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2015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
擴展閱讀
注冊公司一年可以貸款嗎 2024-10-11 06:51:45
公積金貸款放寬 2024-10-11 05:23:19

2015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

發布時間: 2022-04-18 07:29:28

1. 截至2015年12月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中國有銀行佔多少

中國銀監會公布的2015年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為1.67%。 已經公布了2015年度財務報告的中國前六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合計接近8000億元人民幣,他們貢獻了中國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的62.22%。

2. 銀行不良資產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市場格局再次引發關注 創新模式不斷出現

2018年末,不良貸款余額達到2.03萬億,不良資產市場的市場格局再次引發關注。不良資產的市場隨著經濟周期的波動更迭,資產管理公司(AMC)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公司處收購不良資產,然後處置回收。對於銀行等機構或公司來說,可以加速不良資產處置,快速收回資金,投入到正常業務中;而對於AMC而言可以折價收購不良,處置資產回收資金後賺取一定價差。

在行業蛋糕變大的同時,不良資產處置模式也在不斷革新,如債務重組、市場化債轉股、產融結合基金、不良資產證券化、互聯網+不良資產處置等創新模式不斷出現,拓展了不良資產處置途徑。

不良資產處置市場規模創近年高位水平

不良貸款余額在2018年末達到2.03
萬億元,較3季度末有所下降,減少68億元,但依舊處於近年來高位水平。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3%,較上季末下降0.04個百分點。

從全年趨勢看,不良貸款率從年初開始連續三個季度攀升,到4季度有所下降。1季度不良貸款率為1.75%;2季度不良貸款率升至1.86%,在連續9個季度穩定在1.75%左右之後首次出現上升;3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
0.01個百分點至1.87%;4 季度,隨著國家一系列防風險政策出台,不良率有明顯下降,為1.83%,仍處於近年高位。

商業銀行五級貸款方面,近兩年,正常類貸款佔比有小幅度提升,關注類貸款佔比則 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良類貸款佔比升高。2018
年四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正常類貸款余額105.02萬億元,關注類貸款余額3.46 萬億元,不良貸款余額2.03萬億元。

2011-2018年Q4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不良資產供給角度看,夏雨認為,商業銀行三類貸款增速上,不良貸款增速開始抬頭,從2017年維持在12%附近,快速上漲到201·8年三季度的21.66%。未來不良資產包的形成或將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而保持較大的供給量。

從不良資產需求角度看,「4+2+N+銀行系」的不良資產市場格局基本確定,變數僅在「N」(民營未持牌資產管理機構)。隨著市場趨於飽和,未來不良資產經營機構的數量將保持在較慢的增長水平。

不良資產處置模式不斷創新

產公司可通過追償債務、租賃、轉讓、重組、資產置換、委託處置、債權轉股權、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方式處置資產。

除了傳統的資產處置方式,不少市場人士認為未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以投行的理念、工具、模式經營不良資產,通過債務重組、產融結合基金、市場化債轉股、不良資產證券化、「互聯網+」等創新方式積極參與運作,發現由於信息不對稱而暫時被低估價值的資產,並嫁接資本市場,提升其內在價值。例如,中國長城總裁、執行董事周禮耀曾表示:「面對新形勢,長城資產的不良資產處置模式,已經主要從政策性時期的『三打』模式實現了向商業化的『三血』模式轉變。」

目前,許多處置方式都在由傳統模式向投行化思維轉變。馬賽在采訪中也提到處置不良資產的兩個行業理論:冰棍理論和劈柴理論,所謂冰棍理論——「處置不良資產就像賣冰棍。冰棍在手裡時間長了,就融化了,不良資產也是如此。如果不能趕快處置,時間長了,就只剩下一根兒木棒了。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不良資產處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3. 銀行不良貸款壓力有多大2017不良率見頂

2017年1月10日,銀行業年度數據亮相。初步統計,截至2016年12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1%,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來,不良率的「峰值」。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一些商業銀行專門負責不良貸款處置的部門總在加班。
2017年,銀行不良貸款率有何變化?
對於這個問題,業界觀點不一,最樂觀預計是,2017年銀行不良貸款率。
如何化解這一難題?
目前,銀行主要通過清收和核銷進行管理,資產證券化和債轉股等工具也已經被逐步使用。
某商業銀行研究院商業銀行研究中心負責人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結合銀行業175.5%的撥備覆蓋率看,總體來看,銀行不良貸款可控。
不過,一位國有大行負責公司業務人士告訴記者,「在經濟換擋期,銀行業不良貸款壓力還將持續數年。
特殊資產部總加班
「特殊資產經營部的同事總在加班。」某商業銀行總行工作人員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告訴記者,「今年壓力確實很大,畢竟不良資產多了,報表不好看。一些銀行會主動降資產不良率,由特殊資產經營部進行剝離。」
這種說法也得到了另一位行業內人士的認可,「主動、有效壓降不良佔比,應該是大部分商業銀行都會做的,不過不會大張旗鼓。」
很寫實的一個情景,前述商業銀行總行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了一個細節,「某行下浮15%放貸款,我們問,為啥這么做?畢竟這樣什麼都賺不到,為什麼放?答:做大分母。」
「當前中國經濟結構處於轉型過程之中,在去杠桿和去庫存的大背景下,部分行業和部分企業還會有信用風險事件發生,這對於銀行業而言也會帶來不良的壓力。」溫彬稱。
此次銀監會並未公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此前官方數據是,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余額為14939億元。
以國內商業銀行不良率最高的農業銀行為例,根據2016年三季報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按照貸款質量五級分類,不良貸款率2.39%;縣域不良貸款率為3.04%,比上年末上升0.02個百分點。
交通銀行發布的研報認為,小微企業、產能過剩行業仍將是商業銀行信用風險主要因素,大型企業債務違約和房地產市場深入分化風險正在發展。
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部總經理崔勇透露,在工行整個融資盤子里,現在小微企業的融資余額達到20367億,比去年同期增長8.2%,增加余額達到1500億。「從這個數據來看,在整個工商銀行內部小微企業占我們整個公司融資的比例已經達到了將近三分之一。」
建行信貸部一位人士告訴記者,「我們行出現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小微企業上,大中型客戶很少。」
不過,也有些大客戶令銀行頭痛。
僅以天津濱海新區為例。2016年第三季度,新增3000萬以上不良貸款大戶10戶,共9.48億元。其中,中太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平安銀行大港分行的一筆2.7億元借款,因其國外建設項目出現大額索賠,加之資金鏈緊張,已無法歸還銀行貸款
2017不良率見頂?
2017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用了六個「嚴」字來體現監管層對於風險的重視,「嚴控不良貸款風險,嚴盯流動性風險,嚴管交叉性金融風險,嚴防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風險,嚴治互聯網金融風險,嚴處非法集資風險。」
東方證券分析師唐子佩分析,根據2017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的部署,需要注意幾個要點,首先,2017年工作任務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次,強調嚴控不良貸款風險,「預計銀監會將加大不良貸款監管力度,推進不良貸款加快處置,這有助於增強銀行賬面不良貸款率的真實性」。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員黃潔表示,「看好2017年銀行不良周期反轉,甚至不良率的絕對水平也有可能見頂。即使經濟下滑,但只要不加速下滑,銀行不良形成率回落依然有宏觀上的支撐。」
黃潔認為,自下而上地分析,長三角是本輪不良周期的領先指標,領先全國約2年。長三角不良形成率2013年上半年見頂,而全國是2015年上半年。而長三角的不良率絕對水平已於2015年下半年見頂,以2年時滯推算,2017年下半年全國不良率或見頂。
不過,對於不良率的預判有不同看法。
「2017年要確保『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小微企業風險可能進一步暴露。」前述某商業銀行研究院商業銀行研究中心負責人預計,2017年銀行貸款不良率可能繼續提高。
一位國有大行負責公司業務人士告訴記者,「在經濟換擋期,銀行業能夠維持這樣的不良水平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坦言,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壓力還將持續數年。
傳統處置方式飽和
目前銀行主要通過清收和核銷的方式處置不良貸款。
清收和核銷,從財務角度看,要考慮利潤、撥備和資本。
作為逆周期調控手段,撥備面臨較大壓力。自2009年開始引入「動態撥備制度」以來,商業銀行前瞻性地在經濟上行和利潤較好時期多計提拔備,截至2012年末,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為295.51%,達到歷史最高點。
受銀行盈利水平下降和核銷不良資產因素影響,今年以來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持續下降,12月末為175.5%,個別銀行甚至一度低於150%的監管紅線。
作為當前銀行利用外部資源處置不良資產的主要途徑,資產管理公司(AMC)在上一輪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處置中發揮了關鍵的主導作用。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全國+省級+地市」的三級AMC體系,包括華融、信達、長城、東方等4家國有資產管理公司、28家省級資產管理公司和4家地市級資產管理公司。
不過,溫彬認為,AMC處置不良資產的容量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按照監管規定,AMC資本充足率不得低於12.5%,也就是說AMC的杠桿率在8倍左右,照此測算,AMC大概還有1萬多億元的不良資產處置空間,處置能力相對有限。
中國工商銀行信貸與投資管理部總經理魏學坤告訴記者,「目前工商銀行董事會已經通過了設立資管公司的方案,正在和監管部門保持密切的溝通,按照監管要求推進報批工作。」

4. 簡述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早期預警信號有哪些

銀行業亂搞同業、亂加杠桿、亂做表外業務等不規范行為。

銀行保險機構運行穩健,風險可控。經過綜合治理,銀行業亂搞同業、亂加杠桿、亂做表外業務等不規范行為得到初步遏制。商業銀行整體貸款質量和經營效益穩定,風險抵補能力和流動性儲備充足。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9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9%,貸款損失准備余額3.5萬億元。

銀保監會重點推動銀行保險機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加強股權管理,規范股東行為和董事會、監事會運作,加快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進一步擴大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提升外資銀行營商便利度,合理放寬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條件。

(4)2015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擴展閱讀: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相關情況:

1、銀行業資產和負債規模保持穩步增長,二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為188.5萬億元,增長12.75%;負債總額為175.2萬億元,增長12.20%。

2、銀行業持續加強經濟社會重點領域和民生工程金融服務。截至二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25.1萬億元,增長11.5%,高於同期各項貸款的增速。

5. 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及對策分析

近年來,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商業銀行不斷積極擁抱金融科技,推動數字化轉型,整體商業銀行經營穩健。在2020年,商業銀行重點關注風險能力,凈利潤5年來首次負增長,而綜合風險管理能力方面成效顯著。

整體經營良好,凈利潤首次下降

近年來,商業銀行不斷積極擁抱金融科技,推動數字化轉型,整體行業規模不斷擴大。2014-2019年,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從130.8萬億元增長至232.34萬億元,持續平穩發展。

截至2020年末,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至265.79萬億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14.40%,發展態勢良好。

——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行業授信策略分析報告》

6. 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到底有多嚴重

中國銀監會公布的2015年底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為1.67%。
已經公布了2015年度財務報告的中國前六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合計接近8000億元人民幣,他們貢獻了中國全部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的62.22%。
這六大商業銀行是指國有的工、農、中、建、交以及股份制的招商銀行。六家商業銀行從資產規模來看位居中國商業銀行前列,他們提供的貸款約佔全部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的超過六成。
截至2015年末,前六大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余額為47萬億,其中,不良貸款余額7929億元,不良貸款比率1.69%。2月份公布的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率為1.67%,其中,大型商業銀行1.66%,股份制銀行為1.53%。實際結果表明商業銀行信貸資產的惡化情況要比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更為嚴重。
還有一個數據顯示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面臨的情況非常嚴峻。包括工農中建交以及招商銀行在內的這前六大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超過了1.6萬億,這是其列報不良貸款余額的兩倍還多。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末,全國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2.9萬億。很明顯,風險壓力就在眼前。

不良貸款余額攀升,將對商業銀行的撥備覆蓋率和盈利能力產生重大影響。依靠不斷降低的撥備覆蓋率,國有的四大商業銀行艱難實現了利潤正增長。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以及建設銀行這四大國有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分別為0.52%、0.70%、1.25%和0.28%。與之相對應的是撥備覆蓋率大幅下滑。除了農業銀行以外,另外三家的撥備覆蓋率僅略超過150%的監管要求,但是農業銀行卻有著最高的不良貸款余額(2128億元)。

7. 2015年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是多少

不管是不良貸款余額,還是不良貸款率,2015年均現持續大幅攀升。三季報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16家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約9000億元,比2014年末增加近2300億元,增幅超過30%,創金融危機後增幅新高。

8. 怎樣審計不良貸款余額的真實性

客觀分析判斷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應當說資產質量是真實的,披露的不良貸款率基本准確。
首先,已披露的不良貸款信息是真實的。銀行披露的重要經營數據信息,包括不良貸款等資產質量信息都是經過外部審計師審計的,不符合規定要求的,審計師都會要求銀行進行調整,並按調整後的貸款質量分類進行披露。其中大型銀行的外部審計更是由國際知名會計師機構承擔的,說明銀行所有的經營數據都是透明的。貸款質量分類如有重大不實或虛假,無論是銀行還是外部審計師都須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
盡管可能有少數銀行分支機構採取弄虛作假等違規手段來掩蓋其不良貸款,但上級行、監管部門通過各種方式的監測控制、現場檢查以及外部審計,都會對此提出糾正或調整分類。當然也不排除在正常關注類貸款中仍還會有個別事實不良貸款。從總體上看,現在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應當是真實的。
其次,資產保全與風險緩釋措施是銀行化解風險的重要方式。有人認為現在銀行資產質量不實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不少銀行的分支機構都在通過借款合同要素的調整、展期、重組甚至借新還舊等方式來掩蓋真實的信貸資產質量。
現在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市場環境變了,交易模式變了,必然會使得一部分借款人難以繼續履行原先與銀行簽訂的融資合同。銀行也會遇到許多新的不確定因素,需要採取各種不同的風險防範、保全、緩釋、控制、處置等措施來保持信貸資產質量盡可能的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與借款人商議,對原借款合同要素進行調整修改或展期,達成新的雙方都可接受的、可執行的合同來緩釋風險、保全資產,以適應新的經濟運行。這既是企業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需要,也是銀行化解信用風險最重要、最常用的方式,完全符合監管等規制的要求,符合國際銀行業的慣例。不能把銀行這樣的風險管理措施,視為掩蓋真實信貸資產質量的行為。
事實上,這種借款合同要素的調整修改,就是在經濟上行期也普遍存在,只是現在更多了。當然這類操作的基本原則,就是銀行要確保風險不擴大或風險可控,不會對未來的信貸資產質量帶來更大的壓力。例如,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變化,銷售進度大大放緩,原先借款合同中約定的房地產開發貸款期限是按以往快速銷售的慣性思維來設定的,與房地產市場變化後的銷售進度不匹配,導致發生貸款違約的概率大大提高。銀行與借款人需重新協商,根據實際的市場銷售回款等情況,對原合同中的貸款期限、還款方式等一些要素做相應的調整,以使貸款能正常還本付息。針對諸如此類的風險因素,銀行通過這樣一些資產保全與風險緩釋措施,以避免客戶出現技術性違約。
再次,有潛在風險的貸款不是實際的不良貸款。近來不斷有境外機構及其分析師對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進行分析,認為風險債務或風險貸款率較高,與披露的數據差異較大。這實際上說的是有風險因素或潛在風險的貸款,但時常被人誤解為不良貸款。還有人隨意放大中國銀行業的信貸風險,把一些有潛在風險的貸款認定為不良貸款或稱之為壞賬貸款,並以此為由對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率提出不實的質疑。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6年4月出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中國銀行業有風險債務的比例為15.5%。其定義的「風險債務」是指EBITDA利潤(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不足以償付當年利息的情況。但該報告還統計了樣本企業連續兩年的風險債務,這一比例就降到了9%,下降了6.5個百分點。顯然,有風險因素的貸款不是實際的不良貸款。按此推測,如果統計連續三年,樣本企業的風險債務可能會降至更低,這就與銀行業披露的數據大體吻合了。這也說明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質量是真實的。即便一家企業連續多年都有以上債務風險,那也只是提升了違約的概率。只要企業有履約意願和其他償債來源,就不一定會發生違約。
從實際情況看,有些潛在風險因素確實會導致貸款劣變為不良,但大部分都不會劣變。據對工商銀行的逾期貸款跟蹤分析發現,有70%的逾期貸款風險可控,其中有近半是技術性的,逾期時間不足10天。只有大約30%的逾期貸款預期會有損失。如工作做得實一點、細致一點,有相當部分逾期貸款是可以不逾期的,不會有那麼大的剪刀差,也會減少一些人的疑問。
可見,有潛在風險因素的貸款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需要透過表象來做些具體的、有深度的解剖分析。但從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確實須引起高度關注,稍有不慎,對風險因素、潛在風險不及時採取措施或措施不力,就會有更多的潛在風險轉變成現實風險。因此必須要提前做好風險防控工作,盡可能避免或降低對信貸資產質量的影響。事實上,這也是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最重要的內容。
最後,正確看待不良貸款的批量轉讓處置。近年來中國的商業銀行通過批量轉讓方式處置不良貸款的比例逐步增大,從2013年的10%升至2015年32%。由此也有人認為,銀行通過這種批量轉讓的方式,把不良貸款移出表外,是在掩蓋不良貸款。
現金清收、呆賬核銷是銀行不良貸款處置的最主要的方式,批量轉讓實際是現金清收和呆賬核銷兩者的結合。批量處置不良貸款也是國際上常見的一種不良貸款處置方式,所以本身不存在掩蓋不良貸款的問題。從中國目前的情況分析來看,銀行不良貸款的核銷、抵債等處置,要受到一定的政策約束和市場環境的限制,有些貸款還會因情況變化多、相互交叉多、涉及的責任人多等因素,難以及時核銷,有些抵押物很難處理,這與國際上的同類銀行有較大的差異。雖然資產證券化已經啟動,但也只是嘗試性的,目前市場還很小,且受到流程長、環節多、成本高等方面約束,遠不能滿足銀行對不良貸款處置的需求。債轉股也在探索,但需研究的問題可能更多。
商業化批量轉讓處置不良貸款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受到銀行業的歡迎。但由於可以參與批量處置的機構很少,批量轉讓的市場有限,而需求則在不斷增大,導致不良資產的價格逐步走低,轉讓成本增大。有的批量轉讓包的受償率已不足貸款面值的10%,有的甚至是基本沒受償。
正是現行的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處置渠道、方式等比較窄,缺乏足夠的市場空間、合適的投資者、相應的工具,迫使銀行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內,試圖通過創新來尋找新的批量轉讓處置途徑和方式,使不良貸款能夠得到更有效的處置。

9. 壞賬逼近紅線,銀行今年受到的打擊有多大

今年是一個特殊的一年,各行各業都有著自己的苦衷,包括一向被人們認為虧不了錢的銀行都在債務警戒線上面徘徊了。7月份的時候,有關部門就已經發出了風險提示,並表示不良貸款,雖然沒有充分暴露,但是必須要做好大幅反彈的准備,這話才說沒多久,銀行這一邊的呆賬就明顯開始飆升不良資產比例暴增。面對席捲而來的壞賬潮,銀行這邊也正在做好應對的准備。

不過有一個行業卻在這個時候是非常火熱的,那就是催收行業,催收行業是幫銀行處理這個不良資產的先鋒軍,不過像今年這樣的一個行情的話,可能會比往常要麻煩和往常不同的是,平時的催收是在經濟情況較好的情況下來進行催收,大部分人手裡還是有那麼一點錢或者是有收入來源的,可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即使是催收加大力度,這樣的貸款人家可能還不上,就是還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