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企業貸款接續值得借鑒的國際經驗
擴展閱讀
貸款30萬年利率8是多少 2024-10-13 17:05:10
去年的貸款利率 2024-10-13 15:14:20

企業貸款接續值得借鑒的國際經驗

發布時間: 2022-04-03 17:52:23

Ⅰ 中國企業應該如何應用國際信貸

應該應用國際信貸來開展一些環保工程,生態環境整治工程。

Ⅱ 在"收入倍增"的問題上,國外有沒有可借鑒的經驗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也曾制定「國民所得倍增計劃」,提出到1970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NP)翻倍的目標。從此,日本進入黃金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階段。

該計劃不但提前完成,使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也對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帶來了深刻而巨大的影響。其中很多經驗,值得借鑒。

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到日本各地采訪,無論是北海道還是九州,城市農村的面貌看不到明顯差距,偏僻的山村也會有公路以及上下水設施,農田中到處可以看到整齊的混凝土灌溉水渠,完備的基礎設施打破了都市與鄉村的界線,農民成為「住在農村的市民」。

當地日本人往往認為自己屬於「中間層」,心態平和,可以說,這些都是「國民所得倍增計劃」的遺產。

周密計劃落實「所得倍增」

在日本「倍增計劃」誕生的前夜,日本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正在經歷戰敗以來最激烈的轉型。

當時,岸信介內閣因強行通過新日美安保條約,日本各界反安保運動如火如荼,岸信介內閣風雨飄搖,於1960年7月黯然下台。時任通商產業大臣的池田勇人在隨後舉行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勝出,接替岸信介成為日本第59任總理大臣。

為轉移對政府的嚴厲批評,收攏人心,池田勇人內閣於1960年12月27日通過一項長期經濟計劃「國民所得倍增計劃」,起草方案的是經濟學家下村治。

該計劃提出,從1961年開始的10年時間,國民生產總值要倍增到26萬億日元(按照1958年價格)(100日元約合6.81元人民幣)。

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的首要目的,是通過擴大就業解決失業問題,將增加出口獲得外匯作為主要手段,使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一倍,大幅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另一個目的,則是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修正地區和產業間的收入差距,實現農業現代化、中小企業現代化並開發經濟落後地區,實現國民經濟和國民生活的均衡發展。

為了實現國民所得倍增,日本政府進行了周密計劃。為了確保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1961年6月制定作為新農業基礎的《農業基本法》,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投資完善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積極確保所需要的投融資資金,並振興沿岸漁業。

與此同時,日本政府還致力於實現中小企業的現代化。提高中小企業的生產率,修正企業間的差距,強力推進各種措施,特別確保實現中小企業現代化的資金。

為促進後進地區的開發,對於顯著落後的地區(南九州、西九州、山陰、四國南部等地區),日本政府迅速制定國土綜合開發計劃,促進資源開發。

此外,在稅制、金融、公共投資補貼率等方面,採取特別措施,並研究採取立法手段,促進實現適合該地區情況的工業分散,從而提高當地居民的福利,擺脫落後狀態。

實現全民中產

國民所得倍增計劃作為經濟政策取得了戲劇性成果。實質上,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倍增只用了約6年時間,國民人均收入則用了7年時間(1967年)就實現了倍增,經濟增長率顯示出驚人的紀錄。通過所得倍增計劃,日本培育出了中產階級。

1964年東京奧運會召開前,大規模工程進一步加速。在實施所得倍增計劃期間,還建設了一直到現在仍在支持日本經濟的基礎設施,比如黑部水庫、愛知用水路、名神(名古屋至神戶)和東名(東京至名古屋)高速公路、東海道新干線等。這些公共工程中的道路、港灣等,是日本向世界出口纖維和家電的基礎。

而川崎制鐵公司的千葉制鐵所、三菱造船的長崎造船所等支撐了上世紀60年代的高速增長,是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根基,使日本在戰後的廢墟中僅僅用23年時間就成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隨著工作的增加,國民工資不斷上漲,稱為「三大神器」的電視機、洗衣機、空調以及汽車等高級用品特別暢銷,基本實現了「一億總中流」(即全民中產)。

生於1953年的小原茂幸,生長在長野縣群山環抱的駒根市農村,目前他是當地一家駕校總務部長。回憶起當年的「所得倍增計劃」,他對於那時「家裡越來越富裕」有著深刻的印象。小學時,家裡還只有一輛自行車。

進入60年代,他父親開始在當地的小公司工作,家裡先是買了一輛摩托車,後來又買了一輛本田的輕型汽車,後來還相繼添置了冰箱、電視和洗衣機,到70年代初還買了本田的運動型車。

由於長野縣位於內陸,以前當地很難吃到新鮮的海魚,只能吃咸魚和魚干,但是進入60年代,隨著交通的發達和保鮮手段的出現,他家也吃到了鮮海魚。

除了經濟政策外,各種福利制度也在當時得以建立。1961年,日本實現了「全民皆保險」,所有國民都加入了國民健康保險制度,1961年4月開始實施《國民年金法》,養老金也得到保障。

這主要得益於當時政府制定的收入分配機制(稅制),讓高收入者繳納高額所得稅,建立了金錢「從有錢人到貧民」的流動系統,從而充實了社會福利制度。

重點是農業和中小企業

華僑創辦的中國通訊社營業部長姜德春指出,「所得倍增計劃」的主要途徑是靠出口貿易收入提高國民收入,重點則是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中小企業,以此提高就業率。當時日本的目標是實現全民就業,實際結果也是如此。

當時日本經濟的增長速度超出了政府的預期,各行業充滿活力,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同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也較充裕,得以對農業(主要是對農民)實施高額補貼,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維系日本農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手段。

另外,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為日本創造了70%的工作崗位,是日本製造業,乃至日本經濟的一大特色。日本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給予銀行貸款及稅費優惠,很少人為進行行政上的干擾和限制。
不僅如此,日本政府還通過強有力的產業保護,從過度的自由競爭中保護小規模工商業和自營業者,例如統一制定米價,零售店、香煙店和酒店的許可證制度和距離限制(一定范圍內不允許開設其他同類店)。為了推動地方發展,規定將在大城市徵收的稅金轉交給地方。

此外,日本還採取強有力的勞動力保護體系,如維持到退休的終身就業以及基於「年功序列」工資體制的「正式職員」等。

日中創職協會久永事務所代表澤田篤志認為,日本採取了一種違背資本主義經濟自由競爭的政策,這些措施縮小了日本社會地區和產業間的差距。「最重要的是,讓國民擁有了『1年後、10年後會更加富裕的希望』。」澤田篤志說。

經濟良性循環

澤田篤志總結指出,所得倍增計劃取得成功,有諸多因素。首當其沖,是當時日元匯率極低,1美元固定兌換360日元,日元低匯率促使日本大量出口,通過利潤提高了工人的工資,而日本採用了終身僱用制這樣的政策,從而相對遏制了工資的上升率,而以退休後的退休金來補償,這種企業的工資體系遏制了成本。

同時,社會投資非常活躍,日本政府還採取產業優先的政策,使得企業能夠利用獲取的利潤進一步擴大公司規模。

日本人的勤勞也功不可沒。當時大批青年從農村到城市打工,在低廉的工資下長時間勞動。當時,約36至40平方米的稱為「2DK」的小兩居公寓大量建設,作為這些打工的年輕人的住宅,沒有出現上世紀90年代那樣因為投機土地而導致不動產價格大幅上升的情況。

日本人還喜歡儲蓄,銀行內有豐富的資金,通過銀行的間接金融,使公司獲得的資金。加上當時石油價格低廉,能夠大量利用廉價石油發展重化學工業。這樣,就形成了「投資產生投資」的景氣循環。

不同於現在一些公共工程常被批評為毫無意義的浪費,在當時的日本,由於缺少資金,基礎設施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進行建設,各個項目的生產率受到嚴格審查,不允許浪費,並根據實際需要確定優先順序。

在所得倍增計劃時代,當時日本的實際經濟增長率高達8%至11%,但是消費者物價在整個60年代年平均增長5.8%,相對很低。經濟增長超過了通脹,國民切實感覺到生活變富裕了。

Ⅲ 信貸緊縮的中小企業貸款

面對日漸突出的貸款難,更要注重自他積累,自他完善,量力而行,實現滾動式發展,不要盲目求大求全,要重點保障、重點突擊。在這方面,有不少成功的範例。某市一家電化廠是一個規模不太大的中小企業,多年來負債率一直很低,企業的經營效益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這個廠的領導深有感觸地說:「他們廠的發展,不靠舉債經營,靠的是自他積累,每年從利潤中拿出一定的發展基金,用於企業的科技投入和技術創新,使企業輕裝上陣,沒有包袱,經營成本低,產品競爭力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了穩步發展的活力,這是他們企業長期興盛不衰的重要秘訣。」
中國各地從形式上都成立了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有的城市就幾十家擔保公司。據調查,這些公司大多是掛羊頭賣狗肉,名為擔保公司,實為放貸公司,多數公司根本沒有擔保能力。要解決這個問題,從國際經驗來看,中國可利用應收賬款來推動中小企業改善融資環境。深發展產品開發部總經理金曉龍認為,應收賬款一般佔中小企業50%-60%的資產規模,應收賬款能夠盤活,能夠給中小企業融資難的解決提供很好的途徑。有些商業銀行已經在上海採取了這種方式試行,收到了積極效果。專家認為這種做法可以在全國大力推廣。 在山東魯西南鄉鎮調研,發現魯西南雨城鎮的12家民營企業自發組成的「民營企業促進會」,在解決多年困擾民營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上發揮出了積極有效的作用,值得借鑒。入會的每個企業根據自己的資金實力和發展需求,出資20萬元、50萬元、100萬元不等,作為發展基金;選擇一家願意合作的商業銀行為依託,開立集中發展基金賬戶。根據促進會章程,全體會員按照出資數額,可以向協議銀行申請最高至企業出資三倍的銀行貸款。貸款實行會員信用聯保,如果企業出現還貸危機,貸款銀行可在發展基金賬戶中直接扣除貸款本息;如果貸款風險高於發展基金,還可以追訴企業會員的聯保責任;聯保會員無力還貸,還可以追訴貸款企業的抵押物品。通過建立這三道防線,有效地防止了貸款風險。該促進會成立幾年來,累計融資數億元,無一筆風險貸款,得到政府的肯定和銀行的歡迎,會員企業普遍受益。可以說,促進會既促進了民營企業的成長進步,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2008年中國准備在深圳設立中小企業創業版,具備這一條件的中小企業不少,只是由於以前規模和條件的限制,中小企業無緣上市直接融資。這一狀況在新的一年裡將會得到改變,據最新信息披露,上半年就會在深圳設立中小企業創業版,具備條件的企業可以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准備開展上市融資。在日前舉行的「中小企業投融資論壇」上,一些專家也提出了建議:從長期看,要採取綜合措施來解決中小企業的投融資問題,首先要發展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券市場;其次要發展地方的金融機構。產生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的原因在於,一方面中國資本市場還不發達,特別是債券市場不發達,大企業的信貸需求旺盛,擠佔了中小企業的份額。 企業資金問題說到底是市場問題。如果企業產品有一個好的市場,沒有資金可以創造資金,贏得資金;相反,即使有充足的資金,產品市場不好,也會逐漸消耗殆盡。企業開拓市場往往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企業每推出一項新產品,都需要廣泛深入的市場調查,具有前瞻的科學性和高度的預見性,把握住產品的生死周期,開發出適應市場要求的新產品。再說,銀行貸款投向的轉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中小企業只要信譽好,還款有保障,也會得到銀行的大力支持。況且中小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銀行匯票、銀行承兌匯票、商業匯票等打好時間差、擦邊球,搞活短期融資,以解決企業周轉和急需資金時的矛盾。還有一些企業可以採取諸如吸收外資入股、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出售部分國有、集體資產等都能獲得一定的融資。總之,中小企業面對貨幣緊縮的經濟形勢,只要積極靈活,採取一企一策,多管齊下,就能解決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走出中小企業自己的生存、發展、壯大之路。

Ⅳ 有朋友介紹讓我做企業貸,我去做了,給我包裝,給我弄了一個公司,我去了工商局,國稅局,會不會騙人

企業貸必須納稅,必須開票,滿兩年,你名下剛注冊的公司不管他通過黃牛幫你注冊提前到多久,也不可能是有納稅1記錄,做不了這個企業貸,這是騙你的!正規的中介機構會告訴你的,你那朋友就是坑你

Ⅳ 會展企業發展的國際經驗有哪些值得我國借鑒

18世紀60年代起,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行了工業革命.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它們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 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兩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2.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3.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地主階級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4.中國近代化起步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Ⅵ 外資企業貸款存在的風險和突出問題

國有銀行這幾年可以說是坐在了火爐上了,推行分配機制改革,實行競爭上崗,分配朝向中高層傾斜,由於用人不當,有才能的能幹活的人不服氣,於是大量的人員只好宣布內退,那些工齡不夠的只好忍受低工資了,

由於打擊了基層和一線員工,於是大家只好打起了皮球戰,工作能推則推,態度能壞則壞,氣沒地方出全都發瀉在工作上,新招的大學生一看不妙,工資少很多,老傢伙懂也裝不懂不肯授經,讓沒有經驗的新人心裡窩著活,乾脆拍屁股走人,這下人手緊張了。

領導整天拉著個臉把上面受的氣全部都發到下面來,一開會就是威嚇員工,說什麼不聽話就讓你下崗,不聘你讓你拿生活費,還搞出什麼遲到一分鍾扣50元錢,而行務財務確從不公開講仔細,由於分配過於懸殊,大家覺得完不成任務受損失是領導多,所以也心安理得不想完成任務,這等於降了工資,因為只發40%工資,其他到年底與任務掛鉤,現在在崗得比不在崗的多拿的不多,於是領導又打起讓內推的人回來上班,而內退的人振振有詞:是你們趕我們走的,堅決不回來上班,你們養著我們吧!

就此,可以看出銀行的改革不怎麼成功,所以仍然要頻頻出事,中層領導不好當,什麼都朝領導那裡退,領導也氣不順,不要小看利益被剝奪的結果,不要以為給中層高工資就能留住人,不一定的,關鍵是沒有用到眾人都服的人或工資分配設計不合理,現在的國有銀行員工整天都在給自己計件,發現完不成乾脆就扯蛋還舒服點,對客戶是能不好就不好,都巴不得快點倒閉走人了事!

發表於 @ 2005年07月26日 1:44 AM | 評論 (2)

2005年07月11日中行改革江蘇樣本調查:人事、機構之變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50707/dd/200507060047.asp

與省行相比,無錫分行有一項特別做法,即對中層以下80%的崗位實行雙向選擇,20%的崗位實行競聘。郭錫鈞解釋道:「主要是考慮到必須保持人員和業務的相對穩定性,畢竟銀行不同部門業務的替代性比較差。」在業務流程改革方面,無錫分行撤銷了財會部、資金計劃部、保衛部等部門,新建了計劃財務部、運營部等新部門。

看上面的做法,呵呵。

發表於 @ 2005年07月11日 12:23 AM | 評論 (0)

2005年05月24日通貨膨脹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人民幣升值是當今最大的經濟謊言

中新網4月24日電 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的經濟藍皮書春季號預測,2005年GDP增長速度將低於上年,為8.9%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將達84400億元,佔GDP份額的持續明顯上升勢頭應引起高度重視;消費仍將保持穩定的增長;各種價格水平仍然呈上升趨勢,通貨膨脹壓力不容忽視。

通貨膨脹,本身就是以幣值的不斷下跌為徵兆,此時要求幣值「升值」,就如對一個茶飯不思、行將入木的病人,要求他多吃多喝「病」就會好起來一樣,只能出現在天方夜譚的故事裡。人家知道我們升不起來而要求我們升值,其目的是要我們承認人民幣的貶值,從而調整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

中國的經濟增長是政府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是非正常發展的結果,是一種畸形的發展,因此經濟狀態並不穩定,這就是中國為什麼不敢升值的內因!

個人認為,人民幣已經在貶值,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大家只要看到這幾年國家對幾家銀行的注入就知道問題的嚴重性。

發表於 @ 2005年05月24日 12:18 AM | 評論 (0)

2005年05月20日對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的幾點認識(轉貼)

裘真康(估計是化名,求真正的小康?)

國有銀行改革的成敗,關繫到中國金融業的安全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對此全國人民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期望,國務院給予了有力的支持,經過兩年的努力,兩家試點銀行的主要指標已接近國際發達銀行的水平,具備了上市的基本條件,這是令人欣慰的。但上市的根本目的在於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促進轉換經營機制,強練內功適應外部競爭的需要,恰恰在這一核心問題上,作為國有銀行的從業人員還沒有體會到更多的變化,經營思路和運作方式基本依舊,內容嚴重滯後於形式,所謂輸不起的「脫胎換骨」的改革還沒有觸及到皮肉。長期以來制約銀行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關於不良資產問題

為確保兩家國有銀行上市成功,2004年初國家不惜動用巨額外匯儲備向中建、兩行注資,加之兩行用稅前利潤、自有資金的沖銷,兩行不良資產率2004年9月底分別下降為3.08%和5.46%,全國人民為之振奮,人們在驚喜之餘,新年剛過,媒體又報道了兩家銀行不良資產率反彈的消息,局外人都大惑不解,表示了深切的擔心和憂慮,局內人倒不覺得奇怪,因為他們知道數字本身就存在極大的不穩定性。目前,在上市的關鍵時期,從央行到銀監局,從國有商業銀行總行到支行,層層要求不能出現大量的不良資產,三步一崗,五步一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壓縮不良資產的工作力度前所未有,但事與願違,不良資產仍源源不斷,噴薄欲出。本人認為,慣用的行政命令的手段壓縮不良資產只能是權宜之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學習大禹治水的策略,宜「疏」不宜「堵」,靠堵最終將泛濫成災,應該從基礎工作抓起,深刻反思機制方面的原因,很簡單的道理,舊社會的私人錢庄和銀行,老闆即沒有受過現代人的教育,也沒有文憑,甚至目不識丁,僅憑感覺和印象,所經營的銀行都很少出現過不良資產,股本由小到大,發展成為一個區域內很有影響的銀行,難道現代的銀行人還不如他們?關於不良資產形成的原因,目前官方通行的說法是客觀原因是主要的,銀行自身經營方面的原因是次要的,僅佔五分之一左右。如果這種估計成立的話,2003年前後銀行所處的社會環境、信用環境沒有明顯的變化,為何此前此後來了個大起大落?如果說不良資產的下降是國有銀行努力的結果,那麼2003年以前銀行也沒有放鬆這方面的工作。本人認為對不良資產的分析應該區別兩個不同時期,2000年以前的部分是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一切呆、壞帳在銀行的集中體現。期間經歷了幾次大規模的經濟過熱,經歷了幾次清理「三角債」的活動,都直接或間接地形成了銀行大量的不良資產,如果說這一部分主要是大環境造成的,銀行自身的責任是次要的是誰都能理解的。2000年以後就不同了,此時國有銀行的商業化改革已經進行了10年的時間,整個社會的金融意識得到普遍的加強和提高,特別是各級政府強逼銀行貸款的現象已從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銀行經營所處的社會環境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說在過去客觀原因是造成不良貸款的主要原因的話,那麼今天的銀行就不應該再有大量的不良資產出現,但事實並非如此,從以下數字就能說明問題:2000年初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向不良資產公司剝離14000億不良資產,之後官方公布的四大銀行平均的不良資產率為6%,這個水平與國際上比較也在好銀行之列,剩餘的不良資產大約在5000億左右,事過僅僅三年的時間截至2002年底,不包括四家銀行用稅前利潤核銷的部分,不良資產總數達20880億,不良率達26.92%,這與2000年以前的部分基本相等。我們在總結了幾十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採取了一系列補救措施的前提下,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幾十年的不良化過程,的確發人深思。如果單純從銀行自身經營方面找原因,可以歸納以下幾方面:

1、首次剝離不良資產,產生了嚴重的道德風險,為後來不良資產的涌現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備。大量不良資產的剝離,作為基層行來講擺脫了沉重的歷史包袱,經營狀況迅速好轉,各項經營指標一夜之間翻了好幾番,按照現行銀行內部的考核機制,單位可以得到更多的績效工資,幹部可以得到提拔重用,名利雙收,更受鼓舞的是不良資產形成過程中的一些工作責任、案件線索也隨著剝離而一筆勾銷,不論是單位或個人都一身輕裝地投入了新的戰斗。這種機制從客觀上講,哪個行的不良資產多,剝離的就多,哪個行的幹部和職工所得的實惠就越大,這對不良貸款多的單位和幹部無疑是一種莫大的獎勵和鼓舞。相反也有一些基層支行或分行的領導幹部,平時的工作作風就謹慎有餘,不良資產本來就不是很多,加之對剝離的政策理解的不深,總以為銀行的資產來之不易,這樣一剝了之實在可惜,因此對一些有盤活希望的,能促進轉化的,盡量採取保全的辦法,沒有及時剝離,應該說這是一種比較負責的態度,但恰恰是這種人,由於沒有用足用活當時的剝離政策,歷史包袱沒有甩掉,經營狀況改善的就比較緩慢,單位得不到績效工資,幹部得不到提拔重用。所謂獎勤罰懶的考核機制在資產剝離問題上來了一個根本的顛倒。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冷酷的現實使所有的銀行人變得更聰明了,他們充分而又深刻地認識到:不良資產的剝離不僅是改善經營壯況的捷徑,更是改善個人仕途命運的法寶,因此鼓足干勁期待第二次剝離,盡管當時說這是最後免費的「午餐」,但誰都不相信是最後一次,而是伸長脖子,餓著肚子等待免費的「晚餐」。功夫不負有心人,2000--2002年央行相對放鬆了對不良資產的監控,各基層行瞄準良機,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良資產象火山爆發一樣迅速上升到26.92%,其中的可靠性是值得懷疑的。2004年以來銀監局和央行加大了對不良資產的監控力度,不良資產又神不知鬼不覺的銷聲匿跡,不僅沒有增長,反而大幅度下降,來去匆匆,來的不明不白,去的無緣無故,局外人對此大惑不解是可以理解的。

2、銀行內部的考核機制不自覺的助長了不良貸款的產生。
國有銀行經營目標的內部考核95年以前主要是速度和規模,即存款的多少。95年之後開始考核效益,目前主要是考核存款、效益和風險三大指標,而且都是以一個自然年度為一個考核期間。作為基層行在一個工作年度內要完成上述三項指標,最便捷、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增加貸款的投放,放一筆貸款即派生了存款,吸引了客戶;又增加了效益;同時還沖減了不良貸款率;真可謂一石三鳥之效,雖然貸款也有風險,但它的風險是滯後的,在考核期無法體現,只要源源不斷的增加貸款的投放,不僅完成了任務,維持了既定的發展速度,也掩蓋了風險,稀釋了不良貸款。既然貸款投放是完成任務的主要手段,不知為什麼層層的考核從來沒有把投放量作為基層行任務完成的備抵項目,因此客觀上刺激了基層行的貸款需求,由於貸款總量受指標控制,就變著法兒增加銀行承兌,使大量的承兌匯票變成了項目投資;固定資產貸款審批許可權上收,就給企業變成流動資金貸款,使大量的流貸進一步固化,增加了新的風險;公司類貸款手續繁瑣,就增加個人貸款,由於上級行沒有出台對個人貸款的管理辦法,就自定辦法報上級行認可,把對個人貸款的期限定為最長20年,如果有風險是20年之後的事情,貸款由此所產生的收益卻使當代人受用不盡。在這種短期行為的機制約束下,在貸款慾望極度沖動的環境條件下要確保貸款的質量難乎亦難。
3、銀行內部的風險控制機制,對不良貸款的約束軟弱無力。
2000年以來,銀行為防止貸款風險,採取了一系列防範措施。首先是加強了信貸管理的工作機構,從原來的一個信貸管理部一拆為三,形成了信貸經營部、信貸審批部和風險管理部,還有一個凌駕於三部之上的信貸管理委員會;其次明確了三部一委的工作分工,設置了幾道防火牆,經營部不能參加貸款的審批,審批部不能與企業見面,風險部負責動態的、隨時的監控,當時稱之為有乾的、有看的、有說了算的;三是層層授權,總行和兩級分行還有支行四級核算單位,四套信貸管理班子,分別都有內容不同、數額不等的審批許可權,誰也不能越雷池一步,真可謂銅牆鐵壁,萬無一失。但事過三年,無情的現實又是那麼得令人失望和沮喪,究竟為什麼?銀行的規章制度從其本身來推敲是無懈可擊的,但真正落到處的並不多,這是最大的悲哀,因為中國是一個人治的社會,只要人的思想出了軌,就沒有不能逾越的政策障礙,銀行貸款的投放更是如此,作為基層行的領導要想通過某筆貸款,從貸前調查論證開始就有直接或間接的授意,唯命是從的經辦人員心領神會,不識時務,冒個人仕途命運於不顧的人畢竟是鳳毛麟角,開會集體研究貸款之前就有定論,上會通過基本上是走過場。退一步說,即使領導人事先沒有授意,會上的一個提示性發言就足以令人望而生畏,甚至一個眼神都能改變會議的研究結果。什麼貸前調查、評估論證、集體研究、共同決策、相互制約、共擔責任,在銀行目前的體制下顯得軟弱無力。因此說2000年之後銀行內部為強化貸款的管理增設了那麼多部門,增加了幾倍的人員,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實際效果與過去比較毫無二致,上級行良好的初衷沒有落實,真正的貸款決策權依然掌握在幾個人手中,同樣一筆貸款,同樣一個企業,要貸能說出若干原因,要不想貸,理由也能拉出一火車來,隨意性更大,更無所顧忌,2000年以前貸款決策失誤,責任非常明確:就是一個信貸部,一個行長,現在不同了,因為貸款是集體研究、共同決策的,若幹部門和若幹人員都有責任,最終的結果是,只要貸款程序符合規定,大家都沒有責任。特別是由基層推薦報上級行或更上一級審批的項目,作為審批行遠隔項目所在地,也只能從產業政策和項目布局等大的方面把關守口,通過一個項目,上上下下皆大歡喜,否決一個項目,卻受到下級行或企業的背後指責,又是不了解下情,又是不支持基層行的業務發展,罪名一大堆。基層在指責審批行的同時,痴志不變,再次將被否決的項目上報,理由更加充分,上級面對執著的熱情,一般的項目反復幾次均能通過。因此層層審批的運行機制對保證資產質量的實際效果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卻不自覺地為基層承擔了不良資產的審批責任,使基層更加有恃無恐。

綜上所述,銀行內部的用人機制、績效評價機制、貸款決策機制是導致不良資產的重要原因,在這一方面如果沒有大手術,用一位經濟學家的話說,用現在的眼光看五年以前和五年之後看現在,不會有兩樣的結果。

二、關於股權的分置問題

股權變革是銀行改制的核心,只有把股權變革為真正意義上的個人資本,才能把股權人與公司的利益有效的聯系起來,目前銀行現存的種種弊端就可能迎刃而解,這是銀行再造的希望所在,也是大家的共識。2004年兩家試點的國有獨資銀行分別成立了由國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的董事會,監事會,國有銀行的股權發生了變化,為銀行的上市打下了基礎,但是這種變化僅僅是形式上的,長江電力、國家電網、寶鋼集團,建銀投資所持建設銀行的股份沒有一分錢的個人資本,無不帶有國有的性質,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化。董事長作為一家之主,是企業的化身,都能置黨紀國法於不顧,敢冒個人政治生命的風險,做有損本企業利益和聲譽的事情,何況其他的員工能做到以行為家嗎?這在古今中外真正意義上的股份有限公司之中是不敢想像的,這從一個側面反射了這種股份制改造的實際效果。這種參股形式在前幾年的上市企業中屢見不鮮,效果都非常一般。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交通銀行的歷史,1908年交通銀行成立時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解放後香港的交通銀行在眾多的金融企業當中也立有一席之地,1987年國家恢復交通銀行時,其股本的構成就是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企業法人共同發起的,和目前建行、中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構成基本一樣,沒有任何的不同之處。結果如何呢?慘淡經營了不足20年的時間,不僅祖宗的機制沒有繼承,外資銀行的經營方式沒有學到手,國有銀行的沉痾積弊倒體現於一身,反而更加國有銀行化了。這是應該借鑒的教訓。當然,目前國有銀行的股本變革只是初步的,真正目的在於通過上市實現股權的轉讓,最終實現個人資本化,在目前中國國情的條件下,不可能一步到位,這是國人都能理解的,因此試點銀行從准備上市之初就積極的在海外尋找戰略夥伴,一天也沒有放鬆這方面的工作,但至今未果。作為中國的市場,對海外的財團或金融機構而言有巨大的誘惑力,為什麼不敢輕舉妄動,一直持觀望的態度,這表明對我們目前銀行的股份制改造的極大不信任。這也難怪,任何一種投資行為都是為了取得更大的收益,形式有兩種,一是取得某種控制權,二是通過參股分得紅利,在目前的條件下,這兩種願望都很難實現,因為國家對國有銀行的控股地位不能動搖,上市僅僅是轉讓很少比例的股權,即使在董事會取得一席之地,其發言權也是微不足道;想分紅利嗎?一是從中國的上市企業看,按時分紅的不多,二是有紅如何分配也不是一兩個董事決定的,面對股權投資隨時都有被巨額不良資產所吞噬的危險,投資人止步不前,靜觀待變是就不難理解。因此,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的設計師們思想還應該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路子再多一點。股權轉讓的比例應該進一步提高,甚至放棄對國有銀行的控股地位也不可怕,只要勇敢地邁出這一步,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可能縮短了十萬八千里,縱觀改革開放近30年的歷史,外國人從中國大地上得到利益的同時,中國人得到了更大的利益,入世之初,不少人擔心我們的民族工業會受到災難性的打擊而一蹶不振,用現在的眼光看是沒有必要的。金融業關繫到國計民生,金融開放是整個經濟開發的高級形式,不論是外國獨資,控股和參股企業,在中國的大地上均受國際慣例和政府金融當局的監管,倘不至於危及到內資企業的生存,更不至於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回顧十幾年來國有企業的改制過程,當企業還能夠維護正常經營,或者說還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前景的時候,作為企業的主管部門,乃至當地政府都不同意企業改制,不同意變更企業的所有制關系,相反,當一個企業連年虧損,職工工資不能及時兌現,債台高築,傷痕累累的時候,就督促盡快改制以卸包袱,了了草草處置了事,就象一個人一樣,與其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把他隨意處理掉,倒還不如在他健康的時候給他找個婆家。

三、關於隊伍建設和薪酬待遇問題。

國有銀行有一支龐大的幹部職工隊伍,中、建兩行目前的總人數大約有50萬之眾,實際上可能還要多一些,因為臨時用工本來就是一個說不清的數字,這與國際發達銀行比較的確是可怕的。美國花旗銀行全球計算只有48000人,是建設銀行的六分之一,所經辦的資產總量卻是建設銀行的8倍之多,人均資產佔有總量是建行的幾十倍。因此減人增效與國際接軌成為銀行股份制改造的首要任務。本人認為國有銀行部門林立、人浮於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僅黨、政、工、團、紀檢、監察、宣傳、後勤這些部門的人員可能和外資銀行的總人數就差不多,借股份制改造之機在隊伍建設方面來一個『消腫瘦身』是應該的,但是不能做簡單的數字對比,外資銀行具有適應其生存的經濟環境和條件,有著雄厚的管理手段和基礎,即使在國有銀行的分支機構之間也能找出工作效率相差幾十倍的事例,經濟比較發達的上海、廣州和欠發達的西部地區人均佔有的金融總量也可能相差幾十倍,但不能說西部的銀行從業人員工作效率低,任務沒有飽和,需要按先進地區的標准減人瘦身。國有銀行的人員精簡,是最難也是最令人頭疼的,是一項耐心細致的工作,如果是為了提高隊伍的素質,應該是優勝劣汰,由於自古以來沒有一套比較科學的業績評價體系,人員的精簡也只能是用最原始、最省事、最間單的辦法,來個「一刀切」,要麼按一定年齡,要麼按一定工齡,只要在范圍的,什麼學歷高低、業績優劣、貢獻大小一律下崗回家靜養。中行、工行精減了大量的員工,建設銀行2003年人事與激勵約束機制改革,1100名高級管理人員下課大概都是如此。作為離崗隊伍,年紀一般在40到50之間,就其文化水平而論比更年輕一些的人要低,這是都承認的事實,但從工作經驗,客戶資源等實際工作效果來分析,應該不比更年輕一點的人差多少,從對國有銀行的貢獻方面講可能還要大一些,古今中外在這個年齡段成就事業的並不乏其人。"一刀切"的減人舉措僅僅起到了減人的目的,絲毫沒有觸及國有銀行人浮於事的組織體系,更沒有使隊伍得到優化,相反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作為離崗人員,在地方政府公務員系列當中還是年輕的中堅力量,在銀行的隊伍中倒成了古稀老人,他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貢獻給了國有銀行,一生對事業的執著,忠誠和熱情傾刻之間被擊的粉碎,昨天還是國有銀行的高級管理人才,改革的指揮者,一夜之間就變成了銀行的包袱,成了清理的對象。他們從每月30元錢的月薪起步,到離崗之日總共得到的薪水相當於目前在崗兩年多的工資,把他們離崗讓賢的「豪舉」無論說的怎麼高尚而光榮,意義如何重大而深遠,他們都有一種被愚弄的苦澀,難以接受這嚴酷的現實。當然,過去的已經過去,我們在前進的號角聲中沒有更多的必要去回味他們的感受,但是我們必須重視後人的思想脈搏和精神狀態,一支隊伍的戰鬥力取決於思想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外資企業的職工與企業的依存關系非同一般,家園意識異常的濃厚,這是我們最有必要接軌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面對銀行上市,員工下市的人事改革,社會上普遍存在的「59歲現象」在金融系統突然提前了20年,不到四十歲的人都惶惶不可終日,大有日落西山、朝不慮夕的感覺,那些以往兢兢業業為銀行事業的發展而忘我工作的人變得讓眾人難以理解和認同,嚴酷的現實使這些人的思想也開始覺悟,為自己的後半生尋找機會和突破口,大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味道,得到這樣一種效果,應該不是改革的初衷,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中國銀行的哈爾濱分行一個不足10人的分理處主任一夜之間能夠把十幾億存款化為烏有,不是沒有時代背景。我們用7萬元可以買斷一個與銀行有幾十年勞動關系的員工,10億巨款能夠買得多少人與銀行脫離關系?我們用三年時間創造上萬億不良資產,拿這些錢按這個標准買斷的可能更多。上述案例按照銀行內部的操作規章,只要有一個崗位盡職守則,恐怕都難以得逞,說明整個隊伍的思想渙散到了何種地步,他不過是一個分理處主任,如果是一個行長,一定能夠作出更加驚天動地的「壯舉」來,因此說,人事改革在注重社會穩定的同時更應該注重隊伍的思想穩定,這是提高整個隊伍戰鬥力的關鍵所在。

薪酬制度的改革是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的另一項主要內容。2003年以前銀行內部的分配機制基本是平均的,原來意義上的處級幹部與一般職工相差無幾。之後隨著職務名稱的變化,行長改為高級經理,科長成為部門經理,一夜之間工資拉開了檔次,高級經理和一般職工的績效工資相差近10倍之巨,本人不主張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但差距如此之大也令人瞠目結舌,超過了一般人的心理預期。國有銀行歷史上諸多內容的改革都沒有像這次薪酬改革的如此迅速,又如此的悄無聲息,這可能是領導層在思想認識上達到了高度空前的一致吧?改革的理由是與外資銀行接軌,因為外資銀行的高管待遇特別高,我們如果不緊隨其後,我們的人才就被外資銀行拉跑了,這是支撐薪酬改革最重要的理論依據。從目前中等城市來看,還沒有看到外資銀行的影子,即使在幾年之內外資銀行到底需要我們多少高管人員,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前幾年國內一些股份制銀行的成立之初從國有銀行拉走了一些高管人員,然而國有銀行的高管隊伍還沒有出現人才的青黃不接,而是人才濟濟,英雄倍出,因此說:哪種擔心外資銀行進入,國有銀行就會出現人去樓空的局面實在有些「杞人憂天"。再從我們銀行高管隊伍來分析,真正能讓外資銀行垂涎欲滴的並不是很多,以此為依據支撐薪酬體制的改革倒真有些牽強附會。我們在分析國有銀行幹部隊伍素質的時候不能犯忽左忽右的錯誤,說他素質高,縱然給他10倍的薪金也有被外資銀行隨時隨地槍走的危險;說他素質低就處處不適應,在目前的崗位上也是濫竽充數,一文不值,隨時隨地都是淘汰的對象,這不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誠然,外資銀行的高管人員工資的確很高,但是國外金融企業與其它行業的差距可能比我們要小,這里除了有一個外部環境的襯托之外,更重要的是外資銀行有巨大的效益做支撐。雖然這幾年國有銀行的利潤也比較可觀,但它與外資銀行有著本質的不同,一是在利率沒有真正的市場化之前,銀行的利潤帶有某種壟斷的性質,因為央行規定的存、貸款利差與國際平均水平比較能高出兩個百分點左右,這是和外資銀行不能比較的;二是銀行不良貸款的損失沒有從利潤中扣除,潛在的風險損失沒有計算,如果把這一部分計算在內,國有銀行不僅沒有利潤可言,甚至有巨大的虧空,再說從不良貸款形成的內部原因分析,它與絕大多數員工的工作責任沒有直接關系,責任集中體現在領導層,因此說,國有銀行的效益不應該是增加管理層薪酬的原因,更不應該是拉開工資差距的理由。目前國有銀行績效工資的分配實際上是借績效之名兌現職務工資,不僅沒有和經營業績有絲毫的聯系,而且使幹部和職工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激化,一位基層的高管幹部在做員工的思想工作時,曾一語道破天機:「你不要認為待遇低,我從社會上聘一名臨時工還用不了這些錢」。可見高管人員的素質具備強烈的市場化意識,如果沿著這個思路繼續往下想,從社會上聘一名高管需要多少錢?遺憾的是把員工推向了市場,自己卻留在了壟斷的「襁褓」之中。國有銀行的改制上市說到底是一種高度的市場化行為,銀行的薪酬機制改革更應該遵循市場化的原則來確定每個崗位和員工的價值,這才是銀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不知是不是.

Ⅶ 企業貸款對於企業本身的意義是什麼

非常贊成你的看法,這就是這個意義的呀,企業當然就是通過貸款來獲得自己的利益,否則的話,誰還去貸款呢?但是銀行讓別人存錢放在這里,他要給別人發利息的,他就是要把錢貸款給企業,然後從企業這里賺取一些利息啊!否則,銀行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Ⅷ 企業貸款到底是怎麼辦的

您好,貸款中介是為您提供貸款服務的機構和個人,他們會根據您的條件資質,挑選適合自己的貸款渠道,並收取一定的費用。但現在申請貸款的方式很多,您可以通過抵押申請銀行貸款,更方便的方式是申請個人信用貸款,建議您申請貸款時候選擇正規平台,更好的保障您的個人利益及信息安全。


推薦您使用有錢花,有錢花是度小滿金融旗下的信貸服務品牌(原名:網路有錢花,2018年6月更名為「有錢花」),大品牌靠譜利率低值得信賴。有錢花個人消費信貸類產品滿易貸,借款的額度最高至20萬(點擊官方測額),日利率低至0.02%起,具有申請簡便、利率低放款快、借還靈活、息費透明、安全性強等特點。


和您分享有錢花的申請條件:有錢花的申請條件主要分為年齡要求和資料要求兩個部分。一、年齡要求:在18-55周歲之間。特別提示:有錢花謝絕向在校大學生提供消費分期貸款,如您是在校大學生,請您放棄申請。二、資料要求:申請過程中需要提供您的二代身份證、本人借記卡。注意:申請只支持借記卡,申請卡也為您的借款銀行卡。本人身份信息需為二代身份證信息,不能使用臨時身份證、過期身份證、一代身份證進行申請。

此條答案由有錢花提供,請根據需要合理借貸,具體產品相關信息以有錢花官方APP實際頁面為准。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手機端點擊下方,立即測額!最高可借額度2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