在特性,幫助商業銀行進行市場細分。通過大數據挖掘中的關聯分析相關關系,發掘新的潛在客戶,確定交叉銷售目標。大數據不斷推進金融產品創新。商業銀行通過大數據挖掘為客戶提供差異化服務和定製化價格。根據對海量數據的分析預測,建立相應策略模型,掌握客戶的消費習慣和行為特徵,實現創新式的營銷、無縫多渠道的銷售、個性化的服務[3]。

3.2 客戶關系管理

商業銀行業務同質化嚴重,客戶管理十分重要。在互聯網背景下,金融脫媒現象加速,碎片化金融產品抓住了市場需求,提供差異化產品的同時也剝奪了銀行的客戶資源。因此,運用大數據挖掘方法可以為商業銀行提供更精確的客戶關系管理。商業銀行可以與其他行業或大數據公司形成合作關系,以獲取客戶出行、交易習慣等數據,進行客戶信用評分,當客戶提出需求時,商業銀行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判斷。商業銀行還可利用大數據更精準地預測客戶流失概率,並對相應超過客戶流失概率閾值的客戶實行定製化客戶挽留措施[4]。

3.3 風險控制

銀行業作為高經營風險的行業,風險控制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通過大數據技術擴容傳統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數據源並處理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各類數據,構建大數據風險管控平台,全面收集客戶的數據。注重內外部數據的融合,整合銀行內部積累的金融信息,同時,獲取外部數據或公共信息等數據,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增強風險控制能力。建立風險管控模型,可以借鑒國內外同業的做法,設計符合實際要求的模型,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訓練,輸入實際的數據進行模型訓練和驗證,合理地改進模型的配置參數,提高模型的准確度[5]。

3.4 信用管理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決策具有顯著影響。商業銀行要構建人工和數據相結合的模式,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集合內外信息資源,形成覆蓋所有機構、所有客戶、所有產品的實時監測分析和預警控制網路,提高信用風險預警水平。利用大數據,實現貸款業務的貸前、貸中和貸後全過程管理。強化貸前風險識別,在客戶審批階段,依託行內信用資料庫、評級系統及反欺詐平台,提前對客戶可能存在的違約風險進行精準判斷;強化貸中審批自主化,大數據信貸審批系統以風控評分卡模型的自動審核為主,加以人工審核進行輔助的模式;強化貸後風險監測,商業銀行要建立信貸投放、資產質量等多維度的信用風險日常監測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韓雪峰,朱青,馬文捷.商業銀行應用大數據的安全風險防範研究[J].江蘇商論,2017(11):88-92.

【2】齊貴柱,齊苑博.大數據時代商業銀行大數據分析研究[J].財經界,2019,500(01):128-129.

【3】屈波,王玉晨,楊運森.互聯網金融沖擊下傳統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研究--基於SWOT分析方法[J].西部金融,2015(1):41-45.

【4】嚴文樞.關於商業銀行大數據應用的思考和探析[J].福建電腦,2014(7):68-69.

【5】信懷義.商業銀行大數據的應用現狀與發展研究[J].中國金融電腦,2016(8):26-28.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問題研究論文 篇3

【摘要】

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不斷擴大的機遇中,我國各行各業得以迅猛發展,其中我國銀行業的發展舉世矚目,取得了許多長足的進步。但是,機遇與挑戰通常是並存的,在銀行業場迅速發展的同時,商業銀行之間的角逐也逐漸激烈起來。因此,我國商業銀行也面臨著許多挑戰。比如,在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中,還存在著許多風險與不足,與此相關的經營管理體制也未能及時的建立健全。商業銀行若是想在如此激烈的角逐佔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對其管理中存在或者潛在的風險加以預測並且進行防範。本論文根據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出現的情況進行分析,通過一些成功經驗,提出對風險的預測以及防範策略。

【關鍵詞】

商業銀行 經營管理 風險 防範措施

一、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存在的風險

(一)銀行出現的不良貸款率較高

銀行經營管理中出現風險種類十分多,但是主要對銀行經營造成影響的是銀行資產的質量風險。而對於資產的質量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是貸款的質量,許多銀行存在的風險大多是由不良貸款引發的。依據近過去幾年的數據統計,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相對於國外的主要商業銀行還是偏高的,因此得出不良貸款率仍舊是造成我國銀行資產質量風險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不同種類企業的還貸能力進行准確評估存在一定難度,這給銀行貸款的發放與回收帶來困難。對於部分經營能力較強、企業規模大並且實力相對雄厚的企業,這部分企業絕大多數已經具備上市的資格,在相關行業中具有穩定地位。因此,在商業銀行放貸中十分搶手,銀行也十分願意向其發放貸款。但是,相對的一些企業經濟效益並不是十分理想,對於銀行的貸款不能及時返還,造成銀行信貸資金的危機,使其流動性受到限制。近年來由於經濟增速的下降,大量企業盈利能力降低,對於商業銀行的貸款質量造成了一定不利影響。

(二)員工的綜合素質不高

在銀行經營管理風險中,員工是主要的操作人員。但是,由於不少員工的綜合素質以及學習水平不足,也成為影響銀行經營管理風險的主要因素之一。員工的總體水平是企業競爭力的直接影響因素。但是我國銀行員工的綜合素質還不能滿足銀行業務發展的需求,更有甚者,有部分員工缺乏職業道德素養,利用個人的職位謀取或者侵犯銀行利益,在進行工作的同時,出現了挪用公款、貪污等違法行為,對銀行業務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其次,就是銀行員工的個人工作水平以及經驗不足,對經營管理崗位的需求無法滿足,缺少長遠發展的眼光,不能應對隨時出現的風險,成為阻礙銀行發展的因素。

(三)個人信用系統的不完善

在銀行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影響因素之一是個人信用系統的不完善。銀行業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信貸,為了能夠讓個人信貸能夠及時的返還,銀行一般是要對貸款人的個人信用進行審查,對於一些沒有良好的個人信譽的客戶,將不會同意其貸款要求。但是,從銀行業務對於個人信用的審查流程來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對個人信用審查的不嚴格以及相關的貸款信用管理體制尚未健全。如今信用系統中涉及貸款人的各種信息以及身份證明並不能對貸款人的信用情況進行真實有效的反映。個人信用系統的不完善以至於出現對貸款人的可支配資金、可抵押的資產或是其收入情況不能全面掌握,或是貸款人出現一些偽造信息的情況。個人信用系統的不完善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銀行的貸款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及時的收回,從而對整體運轉系統造成影響。

二、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防範策略

(一)資產配置進行優化,降低不良貸款率

對資產配置進行優化,從而降低不良貸款率。這不僅能降低銀行風險爆發的概率,還會銀行業務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首先,要提高資產的質量,就要對資本的運作水平進行提高。要對銀行業務中長期貸款進行科學的設置,使銀行的流動性得以保障。其次,對金融科技的創新能力進行強化,將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運用到貸款過程中,收集、分析各類數據,使銀行能夠精確的了解貸款過程中各種信息,使不良貸款率降低。最後,對於出現的不良貸款採取相應的手段,對其進行約束,並且對審款、放款、貸款等流程進行嚴格把控,增強信用貸款的管理,推進銀行經營的進步以及銀行業務的發展。

(二)提高員工綜合素質

員工的綜合素質與銀行能否順利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聯系,根據這一實際狀況,銀行應當對員工的綜合素質引起重視,增強員工的綜合素質,建成一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隊伍。第一,在招聘中進行嚴格要求,對人才的綜合素質進行嚴格的考察與測評,既要對其專業能力進行考評,還要對其職業道德素質以及道德水平進行測評,使其能夠保持對工作的熱情以及在工作中能夠發揮其能動性,積極的承擔自己的責任。第二,對銀行員工進行定期的培訓,提供外出學習先進經驗的機會,使其的專業知識不斷更新,不斷的積累先進經驗。第三,在金融市場風雲變幻中,銀行也必將隨之變動。因此,要求員工能夠及時掌握市場的行情,通過對市場行情的分析開拓自己的眼界,提高員工對風險的敏感度。第四,要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水平,必須要定期的對員工進行考評,嚴格對其行為進行把關,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員工綜合素質的進步。

(三)建立健全信用系統

建立健全信用系統對推進銀行經營管理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同時也是信貸業務能否良好展開的必要保障。在貸款業務的進程中,信用系統能否建立健全對貸款人的信用審查部分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第一,銀行在信貸業務中要完善信用審查環節,對其工作流程嚴格把關,對貸款人信息進行精確嚴格的問詢,保證其信息的准確性。第二,在建立健全信用系統的過程中,要求銀行員工在工作時,要對貸款人的信息填寫進行具體的指導,並且明確的對其進行提示,要求其填寫關於信用貸款的所有相關信息,包括其可抵押資產、收入來源、總體資金以及貸款資金的用途等詳細信息。第三,對於貸款人填寫的信息,銀行後期應該進行仔細核查,並定期對其進行追蹤,使信用系統的健全得以保障,從而降低潛在的信用風險。

三、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帶動我國銀行發展的同時,我國銀行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在各種風險因素的影響下,銀行的經營管理也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風險。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風險的存在是不可迴避的問題。因此,銀行應該通過各種手段對已出現的或是潛在的風險採取解決措施或是提前預測,有效的規避風險。只有提高對風險認識的敏感度,才能對出現的風險坦然面對,繼而能夠使銀行能夠順利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做貢獻。

;

⑸ 供應鏈金融如何解決小企業貸款難題

  1. 供應鏈金融,是銀行跳出單個企業的局限,憑借核心企業自身實力,對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真實的基礎交易進行資信捆綁。

  2. 通過資金的封閉運作,降低了相對弱勢的小企業的准入門檻,享受到銀行「綠色通道」一攬子服務和一定的利率優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物流」、「資金流」等有機統一,是企業創新與金融創新最具競爭力的有機結合。

  3. 核心企業的自身實力和行業特點是供應鏈模式架構的關鍵因素,原則上企業應連續三年產品市場份額和年銷售收入保持增長,並在供應鏈中對上下游企業有較強的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產業鏈條清晰,客戶資源豐富。

⑹ 銀行給企業做項目貸款應關注企業哪些問題

行長主談,你在旁邊聽就可以了。
真要問的話,無非人財物三方面。
人:管理層背景,經營風格和信用狀況等等等等;
財:企業最近幾年的財務狀況及資金情況。比如手頭現金多少,流動資金量多少。項目總投資要多少,分多少步驟進行,每步驟投資金額及建設周期時間多長,如果項目太大的話,資金來源的從哪裡來。都從銀行來的話,企業是否負擔太重?如果部分從銀行來的話,其餘部分是否能按時按計劃注入項目,這些都是項目成敗的關鍵。
物:一看企業現有的資產,有形和無形,這是根本,這些都行比較靠譜,新項目才有希望進行下去。二看新項目,可行性在哪裡,相對企業現有規模是否過大,企業能否承受投資壓力,資金來源是否可靠等等。
項目貸款不同於企業流動資金貸款。簡單說來,要看項目建成後該項目在每個還款期限內折舊和利潤能否覆蓋還款本金和利息。這既是確定貸款安全性的手段,也是匡算還款計劃的依據。
祝樓主談判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