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最重要的是貸款管理
擴展閱讀
無錫貸款利率在哪查 2024-10-15 07:23:52
10年汽車消費貸款利率 2024-10-15 06:27:34

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最重要的是貸款管理

發布時間: 2022-03-26 19:03:01

『壹』 簡述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基本內容

負債是銀行經營的主要資金來源,是銀行資產業務擴張和其他業務活動開展的基礎,傳統負債管理的核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通過哪些渠道和工具來籌集足夠的資金以支持貸款及公眾所需要的其他金融服務;第二是如何控制負債成本,為實現銀行整體盈利目標創造首要條件。這兩個方面又相互聯系;成本是制約籌資方式選擇的因素,對於某種籌資工具的使用,也必須全面衡量其成本,力求通過合理定價,使成本與收益的關系能夠被銀行與公眾雙方接受。
管理內容:
1. 商業貸款理論
這是銀行業早期的經營管理理論,其影響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年代。它認為,為了保持充足的流動性並保證資金的安全性,商業銀行只能發放短期的、自償性流動資金貸款。所謂自償性貸款是指工商企業用於購買原材料或庫存商品,隨著產銷過程或商品周轉過程的完成,從銷售收入中產生自身償還能力的貸款。為了保證貸款與商業周轉或生產物資儲備相聯系,銀行通常要求借款企業以真實票據作抵押,一旦企業不能償還貸款,銀行可以處理低壓的票據,以保證資金的收回。因此,這種理論又被稱為"真實票據理論"。

2. 轉換理論
這種理論認為,銀行保持流動性的關鍵不在於貸款期限與存款期限一致,而在於銀行所持有的資產的變現能力,只要資產在需要時能夠迅速地、不受損失地轉換成現金,就可以保持充足的流動性。進一步來說,如果安排一定數量資金,購買足夠的易於轉讓的資產,就可以消除保持流動性的壓力,其餘資金可以追求較高的收益。
3、預期收入理論
這種理論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幾乎與轉換理論相伴產生。轉換理論解決流動性問題,預期收入理論則為貸款安全性提供依據。它認為,任何貸款均不具有自償性,即使貸款的價值轉化成庫存商品,貸款的償還能力仍然依賴於銷售收入的實現。保持安全性的關鍵不在於貸款的用途和期限,而在於借款人的預期收入,因為任何貸款的償還能力都是以借款人使用資金後的未來收入為保證。如果一項投資的未來收入較高,即使是長期貸款,也不會影響安全性,相反,如果一項投資的未來收入沒有保證,即使是短期貸款,也存在發生壞賬的危險。

『貳』 商業銀行加強貸後管理有哪些重要性

在控制貸款敞口風險、減少資產質量問題的同時,能提高商業銀行的資本使用效率,增加綜合收益,從而為銀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

『叄』 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包括哪些內容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①對商業銀行貸款比例的限制:a.信用貸款的比例限制,對某一客戶的信用貸款不得超過銀行全部資產的0.9~1.05%;b.抵押貸款的比例限制,包括動產抵押貸款、不動產抵押貸款和對證券貸款的限制;c.對附屬機構貸款的比例限制;d.對內部借貸的限制。
②對商業銀行貸款地區分布的管理。包括為機構所在地優先提供金融服務的原則,向金融管理機構報告為所在地提供資金滿足需要程度的情況,聯邦金融機構要對金融機構為所在地提供的金融服務質量作出評價。
③對銀行在貸款業務中與客戶關系的管理:a.貸款合同管理,如信用貸款合同(包括信用貸款原則、信用貸款條件、財務公布制度違約條款)、抵押貸款合同(包括抵押貸款總則抵押品的選擇抵押貸款條件、財務公布制度、抵押權益);b.維護借貸雙方權益的其他法律規定,如財務及經營信息必須真實的原則、貸款公平分配不受歧視的原則、禁止向客戶提出不合理的信貸附加條件的原則
④對商業銀行其他資產業務的管理包括對商業銀行投資活動、承兌業務、信用證業務、信託業務的管理。
⑤對商業銀行注冊及注冊資本的管理和設立分支機構的管理。特別是對商業銀行資產的數量和質量,按風險類別和風險等級用法律規定了考核比例或期限標准。
我也是網上盪的,網路上搜的

『肆』 商業銀行如何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即是運用資金的業務。
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主要包括:現金資產、證券投資、貸款、固定資產和其他資產等類
型。對商業銀行而言,資產的功能主要有:
(1)銀行的資產是商業銀行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
(2)資產的規模是衡量一家商業銀行實力和地位的重要標志,商業銀行的信用高低直接
與其資產的規模大小有關;
(3)資產質量是銀行前景的重要預測指標。一家銀行的資產分布情況、貸款的對象和期
限都影響著銀行的資產質量,對資產質量進行分析可以使人們對商業銀行的經營前景做出科學的預測,從而促使銀行進一步提高經營管理,為銀行的股東增加利潤。
(4)資產管理不善是導致銀行倒閉、破產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銀行資產管理在整個銀
行管理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銀行資產管理不善,導致銀行出現流動性危機,不能夠及時足額地支付存款人的需要和融資人的融資要求,嚴重的話會出現銀行倒閉現象。

資產管理業務是商業銀行面對利率市場化挑戰的中間業務增長點,也是降低存貸比、騰挪資產結構的轉型工具,如果各方面資源配置到位,未來這項業務預期會有一個大的發展。資產管理業務來源於銀行理財業務,但它畢竟是銀行的一項新型業務,在很多方面又必須要在現行理財業務的基礎上進行轉型升級。
1. 繼續加強理財產品創新,豐富資產管理產品線。
在銀行資管業務的發展初期,需要在以產品為中心和以客戶為中心之間進行平衡,目前商業銀行普遍還處於以產品為中心階段。考慮到這個實際,銀行資管業務應繼續進行理財產品創新,為客戶提供豐富的理財產品來間接踐行為客戶服務的理念。從產品端來看,根據目前現狀和監管層的思路,未來銀行理財產品可能朝著幾個方向發展。
一是開放式凈值型類產品。這類產品雖然現在並沒有預期收益率類產品發展迅速,但它代表了監管部門的指向,銀行需要做的就是慢慢做大該類產品存量,慢慢引導市場,逐漸贏得投資者的認可。
二是結構型理財產品。實際上在理財產品剛剛開始發行時這類產品就大行其道,後來因為考慮風險和投資者投訴等因素放緩了發行節奏。結構型產品通過掛鉤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的一些金融參數,如果在產品設計中加入「安全墊」理念,仍然可以保證一定無風險收益的前提下博取資本市場高收益機會,該類產品有其市場需求。
三是針對高端人群發行的固定期限產品。該類產品主要針對高凈值客戶,產品具有固定期限,可以考慮保證預期收益也可以不保證。商業銀行現階段可在發行預期收益率類產品的基礎上,逐漸探索上述理財產品的設計和發行。從資產端來看,資產的創設也是一個銀行資管值得關注的點。未來可以在現行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為主的固定收益資產投向的基礎上,創設一些以投資股權、優先股、並購、夾層融資為主要投向的產品,推動產品投資組合收益能力的提升和流動性狀況的改善,滿足一些特殊客戶的需求。
2.加強風險管控和流動性管理,為資產管理業務做大做強奠定基礎。
銀行理財業務涉及貨幣市場、信貸市場、資本市場三大金融市場,具有衍生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合規風險等特質,要促進資管業務的做大做強離不開對上述風險的有效管控。在風險管控層面,資管業務既要強調遵循現有體系下的審批流程,注重風險的全流程管理,也要注意探索適合資產管理業務特點的風險管控模式,抵禦各類風險的侵蝕。在流動性管理層面,可以通過控制理財資產的期限錯配和流動性資產配置等,來實現資管業務自身的流動性,也需要適當考慮使資管業務的流動性管理和銀行整體的流動性管理相對分離,不受其牽連。總的來說,資產管理業務的風險管控和流動性管理缺一不可,商業銀行應進一步探索適應未來業務發展需要,具有自身特有框架下特點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模式。
3.推動明確理財產品法律地位,拓展產品投資運作范圍。
目前在很大程度上,銀行理財產品的法律主體地位並不明確,這也使得很多銀行理財產品無法以自身名義開展直接投資,而需要通過信託和其他資管通道進行。藉助於第三方通道既增加了產品的運營成本,又無助於提高銀行自身的投資管理能力。如果未來銀行理財事業部制獲得較大進展,理財產品可以在債券市場等資本市場開戶進行直接投資,一級市場股權和二級市場股票等產品投資不受限制,而銀行只需做好風險對沖和交易限制即可,則不僅可以拓展理財產品的投資運作范圍,為產品收益的提高帶來巨大想像空間,也將大大豐富銀行資產管理的內涵。
4. 注重與互聯網金融的結合,尋求理財業務的拓展和突破。
理財業務與互聯網金融的結合,並不僅僅是藉助於互聯網進行產品宣傳,拓展銷售渠道進行產品銷售,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借鑒互聯網的思維來發展業務。如從方便投資者的角度出發,購買理財產品是否可以簡化或取消首次面簽環節,因為許多互聯網理財都沒有這個環節。以及從普惠金融的角度考慮,理財產品5萬元購買起點金額能否降低,以及開發理財產品的消費支付、質押、轉讓功能等,打通理財產品與方方面面的通道。當然目前監管層有些限制規定,但銀行身在其中仍然有一定的空間去操作和推動,以達到最終拓展和突破業務空間之效果。
5.注重市場研究和投資交易,全面加強資管能力建設。
研究、投資和交易能力是資產管理機構必須要培育的能力,縱觀國內外的資管機構,這三方面的能力都比較突出。研究能力的提升是保證投資交易能力的基礎,如美銀美林、摩根大通、瑞銀等國際著名投行都有在市場上影響力巨大的研究人才,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在這一塊還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度,實際上市場研究能力的增強直接關繫到理財產品的設計和投向等。
另一方面,投資和交易最終體現研究結論的運用。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未來還是需要從目前籌資滿足融資主體需求的金融中介角色,最終轉變到為客戶管理財富代客理財的定位,銀行資管一定程度上需要扮演機構投資者的角色。要實現這一轉型,商業銀行就必須要提前布局,全面加強資產管理能力建設,注重投資研究、投資和交易三個方面的能力培養,真正能夠達到受人委託代人理財,通過資產管理能力來提升自身的價值。

『伍』 銀行資產管理的管理內容

包括銀行資產結構的調整、貸款種類的設置、貸款原則的確定、貸款及投資方法的選擇、貸款利率的制定、資產的評估、資產風險的處置、本金和利息的回收、貸款和投資等計劃的編制執行,等等。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西方國家貨幣管理當局和商業銀行十分注意銀行的資產管理,政府通過立法明確規定資產管理的內容和標准。以美國為例,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的主要內容是:
1.對商業銀行貸款比例的限制:a.信用貸款的比例限制,對某一客戶的信用貸款不得超過銀行全部資產的0.9~1.05%;b.抵押貸款的比例限制,包括動產抵押貸款、不動產抵押貸款和對證券貸款的限制;c.對附屬機構貸款的比例限制;d.對內部借貸的限制。
2.對商業銀行貸款地區分布的管理。包括為機構所在地優先提供金融服務的原則,向金融管理機構報告為所在地提供資金滿足需要程度的情況,聯邦金融機構要對金融機構為所在地提供的金融服務質量作出評價。
銀行資產管理
3.對銀行在貸款業務中與客戶關系的管理:a.貸款合同管理,如信用貸款合同(包括信用貸款原則、信用貸款條件、財務公布制度違約條款)、抵押貸款合同(包括抵押貸款總則抵押品的選擇抵押貸款條件、財務公布制度、抵押權益);b.維護借貸雙方權益的其他法律規定,如財務及經營信息必須真實的原則、貸款公平分配不受歧視的原則、禁止向客戶提出不合理的信貸附加條件的原則。 4.對商業銀行其他資產業務的管理包括對商業銀行投資活動、承兌業務、信用證業務、信託業務的管理。
5.對商業銀行注冊及注冊資本的管理和設立分支機構的管理。特別是對商業銀行資產的數量和質量,按風險類別和風險等級用法律規定了考核比例或期限標准。

『陸』 商業銀行的資產管理理論是什麼

資產管理理論是以商業銀行資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為重點的經營管理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認為商業銀行的利潤主要來源於資產業務,負債主要取決於客戶的存款意願,商業銀行只能被動地接受。因此,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重點是資產業務。

資產管理理論產生於商業銀行經營的初級階段,是在「商業性貸款理論」「資產轉移理論」和「預期收入理論」基礎上形成的。

由於這一理論有利於防止、減少貸款投資的盲目性,增強商業銀行資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因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商業銀行長期盛行至20世紀60年代,有力地推動了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的發展。

(6)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最重要的是貸款管理擴展閱讀

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產生的。無論是資產管理理論還是負債管理理論,在保證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的均衡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資產理論過於偏重安全性與流動性,不利於鼓勵銀行家的進取精神,在效益方面沒有突破性進展。

負債管理理論能夠比較好地解決流動性和效益性的矛盾,能夠鼓勵銀行家不斷開拓與創新,但往往給經營帶來很大風險,使流動性、安全性與效益性之間不能很好地協調。

而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則把資產負債作為一個整體的、科學的管理體系來研究,所以這一理論是目前現代商業銀行最為流行的經營管理理論。

『柒』 資產對商業銀行的重要性

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與負債管理,就其理論和實踐的發展來看,經歷了從單獨的資產管理和負債管理到資產負債一體化管理的過程,後者適應了現代商業銀行新的外部環境和內在變動,成為當前西方各大商業銀行普遍採用、行之有效的一種管理機制。

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理論和方法

本世紀60年代以前,由於資金來源渠道比較固定和狹窄(大多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工商企業資金需求比較單一,加之金融市場發達程度的限制,銀行經營管理的重點主要放在資產方面,即通過對資產結構的恰當安排來滿足銀行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它產生於銀行經營管理目標即利潤最大化和資產流動性的相互矛盾性。商業銀行的資產基本上可以分為四種:現金資產、證券資產、貸款和固定資產。銀行的資產管理主要指對上述前三種資產的管理,具體包括:流動性管理、准備金管理、投資管理和貸款管理。商業銀行資產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1.資金集中法。銀行的資金來源是多種多新的,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自有資本,這些資金來源自身有不同的特性。資金集中法則不管這些特性,而將所有資金集中起來,再按銀行投資貸款的需要放到不同資產上去,只要這種配置符合銀行的總體管理目標就行。這種方法要求銀行首先確定其流動性和盈利性目標,然後將資金配置到最能滿足這個目標的資產上去。由於流動性和盈利性是相互矛盾的,流動性高的資產(如第一準備)收益低,甚至完全沒有收益(如現金),因此,配置資金時要有優先順序。優先權按一定比例分配到第一準備、第二准備、貸款、證券投資上。在土地、建築物及其他固定資產上的投資通常另行考慮。銀行資金管理的目標,要使其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有機結合,雖然三者同時達到是很困難的。

2.資產配置法。又叫資金轉換法,認為一家銀行所需的流動性資金數量與其獲得的資金來源有關。資金集中法過分強調對資產流動性的管理,而沒有區分活期存款、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和資本金等不同資金來源對流動性的不同要求,這種缺陷引起商業銀行利潤的極大流失。60年代以來,儲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增長要快,而前二者對流動的要求比後者要低。因而,資產配置法就被用來彌補這種缺陷。資產配置法試圖根據資金來源的流動速度或周轉量和對法定準備金的不同要求,來區分不同資金來源。比如,活期存款比儲蓄存款、定期存款有更高的流動速度或周轉率,要繳納更多的法定準備金。所以,每單位活期存款中,應有更大比例放在第一、第二准備金上,而放在貸款或長期債券上的比例則要小些。具體運用這種方法時,常在一家銀行內設立幾個「流動性-利潤性中心」來分配它所獲得的各種資金,因此,就可能有「活期存款銀行」、「資本金銀行」等存在於商業銀行之中。一旦確立了這些中心,管理人員就每一中心所獲資金的配置問題制定出政策。如活期存款中心就應把中心吸收資金的較大比率放在第一準備上,然後,剩下的大量資金大量資金主要投在短期政府證券上作為第二准備,而把相當小的一部分放到貸款上,而且主要是放在短期商業貸款上。資產配置法的主要優點是減少了流動資產,把剩餘的資金配置到貸款和投資上,這就增加了利潤。利潤性的改善是由於消除了定期儲蓄存款和資本金帳戶上的超額流動性而獲得的。

3.線性規劃法。線性規劃法從70年代開始用於銀行資產管理,主要是通過建立線性規劃模型來解決銀行的資產分配。在運用這種方法時,一般採取三個步驟:第一步:建立目標函數。商業銀行通常把利潤作為該模型的目標,然後根據資產的收益率來選擇不同的資產組合,以實現利潤目標的最大值。設立目標因變數P,可供選擇的各種資產額分別是X1(現金)、X2(短期政府證券)、X3(長期證券)、X4(短期貸款)、X5(中長期貸款)、X6(消費貸款),則目標函數為:P=aX1+bX2+cX3+dX4+eX5+fX6,其中:a、b、c、d、e、f分別表示各種資產的收益。第二步:加上約束條件。在建立目標函數的基礎上,附加下列約束條件,主要是(1)政策法規的約束;(2)流動性約束;(3)安全性約束;(4)其他方面的約束,如銀行章程的有關規定、貸款需求的不確定因素等等。第三步:求解各種資產的具體數值。在利潤最大的前提下,根據各種資產約束條件的具體限制便可找出一組最佳的資產組合。與資金總庫法、資產分配法相比,線性規劃法具有很多優點,這是商業銀行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如可以使銀行確定具體的經營目標,比較分析各種決策的結果,並根據約束條件的變動來調動資金的分配,從而使資產流動性管理更趨向科學化。

商業銀行負債管理理論和方法

商業銀行的負債管理出現於60年代初期,它是指商業銀行以借入資金的方式來保持銀行流動性,從而增加資產,增加銀行的收益。在負債管理出現之前,只要銀行的借款市場擴大,它的流動性就有一定的保證。這就沒有必要保持大量高流動性資產,而應將它們投入高盈利的貸款或投資中。在必要時,銀行甚至可以通過借款來支持貸款規模的擴大。50-60年代,大額可轉讓存單的出現、銀行競爭的激烈和利率管制嚴格化等變化,構成了負債管理出現的客觀條件。

商業銀行的負債管理一般有兩大類型:

一類是以短期借入款來彌補提取的存款,這樣,在負債方一增一減,正好軋平。第二類是以借入款來付增加的借款需求,這樣,負債和資產都增加,而由於以擴大負債來擴大盈利資產,也就帶來了額外利潤。但這種做法有兩方面的風險:其一是費用方面的風險,借入款的利率必須低於放出款的利率,銀行才能獲利;其二是關於借入款的可借量,當市場的資金需求大於供給時,借入款即不易取得,特別是個別銀行的情況不佳時。

負債管理的積極意義在於:第一,找到了保持銀行流動性的新方式,由單純依靠吸收存款的被動型負債方式,發展成為向外借款的主動型負債方式,在流動性管理上變單一的資產調整為資產和負債兩方面結合。第二,為擴大銀行資產規模、增加貸款投放創造了條件。現在,由於可對負債進行主動管理,就可根據資產的需要發放貸款,即使沒有存款也沒關系,可以通過發放大額定期存單和組織各種借款來保證。但負債管理也有缺陷:首先是提高了銀行成本。在美國,實施負債管理主要通過發行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向中央銀行貼現窗口借款、向聯儲資金市場借款、根據回購協議借款和向歐洲美元市場借款等方式。通過這些方式籌借的款項,均必須支付高於一般存款的利息,而這類負債的增加必然導致銀行負債成本的提高。第二、增加了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如果市場上資金普遍趨緊就會提高流動性風險,使銀行陷入困境,甚至帶來倒閉風險。同時,負債成本的提高必然促使銀行把資產投放在效益更高的放款和投資上,造成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增大。第三,負債管理易使銀行不注重補充自有資本,使自有資本占銀行資金來源總額的比重日益下降。

銀行負債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1.儲備頭寸負債管理。是用增加短期負債向銀行有計劃地提供流動性資金的管理方式,它購入資金以補充銀行的流動性資金需要。例如在美國,儲備頭寸負債管理的主要工具是購買期限為一天的聯儲資金,或使用回購協議。這樣,當一家銀行的儲備由於存款人提款或增加了對有收益的資產投放而暫時不足時,購買聯儲資金來補充;而當儲備有暫時盈餘時,就售出聯儲資金。從這一點來說,這種負債管理方法提高了資金的運用效率,也減緩了銀行體系由於儲備的突然減少帶來的震動性影響。但切不可把這種短期借入作為長期資金來源,因為一旦這些銀行管理上出現問題並被公眾知道時,它們就不可能在聯儲資金市場上再借到資金,結果面臨破產。

2.貸款頭寸負債管理。這種方法首先是通過不同利率來取得購入資金,以擴大銀行貸款;其次,通過增加銀行負債的平均期限,減少存款的可變性,從而降低銀行負債的不確定性。銀行發行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就是使用此種管理方法。貸款頭寸負債管理可以看出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計劃部分,這一部分是銀行有計劃的經營安排,即增加負債,擴大貸款,獲取利潤;二是靈活反應的部分,這是銀行經理人員用於抵銷外部干擾對資產負債所造成的不良影響而採用的平衡法碼。

商業銀行資產一負債管理理論和方法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產生於70年代中期。這種理論認為:單靠資產管理或單靠負債管理都難以形成商業銀行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據經濟金融情況的變化,通過資產結構和負債結構的共同調整,才能達到銀行經營管理的目標要求。資產負債管理的目標就是要在股東、金融管制等條件約束下,使銀行利差最大化(從而收益最大)、其波動幅度(風險)最小,即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穩定。為實現這一目標,銀行管理者採取兩種手段:一是根據預測利率的變化積極調整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即運用利率敏感性差額管理法;二是運用金融市場上轉移利率風險的工具,如期限管理法、金融期貨、期權、利率調換等保值工具,作為差額管理法的補充。

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是銀行經營方式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它對商業銀行、金融界和經濟運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商業銀行本身來講,①它增加了銀行抵禦外界經濟動盪的能力。資產負債管理運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技術手段,從資產負債的總體上協調資產與負債的矛盾,並圍繞解決這一矛盾關鍵因素――利率,建立了一整套的防禦體系,形成了一個「安全網」,使得銀行在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方面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應變力,從而增加了銀行對抗風險的能力。②資產負債管理有助於減輕銀行「借短放長」的矛盾。利率自由化引起籌資成本的提高,迫使商業銀行減少冒險性、放棄性進攻性的放款和投資策略,採取更為謹慎的態度對待放款和投資。對國民經濟而言,為顧客提供日益多樣化的金融工具、服務與融資方式,通過提高放款利率,以保持存貸款合理的利差,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緩和通貨膨脹的壓力。

資產負債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①資產負債管理促使競爭更加劇烈,銀行倒閉數量增加。②不利於貨幣監督機構對銀行的監控。金融放鬆管制、技術進步促成新金融工具的涌現,使得銀行業務日益多樣化、復雜化。尤其是表外業務的迅速發展,使得貨幣監督機構在風險測定方面面臨更多的困難。這一切都增大了貨幣監督機構的管理難度,提高了社會管理成本。③商業銀行存款利率自由化而引起的放款利率提高,使企業的投資成本提高,阻礙經濟的全面高漲。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1.資產負債利差管理法。它主要從理論上分析銀行的利差及影響利差的因素,從而為銀行實施資產負債管理、降低風險、提高收益創造條件。利差又稱凈利息收入,是銀行利息收入與利息支出的差額。利差有兩種表示方法:絕對數利差和相對數利差(即利差率)。絕對利差能幫助銀行估價凈利息收入能否抵銷其他開支,估計銀行的盈利狀況;利差率用於銀行估計利差的變化與發展趨勢,也用於銀行間經營的比較。利差是銀行利潤的主要來源,而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動性,則構成了銀行的風險,利差的大小及其變化決定了銀行的風險,利差的大小及其變化決定了銀行總的風險一收益狀況。利差受內、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和制約,內部因素包括銀行資產負債的結構、貸款的質量及償還期、吸收存款及借入款的成本和償還期,等等。外部因素指總的經濟情況,市場利率水平、區域和全國范圍內金融機構的競爭狀況,等等。西方銀行運用利差的「差異分析法」(即分別分析利率、資產負債總量及其組合對利差的影響程度的方法)分析利率、資產負債總量及其組合對銀行利差的影響。具體分析時,首先要假設其中兩個因素不變,改變第三個因素,然後觀察第三個因素對利差的影響,依此類推。除此之外,利率周期也對利差產生周期性的影響。銀行的得率管理就是要根據利率的周期性變化,不斷地調整資產風債結構,從而使利差最大化並保持相對穩定。

2.資產負債差額管理法。是指銀行管理者根據利率變化預測,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擴大或縮小利率敏感性差額,從而保證銀行收益的穩定或增長。銀行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所運用的工具主要是銀行在短期內在主動控制權的資產和負債,如聯儲資金、回購協議、大額定期存單、可變利率放款等。差額管理法誕生於70年代,是目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了廣泛的管理利率風險的方法之一。差額管理法分兩種:(1)保守型的,即努力使銀行的利率敏感性資產和利率敏感性負債的差額接近於零,從而把利率風險降至最低限,保持銀行收益的穩定。(2)主動型的,即銀行根據利率預測,在利率的周期性變化中積極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擴大或縮小利率敏感性差額,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主動型差額管理的結果不僅取決於利率變化的方向,同時也取決於未來利率的不確定程度。

差額管理法不同於其它的管理方法,它認為決定資產負債內在聯系的關鍵因素是利率,主張把管理的重點放在根據不同利率特點確定的差額上,並根據利率周期的變化,及時地調整各種利率類型的資產和負債的規模組合,從而使差額管理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應變力。從這個角度講,差額管理可謂是銀行經營管理領域內的一場變革。它的難點和缺陷在於:(1)在確定利率敏感性資產和負債的時間標准問題時,銀行選取多長時間作為規定利率敏感性的標准,這在銀行實際業務經營中十分重要,但也很難確定。(2)銀行能否預測利率變化的方向、大小及時間,值得不懷疑。(3)銀行能否靈活地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這受許多因素(如市場、制度因素等)的限制。①資源的限制,如小的區域性銀行,其資金來源有限,因而不具備靈活調節的條件。②差額管理與顧客心理的矛盾。因為銀行和顧客對利率預期的心理是完全相反的。③調節差額必須有足夠的時間,如果利率周期短,那麼銀行就無法改變差額。(4)銀行的利率風險與信用風險很難權衡,利率風險的降低可能招致更大的信用風險。(5)差額管理法忽略了利率變化對固定利率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一般認為,利率風險有兩方面:一是改變再投資利率,二是改變現有資產負債的價值(價格)。差額管理法只集中分析資金流量的變化,強調了再投資風險,而未注意到利率變化對銀行長期固定利率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忽略了利率變化對銀行凈值(股東產權)的影響,因而具有極大的片面性。(6)差額管理法使得銀行成本提高。

綜上所述,差額管理法雖非十全十美,但卻更接近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實際,它能夠抓住溝通資產與負債之間聯系的關鍵因素――利率,以部分帶動全體,根據,市場情況的變化,採取積極有效的經營措施,使差額管理法更富有靈活性、准備性和嚴密性。

3.資產負債期限管理法。這是近年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運用的降低利率風險的又一種方法,它期限差額管理和期限搭配法。「期限」是近年來金融市場上對債券保值時常用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價證券的壽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訂價日)的實際時間,是衡量利率風險的指標――即金融資產的現值對利率變化的敏感性反映。「期限」的概念可用於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中,因為銀行是信用中介機構,包含了一系列的現金流入和流出,構成了銀行的負債和資產。銀行的凈值為某資產現值與負債現值之差。由於期限能直接反映市場利率變化對銀行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程度,同時包括了價格風險和再投資風險,因此,許多專家主張在進行差額管理時,不應以資產負債的到期日作尺度,而應以資產而負債的期限作為標准,此時的差額即期限差額應等於資產的加權平均期限減去負債的加權平均。各處室就是根據預測利率的變化,不斷調整銀行的資產和負債的期限,以期達到理想目標。如當資產期限比負債期限長時,利率上升將導致銀行凈值下降,此時應縮短銀行資產的期限,擴大負債的期限。期限差額管理法的原理類似於利率敏感性差額法,只是兩者在具體計算上略有差異。期限差額管理法比利率敏感性差額法能夠提供更多的產品,滿足顧客的需要。然而,它也遇到利率敏感性差額管理的同樣難題。同時,期限差額隨市場利率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因而難以掌握。正因為如此,管理者往往只運用其中的一部分,即期限搭配法來消除一部分利率風險。

期限搭配法又稱風險免除法,是金融市場上消除利率風險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指持有這樣一組有價證券,使投資者在持有這組有價證券的時期內,在再投資率和證券價格變化的情況下,投資期滿時實際獲得的年收益率不低於設計時的預期收益率。即如果這組證券的期限等於持有期,則此組證券就消除了利率風險。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同樣可用期限搭配法部分地消除資產負債表中的風險。即令部分存款及資產的期限相等,則此部分資產負表消除了利率風險,從而可以固定住某一特定的資產負債的利差。比如,15年期固定利率抵押放款,若期限為4年,則銀行中發行4年期貼水大額定期存單(中間無利息支付)。這樣,這部分資產和負債就不受利率變化的影響,為銀行管理者進行其他決策創造了方便條件。

期限管理法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把投資負債管理的重點集中在更加廣泛的利率風險上,使銀行管理者同時注重利率風險的兩個方面:再投資風險和價格風險,並能准確估計利率變化對銀行資產負債價值及銀行凈值的影響程度。因此,它比利率敏感性差額管理法在管理利率方面更具有精確性。此外,期限管理法能使不同利率特點的各種金融工具進行比較,從而提供計算上的便利,降低成本。因此,以期限為基礎的期限差額管理法確定了資產負債管理的發展趨勢。

盡管期限管理法更具優越性,但它也明顯地存在許多缺欠,主要表現在:(1)需要銀行信息系統提供大量的有關現金流量的數據,預測銀行未來所有的現金流量。然而,現金流量信息對大多數銀行是有限的,期限差額管理法目前仍不是銀行的常規決策。(2)期限概念上的錯誤同樣不容忽視。因為期限的假設前提是:當利率變化時,收益曲線平等移動,在食用風險一定的條件下,不同期限的利率發生同種程度的變化。而研究表明,收益曲線的平行移動是罕見的。收益率及期限的變化,同樣影響資產的價格。但是,期限管理法的優越性隨著銀行信息系統的完善而不斷顯示出來,使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建立在更加科學、准確的基礎上。

此外,資產負債管理方法還包括期權交易法,金融期貨交易法和利率調換法等。

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把專業銀行建成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動性為經營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盈虧,自我約束的現代商業銀行,而資產負債管理則是國際商業銀行通用的一種經營管理機制,是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原則實行量化管理的科學而有效的重要,能真實地反映銀行業務活動的客觀規律。雖然國情不同,但在借鑒國際商業銀行成功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由中國人民銀行頒布實施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暫行監控指標》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已為我國商業銀行在經營管理方面的改革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捌』 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理論可分為哪幾個階段,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不同歷史時期,由於經營條件的變化,現代商業銀行的經營理論,經歷了資產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資產負債管理理論這三個階段的演進過程。而每個階段又有不同方面的內容。具體如下:

1.資產管理理論(三個方面)

  • 商業性貸款理論:商業性貸款理論又稱」真實票據理論「,從銀行資金來源主要是吸收進來的存款這一客觀事實出發,考慮到保持資產的流動性的要求,主張商業銀行只應發放短期的,與商品周轉相聯系或與生產物資儲備相適應的自償性貸款,即隨物資周轉發放貸款,待銷售過程完成後,貸款會從收入中得到償還。這種貸款是以商業行為為基礎,有真正的商業票據為憑證。商業性貸款即符合銀行資產流動性要求,又適當地考慮到了盈利性。而且,由於貸款是隨貿易活動伸縮的,不會引起貨幣和信用膨脹。


  • 轉移理論這種理論認為,銀行能否保持其資產的流動性,關鍵在於資產的變現能力。只要掌握了一定量的,信譽好,期限短,且易於出售的證券,並在需要資金時,能夠迅速地、不受損失地出售或轉讓出去,銀行就能維持其經營的流動性。


  • 預期收入理論預期收入理論是一種關於銀行資產投向選擇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應著眼於貸款的按期償還或資產的順利變現,而且商業銀行貸款或可轉讓的資產,其償還或變現能力都以未來的收入為基礎。只要未來收入有保證,即使是長期放款,仍可保持流動性。反之,如果沒有未來收入作保證,即使是短期放款,也存在發生壞帳,到期收不回來的可能。因此,銀行應根據借款人的預期收入來安排貸款的期限、方式,或根據可轉換資產的變現能力來選擇購買相應的資產。

2.負債管理理論(三個方面)

  • 存款理論存款理論認為,存款是銀行最重要的資金來源,是銀行資產經營活動的基礎;存款是被動的,從屬的,受存款人的意志左右;為了實現銀行經營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資金運用必須限制在存款的穩定的沉澱額度之內。存款理論強調按客戶的意願組織存款,遵循安全性原則管理存款,根據存款的總量和結構來安排貸款,參考貸款收益來支付存款利息,不主張盲目發展存貸業務,不贊成盲目冒險的獲利經營。


  • 購買理論購買理論對存款理論作了很大的否定,認為銀行對負債並非消極被動,無能為力,而完全可以主動出擊;銀行購買外界資金的目的是保持流動性,銀行在負債方面有廣泛的購買對象,如:一般公眾;同業金融機構,中央銀行,財政機構等等。還有眾多的購買手段可以運用,最主要的手段是直接或間接提高資金價格,如高利息、隱蔽補貼、免費服務等高於一般利息的價格。一般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存在著實際的低利率或負利率,或實物資產投資不景氣。而此時金融資產投資較為繁榮時,購買行為較為可行。


  • 銷售理論銷售理論認為銀行是金融產品的製造企業,銀行負債管理的中心任務就是適合客戶的需要,營銷這些金融產品,以擴大銀行資金來源和收益水平。為此,銀行應做到:客戶至上,竭誠為客戶提供金融服務;善於利用服務手段達到吸收資金的目的,這就是要做到圍繞著客戶的需要來設計服務,通過改進銷售方式來完善服務。最為重要的是,銷售觀念要貫穿負債和資產兩個方面,將資產與負債聯系起來進行營銷活動的籌劃。

3.資產負債理論(四個原則)

資產負債管理理論是以資產負債表各科目之間的「對稱原則」為基礎,來緩解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間的矛盾,達到三性的協調平衡。所謂對稱原則,主要是指資產與負債科目之間期限和利率要對稱,以期限對稱和利率對稱的要求來不斷調整其資產結構和負債結構,以實現經營上風險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其基本原則主要有:

(1)規模對稱原則。這是指資產規模與負債規模相互對稱,這里的對稱不是一種簡單的對等,而是建立在合理經濟增長基礎上的動態平衡。

(2)結構對稱原則,又稱償還期對稱原則。銀行資金的分配應該依據資金來源的流通速度來決定,即銀行資產和負債的償還期應該保持一定程度的對稱關系,其相應的計算方法是平均流動率法,也就是說,用資產的平均到期日和負債的平均到期日相比,得出平均流動率。如果平均流動率大於1,則說明資產運用過度,相反,如果平均流動率小於1,則說明資產運用不足。

(3)目標互補原則。這一原則認為三性的均衡不是絕對的,可以相互補充。比如說,在一定的經濟條件和經營環境中,流動性和安全性的降低,可通過盈利性的提高來補償。所以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固守某一目標,單純根據某一個目標來決定資產分配。而應該將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綜合起來考慮以全面保證銀行目標的實現,達到總效用的最大化。

(4)資產分散化原則。銀行資產運用要注意在種類和客戶兩個方面適當分散,避免風險,減少壞帳損失。

『玖』 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是其資產業務的最重要的構成部分,按照貸款的保障條件可分

摘要 尊敬的客戶您好![開心]我是小錦金融顧問,擁有1年的金融從業經驗。由於答主是手工打字,需要邊理解您的問題邊打字解答,回復可能會稍微慢一點,所以辛苦您耐心等待一下哦。 [大紅花][大紅花][大紅花][大紅花][大紅花][大紅花][大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