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組合貸款論文
擴展閱讀
在銀行貸款5萬條件 2024-10-01 22:14:50
二手房買方需貸款 2024-10-01 18:52:55

組合貸款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4-24 09:42:23

❶ 老師要我們寫一遍關於 結合美國金融危機談談我國國債的現狀及風險 的論文 5000字 要怎麼寫呢

你好,我不是什麼專家,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分享一下。

文章屬於摘抄。請查收。

中國全身而退的機會幾乎為零

「兩房」終獲美國政府出手搭救,這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兩房」債權人鬆了一口氣。然而美國政府的出手意味著美國財政赤字將創歷史新高,美國國債的信用評級可能被調降,或將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國債債權人套得更深。

「只要有如此規模龐大的外匯儲備在,那麼不是這里損失,那裡也會損失。」社科院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斌昨天表示,被美國國債深套,主權財富基金或外匯儲備出海抄底不成,反成「墊被」的不只是中國,這是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共同困境,「問題的症結在於我們是否需要那麼多外匯儲備?」

「兩房」獲救的悖論

公開資料顯示,「兩房」共持有5.4萬億美元的未清償債務,約佔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總規模的40%。如果「兩房」破產倒閉,全球金融市場將出現大幅動盪,那些「兩房」的債權人處境可想而知。

對於美國政府的救助計劃,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明分析認為,這意味著2008年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將達到歷史新高,與「兩房」資產組合有關的信用風險,大部分將轉移到美國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上。新增美國國債的信用評級可能被調降,存量國債的市場價值可能縮水,從而給國際債權人造成資產損失。」

而據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流動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6月,我國持有美國國債5038億美元。

「不是這里虧,就是那裡虧,羊毛都是出在我們身上。」張斌形象地說,「毫無疑問,在美國爆發的這場次貸危機中,包括中國、日本等國在內的國家,成了強有力的買單者。」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的看法較為樂觀。他表示,我國外匯儲備管理採用「持有到期」的策略。存量美國國債市值降低,這對於持有債券不到期就轉手的投資者來說有損失,但官方儲備管理通常是持有債券到期收回本息。

買還是不買「都是虧」

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之一,中國央行目前正為如何處置所持美國國債感到左右為難:如果央行停止購買美國債券,其原有投資將陷入虧損,因為購買美國國債收益率僅3%;如果繼續購買,人民幣的升值因素也將導致虧損。

「除了收益率損失外,央行所持美元債券還將遭受匯率損失和價差損失。」海通證券宏觀經濟高級分析師陳勇稱。

盡管遭遇多重風險,央行目前卻無法停止繼續購買美元債券,因為這將導致美元貶值,引發中國原有投資進一步損失。陳勇表示,這一兩難處境是人民幣匯改滯後所造成的,由於結售匯機制,央行不得不持有巨額外匯儲備,也不得不持有巨額美元債券資產;而美元一旦惡化,「我們是大戶」,風險自然更大些。

紐約時報上周五報道稱,因在美國公債和抵押貸款市場的投資價值縮水,央行已經開始與中國財政部就充實其資本金的方式問題進行了會談。

該報稱,財政部最有可能採取的方式是,直接將其他政府機構的債券轉至央行。報道還稱,由財政部注資將降低央行獨立性。財政部對人民幣升值一直抱反對態度,這或將對央行產生一定影響

「僅僅是沖擊的開始」

在張明看來,持有1.8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之後,中國已被美國資本市場深度套牢,全身而退的機會幾乎為零。他分析稱,中國政府很難通過多元化外匯儲備來規避風險。如果中國每年不購買1500億美元左右的機構債,而改為購買其他金融產品,將會面臨其他問題。例如,如果中國政府購買更多美國國債,將會導致國債收益率下降;如果購買更多企業債,外匯儲備面臨的風險將會上升。當然,中國可以轉而購買其他國家的金融資產,但是這種做法也存在許多問題。例如,歐元資產太貴,日元資產收益率太低。任何國家資本市場的交易成本都高於美國。

「如果我們不下決心糾正國際收支雙順差格局,那麼中國的宏觀經濟、中國的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沖擊,『兩房』危機可能僅僅是沖擊的開始。」張明說。

外管局出手的尷尬

不僅僅是持有巨額美元債券資產。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中投屢戰屢敗,但中國外儲出海的步伐依然「矯健」。據財經網報道,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外管局已在近50家英國上市公司分持1%以下的股權,這些公司既包括巴克萊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英國天然氣公司、吉百利、英國電力公司、聯合利華、樂購、傳播公司等,還有力拓、必和必拓亦名列其中。

而此次外管局上陣,外匯儲備的大規模出海歐洲似乎運氣也並不好,恰恰趕在「歐元區的危機」,變身成了「歐元或英鎊資產」。就在這個8月,歐元區的「次貸問題」開始浮現,長期堅挺的歐元和英鎊大幅跳水。統計顯示,自8月11日-9月8日間,歐元兌人民幣貶值5.45%,兌美元貶值4.74%。

❷ 關於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風險呢畢業論文

你好,解析如下:
一、我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發展現狀
在個人消費信貸中,由於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占據了重要地位,近年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已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具有強勁發展勢頭的「零售業務」,被視為拓展信貸營銷業務、優化信貸資產結構的主要手段,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自然成為商業銀行重點拓展的貸款投向。在表1中,2000—2005年間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余額佔全國消費信貸余額比重均在74%以上,2004年、2005年則到達80%左右。2005年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余額為18400億元,是2000年的5.45倍,1998年的43.19倍,與2004年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余額相比,增長16.07%,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無論是在增長速度上還是在總量上每年均發展迅速。
表1 1998—2005年全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單位:億)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全國消費信貸余額 472 1097 4235 6990 10669 15736 20063 22150
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余額 426 770 3377 5598 8258 11782 15853 18400
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比重 90.25% 70.19% 79.74% 80.09% 77.40% 74.87% 79.02% 83.37%
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增長比例 80.75% 338.57% 65.77% 47.52% 42.67% 34.55% 16.07%

資料來源:統計公報(2000—2005)
商業銀行之所以爭先發展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近些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以及國家信貸政策的支持;二是商業銀行普遍認為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是優質資產,不良貸款率極低,比批發類貸款風險小得多。事實上,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不良貸款率低、風險相對小並非必然的,它是同經濟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的,上世紀80年代美國住房抵押公司風波和1995年日本住房金融案件,均與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風險相關。隨著我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余額快速增加,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不良率也開始不斷上升,2002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平均不良率在1%左右[1],到2004年底,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不良貸款率達到1.5%左右,其中農行高於2%。在我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較發達地區上海,2004年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平均不良率只有0.1%左右,到2006年9月末,平均不良率上升到0.86%,兩年多時間上升7倍多。
我國市場經濟處於發展初期,法律制度欠缺,個人信用徵信體系不健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低,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存在很大風險,實際的貸款違約率高,特定條件下(如貸款高速增長),用於風險分析的不良貸款率指標滯後性非常明顯,掩蓋了實際風險狀況。房地產市場具有周期性,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期限長,每筆貸款數額小,一旦房地產市場出現調整或振盪,貸款違約等風險就會顯現,我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業務還沒有遇到真正考驗,因此加強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風險防範,完善風險管理機制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走向良性發展的一條必經之路。
二、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風險分析
在目前我國的經濟體制環境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風險發生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這主要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自身的特性和市場環境等諸多內、外部因素決定,具體而言,我國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風險:
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風險中最基本最直接的風險。一般有下面幾種形式:
一是被迫違約。被迫違約是借款人的被動行為,是指借款人在購買房產後,因實際支付能力下降或突發事件的發生,無法繼續正常向商業銀行按照規定還本付息。我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就業條件嚴峻,教育、醫療等支出急劇增加,都會使借款人的支付能力下降甚至惡化,使借款人無力繼續償還貸款本息。
二是理性違約。理性違約是借款人的主動行為,是指借款人主觀上認為放棄繼續還款能帶來更大的收益而產生的違約行為。當房價迅速下跌或利率上升幅度較大,繼續還款的成本大於放棄還款的收益,借款人會理性違約。主動違約最有可能發生在貸款合同簽訂後的頭二年,因為此時違約的機會成本相對較低,損失的僅僅是首付款、交易費用和一部分貸款本息[2]。
三是提前還款。提前還款是借款人主動違約行為,是指借款人不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和額度提前償還部分或全部貸款的行為。當市場利率低於合同利率時,提前償還貸行為就有可能發生,提前還貸一方面使商業銀行損失原合同利率帶來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還得遭受為還貸資金尋找合適投資渠道的損失[3]。
四是惡意騙貸。惡意騙貸一般稱為「假按揭」,是一種欺騙行為,主要特徵是實際借款人將套取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資金用於風險更高的投資,如挪用到房地開發,或者進入資本市場,導致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大幅上升。2007年1月底銀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防範銀行業金融機構與證券公司業務往來相關風險的通知》,住房按揭貸款成為被挪用入市檢查重點。
2.抵押風險
貸款抵押物是商業銀行第二還款來源,但是商業銀行也常面臨如下抵押風險:
一是抵押處置風險。當抵押物變現渠道窄、成本高,商業銀行不能順利、足額、合法變現,就會遭受抵押處置風險。我國住房二級市場處於起步階段,交易法規不完善,手續煩瑣,交易費用高,導致銀行的抵押物變現困難。
二是抵押物價格風險。抵押物價格風險包括抵押物價格市場風險和抵押物價格人為風險。前者是指抵押物因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和房屋自然磨損而導致抵押房屋價格下跌的風險。當房地產市場處於調整或不景氣時,價格下跌有可能導致抵押房屋價格不能夠覆蓋銀行本金和利息。後者是抵押人在其抵押期限內對房屋的損壞造成抵押物價值下降,或者由於估價人員因其過失或故意過高估價抵押物而產生的風險。
3.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指金融市場利率波動導致存貸款利差縮小,甚至出現貸款利率低於存款利率,導致銀行收不抵支的風險。一般來說,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有:一是「不匹配」風險,抵押貸款的長期性和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調整的不同步,如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是固定利率,如果存款利率上調,銀行的資金成本就會上升;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是浮動利率且下浮時,如果銀行資金成本不變,銀行的利差也會縮小。二是由利率風險引發的提前還貸信用風險。
4.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持有的住房貸款債權不能及時足額變現遭受的利益損失。引起流動性風險原因在於商業銀行經營特徵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特徵,商業銀行資金主要來源於企業存款、居民儲蓄存款等短期資金,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期限長、回收慢,資金的來源和運用在時間上明顯不匹配,存在「短存長貸」的問題。我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變現性比較差,一是因為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是零售性業務,每筆貸款的貸款利率、到期日、貸款成數以及貸款期限等都不同,商業銀行無法實現標准化管理;二是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貸款的投資者無法逐筆估計每筆貸款的違約風險成本,投資者望而卻步;三是住房等消費品二級市場尚未形成,抵押物變現難影響住房抵押貸款變現性。
5.法律制度風險
法律制度風險是指法律制度不健全,對失信、違約行為懲罰辦法不具體,執行力度不強,使商業銀行面臨損失。良好的社會法律環境是發展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基礎條件,如美國1968年頒布了《統一消費信貸法典》、《消費信貸保護法》,1974年又頒布了新的《統一消費信貸法典》。我國還沒有針對消費信貸的專項法律、法規,《商業銀行法》、《貸款通則》、《擔保法》、《票據法》、《合同法》等法規都是為生產信貸而建立的,與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特點不相符。
6.市場政策風險
市場政策風險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國民經濟在整體發展過程中存在由繁榮到蕭條周而復始周期性波動,影響房地產業的市場風險。與其他行業相比,房地產業對於經濟周期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經濟高漲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市場對房地產的需求增加,貸款數量急劇擴大,經濟蕭條時,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急劇下降,房價下跌,商業銀行勢必會面臨大量的「呆壞賬」損失。二是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引起房地產市場變化給商業銀行帶來損失。我國整個經濟處於轉軌時期,市場機制不健全,政府的定位不明確,由於住房消費是居民的大額消費,投資乘數大,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從而成為政府調控經濟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行業。當房地產市場發展脫離個人消費能力,出現泡沫和經濟過熱,與調控宏觀目標相違背,政府會採取房地產調整政策,隨著房地產業的調整和收縮,商業銀行也將面臨政策風險。
7.管理風險
管理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內部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管理出現問題,導致的信貸風險。從貸款政策、管理流程、組織結構、技術基礎等方面看,我國商業銀行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管理基本上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如商業銀行在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上存在重業務拓展、輕業務管理的沖動,不計風險代價搶占市場份額;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業務運作中隨意性較大,尚未形成合理評價標准和業務流程;熟悉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專家人才匱乏,管理經驗和人員的培訓跟不上業務的快速發展;個人信用信息基本屬於封閉狀態,銀行之間缺乏溝通,個人的信用信息資源無法共享,缺乏統一信息資料庫和個人信用評估體系等等。這些管理因素均導致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增大。
8.操作風險
違規操作是銀行內部形成資產風險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經營機構在制度管理上放寬貸款要求而造成的業務風險。主要表現為:一是在業務導向激勵約束機制下,經營機構重業務輕管理,甚至違規經營,未經批准擅自或變相降低貸款標准和擔保條件,借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為名違規開辦個人股票質押貸款等高風險業務;二是部分工作人員自身業務素質或思想素質不高,工作不負責任,違反操作規程,有的甚至與借款人串通,逃避制度約束。
三、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風險的防範
針對上述商業銀行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八大風險,商業銀行可以採取如下措施予以化解和防範。
1.開發和建立內部評級體系和內部評級模型
我國商業銀行目前信貸管理主要圍繞單一借款人風險展開,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關於風險管理精神,現代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不僅僅包含單一借款人風險管理,更加重要的是,應當以優化配置風險資本和配置信貸資產組合為風險管理模式,對銀行面臨的整體風險進行測量、監控和主動管理,因此要求商業銀行對整體信貸業務開發和建立內部評級體系,採用內部評級法,用統計模型測算出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風險暴露(EAD)和期限(M)指標,全面准確把握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風險狀況,對未來整體風險做出合理預測。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借款人個人資料和歷史信用信息,建立科學的償債能力和資信評估模型,逐步完善單一借款人信用評級體系,對借款人進行市場細分,以此作為開展業務的重要依據。
2.完善銀行內部信貸管理機制,防範管理和操作風險
商業銀行應制定一套嚴密、詳細、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和流程,逐步提高信貸管理水平。
第一,根據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內部評級模型的相關數據制定貸款風險資本配置和信貸組合計劃,確定業務發展方向、比重以及發展節奏和進程,避免貸款政策管理失誤帶來損失。
第二,加強貸款流程全過程管理,從貸前調查、貸款審批和貸後檢查等環節分析相關風險點,落實管理職責,規范操作流程;建立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促使業務人員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解決重業務拓展輕風險管理的導向機制;強化損失責任追究制度,根據資產的實際損失追究相應責任。
第三,在組織結構上,可以逐步實行審批官和風險控制官派駐制,實現審貸分離和風險監管分離,保證貸款審批和風險控制的獨立性;成立專門審查審批中心,實行集約化經營,逐步培養優秀的專業化審批官和風險管理官,提高管理專業水平。
第四,加強借款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信息收集量越大,信息質量可能就越高,信息分析結果可能越准確,為較好預防和控制信用風險評價提供客觀依據[4]。
3.建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風險預警系統,防範市場和政策風險
房地產業是一個與宏觀經濟高度相關性的行業,受宏觀經濟的影響並反過來給宏觀經濟以強烈的作用,建立風險預警系統主要是為了防範市場系統性和政策風險,建立預警模型對宏觀經濟指標、產業經濟指標以及國家相關政策分析,對房地產市場及整個社會經濟環境進行預測,及早做出反應,避免由此帶來的損失。預警系統構建完善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一是建立風險預警的資料庫,從各個方面取得數據,不斷積累和完善數據的收集整理,為模型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開發合適的風險預警模型,針對我國實際情況,對預警區間、警戒線以及指標權重、概率密度函數等設置合理參數;三是建立快速反應和預控機制,對風險預警系統顯示的潛在風險進行及時處理和化解。
4.加強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利率風險管理和流動性管理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利率風險會逐步顯現,商業銀行在防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利率風險上可以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開發可調整利率抵押貸款,其利率根據市場利率的不斷變化而作周期性調整,利率調整周期可以是1個月、1季度、半年或者1年。與我國現行的浮動利率相比,它的不同之處在於這種周期性的利率調整將有助於改善商業銀行存貸款期限的匹配狀況,把由商業銀行承擔的利率上升的風險轉移給借款人,同時也把由借款人承擔的利率下降的風險轉移給商業銀行。
第二,開發固定利率抵押貸款,固定利率抵押貸款是指在抵押貸款合同所規定的還貸期限內,貸款利率固定不變的抵押貸款方式。在固定利率抵押貸款模式下,商業銀行承擔了大部分的利率風險,如果商業銀行能夠通過獲得固定利率資金來源與貸款相匹配,如發行固定利率債券,利率互換等,可以避免相應的利率錯配和流動性風險。
第三,套期保值,我國金融期貨市場正逐步開放,商業銀行可以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實行套期保值進行利率風險管理,通過市場交易抵補資產負債由於利率變化導致的價值變化,如可用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貨和交易所期權進行短期利率風險管理,用銀行間期權(上限期權、下限期權和雙限期權)、互換和互換期權進行長期利率風險管理。
第四,大力發展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交易的二級市場,通過該市場商業銀行可將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形成債權出售,換取貸款資金或流動性高的短期債權,提高流動性。
5.發展個人住房抵押貸款風險轉移機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抵押貸款保險機制。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保險的目的在於規避或分散三類風險,一是房屋毀損的風險,二是貸款的信用風險,三是借款人的人身風險。我國目前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保險機構層次和險種均較單一,銀行信貸風險和保險機構承保的信用風險、人身風險沒能合理劃分,亟待通過建立和完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保險機制來解決,在保險品種上,可以開發與消費信貸相關的財產險、失業險、人壽保險、履約保證保險等保險品種,在保險機構上,可以為中低收入借款人建立政策性保險機制的抵押貸款保險,為高收入借款人和中、高檔住房提供商業性專業保險公司抵押貸款保險業務。
第二,推進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存短貸長」的矛盾使商業銀行面臨著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信用風險等多種風險,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能從根本上解決商業銀行「存短貸長」的矛盾[5]。我國2005年12月開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的試點工作,隨著資產證券化試點工作的推廣和資產證券化業務品種的豐富,可以適時推出個人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有效降低商業銀行在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上所承受的風險。
6.完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法律制度環境
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涉及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有效降低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需要有良好的法律環境和立法支持。我國應盡快制定和頒布《消費信貸法》,明確消費信貸活動中相關主體的職責,合理分散信貸風險;建立個人破產制度,使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相關環節均有法可依,通過立法強制推行個人信用制度,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個人信用管理的經驗,如美國的消費信用方面法律就有:《公平信用報告法》、《誠實信貸法》、《誠實借貸法》、《公平信用結賬法》、《信用卡發行法》、《平等信用機會法》、《公平債務催收法》等[6];同時改善法律執行環境,建立處置銀行抵押資產的小額債權速審法庭,減少繁雜手續和環節,增加公正性和透明度,降低抵押物處置成本,提高處置的效率。

❸ 有關我國個人住房貸款相關的英文文章和翻譯。謝謝~ 一小段就可以了。

Housing loans refer to loans granted by the bank to borrowers to facilitate housing purchases.

個人住房貸款是指銀行向借款人發放的用於購買住房的貸款。

Housing loans are divided into housing loans on own account, housing loans on authorization and combined loans.

個人住房貸款分為自營性住房貸款、委託住房貸款和組合貸款

❹ 次級貸的論文

<論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進入2008年,美國次級房屋貸款危機掀起第二波狂潮:花旗集團和美林證券相繼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虧損均超過98億美元,而瑞銀集團更爆出114億美元虧損的歷史紀錄。由於波及地域不斷擴大,全球金融市場再次出現大幅震盪並且迅速在第一時間波及到我國。現在看來,次貸危機蔓延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可能超過原來的預期。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機構造成的損失尚難准確估計;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會產生影響,有可能加劇資產價格膨脹及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對我國出口的負面影響將逐步顯現,匯率制度會受到挑戰,房地產市場風險將更加突出,境外投資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對貨幣政策有效性構成沖擊文章的最後作者提出了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 金融機構,流動性,資產價格,金融市場,匯率制度,房地產市場,境外投資,貨幣政策
進入2008年,美國次級房屋貸款危機(以下簡稱次貸危機)掀起第二波狂潮:花旗集團和美林證券相繼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虧損均超過98億美元,而瑞銀集團更爆出114億美元虧損的歷史紀錄。由於波及地域不斷擴大,全球金融市場再次出現大幅震盪並且迅速在第一時間波及到我國。現在看來,次貸危機蔓延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可能超過原來的預期。
一、美國次貸危機產生的背景及其原因
次級房屋貸款是指一些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較差和收入不高的住房按揭借款人提供的貸款。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形成了有利於次級房屋貸款發展的經濟和法律環境,增強了貸款機構發放抵押貸款的動機。1998~2006年,美國次級貸款占總貸款的規模急劇上升,截至2006年的四季度,接近了15%的水平。次級貸款規模的擴大、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繁榮以及對衍生品的投資熱情高漲是同時出現且存在內在聯系的,而這既造成了繁榮,也孕育了目前的次貸危機。由於美聯儲自2004年以來連續加息,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同時美國住房市場也開始大幅降溫。很多貸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從而引發次級貸款機構虧損或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的次貸危機。
美國次級貸款之所以引發貸款本身及相關債券及衍生品市場在全球范圍內引發金融市場危機,其原因大致包括五個方面:一是美聯儲利率政策及貸款利率的變化。2004年6月之前,美聯儲連續12次降息,使得金融創新不斷,寬松的金融環境使次貸審批的程序也比較寬松,對其監管也出現嚴重疏忽。其後,出於對通貨膨脹的擔憂,美聯儲又連續加息17次,與此對應,次級貸款利率也逐步攀升,導致了低收入者無力支付房款,於是房產泡沫不斷破裂。二是美國房屋價格增速放緩甚至普遍出現大幅下降,使次級貸款到期未付率開始上升。三是次級貸款審貸程序和標准較為寬松甚至低下,法律和監管缺失。四是擔保債務憑證等基於房屋貸款的衍生產品在結構設計和流動性方面存在缺陷。五是對沖基金、銀行等機構在擔保債務憑證等交易中運用高杠桿比率進行融資,放大了金融市場風險,使房價及利率的波動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造成市場的整體波動,演變為全球性危機。
從更深層次來看,導致這場危機本質上是國際金融市場體系長期存在的內在矛盾演化的結果。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的泛濫及各類金融創新使得全球金融市場體系過度利用金融杠桿進行風險管理和投機交易。次貸危機僅為現有金融市場體系危機的導火線,危機的本質是信用危機,而非流動性危機,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將是深遠而長久的。
二、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負面影響
(一)對我國金融機構造成的損失尚難准確估計
究竟我國的銀行業總共投資了多大規模的次級貸款債券及其衍生品仍然是一個謎,目前還沒有確切數據。較為可靠的數字應該是根據銀行的交易對手方提供的數據進行統計(見表1),雖然這些統計也許並不完整,但反映的交易卻較為真實。總體來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很可能超過原來的預期,有關各方應對此保持清醒的認識。
[@圖頭@]表1:美國次級貸危機對我國金融業造成的損失(單位:百萬美元)
(二)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會產生影響,有可能加劇資產價格膨脹及金融市場大幅波動
由於金融全球化加劇,全球金融市場的聯動性已成事實,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國際資本通過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等形式跨境流動。我國已完全開放經常項目,資本跨境流動的監管已十分困難。二是外資機構以研究報告、研討會、訪談等形式發布各種意見,影響市場預期。三是A股與H股之間的比價關系直接影響A股的定價水平。四是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投資者的心理也產生影響,影響其市場預期。而且全球市場的投資者也對中國因素的關注越來越明顯,我國經濟及金融市場的波動也相應對全球市場的投資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對我國出口的負面影響將逐步顯現
總體上看,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2008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進一步放緩,有可能發生經濟衰退。由於我國對美國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美國經濟進入衰退,特別是美國消費水平下降,對進口商品的需求相應下降,這將從外需方面抑制我國出口的增長。同時,美國經濟衰退會導致貿易保護壓力增大,「中國製造」將面臨更多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訴訟,而這將削弱我國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這將對我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顯著沖擊。
(四)匯率制度會受到挑戰
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美國經濟和美元下滑,必然會對主要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匯率產生影響。當前,我國外貿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幣與美元息差倒掛,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壓力逐步加大,熱錢流入加快及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加大。美聯儲利率的調整對人民幣匯率的調整都有相當大的影響,甚至造成直接的沖擊。
(五)房地產市場風險將更加突出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房地產信貸風險是一個很好的預警。我國房地產信貸沒有信用分級和風險定價,假按揭和假收入資產證明並不少,信貸資產沒有證券化,房地產信貸風險情況不明且風險相對集中在銀行體系內。
(六)境外投資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
目前,美國次貸市場的動盪已擴散到普通公司債市場,導致公司債券價格暴跌。為尋求資金安全,將會有更多的資金湧向美國國債,美元資產組合和資產定價將面臨重新調整,這會給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投資和中資銀行外匯資產運用帶來巨大的市場風險。
(七)對貨幣政策有效性構成沖擊
美聯儲持續加息後未來利息政策的走勢以及美國經濟狀況對我國貨幣政策構成相當大的直接沖擊。在人民幣進一步升值預期及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條件下,貨幣政策操作空間趨小。不排除國際資本為迴避歐美次貸危機而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資產市場,這將加劇我國資產價格膨脹。同時,熱錢的加速流入,還會產生對沖央行抑制流動性過剩的效果,並進一步推高我國股市和房價。
三、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若干建議
短期來看,以下措施應屬當務之急:
(一)建立和啟動危機的應急機制
一是建立跨部門的應急機制,啟動工作小組,對危機的發生和發展隨時進行跟蹤、分析和報告,將銀監會的每月一報制改為隨時報告制。二是與美日歐和中國香港建立及時的信息交流與監管協調的工作機制,尤其是對大型金融機構和對沖基金的跨境交易活動及時交換信息,隨時交換各國政策干預的意見和立場。三是盡快組建由監管部門、業界人士、專家學者等組成金融決策咨詢委員會,為中央和國務院在金融專業問題的重大決策提供專業意見。
(二)穩定市場預期,維護投資者信心
一是盡快採取措施,穩定金融市場尤其是股票市場預期,維護投資者信心,如澄清加快非流通股上市的政策意圖與具體動向。二是減輕證券交易的稅收負擔,對賣出證券實行單邊徵收的方式,鼓勵長期持有股票的投資理念。三是在外部市場環境劇烈波動時,暫緩基礎性制度改革,如股票指數期貨、融資融券等。四是短期內減緩股票的供給,暫緩大規模的再融資活動,嚴格審查再融資的資金用途。
(三)對宏觀調控進行相機抉擇
針對日益嚴峻的世界經濟形勢,為避免宏觀調控過度、超調,應密切關注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和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各國的政策干預情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相機評估、調整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及具體措施。對於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新情況要及時加以解決,改進調控的效果。
就長期而言,必須完善相關的制度設計及其調整:
1、轉變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模式,釐清政府在這一市場中的地位與作用
應充分考慮借款人的不同信用,分離低收入階層到房屋租賃市場和廉租市場。低收入階層的信用風險一般較高,且對利率和房價較為敏感,嚴重依賴商業銀行獲得房屋抵押貸款,無疑將增加系統性風險。一方面,為保障低收入階層的居住權,急需發展和健全房屋租賃市場與廉租市場予以配合。而這一目標須與其他制度如個人及家庭財產的申報及登記制度、相應的稅收監管制度配合,才可真正得以落實。另一方面,為防範銀行系統的風險,則需嚴格控制商業銀行對房屋貸款的發放標准及比例,限制預售期房的按揭貸款及開發貸款。
2、完善房地產金融體系設計,重視住房抵押貸款背後隱藏的風險,將遏制房價泡沫與控制銀行風險相結合
當房地產開發、經營、消費活動都依賴於商業銀行貸款時,房地產市場與商業銀行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為降低房地產市場波動對商業銀行的負面影響,在轉變房地產融資模式和加強創新的同時,還需要注重加強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嚴防貸款質量下降。應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採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同時,還應加大對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的信用風險評級,在銀行體系內加快做好低端的、基礎性的工作,對貸款的風險、信用狀況、違約概率等方面的最初信息要做得非常精確,國內監管部門也要更加註意這種信息監管的精確性。此外,改革各地的住房公積金組織及管理體制,盡快組建政府支持的住宅抵押貸款銀行及住宅抵押按揭貸款證券化機構已經迫在眉睫。
3、在進行金融創新的同時必須更加註重金融風險的防範
在設計金融市場體系,尤其是發展金融衍生品時,須充分認識其兩面性。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風險的功能,也有放大風險的作用。金融衍生品為貸款人提供流動性以及降低融資成本,並通過重新分配風險滿足投資者的不同偏好,信貸資產證券化還有效地緩解風險過度集中於銀行體系的狀況,因此,金融創新仍需繼續推動。同時,還應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加強監管,嚴控風險,如在制定各種政策時,嚴格控制杠桿交易的上限,避免利用杠桿效應過度,避免單一市場風險向其他市場傳染。
4、加強金融監管的全球性協調
國際金融監管中,存在市場間的信息不對稱、監管滯後、缺乏協調機制等缺陷,極易放大風險的沖擊。金融創新無法改變金融產品背後實體經濟的收益和風險,金融創新無法改變宏觀經濟基本面的波動,金融創新惟一能做到的是對各類收益和風險予以分割與分配。在變動的制度和動盪的市場環境中,在全球范圍內管理各類風險,成為全球投資者面臨的巨大挑戰。對沖基金以及混業經營條件下的銀行等機構在金融市場的全球化活動以及由此可能產生的危機向全球蔓延的特點,使得監管的全球性協調十分重要。我國的資本項目管制短期內也許能避免直接沖擊,但並不能完全避免其負面影響。因此不能對此存有僥幸心理,而應採取更為積極的措施,加強金融監管的全球協調。

3月17日,美國投行貝爾斯登股價跌幅達84%,並將被摩根大通超低價收購;雷曼兄弟股價最近兩周跌幅也超過50%。雖然歐美政府不斷出台救市措施,但次貸危機的影響仍在不斷擴大,因此,進一步分析次貸危機對中資銀行的影響還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次貸危機對中資銀行的直接影響有限,但間接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涉及投資美國次級債的國內商業銀行只有少數幾家,且金額不大,直接影響的確有限。因此,次貸危機對中資銀行的負面影響主要是間接影響,並主要是通過影響中資銀行的外部經營環境而起作用。具體地說,次貸危機對中資銀行的間接負面影響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資銀行海外機構的經營活動會受到影響。當眾多著名金融機構受次貸沖擊損失嚴重甚至陷入危機時,消費者對金融機構的信心肯定會受到打擊,進而影響整個銀行業的經營環境,這種負面影響在美、歐、日的金融市場上尤其明顯。中國的大型商業銀行在美、歐、日三大經濟體均設有海外機構,這些海外機構在當地開展業務時很難避免次貸危機的負面影響。
第二,次貸危機使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性風險加大,它通過影響我國的出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影響中資銀行在國內經營的有利宏觀經濟環境。次貸危機使得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尤其是次貸危機的三個「重災區」――美、歐、日經濟增長的下降,將會使我國今年的出口大幅下降,並將最終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原因是我國經濟增長一直存在著較高的對外依存度,近兩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32%的增幅來自凈出口,且48%的出口商品是運往美、歐、日。
在次貸危機、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今年我國經濟增長將會顯著放緩(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今年GDP增長目標為8%左右),中資銀行高速增長的利潤率肯定會因此而有所下降。
第三、對出口導向型企業發放的貸款的風險上升。次貸危機導致我國的出口需求下降,我國出口導向型企業的盈利將下降,部分中小企業甚至會面臨生存危機,我國商業銀行先前對此類企業發放的貸款的風險上升。
第四、中間業務收入會受到負面影響。2007年牛氣充天的中國股市使得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聯結的中間業務增長迅速,推動非利息收入激增,中間業務收入對利潤貢獻率提高。與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我國四大國有上市銀行(工、中、建、交)的中間業務收入平均增速超過了70%。然而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超預期發展,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劇烈波動,今年我國股市可能很難再現去年那般「高歌猛進」的「牛氣」,中資銀行的相關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速將肯定會受到影響。
其次,應對次貸危機的間接影響,中資銀行需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次貸危機雖然重創了全球經濟,但在我國政府靈活的宏觀調控政策指導下,只要我國商業銀行對次貸危機的影響保持清醒的認識,切實加強風險管理,就能將次貸危機的不利影響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針對次貸危機,我認為中資銀行應著力做好下述工作:
一是密切關注次貸危機發展和國際資本流動方向,密切監控客戶狀況,加強貸後管理,謹防對出口外貿企業的信貸風險。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將超過去年,並有望對各主要貨幣全面升值。另外,目前人民幣利率4.14%,美元利率2.25%,利差189個基點,國際投機資本繼續湧入中國的誘因加大。但是一旦美國經濟反彈,為吸引外資美國啟動強勢美元之後,前期流入的大量投機資本將會撤出我國。歷史告訴我們,資本進出有時像潮水一樣迅速。
二是密切關注美、歐、日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在與美、歐、日的金融機構進行合作或股權投資時,要注意對方持有美國次級債之類資產的情況,警惕對方的風險有無顯著變化。
三是要吸取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加強風險管理。美國信貸風險管理的放鬆以及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裂直接導致了次貸危機。我們一定要認真吸取這一教訓,加強對近幾年房地產貸款的風險審查,解決好中國銀行業普遍存在的風險防範、內部管理方面的問題。目前各大商業銀行正在推進綜合經營,其中,如何防範風險在不同子公司或業務之間擴散,如何建立起全面、垂直、有效的風險防控體系尤為重要。

❺ 很急~~~~~ 關於商業銀行的論文

國有商業銀行的現代化發展戰略
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的銀行業在五年之後將要全面開放。國有商業銀行必須盡快制定21世紀的現代發展戰略,善於抓住機遇,勇於迎接挑戰,奮力加快發展,努力把國有商業銀行建成現代化的商業銀行。筆者認為,21世紀國有商業銀行的現代化戰略應包括下述"十化"的內容。
一、產權股份化
21世紀中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會逐漸完善,國有商業銀行必須按照國際慣例進行改革,轉變為真正的商業銀行。真正的商業銀行不是執行政府經濟政策的工具,而是在合法經營基礎上追求利潤的金融企業;然而目前的國有商業銀行承擔著繁重的政策性任務。真正商業銀行是責任有限的股份公司,而不是特殊類型的政府獨資企業;獨資企業不可能真正做到政企職能分開。中國加入WTO之後,國有商業銀行必須轉變為真正的商業銀行,其根本出路在於實行股份化改造。鑒於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發育尚不健全,為了保持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力度,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化履行必須採取國家資本控制的形式。國家資本可以採取二種不同的控股形式:l、絕對控股,國有股占整個商業銀行股本的50%以上。2、相對控股,國有股在整個商業銀行總股本中雖然不足50%,由於股權分散,國有股仍然處於控股地位。股份化改造之後的商業銀行必須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行長(總經理)之間相互制衡的職責。董事會的職責是制定銀行的目標和政策,挑選和聘任高級管理人員,設立各種委員會或附屬機構,監督銀行業務經營活動等。監事會的職責是代表股東大會對銀行全部經營管理活動進行監督和檢查。行長(總經理)的職責是執行董事會的決定,負責組織、實施、管理、協調銀行的業務經營活動。
二、員工知識化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商業銀行的員工必須是知識化的員工。當前的國有商業銀行的員工隊伍的素質與商業銀行的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本"的觀念,將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真正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創造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建立和完善競爭擇優、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勵人才的機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選人才,繼續實施"百千萬人才工程",努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既懂國內業務、又懂國際業務,具有豐富知識、決策能力、指揮能力、協調能力、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中級、高級管理人才。
必須切實抓好員工教育包括素質教育、技能教育和終生教育,改進教育方式,堅持多層次和多樣性的原則,脫產與不脫產相結合,定向與定量相結合,短期與長期相結合,注重實效。鼓勵員工尤其是中高級管理人員獲得多個專業證書和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鼓勵員工在實踐中提高技能、創造經驗。
三、市場營銷特色化
21世紀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是特色營銷,商業銀行必須根據其內部條件和外部因素慎重選擇市場營銷戰略。根據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進程和國有商業銀行的現狀,國有商業銀行應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實施特色化營銷戰略。第一、發展模式特色化,選擇與其它商業銀行不同的發展模式。在海外實施進攻性戰略,通過市場滲透、市場開發、產品開發、服務多樣化、增設分支機構、拓展營銷網路、收購或兼並當地機構等措施,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在國內實施合理化戰略,通過調整分支機構、營業機構布局,按經濟區劃設置分行,收縮甚至撤銷業務量小、經營虧損、無發展前景的分支機構;擴充業務量大、經營效益好、有發展前景的分支機構;壓縮管理費用,以成本優勢來保持國有商業銀行在市場上的地位與形象。第二、發展重點特色化,市場競爭目標由總體市場佔有率轉變為細分市場的市場佔有率。第三、市場營銷組合差異化,盡量提供有差別的

四、管理信息化
21世紀是信息經濟時代,商業銀行必須高效地處理和利用信息。(1)建立和健全科學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統,包括櫃台業務處理與自動服務系統、跨行業務與清算系統、金融信息與決策支持系統,保證各項決策和業務活動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礎上。(2)以加快信息高速處理為重點,對內部組織機構進行重組,減少管理層次,實行網路化管理,使組織機構更加精簡和專業化,調動更加靈活;有效地解決銀行內部信息交換瓶頸,提供信息處理效率。(3)加強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業務創新,加大在產品服務及應用方面創新的力度,並對傳統產品的形式、內容賦予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拓展其表現空間。(4)提高信息服務水平,及時向客戶發布有關政策、利率、匯率的變化、新服務等信息。(5)領導方法科學化,注重銀行利益與員工利益的相互平衡關系,改善員工的政治、經濟待遇;加強內部溝通,經常向員工徵求合理化建設。
五、經營國際化
21世紀的商業銀行是國際化的銀行,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必須勇敢地邁向國際金融市場。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銀行除外)的國際業務剛剛起步,應當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適當的方式和策略在適當的地區設立海外機構進行跨國經營。利用人民幣業務優勢,發揮本外幣業務聯動效應,積極吸引外資銀行在國有商業銀行開設同業往來賬戶,有選擇地與外資銀行開展銀團貸款或聯合貸款,力求成為代理行。在地區戰略上,做到四個傾斜:(l)向國際金融中心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香港等城市傾斜;(2)向業務往來量大的國家和地區傾斜;(3)向周邊貿易國家、世界貿易中心傾斜;(4)向華僑聚居的地區傾斜。亞太地區、歐共體、北美地區、拉美的巴拿馬、開曼群島以及中東的巴林等地可以作為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國際化經營的重點區域;而尚處於經濟調整階段的獨聯體和東歐市場中的大多數國家,雖然對外匯管制較少,但是風險較大,進入這些地區應持謹慎態度。
六、內控法制化
21世紀的商業銀行是法治化的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必須按照《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健全內控機制。內控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l)組織結構(職責的界定,貸款審批許可權的分離和決策程序);(2)會計規則(對賬,控制單,定期試算等);(3)"雙人原則"(不同職責的分類,交叉核對,資產雙重控制和雙人簽字等);(4)對資產和投資的實物控制。這些原則概括地描述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要點,其具體內容如下:(一)建立組織制度和各種規章制度。(二)監控環節。(三)職責分離原則。(四)授權有限原則。(五)銀行檔案。(六)安全保衛措施。(七)會計銷賬。
國有商業銀行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堅持穩健的經營方針,健全組織結構。第二、實行合理的職責分離。第三、實行嚴格的授權與審批制度。第四、健全獨立的規范的會計核算體制。第五、完善資產負債管理和風險管理,實行利率敏感性管理。第六、建立內部風險評估和監測制度。第七、健全有效的內部稽核制度。
七、業績評價效益化
21世紀的商業銀行應是經營效益良好的商業銀行。經營效益好壞、風險高低是衡量商業銀行經營業績的最重要的標准。外部對商業銀行的評價最重要的指標有兩項:資本充足率和資本收益率。改革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業績評價體系,弱化對增加存款的剛性考核,建立以營運資本收益率為核心的業績評價體系,著重考核四大目標:營運資本收益率、資產質量(不良貸款率)、流動性和內控制度。考核營運資本收益率不僅要考核賬面利潤,而且要核查應收利息、應付利息、呆賬准備金和壞賬准備金的提取與核算是否合規。考核資產質量不僅要考核不良貸款率,而且要著重考核呆滯貸款。

❻ 求有關住房貸款的數學論文一篇

自己不會找啊,網路一下,大把的,懶人
----------
你罵人到很勤快啊,看誰給你找!
----------------
我錯了..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

❼ 求一篇論文 1500~2000字 關於此次金融危機的起因\傳遞機制\後果\對於企業資產組合的市場風險管理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 誰是罪魁禍首

美國次貸危機,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到去年爆發,至今已經經歷了4次大的沖擊波。第一波沖擊始於去年8月份。當時危機開始集中顯現,大批與次級住房貸款有關的金融機構破產倒閉,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被迫進入「降息周期」。
第二波沖擊始於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全球著名金融機構因次級貸款出現巨額虧損,市場流動性壓力驟增,美聯儲和一些西方國家銀行被迫聯手干預。
第三波沖擊發生於今年3月份,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美聯儲緊急向其注資,並大幅降息75個基本點。
第四波沖擊發生於7月。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房利美)和美國聯邦住宅抵押貸款公司(房地美)陷入困境。美聯儲擬注資250億美元。
美國為什麼會爆發次貸危機,誰是罪魁禍首?
這要從次級貸款說起。 美國抵押貸款市場分「次級」(Subprime)及「優惠級」(Prime),它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次級貸款,指的就是貸款機構向信用程度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以所購房屋為抵押的住房貸款。
2001年至2004年,美聯儲實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美國人的購房熱情不斷升溫,次級抵押貸款風靡一時。過去兩年,隨著美聯儲17次加息,美國房地產市場逐步出現降溫跡象,但是次級抵押貸款市場也並未因此而停住腳步。
放貸機構為了競爭,不斷放鬆放款條件,一些貸款機構甚至推出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貸款方式,即借款人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且僅需申報其收入情況而無需提供任何有關償還能力的證明。寬松的貸款資格審核成為房地產交易市場空前活躍的重要推動力,但也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與此同時,次級抵押貸款被證券化了。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指的是將缺乏流動性但又能夠產生可預期的穩定現金流的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匯集起來,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貸款的風險與收益要素進行分離與重組,再配以相應的擔保和升級,將其轉變為可以在金融市場上出售和流通的證券。次級抵押貸款證券,被美國的金融機構做到了全世界,危機發生,全球就為美國的次級債買單。
在進行次級抵押貸款時,放款機構和借款者都認為,如果出現還貸困難,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者進行抵押再融資就可以了。但事實上,由於美聯儲連續17次加息,住房市場持續降溫,借款人很難將自己的房屋賣出,即使能賣出,房屋的價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償還剩餘貸款的程度。這時,危機就發生了。
危機一旦發生,就必然引起對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悲觀預期,這就會沖擊貸款市場的資金鏈,進而波及整個抵押貸款市場。與此同時,房地產市場價格也會因為房屋所有者止損的心理而繼續下降。兩重因素的疊加形成馬太效應,出現惡性循環,使得危機愈演愈烈。
分析美國次級住房貸款危機爆發的原因:一是信貸條件的放鬆。從事住房抵押貸款的金融機構放鬆了貸款的條件,使那些信用條件不符合相應貸款的個人承受了難以支付的還本付息的負擔;二是市場利息的上升。市場利率的不斷提高,使房屋價格上漲放緩並下跌,從而使借貸的還款壓力增大;三是抵押貸款證券以及信用衍生產品的過程忽視和掩蓋了原始貸款中存在的信用風險;四是評級公司對次級證券的評級過高;五是投資者的信心受挫,從而大量拋售手中持有的次級債券。

美國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及我國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首先影響到美國經濟的發展。受沖擊最大的是美國的銀行業。從抵押貸款領域到資產證券化領域的損失造成了銀行間流動性的崩潰。
7月初,加利福尼亞州印地麥克(In-dyMac)銀行因財政困難被聯邦政府接管,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大破產銀行。7月25日,內華達州的第一國民銀行和加州的第一傳統銀行又宣布破產。至此,今年以來美國已有7家銀行破產。
即使是花旗、美聯銀行等大銀行,業績也讓人失望。以美聯銀行為例,該銀行公布的第二季度虧損額達到了88.6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23.4億美元。為應對危機,美聯銀行已大幅降低分紅並裁減員工1萬餘人。
在恐慌性情緒下,許多美國銀行業股票被拋售,銀行擠兌現象不斷增多。印地麥克銀行雖被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接管,但許多儲戶還是連夜排隊准備取走存款。擠兌問題更使一些中小銀行風險進一步加大。今年下半年,無疑將是美國銀行業的一個陣痛期,其能否很快走出困境,關鍵還在美國房市的走勢。
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它可能會讓美國經濟進入一次衰退,而且可能會是比較長時期的衰退。而美國經濟如果進入衰退,全球經濟都有可能會出現衰退。
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首先是全球市場上的流動性出現短缺。為了解決流動性問題,美國的利率和匯率雙雙下調。利率和匯率的下調從而造成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壓力。
美國資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可忽視。如果從直接的渠道來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並不是很大。次貸危機使中國金融機構所購入的次級債券受到價格下跌的損失,但由於中國金融機構購入的次級債券的量不是很大,所以這部分的損失不會很大。
美國資貸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主要是間接的影響,它表現在:一是由於美國政府降低利率,使大量的外匯資金流入中國造成中國外匯激增,從而造成了中國面臨著輸入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
二是影響中國的出口。由於次級貸款危機的影響,美國的經濟開始放緩,這些都會影響到美國人的收入和財富。美國人的收入和財富縮水之後,他就會減少消費,減少對進口產品的消費,這樣美國也就會減少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需求。
而進出口貿易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駕馬車,去年經濟的增長,有2.5個百分點是進出口拉動的。據測算,今年中國的出口增幅,有可能下降到百分之十幾,甚至有可能出現一位數的增長。

次貸危機對中國的警示與防範措施

美國次貸危機,給中國的金融安全敲響了警鍾。
次貸危機的源頭,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鬆了貸款條件。中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重視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第一應該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第二應該採取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出現虛假按揭的現象;第三要加強宏觀經濟運行的分析,高度關注經濟周期波動可能帶來的風險;第四要做好預警,控制規模與風險;第五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強監管,防範和制止金融機構違規發放不符合條件的貸款。
在美國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過程中,次貸不僅很快衍生出各種金融產品,還被分配到各種金融機構的投資產品組合之中。對沖基金及其他高杠桿機構以其財務杠桿工具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與次級債有關的各種交易,這導致衍生產品價值與其真實資產價值之間的聯系被完全割斷,放大了相關投資和交易風險。
因此,中國金融機構在進行金融創新和產品設計時,以及每一單合約執行過程中,應吸取這一教訓,按照謹慎經營原則,合理評估無風險約束下的放貸行為與潛在風險的平衡,防患於未然。
美國次貸危機的最大警示在於,要警惕為應對經濟周期而制訂的宏觀調控政策對某個特定市場造成的沖擊。導致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美聯儲加息導致房地產市場下滑。中國為了減輕次貸危機帶來的通脹壓力,實行緊縮的貸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央行多次提高利率並提高了存款儲備金率。這些政策措施在減緩通脹壓力的同時,也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中國的股市和房市首當其沖。中國的企業,特別是從事出口貿易的企業,由於利息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增加,還有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其國際競爭力受到了很大的挫傷。
因此,我認為,中國的宏觀緊縮政策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可以考慮以適度放鬆的政策對付目前的形勢。如果採取適度放鬆的而不是強化緊縮的政策,便可以部分抵消人民幣升值和外匯儲備激增的壓力。股市和房市就可以盡快地恢復、企業的融資力和市場競爭力可以大大加強。
總之,美國次級貸款危機不僅會使我們總結國際、國內的經驗教訓,而且還會使我們在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上,進行冷靜和客觀的思索,在金融風險的防範機制上採取更加有效的防範措施。

❽ 8000字以上的金融相關論文

相關範文:

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僭越的動力機制與表現

[摘要] 虛擬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滲透與發展,貫穿著金融虛擬化的自我膨脹和擴張。貨幣虛擬化和信用創造為金融的虛擬化趨勢提供了正向的內在動力,而以金融衍生品為特徵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性不斷突破信用框架提供了逆反的規避動力。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正在國際信用體系架構、信用貨幣發行和信用對象規制等過程中不斷踐履著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關鍵詞] 金融虛擬化 信用制度 動力機制 表現

一、引言

伴隨著貨幣虛擬化的發展,虛擬經濟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緯度。以貨幣虛擬化為基礎的金融虛擬化以及對金融虛擬化正負功能影響的探討層出不窮,盡管人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各執一詞,但不可迴避的是,虛擬經濟作為脫離傳統「實體經濟」范疇的新範式,在整體經濟中的比例膨脹與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張息息相關。金融虛擬性作為當代金融的一個突出特徵,其演變歷程中否定之否定的發展態勢,在經濟虛擬化和全球化的催化下,似乎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由弱變強、以幾何級數膨脹的趨勢和規律。
從人類經濟發展史的脈絡看,任何經濟邏輯中都留有人類的烙印,人們不僅參與經濟活動,而且干預甚至掌控經濟的內生過程,這個過程也匹配著人類經濟制度的衍生過程。諾思認為:「制度變遷決定了社會演進的方式,因此是理解歷史變遷的關鍵」。(諾思,2000,第110頁)經濟是一種復雜的制度安排,任何制度缺陷的存在都會使經濟偏離正常的軌道。貨幣虛擬化發展趨勢和信用的不斷創設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內在動力本源,而當前國際經濟體系中金融規避行為所引發的金融創新則為金融虛擬化擴張提供了外在制度條件。下面我們將從金融虛擬性擴張與廣義信用制度關系角度探討當前金融虛擬化如何從不同層面突破信用制度框架。

二、正向動力: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

金融活動依託貨幣運動與信用創新實現對實體財富和虛擬財富的優化配置。貨幣是金融最原始的形態和萌芽,也是金融產生的內在本原,信用則為二者的過渡創造權利與義務的外在制度保障。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的伴生與互動共同構建了金融虛擬化的正向動力激勵。
金融虛擬性的擴張過程內始於貨幣虛擬性的內在特性外化,貨幣虛擬化的趨勢是在商品的內在矛盾外化為商品與貨幣的矛盾,並使貨幣在表現商品價值的材質上不斷與實物背離的過程中實現的。「用一種象徵性的貨幣來代替另一種象徵性的貨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馬克思,1976,第95頁)貨幣起源於商品之間的聯系,使直接物物交換的自然過程轉向了以貨幣為媒介進行間接交換的社會過程,這個過程本身也孕育著信用。信用從一開始就具有替代貨幣流通和支付形式的原始沖動。
貴金屬貨幣的出現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它出現之前,商品交易是單純的物物交換,偶然性的存在使商品所有者面臨諸多交易「瓶頸」。貨幣虛擬性無論內在特質還是外在表現都受到貨幣形式原始狀態的制約。此時,人與人之間交換的延續更多依賴於一種社會契約。「盡管這些條款也許從來就不曾正式被人宣告過,然而它們在普天之下都是同樣的,在普天之下都是為人所默認或者公認的。」(盧梭,2002,第39頁)貴金屬貨幣的出現雖然緩解了商品內在矛盾,並使後者外在的表現為商品和貨幣的矛盾,卻只是為貨幣虛擬化外溢提供了可能。之所以是可能,除了實物貨幣自身價值的存在限制了價值虛擬表現外,不成熟的信用關系也從外部環境上制約著貨幣虛擬化的發生。這種可以與之結合並內化的制度框架,直到信用貨幣條件下才使貨幣虛擬化外溢成為可能。
信用貨幣(銀行券、法幣等)對貴金屬貨幣的替代從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貨幣虛擬化受貨幣材質的限制。盡管金本位、銀本位或雙本位制度是信用貨幣得以流通的基礎,但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度和信譽性仍存疑問,這種疑問在國家權威性和銀行信用性的雙重作用下被成功地解答了。此時,公眾對信用貨幣的認可,已經超脫了實物商品或服務范疇,轉而將前者提升到了國家和銀行的信用層面。考夫曼(Gorge·Kaufman)有如下敘述:「隨著時間的推移,……,發行紙鈔(隨後被稱為通貨)的權利被轉移給政府,……或者可以這么說,通貨僅有名義價值,而且它的供給完全由政府決定。」(考夫曼,1998,第15頁)銀行信用可以創造貨幣,從而使貨幣數量實現多倍增長,存款准備金制度以及非現金結算制度的建立,為銀行的貨幣創造機制提供了前提,在此前提下的貨幣增長並不是國家貨幣發行量的增長,而是通過銀行信用擴張來實現的,這使得原本看得見、摸得著的紙幣演化為純粹的價值符號,貨幣實現了虛擬化的外溢。
經濟信用化使經濟過程逐步擺脫了經濟主體自身積累的依賴,轉而依託外部資金來源的融資。由此,資本支付手段的職能被部分貨幣所有者創新為價值增值的手段。生息資本,進而虛擬資本開始登上經濟舞台。客觀地講,虛擬資本的產生是貨幣虛擬化與信用創造雙重作用的結果,它亦成為金融虛擬化的開端。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夠帶來預期收入的資本。它是由債券(匯票)、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它們所代表資本的貨幣價值也完全是虛擬的,是不以它們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為轉移的;既然它們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並不是代表資本,那麼,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利就會表現在不斷變動的虛擬貨幣資本上。」(馬克思,2004,第451頁)對資本增值無限制的追求與自有資本有限性之間的矛盾限制了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從而抑制了虛擬經濟的發展。此時,為虛擬資本發展保駕護航的信用制度應運而生,「還有一種促進集中的力量,這就是信用制度。」(齊威格,1997,第280頁)通過信用的媒介,一部分閑置的貨幣資本就可以由貨幣資本家貸給企業經營,使虛擬資本的積累大大超過了實體資本的積累,從而也就推動了金融虛擬化的蓬勃發展。
無論是貴金屬貨幣還是信用貨幣,他們均是在一國內部以貴金屬作為儲備而介入金融活動的。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國與國之間的往來核算也仍然以國際公認的世界貨幣——黃金作為交易的貨幣匯兌基礎,可以說,此時的貨幣虛擬化仍然提留在一國母體內部,還沒有具備佔領全球金融貿易活動的能力。戰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世界范圍內維持著黃金的國際貨幣地位,這成為虛擬資本跨越國界進行世界范圍資本配置的障礙。隨著20世紀60年代末世界性的通貨膨脹以及美國黃金儲備的大量流失,布雷頓森林體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使國際虛擬化能力終於裝備在貨幣身上,金融虛擬性也隨之超越國界限制,真正在全球范圍內來發揮其強大的虛擬化功能。

三、逆反動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規避動力

金融虛擬化過程隨著對信用制度成熟和完善要求的不斷提出而發展,兩者存在著緊密的辯證聯系。虛擬資本產生之前,金融虛擬化相對獨立於信用制度之外,它的運行更多的是一種基於貨幣內生虛擬性突破各種束縛發展壯大的自然發展過程;虛擬資本產生之後,金融虛擬化一方面得到了實現虛擬性外溢的強大信用保證,另一方面自身的獨立性又始終成為突破制度設定的框架在更大范圍實施虛擬性擴張的內在沖動。
制度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種約束。諾思(North)認為:「制度提供了人類相互關聯影響的框架,它們確定了構成一個社會或更確切地講,一種經濟秩序的合作與競爭關系。」盡管金融虛擬化要求信用制度在其發展過程中起著制度保障作用,但這種制度保障的存在也意味著將金融創新抑制在已知制度框架內,客觀上又為金融虛擬性的擴張套上了一副無形的「鎖鏈」。畢竟金融虛擬化源於貨幣虛擬化所表現的商品經濟(或者說市場經濟)內在矛盾的作用與外化,是一個主觀意志無法控制的客觀過程,制度的衍生則是人類尋求自身價值實現得以保證的外在表現形式,它是人類主觀意志對客觀規律遵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辯證地講,信用制度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落後於金融虛擬擴張的,這就決定了早期金融虛擬化所推動的信用生成在虛擬性膨脹後又反過來成為制約其內在發展的桎梏。由此可見,金融的內在虛擬性僅僅表徵著金融具有虛擬化的傾向與能力,而其虛擬化程度是否顯著則受到不同歷史階段制度(尤其是信用制度)環境的影響與制約,這也為金融機構規避信用約束,實現虛擬創新提供了動力來源。
美國經濟學家凱恩(E.J.kane)於1984年提出規避型金融創新理論。規避創新就是指迴避各種金融規章制度的管制以期達到理論最大化的目標模式。規制型金融創新意味著內在市場自發力量與外在市場機制相結合共同迴避金融控制和規章制度時所尋求的金融創新行為。凱恩的理論實際也為我們詮釋當前金融虛擬化的全球性擴張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金融市場的微觀行為主體——金融企業或機構與宏觀規制主體——政府和銀行之間,存在著自由與管制的博弈。金融企業或機構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整體,其尋求的是以市場力量的自發運動來維系其價值創作、增值過程,實質上是金融虛擬化得以發展的內生動力在企業或組織制度層面的體現。而以金融穩定為宏觀目標的政府和銀行則必須兼顧雙面責任,即一面保持金融市場的活力和動力,為金融企業或機構提供信用制度支持;另一面要對這種動力實施管制,使其限制在可以調節的范圍內,即設定並實施的規章制度框架。金融企業或機構通過創新來規避管制,一旦危機金融穩定,政府又會加以管制,這種管制將導致新一輪的規避行為。管制和規避引起的創新總是不斷交替,形成一個動態的博弈過程。
從當前全球虛擬經濟發展的態勢看,金融虛擬性的規避創新主要通過金融衍生品的不斷創設與泛化表現出來。廣義的金融衍生品不僅僅涉及金融期貨和商品期貨合約,而且應當涵蓋基於實體標的產權證券化或債權證券化所形成的混成組合型衍生產品。這種寬口徑金融衍生品的市場交易是對既定製度規范圈設框架的突破,它使國家決策和信用規制的對象「進化」得虛無化,從而為金融虛擬化的膨脹與擴張提供了一種逆反動力。

四、金融虛擬化對信用制度的僭越

從理論上講,當前金融虛擬化的擴張是失去了有效信用控制的必然結果。當貴金屬非貨幣化之後,所有的貨幣形式都失去了自然控制其在市場中流通的數量機制,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作用面對貨幣的不斷虛擬化顯得力不從心。此時,各國的貨幣發行主體必須依靠國家制定的信用制度來控制各國信用貨幣的供給量,約束金融虛擬化的擴張。然而,20世紀後半葉的全球化和虛擬經濟的強勢發展使得任何一個進入世界經濟大家庭的國家和地區都失去了獨立有效控制信用供給的能力。金融虛擬性擴張使國別信用制度一方面無法再為金融虛擬性提供強有力的信用保證,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金融虛擬化在全球的擴張。因此,實現對信用制度多方位、全形度的僭越越來越成為金融虛擬化在全球擴張的必然要求。當前,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一國虛擬化貨幣主導國際信用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框架所設定的是以美國為中心國家,歐洲和日本為邊緣國家的世界經濟格局。在這個框架內,經濟貨幣格局表面上是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的,但實質卻是以美元為核心的單極貨幣體系。因為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發達國家都在試圖維持兩個固定比率,即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率和美元與各國貨幣的固定比率。盡管1973年固定匯率制度的解體使美元與黃金之間的固定比率「脫鉤」,但各國與美元之間的匯率關系卻固定下來,並且成為當今全球國際匯兌的主體,「美元金本位」成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現行國際金融秩序。例如,從美元在國際貿易中貨幣計價的比例來看,美國的國際貿易只佔全球國際貿易的13.5%,而以美元計價的國家貿易卻佔全球國際貿易的近半數,政府部門的國際資本流動基本上是以美元計價的,有的國家甚至國內也採用美元計價。在國際匯兌中也不例外,世界上大概40個國家的貨幣採用釘住美元或釘住以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
美元在全球貨幣市場的獨霸地位使這種一國的虛擬化貨幣支配著國際金融體系。各國儲備的不再是黃金和美元,而是只有美元或美元資產(以美元計價的外債)。這就使美國政府或企業可以憑空創造出各種金融虛擬工具來實現以前「金本位」下無法平衡的國際收支逆差。從下表所表現的美國從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到2005年的國際收支平衡狀況看,2005年的7915.08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逆差與1973年的71.40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順差相比,32年的經常項目逆差增長了大約112倍。在這些經常項目中,除了美元外還存在著大量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另外,與1973年44.86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逆差相比,2005年美國7854.49億美元的金融項目順差較之1973年增長了近176倍,從而實現了美元的巨額「出口」。盡管美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債務人」,但他卻成功的使美元觸角伸入到世界各個角落。這表明一國在擁有國際「鑄幣權」的條件下,可以使一國虛擬化貨幣不再受到任何國別信用制度的約束,彰顯了金融虛擬化擴張對信用制度的突破和國際信用制度的嚴重缺失。
資料來源: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U.S.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Accounts Data
2.「美元金本位」引發各國信用貨幣的膨脹
美元對國際金融體系的支配地位決定了各國在外匯儲備中主要以美元儲備為主。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美國在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的32年裡,經常項目逆差導致的結果就是美元大量無節制的外流,貿易順差國獲得美元貨款,除留在各國商業銀行境外金融機構的美元頭村外,大部分回到本國按照美元與本國貨幣的匯兌比率兌換成本國貨幣。大量美元的湧入必然促使本國貨幣管理當局增加本國貨幣的供給,從而使本國信用貨幣出現膨脹。這一點對於國際經常項目順差的國家顯得尤為明顯。以中國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5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3%(新華網)。按照1美元兌換6.8元人民幣的比率計算,中國累計發行了近10.4萬億人民幣,即使中央銀行用短期債券對增發的人民幣進行對沖,也會導致銀行間市場的擴張。作為僅次於現金的流動性非常強的資產,短期債券使銀行市場只有通過不斷地對沖才能使這部分現金始終停留在銀行間而不擴散到民間市場上。另外,各國滯留下的大量美元則作為國家的外匯儲備通常以購買美國等貨幣開放國家的政府或大企業債券保存下來。(劉駿民,2007,2)這些債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虛擬資產,這無形中又加大了外匯儲備國的金融風險。比如我國經濟在2008年初所遭受的美國次貸款危機的影響就是一個極其明顯的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一國的信用制度在外來國際貨幣的沖擊下不僅顯得非常脆弱,而且在不知不覺中為國外虛擬化貨幣在本國的擴張提供了信用服務。
3.金融衍生品泛化加速信用規制對象虛無化
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主要是各種信用行為和關系,其藉助的工具就是對信用貨幣供求機制的有效管理來保證信用的維系。然而,隨著金融虛擬化的不斷擴展,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逐漸虛擬化、縹緲化。金融衍生品的泛化則使信用規制的箭頭更加無所適從。在以往貨幣金融工具和普通證券階段,由於金融交易是以實體經濟的存量作為交易基礎的,盡管具有一定虛擬性,但它仍然受到實體經濟的制約。期貨與期權、指數期貨與期權等從出現就是十足的虛擬資產或產品,不僅其質是虛擬的,而且從量上也是交易者想像的結果,具有絕對的虛擬的特點。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信用制度所規制的對象變得越來越可望而不可及。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帶著眾多投機者對未來虛無縹緲的預期沖擊著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穩定。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已有較長的歷史。1849年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就正式推出了遠期和期貨交易。當今,金融衍生品交易正在爆炸式地增長,據美國《福布斯》雜志1995年載文稱,國際金融市場已知的金融衍生工具已有1200多種,並且還將不斷增加。2004年有組織金融衍生合約交易總額為1143.9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0.7%。貨幣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7.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62.7%。利率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1043.2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31.3%。股票指數衍生合約交易名義金額為93.5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23.4%。場外衍生市場交易未清償合約名義金額在2004年6月底比2003年12月底增長11.6%,達220萬億美元(2004年世界統計年鑒)。以上數據說明,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壯大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創新。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幾乎可以無限設計,只要符合人們短期牟利的投機心理,人們就可以不斷地實現金融創新的泛化。

五、結語

虛擬經濟的最本質特徵在於其虛擬性,它可以憑空創造、無中生有,基於它脫離實體經濟的特性給予國家經濟表面的繁榮或泡沫,使國家信用在調控國別信用行為和規避風險方面變得軟弱無力。金融虛擬化擴張表現出巨大的投機性,而這種投機性背後卻隱含著無法估量的危機。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金融虛擬化已經在宏觀領域支配著國家乃至全球的經濟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國也不可避免的被捲入其中,中國股市的暴漲暴跌、中國外匯儲備的巨幅增加都說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任何國家都可能成為金融虛擬化支配或犧牲的對象,誰也不能逃脫。既然不能逃避,那就勇敢面對。所以我們應當通過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加速國家金融、信用體系的成熟,完善對金融產品和工具的信用規制等措施,保障我國金融環境的安全和穩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02
[4](英)喬治·考夫曼:現代金融體系:貨幣、市場和金融機構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5](美)保羅·齊威格:資本主義發展論[M].商務印書館,1997
[6](美)D·C·諾思:制度、意識形態和經濟績效.發展經濟學的革命(中文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劉駿民李曙軍:全球流動性膨脹與經濟虛擬化[J].開放導報,2007年(2)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❾ 有關於《企業融資的相關問題》的畢業論文嗎

一、 選擇這個題目的來源
二、 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 目的1999年,由國際金融公司(IFC)對北京、成都、順德(廣東省)、溫州(浙江省)等地私有企業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80%的私有企業因為缺少融資途徑,已嚴重束縛了它們的發展。也就是說,融資難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
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小企業自身的管理問題,不會合理利用先進的融資方式尋找融資方案,金融機構自身也存在很多問題,政府的法規還不完善以及監管的不夠完善,等等。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需要把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的力量結合起來。
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的分析,找到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進而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2、 意義在過去十幾年中,中國經濟經歷了重大的變革,已經從國家、集體所有的完全公有制到由私有企業扮演強有力角色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到1998年底,國內非國有部門的產出增長到約佔GDP的27%。私有經濟的重要性躍居第二,僅次於國家所有部分。盡管非國有部門日益重要,但直到1999年底,它們僅獲得銀行貸款總額的1%,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非國有企業僅占上市公司的l%.這種既想增強非國有部門的活力,但又限制它們使用金融中介來融資的矛盾表明,如果不增加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也許它們就不能持續以目前的速度增長。
三、 課題完成的條件和優勢1、 條件A 、背景條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小企業有了迅速的發展。但是,現在有大量數據表明,資金短缺仍然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企業拓展的根本途徑。
B 、基本條件 二戰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中小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是促進世界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最佳途徑。尤其是90年代,美國等一些新興科技小企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在科技板市場的成功上市,引起了世界各國對中小企業的高度關注。雖然發達國家中小企業的作用和地位不斷提升,但是融資困難問題同樣一直是它們頭痛的難題。為此,發達國家在支持中小企業融資上做了不少文章,十分值得中國借鑒。
2、優勢美國、日本、西班牙等國家都設有專門的政府部門和政策性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資金幫助。美國政府設有正部級的小企業管理局(SBA),在全國50個州中設有96個區域和地區性直屬辦公室,擁有員工3000多人小企業管理局經國會授權撥款,可通過直接貸款、協調貸款和擔保貸款等多種形式,為小企業給予資金幫助;日本在戰後相繼成立了三家由其直接控制和出資的中小企業金融機構: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國民金融公庫和工商組合中央公庫,它們專門向缺乏資金但有市場、有前途的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融資;西班牙設立了從屬於經濟財政部的中小企業專門機構,該機構由部際委員會、政策工作小組和中小企業觀察局三部分組成,負責研究、協調和監督對中小企業的金融信貸、參與貸款和建立集體投資資金體系;德國政府的「馬歇爾計劃援助對等基金」專門負責直接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從此可見,發達國家設立專門的政府主管部門是對中小企業融資統籌管理的必要條件。我國目前是在經貿委下設立中小企業司,主要負責中小企業政策性研究、中小企業行為輔導等。相信以後中小企業司的作用會越來越大。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構
論文的摘要也就是中心思想論文的提綱如:1、中國私有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1.1、 中國私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意義
1.2、 中國私有企業的融資方式及渠道
1.3、 中國私有企業融資現狀
2、 中國私有企業融資現狀原因分析
2.1、私有企業的內在原因
2.2、金融服務體系的原因
2.3、政府職能機構的原因
3、解決中國私有企業融資問題的對策
3.1、私有企業自身的對策
3.2、建立和完善適合私有企業發展的金融政策
3.3、政府應加強對私有企業的扶持力度3.4、建立健全對私有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擔保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