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深圳淘淘金互聯網金融服務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真的是利用貸款來騙錢嗎,我被騙了一千多,該怎麼辦
請警惕網路上發布的各種虛假貸款和辦理大額信用卡信息的騙局!網上各種異地小額貸款公司和擔保類公司發布的所有隻憑身份證就可以貸款或者辦理信用卡的信息都是低級騙子假冒貸款公司詐騙的騙局。無論公司是否注冊備案,都不要相信,騙子先騙你簽訂傳真合同,並按捺手印,然後會一步步騙取你交納保險費、支付首月利息、繳納履約費、保證金、擔保費、放款費、公證費、徵信費、抵押金、開卡費等等,還會以你銀行流水不足、查驗你的還款能力或者是驗資為名,要求你將自己賬戶上所有的資金打至騙子的賬戶,甚至要求你到指定銀行辦理銀行卡並存入一定的現金,然後綁定騙子的手機號碼等低級詐騙手段,殊不知這種手段會騙光你賬戶上所有的錢,如果你不按騙子的要求交納費用,騙子會以你已經和他們簽了合同為名,威脅要把你拉入黑名單、並威脅起訴你違約、賠償巨額違約金等等,這實為低級的詐騙手段和典型詐騙!
請永遠記住,凡是對方以任何理由要求你先支付任何費用的,都是絕對的詐騙,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先給其他人匯款、轉賬以及繳納任何費用,以免被騙!更不要相信騙子的任何威脅,由於對方涉嫌詐騙,所以,和騙子簽的合約沒有任何法律效力,更不存在違約之說,騙子威脅到法院起訴賠償違約金的低級詐騙手段更是純屬無稽之談,無需任何擔心。
所以,特此提醒廣大網友,小額貸款公司是不能跨區放貸的,辦理信用卡請到正規銀行或官網,不要相信網上各種投資、融資擔保公司以及各類小額貸公司發布的此類貸款或者辦卡信息,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的這類公司基本都是騙子公司!如果被騙,無論金額大小,都請選擇報警!近幾年網上貸款詐騙案例肆虐,被騙案例暴增,還請各地公安機關大力打擊和整頓!
————————————————————————————————————————
有志於反詐騙的知識豪傑,快來加入【反詐騙聯盟團隊】吧,請點擊下方的【反詐騙聯盟】申請加入,一起答疑助人,讓天下無騙,沒你不行!
Ⅱ 砍頭息、欺騙性放貸,玖富叮當貸深陷「高利貸」漩渦
玖富叮當貸用戶遭遇砍頭息、欺騙性放貸,大量案例顯示,借款金額與合同本金差異巨大,利息高達數倍於本金,個別用戶甚至面臨跳樓自殺的困境。媒體曝光顯示,玖富叮當貸涉嫌網路貸款欺詐,數十名消費者反映在不知情情況下借款,承擔遠超本金的利息。
例如,一位來自江西的用戶顏先生陳述,他申請了2萬元貸款,最終還款金額高達34627.03元,利息遠超過本金,且合同中還額外收取了14628元的管理費用。顏先生已通過法律途徑維權,並表示在申請貸款時未收到借款協議,多次聯系客服均未得到回復。
另外,用戶對玖富叮當貸的質疑還包括:合同金額與實際收到金額不符、不支持提前還款、利息過高、未事先通知放款等。顏先生表示,上述借款合同糾紛將請求法院判令借款合同無效,利息按照法律規定計算。
制式合同與高利貸問題:玖富叮當貸發放貸款時,貸款先到賬後提供借款協議,且未與貸款者溝通,這完全符合陰陽合同的定義。合同金額與實際借款金額不符,存在隱瞞重大事項的情況,涉嫌合同欺詐。借款利率高達76%,遠超法律規定的36%上限,屬於高利貸。
平台將額外服務費與借款金額合並計算利息不合理,且管理費由平台收取,而利息只能付給債權人。貸款利率應以實際到賬金額為准,超過24%的利息部分無效。貸款年利率計算應以實際借款金額為基礎,擅自增加本金的計算涉嫌欺詐。貸款者有權拒絕支付額外服務費,除非事先協商並確認。
回應與解決方案:玖富方面解釋爭議源於用戶誤操作或未閱讀協議,但這種說法並未得到貸款者認可。用戶普遍認為在貸款過程中已閱讀相關協議,不存在誤操作。面對高額利息和管理費,用戶開始通過法律手段維護權益,將玖富科技告上法庭。
法律與監管:沒有安全的信貸環境,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受到影響。多家媒體曝光玖富叮當貸變相提高借款成本,業界呼籲加強法律與政府監管,制定嚴格管理方法。本文為品途商業評論原創,作者董潔,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Ⅲ 套路貸借兩千還147萬,23個網貸平台遭封,借的錢還用還嗎
前言:
隨著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國的金融行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貸款只能去銀行辦理,但隨著互聯網和金融體系的結合,網路貸款就此孕育而生,網路貸款沒有地域性限制,門檻低,只要有手機就能快速辦理貸款,方便快捷因此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青睞,過去幾年,網路貸款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在高峰時期,中國有成千上萬的網路借貸平台。網路借貸平台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在於它是一個暴利行業。然而,這些網貸平台大多是非正式的,甚至很多屬於套路貸。
根據目前國家新的法律規定,民間借貸的法律保護限額是一年期銀行間拆借利率的四倍。目前,一年期貸款利率為3.85%,四倍即15%左右。超額部分的利息是非法的,不需要償還。如果貸款公司催要,可以向中國人民銀行或銀監會報告。近日,上海市公安局發布了一起疫情期間利用網路貸款平台詐騙借款人的典型案例,據了解,此案涉及23個貸款APP,86人涉及詐騙,全國受害借款人高達一萬余名,一年詐騙金額6.3億!目前,該公司旗下23家非法網路借貸平台已被關閉。
該公司於2020年4月開始運營,通過籌集資金籌集資金。與軟體開發公司合作,推出這些相關的網路貸款平台。以不斷投放廣告的方式,增加知名度。並利用技術手段找到合適的借款人,准確地從每個用戶入手。通過呼叫、添加微信、QQ等方式,推動對方下載軟體,實現借款流程。當借貸發生時,恐怖的高利貸就開始了。一位女士從軟體上借了2000元,但實際收據只有1400元。四五天之後,需要還的錢已經上升到了2500元。總的利息相當於1100元。然而,該女士下載了該軟體中推薦的另一款貸款軟體,循環下來,欠款金額高達147萬元。從貸款開始到最終負債147萬,僅用了2個月時間。
此外,平台被警方搗毀後,相關運營商也被警方逮捕,平台停止運營,所有數據都在警方手中,銀行賬戶也被警方凍結。即使借款的本金暫時得不到償還。而且,這些人一旦被警方抓獲,肯定會被判處重刑,因為此案涉及的金額非常大,達到6.3億,主犯預計將面臨至少10年的監禁。如果相關經營者被發現,他們將不再收取債務人的債務,因此債務人甚至不必償還本金和利息。對於這些犯罪團伙來說,可以說偷雞不成蝕把米。
在最近十年,關於P2P的聲音一直存在。這屬於小互聯網金融的存在模式。他用高於銀行的存款利率吸引散戶投資者存款,然後以高於銀行貸款利率的利率發放貸款。本質上,與銀行一樣,收入是通過貸款之間的利差來實現的。然而,P2P的整體風險較高,自2018年起,有關部門開始對P2P平台和金融機構進行整頓。到目前為止,這種形式的網路借貸平台已經被完全禁止。在一定程度上,它保證了老百姓資金的安全,有利於國家金融體系的 健康 。
在借貸問題頻發、網路借貸違法高利貸、暴力追債等惡劣的金融環境下,如何實現真正的貸款安全?另外,對於借網貸平台的朋友來說,如果在借錢的過程中遇到套路貸和高利率,一定不要害怕各種收款。必須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如果遇到日常貸款或高利貸,應及時報警進行處理,這樣才能盡早止損,避免自己陷入被動的局面。
Ⅳ 「360借條」「小米金融」等山寨貸款APP利益鏈被揭露
「零抵押、零擔保,低息貸款了解一下?」
在一名自稱是「小米金融客服」的指引下,手頭有些緊的李靜下載並注冊了「小米金融」應用程序(App)想要貸款。結果錢沒到手,還被告知要交一筆「解凍費」,甚至收到一份來自「銀保監會」的調查通知……
不交「解凍費」就要查你?
5月28日,李靜接到一通自稱是「小米金融客服」的電話。
「他說可以貸款,讓我加QQ聊。正好我最近手頭有點緊,就加了QQ想了解情況。」隨後,該「客服」給李靜發了一個名為「小米金融」的下載鏈接。
李靜告訴「客服」點擊上述鏈接無法下載,對方又給她發了一個安裝包,並表示要選擇「無視風險安裝」。被詢問到貸款是否需要收取工本費、保證金等費用時,「客服」回復稱:「公司不收取任何費用」。
李靜放下心來,將App安裝好,並完成了注冊、填寫資料、提交借款申請等流程。本以為20000元借款可以順利到賬,沒想到在提現環節出了岔子。新裝的這款名為「小米金融」的App頁面顯示「轉賬失敗,提現銀行卡信息不符,導致賬戶異常,請進行解凍」及「無法識別正確卡號,請聯系客服處理」。
「客服和我說,因為我的銀行卡賬戶錯誤,他們的錢(20000元)被凍結了。」「客服」要求李靜配合,提供身份證、銀行卡等資料,交6000元「解凍費」,並告知她解凍後會到賬26000元。
李靜堅信自己的銀行賬號並未輸錯,猶豫再三決定不交這6000元。本以為事情就此結束了,沒想到對方竟然告訴她,會聯系律師要求賠償。
讓李靜更加惶恐的是,對方還發來一張「關於李靜認證及解凍貸款資金通知」,落款為中國銀保監會。該「通知」稱:若實際借款人李靜無法認證,我局將聯系法務部介入調查,聯系其緊急聯系人,必要時將聯系當地公安機關以惡意套用貸款罪,上門取證調查。
記者瀏覽黑貓投訴平台發現,和李靜有相同遭遇的人不止一個。有網友表示,交了「解凍費」之後對方還會以各種理由繼續要求交錢,轉賬之後「客服」就聯系不上了,貸款也沒收到。
針對李靜的投訴,小米金融在黑貓投訴回復稱:近期,有不法團伙假借小米金融客服或偽冒小米金融App等名義進行欺詐,請提高防範意識。請警惕以索要「工本費」「合同費」或「注銷貸款」「網購退貨、賠償」等為由的陌生來電、簡訊鏈接等,我們不會以任何不正規形式要求您轉賬。
「賬戶被凍結」為什麼總發生?
仔細回想,李靜發現這次貸款過程中疑點重重:
首先,為何去不明平台下載?發起投訴後,李靜卸載了手機上的「小米金融」,「客服」發送的安裝包也已過期。記者在手機應用市場搜索下載了小米金融App,與李靜進行核對。看到記者發送的小米金融App圖標時,她表示好像就是這款軟體。但當記者將App打開後的主頁面發送給她時,李靜稱與此前安裝的那款不同。
小米金融公眾號此前曾發布文章,指出詐騙團伙會通過電話、簡訊、網路廣告等方式,將受騙者引導至不明平台中下載山寨貸款App。受騙者在山寨貸款App中注冊自己個人信息申請借款,申請的額度往往無法支取,個人信息被泄露的同時,還會在假客服的引導下一步步進行轉賬或其他行為,產生經濟損失。
其次,先收費後放款?「解凍費」的說法,不止李靜一人碰到。3月23日,甘肅省公安廳官網通報了一起類似案例:F先生瀏覽網頁時看到一條無抵押貸款的廣告,便點擊下載了「小米金融」App,完成注冊後F先生提交了貸款申請。「客服」告知,需要花錢做流水後,其申請的貸款才可提現,F先生向指定賬戶轉賬8000餘元;後「客服」又以賬戶被凍結為由要求繼續轉賬。F先生意識到被騙,遂報警。
第三,銀保監會凍結賬戶?原銀監會和原保監會自2018年合並後,名稱為銀保監會。而從李靜提供的圖片來看,所謂的「通知」正文中,出現的是「銀監會」。另外,落款是「銀保監會」,蓋章卻又成了「銀監會」。
6月23日,中國銀保監會公眾號發出提醒:近期在部分地區出現了不法分子偽造銀保監會文件,謊稱賬戶被凍結向消費者實施詐騙的情況;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均無權直接凍結任何單位或個人的銀行賬戶,消費者應提高風險防範意識,謹防上當受騙、資金受損。
種種跡象表明,李靜遇到了「李鬼」。事實上,被「李鬼」冒充過的不止小米金融。記者注意到,有網友在各平台反映遇到山寨的微粒貸、京東金融、有錢花等貸款App,並被「客服」以各種名義要求交費。
1069簡訊平台緣何受青睞?
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台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底,共發現2801個互聯網金融仿冒App,仿冒App下載量3343.7萬次,發現互聯網金融仿冒網站4.8萬個。
記者梳理各地警方通報案例發現,山寨貸款App背後有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詐騙團伙多通過電話、簡訊、網頁廣告等方式發布辦理貸款信息,繼而發送山寨App下載鏈接,誘導轉賬;以此來套取用戶個人信息,用於販賣或電信詐騙或者別的用途。背後的鏈條涉及山寨App開發、個人信息獲取、廣告推廣等。
6月10日,寧波市寧海縣人民法院在官網披露了一起利用山寨貸款App進行網路詐騙的案件詳情。
案件中,軟體開發人員應「客戶」要求,開發具備「無支付埠、後台可修改客戶資料、發送『審核通過』『賬戶凍結』」等功能的山寨App達70餘款,並負責後續的修改及維護工作。名為「360借條」「網路有錢花」等的山寨App被以5000元一個的價格售賣。
近日,北京警方先後打掉11個違法1069簡訊平台及4個非法廣告推廣團伙,共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20名。
公開資料顯示,1069簡訊平台為跨省或全國范圍內非經營性短消息類服務第三方平台,為其他企業提供短消息平台服務,不對最終用戶收費,可用於企業內部辦公,銀行、教育、物業等領域的服務通知等。
有網友表示,平時收到的各類廣告、可疑簡訊多以1069開頭。
據北京警方介紹,一些有資質的1069簡訊平台違規將1069號碼層層轉售、層層代理,為貸款類詐騙犯罪團伙提供各類服務,並已成為電信網路詐騙犯罪鏈條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這些違法1069簡訊平台通過發送含有無抵押、免徵信貸款的簡訊以及含有貸款詐騙App的下載鏈接,或直接為貸款詐騙App對接簡訊介面等,誘使受害人上當受騙。
山寨貸款App「釣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普通人如何甄別?
山東省反電信網路詐騙中心指出:「很簡單就是一句話:凡是在放款前收取任何費用(包括手續費、工本費、包裝費、保證金、認證費、做流水等等等等)的,100%都是詐騙!」
公安部刑偵局在其公眾號發文提醒
正規網路貸款App的客服不會通過非官方渠道與用戶聯系,比如個人微信、個人QQ等,也不會向用戶索要個人信息和驗證碼。下載貸款App時,用戶一定要選擇正規官方軟體,務必在手機應用市場等正規應用平台下載,不要輕易點擊來歷不明的應用供應商鏈接以及二維碼等下載安裝軟體。
Ⅳ 金融陷阱:揭秘貸款公司鑫合匯受害者的故事
「鑫合匯」金融陷阱揭秘:
一、欺詐手段
「鑫合匯」通過虛假的宣傳,如額度靈活、放款速度快、利率低廉等優勢,吸引急需資金周轉的用戶。然而,在用戶繳納所謂的手續費、保證金、風控審核費等費用後,卻遭遇放款不到賬、客服失聯等問題。此外,該公司還通過購買公民信息進行針對性營銷推廣,設置復雜而隱蔽的層級代理體系違規吸收投資者。
二、受害者經歷
許多受害者如李先生等,在繳納費用後未能獲得預期的貸款,反而陷入資金困境。同時,一些投資人被高額利率吸引,在平台上進行理財活動,但當債權逾期未還時,「鑫合匯」卻置若罔聞,導致投資人損失慘重。
三、監管與應對
中國銀保監會已經對「鑫合匯」展開深度調查,並正在研究採取進一步措施解決這起涉及巨額金額的欺詐案件。專家指出,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應繼續強化審慎管理和風險防控意識,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力度。
四、公眾風險意識提升
「鑫合匯」欺詐案件揭示了互聯網金融行業中不道德、不透明運營方式背後存在的巨大隱患。公眾應提高風險意識,謹慎選擇在線貸款平台,避免陷入類似的金融陷阱。同時,政府和相關部門也應加強監管,確保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鑫合匯」金融陷阱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審慎管理、風險防控和公眾風險意識提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