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分析我國商業銀行貸款規模
擴展閱讀
有貸款在廣州買房首付 2024-10-08 16:37:58

分析我國商業銀行貸款規模

發布時間: 2022-04-30 21:22:32

『壹』 商業銀行資本的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現狀與分析

(一) 中國人民銀行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的有關規定。
1、 核心資本:
1) 實收資本、
2) 資本公積、
3) 盈餘公積、
4) 未分配利潤
2、 附屬資本:
1) 貸款呆賬准備金、
2) 壞賬准備、
3) 投資風險准備金、
4) 5年(包括5年)以上的長期債務。
3、 應從資本總額中扣除的項目
1) 在其他銀行資本中的投資;
2) 已在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本中的投資;
3) 已對工商企業的參股投資;
4) 已對非銀行不動產的投資;
5) 呆賬損失尚未沖減的部分
(二) 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構成情況。
1、主要來源是實收資本;
2、銀行盈利規模的差異,使得未分配利潤構成資本的比例不同;
3、在資本構成中基本沒有附屬資本,這必然影響資本總量的增加。

『貳』 銀行業競爭力分析標准,指標,方法有哪些

衡量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 銀行規模。這一指標是通過統計位居資產排名世界前1000家之內的銀行的數目,來對一 國的銀行規模進行評價。在追求規模效益的銀行界,大的規模意味著大的市場份額,這一指 標充分反映了各家銀行的規模和實力。每年世界前1000家大銀行的評定結果於7月號的英國 《銀行家》雜志公布,這被世界各國視為最具權威的實力評估。

  2. 經營能力與服務質量。同國際大的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式和服務手段 比較落後,金融產品單一。目前中國商業銀行大都以一般存款、貸款和結匯業務等傳統銀行 業務為主,外資銀行大部分已從傳統銀行業務轉為現代銀行業務階段,特別是風險小、成本 低、利潤高的國際結算、投資咨詢、家庭理財等中間業務發展已成為國外銀行利潤的主要來 源。如果在華外資銀行從目前只辦理進出口結算,擴展到與中資銀行相同的其他本外幣結算 業務,其技術先進、迅速快捷,能吸引走更多的結算業務。可見,中國銀行獲利能力如何從 傳統金融服務走向現代金融服務,這是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新的壓力。此外,我國銀行業, 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業務范圍較窄、資金調撥不夠靈活、技術設備比較落後、金融創新尚處 於初級階段,不能很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盡管如此,在國內,我國商業銀行較外資銀行仍 具有一定的優勢,主要表現在:(1)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商業銀行通過運用計算機和遠程網 絡技術,將各分支機構連成一體,使其在資金的地區間調劑、信息收集、國內結算的質量等 方面有外資銀行無法比擬的優勢。(2)我國商業銀行相對於外資銀行而言,規模大,對我國 經 濟影響力大,已基本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客戶,國內居民也對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 行的安全性有足夠的信心。在長期的合作中,他們之間已形成相互依賴、相互支持、密切關 聯的關系。(3)我國商業銀行比較了解中國國情,知道怎樣結合中國實際來滿足經濟發展的 需要。在服務質量上,中國銀行業也取得了巨大進展,據某調查機構的一次樣本上萬份的問卷 調查,中國本地銀行業服務已得到相當多的客戶承認。在被調查的20個服務性行業中,銀行 以高達44%的得票率被評為服務最好的行業。

  3. 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指銀行一定量的資本獲得相應比例利潤的能力,是銀行營運價 值的核心指標,體現銀行的核心競爭力。而衡量銀行盈利能力的最普遍的指標莫過於平均資 產收益率及資本利潤率。(1)平均資產收益率。銀行是經營貨幣的特殊行業,銀行運用 較少的資本來推動較大資產的 運轉,正是基於這一特點使銀行成為一個高風險行業。由於金融業的特殊性,銀行的資產收 益率非常低,平均在3%以下,這一指標反映銀行資產獲利能力。1999—2002年,美國幾家銀 行平均資產收益率為1.54%,歐洲幾家銀行平均資產收益率為0.82%,日本幾家銀行平均資產收益率為0.14%,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平均資產收益率為0.18%。美國銀行四年的平均資產 收益率最高,其次是歐洲,日本銀行的資產收益率波動較大,而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平 均資產收益率只有0.2%左右,只有美國銀行的ljl4到lj7,即營運同樣一份資產,美國銀行可以產生7~14元的收入,而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只能產生1元的收人。由此可見,國有商業銀 行盡管具有龐大的資產總額,但質量差,獲利能力低。(2)資本收益率。這一指標反映資本 獲利能力的大小,即每百元的資本金能獲得多少利潤, 實現的利潤越多,資本的獲利能力越強,資本利潤率就越高。1999—2002年,美國幾家銀行資本收益率平均為26.2%,歐洲幾家銀行資本收益率平均為22.2%,日本幾家銀行這4年資本 收益率平均為-4.9%,而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則為4.4%。

  4. 不良貸款比率。銀行不良資產指銀行資產中比正常資產有較大損失可能性的資產。銀 行不良資產與正常資產的比例,就是銀行的不良資產率。1999—2002年,美國不良貸款比率 平均為1.44%,歐洲平均為3.49%,日本平均為5.40%,中國平均為18.19%。不良資產對銀行 發展具有嚴重影響:一是不良資產比例越高,回本收息就越少 ,資產流動性就越差,收支就會失衡,嚴重的會導致支付危機;二是不良資產比例越高,占 用資金就越多,貸款可用資金就會越少,生息和利潤來源就越少,甚至出現虧損,導致銀行 危機,降低銀行競爭能力。與國際上大型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較大 ,競爭能力較弱,因此將面臨嚴峻的挑戰。

  5. 人力資源。在現代競爭中,經濟組織內的人才優勢和激勵強度至關重要。高素質的金融 人才已成為商業銀行提高競爭力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而中國銀行業嚴重缺乏懂得金融工程 學、熟悉各種資產定價模型的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高層次人才的比重上,國有商業 銀行中研究生比重還不到1%,比較而言我國新興商業銀行的情況較好,但同外國銀行相比中 國銀行業尚存在不小的差距。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非常注重人才的選用,為開展業務,他們 往往以十分優厚的工資、福利、待遇來吸引最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和高素質的職員,這些人 才的綜合素質所產生的經營管理效率是難以估量的。而國有商業銀行現有的龐大職工隊伍, 產生了巨大的工資福利成本總量壓力,使其只可能以較低的平均待遇來平衡各方利益,其結 果必然是優秀人才流失。


    以上幾點就基本能分析銀行的競爭力如何。

『叄』 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及對策分析

近年來,隨著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商業銀行不斷積極擁抱金融科技,推動數字化轉型,整體商業銀行經營穩健。在2020年,商業銀行重點關注風險能力,凈利潤5年來首次負增長,而綜合風險管理能力方面成效顯著。

整體經營良好,凈利潤首次下降

近年來,商業銀行不斷積極擁抱金融科技,推動數字化轉型,整體行業規模不斷擴大。2014-2019年,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規模從130.8萬億元增長至232.34萬億元,持續平穩發展。

截至2020年末,中國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增長至265.79萬億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增長14.40%,發展態勢良好。

——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行業授信策略分析報告》

『肆』 我國商業銀行的現狀

根據《中國銀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分析,作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點話題,國內首批民營銀行試點何時「出籠」,則被頻頻提及。就在千呼萬換之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回應說,目前已確定5個民營銀行試點方案。分別由參與設計試點方案的阿里巴巴、萬向、騰訊、百業源、均瑤、復星、商匯、華北、正泰、華峰等民營資本參與試點工作。業內預計將會有5家民營銀行在年內成行。

就在稍早之前,一個余額寶已經令傳統銀行「如臨大敵」,紛紛聯手「剿殺」而後快,而如今民營資本獲批進入金融領域,更是讓傳統銀行業雪上加霜,這無疑會給當前傳統銀行業和傳統監管方式帶來「極大挑戰」。

值得關注的是,除了傳統民間資本外,這次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金融巨頭也參與到民營銀行試點中來。筆者認為,馬雲曾經立誓要「做攪局的鯰魚,改變銀行」的豪言恐不幸成為現實,傳統銀行業唯有絕地反擊,已別無他法。

『伍』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

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是當前擴大我國國內需求與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面臨著個人信用制度不完備、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風險防範和風險轉移機制缺失以及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的問題。對此文章提出,完善個人徵信體系;大力發展農村消費信貸;建立和完善風險防範和風險轉移機制;改進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市場營銷手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們轉變消費觀念的對策。

商業銀行 消費信貸業務 個人信用制度

消費信貸,又稱信用消費,是指銀行、其他金融機構或商業企業向消費者個人提供的,主要用來購買勞務、房屋和各種耐用消費品的信貸。消費者能夠通過消費信貸的方式預支遠期的消費能力,提升即期消費水平。1985年,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發放了深圳市首筆同時也是全國首筆個人住房抵押貸款,但之後十餘年間發展一直緩慢,且業務品種只停留在單純的住房消費信貸上。中國人民銀行於1999年3月頒布了《關於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至此,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才開始蓬勃發展。同時,消費信貸業務品種也由之前的單一品種發展到如今的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教育助學貸款、住房裝修貸款、大額耐用消費品貸款等多種形式。

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個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
個人信用制度,是指在對個人信用信息的收集、利用、提供與維護管理活動中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准則。它包括個人信用登記制度、個人信用評估制度等。也有人認為,它還包括個人違約風險預警機制及風險管理和風險轉嫁制度。
徵信數據的使用機構覆蓋面窄,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型商業銀行才能分享這些數據,外資銀行、保險公司、村鎮銀行等許多金融機構目前仍無法參與資料庫的共享,亦沒有財力和權力建立與之相應的大型中央資料庫。
個人信用內容不全面,數據更新不及時。目前徵信系統中只涉及到極少數的信用內容,大多為銀行資信記錄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個人資料,使得數據不能夠全面有效地反映個人資信狀況,加之數據更新比較緩慢,銀行在授信時無法完全信任這些數據。
相應的法律法規滯後。無論是對於徵信機構的准入機制或是規范,還是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和個人違約的懲戒,法律法規的制定遠遠滯後於現實需求。
此外,居民信用意識不強、個人資信評估技術不高、徵信機構發展緩慢等,均是我國個人徵信體系建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且城鄉差距大
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各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均衡:截至2006年4月末,消費信貸余額前六名的省市分別為廣東、上海、浙江、北京、江蘇、山東,其消費信貸余額佔全國的比重高達66%,而西部十二省(區)市的消費信貸余額之和為3126.11億元,僅佔全國的13.8%。一方面是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另一方面,銀行開展此項業務時設置的門檻偏高,且傾向於那些收入較高的客戶群,而忽視了欠發達地區消費潛力的開發以及消費對於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
在農村地區,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更為緩慢,原因如下:首先,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設立的網點少,使得農民借貸極為不便;第二,由於農村經濟落後於城市,加之商品流通渠道不暢,大多數銀行都把信貸業務發展的重心放在為農民的生產提供資金上,對於農民的消費需求則不甚重視,消費信貸產品非常有限;第三,農民的消費信貸觀念薄弱。總之,消費信貸在激活農村消費等方面發揮的作用還遠遠不夠。
(三)缺乏有效的風險防範和風險轉移機制
雖然我國商業銀行一直致力於加強制度建設,但是內部管理體系始終存在著缺陷。再加上激勵與約束機制的不完善,使得商業銀行在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時面臨較大的操作風險,從而無法有效地加以防範與控制。
缺乏有效的抵押品變現市場,信用擔保制度不完善。商業銀行在發放消費貸款時,往往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以降低銀行受損時的損失程度,一旦消費貸款發生風險,銀行通常會把貸款的抵押物作為第二還款來源。由於我國拍賣市場、房地產等二級市場尚不完善,抵押品變現費用很高,銀行雖有最終處置權,卻很難將其變現,貸款擔保形同虛設。此外,我國擔保機構缺乏,相關法律法規較少,《擔保法》中多涉及公司貸款的擔保行為,應用於消費信貸業務則操作性不強。
消費信貸風險轉移機制欠缺,相配套的保險體系尚未形成。借款者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還款能力的變化,商業銀行往往很難把握。一旦借款者出現無力還貸的情況且未有任何風險轉移的機制,那麼所有的風險都要由銀行自身承擔,這對於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十分不利。
(四)產品同質化現象突出
現階段我國消費信貸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相似的產品,擁有鮮明特色的產品較少,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這是因為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消費信貸業務品種研發與推廣時不重視市場營銷策略,缺乏有效的市場定位,從而不能為最有價值的客戶提供其最需要、性價比最高的服務,並且導致商業銀行在研發消費信貸產品時缺乏創新力。

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對策

(一)完善個人徵信體系
以目前央行的個人徵信系統為基礎,盡快建立一個覆蓋全國各類金融機構的個人徵信系統,利用現代電子網路技術實現同業間的數據共享。同時聯合各相關政府部門與商業機構,信息互通,充實系統內信用內容記錄,使之能夠全面、真實地反映個人資信狀況。
借鑒他國成功經驗,提高我國商業銀行信用評估技術水平,建立適合我國應用的個人資信評估模型。例如可以參考國外常使用的5C評估指標,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資本(Capital)、擔保品(Collateral)和行業背景(Condition of business)。
加快徵信的法律法規建設,規范徵信機構的准入與操作,保護徵信過程中的個人隱私,合理地解決徵信過程中的各種爭端,為個人徵信體系建設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大力發展農村消費信貸
農村消費信貸的發展不僅能夠為商業銀行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還是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縮小城鄉差距以及擴大內需的有效途徑。為了使消費信貸業務在廣大農村地區健康快速地發展,應該適當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准入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加強與信用協會或信用合作社等信用共同體的合作,積極探索發展聯合信用貸款。同時,加強金融產品創新,以農民的切實需求為出發點,推出真正為農民所需的消費信貸產品。商業銀行還應進一步簡化放貸手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借貸門檻,以方便農民貸款,使農民敢於貸款。
(三)建立和完善風險防範與風險轉移機制
銀行內部建立消費信貸風險管理體系。銀行應加強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素質教育,從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後管理三個環節入手,建立健全貸款管理責任制度、審貸分離制度和貸款檢查制度,並將商業銀行的利益與職員個人的利益捆綁起來,建立多層次的激勵和監督約束機制。
建立完善的消費信貸擔保制度。首先,完善《擔保法》,應在《擔保法》中增加消費信貸擔保的相關條款。其次,加快培育規范的消費信貸二級市場,完善交易法規,降低交易費用,使商業銀行在借款人無力償還消費貸款的情況下,能迅速變現抵押物。再次,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擔保公司,尤其是政府機構性質的消費信貸擔保公司,對配合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而發生的消費信貸業務進行擔保。
建立消費信貸商業保險制度。將消費信貸與商業保險結合起來,不僅能夠分散商業銀行貸款風險,還能進一步推動我國保險業的發展。但在制定險種費率時要注意兼顧雙方利益,不能因為費率過高而影響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
(四)改進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市場營銷手段
首先,商業銀行在經營戰略上應該重視合理的市場細分與目標定位,並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與目標定位推出各種特色化產品,實行差別服務戰略,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其次,要樹立品牌意識,打造信譽優良的消費貸款品牌,必要時可以嘗試異業結合與品牌聯合,選擇合適的行銷渠道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正確地運用4P——產品(Proct)、價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銷(Promotion)戰略,能夠有力地推動商業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此外,銀行應加速產品創新,實施業務擴張戰略,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
(五)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人們轉變消費觀念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個人消費信貸處於較低水平,一是受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的影響,二是受消費觀念的影響。要消除老百姓消費的後顧之憂,讓老百姓放心消費,就必須依賴於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包括醫療、失業、教育及養老保障等各方面。同時,要使人們充分認識到,合理消費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居民消費的適度增長,是經濟規模擴展與經濟向更高層次進化的根本動力。要鼓勵人們適度消費,把消費與勞動生產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真正成為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陸』 跪求!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問題!

一、國家宏觀的經濟調控政策
為了抑制通貨膨脹,人民銀行會提高存款准備金率,提高貸款率等
二、商業銀行本身的資金規模,本身的實力。
地方性商業銀行,跟國有控股四大商業銀行能夠把控的資金量是不可比的
三、當下的經濟環境
金融危機,各大銀行再國家經濟政策下會放寬貸款條件,擴大貸款規模,帶動經濟的復甦。
如果,經濟過熱,商業銀行為了金融i安全,會控制信貸的額度,規模等等。

『柒』 現階段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問題,分析,怎麼實現的

(一)金融結構調整——銀行業綜合改革是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內在原因

首先是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現代金融組織體系取代傳統金融組織體系導致存差的出現。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等系列金融法律頒布後,我國現代金融組織體系基本確立。但我國傳統金融體系與計劃經濟相適應,在這體系下,專業銀行都是國務院直屬的經濟部門,分別履行不同職能,根據政府的計劃安排承擔不同的貸款業務。國家主要採取「信貸計劃」和「現金計劃」調配資金,實施其對金融的管理。宏觀上,按照「貸款-存款=現金」發行,這三個科目就構成了銀行資產負債表的主要科目。如果貸款大於存款,就稱存在「貸差」,意味著流動性不足;如果存款大於貸款,則稱為「存差」,意味著流動性過剩。1995年後確立的現代金融組織體系與傳統計劃經濟下金融體系的一個不同之處在於建立了由實施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的中央銀行和提供金融產品及服務的各類商業性金融機構共同構成的雙層結構。在這新的結構下,貨幣發行和各類金融機構繳存的准備金存款構成的「基礎貨幣」,是中央銀行貨幣調控的核心。然而,構成基礎貨幣主體的准備金存款是商業銀行吸納的存款的一部分,商業銀行上繳准各金存款就意味著它不能將自己吸收到的存款用於全部發放貸款,於是出現了存差。

(二)相關金融法律的制定決定了存差的必然出現是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制度原因

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和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我國於1991年開始實施的《商業銀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關於商業銀行貸款時應遵守的資產負債比例規定:「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也就是說,我國商業銀行體系應保有不低於25%的存差。但根據統計數據來著,我國貸款與存款的比例直到2004年才降到75%以下(2003年為76.4%, 2004年為73.8%)。事實上,貸款與存款的比例規定是一個全球金融界的通則。下表將我國存貸款比與世界其他國家進行了比較:

表:2006年世界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和美日存貸款比例

國家
中國
美國
日本
印度
泰國
巴西

存貸/貸款
66.58%
64.24%
64.05%
63.89%
65.36%
66.53%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IMF數據資料以及各國年度金融報告、銀行業報告與統計年鑒整理而來。

由此可見,我國銀行業存貸比的下降在同類新興國家中並非罕見。事實上,我國的存差在與美日以及其他新興國家的數據比較中仍然稍高。因此,銀行業存差的出現並非危機信號,而是我國金融體系向現代化、國際化轉型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三)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加強是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推動力

傳統金融組織體系下,央行以計劃為核心,通過下達指標來控制貸款規模,從而控制整個宏觀經濟的運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為了在推進市場化的進程中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貸款的業績考核既不與風險掛鉤也不與回報掛鉤,只與貸出的數量掛鉤,這使得商業銀行大規模放款成為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幾次經濟過熱的主要原因。1997年,人民銀行頒布了《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和《關於改進國有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管理的通知》,逐步推行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2002年,我國銀行業全面推行貸款五級分類管理,加強了對貸款風險的審核力度。同時,股份制改革後的商業銀行成為獨立的產權載體,自行承擔貸款的風險和損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家信用」已不復存在,這就使得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必然秉持審慎原則,導致貸款規模的下降。

(四)外資持續流入引起的多倍存款創造和對國內信貸資金投放的擠出效應是當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誘導原因

2002- 2004年期間,我國每年引進外資規模一直超過500億美元,2006年更是超過了一萬億美元。隨著外資流入規模的持續增加,外資從旱期對中國國內資金存在的擠入效應逐漸轉變為擠出效應,這一點己經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江小娟(2006)。外資的流入除了直接增加企業外部資金來源進而代替銀行貸款外,還因中央銀行出於穩定人民幣匯率需要,頻繁干預外匯市場而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並通過銀行多倍存款創造過程,引起金融體系中因外匯占款投放的流動性增加,從而加劇中國商業銀行的存款過剩壓力。

(五)資本市場的發展使銀行資產迅速分流是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外部原因

長期以來,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一直是企業獲得融資的主要渠道。隨著股票市場以及債券市場的發展,有些優質企業得以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銀行貸款開始逐漸被直接融資所代替。2006年全國股票融資總量為2246億元,比2005年增長113.3%,而今年1-9月最新數據顯示:股票市場融資總量達到了3568億元,是2006年全年的1.59倍。企業債券融資總量為2266億人民幣,增長12.74%。資本市場的發展使整個金融資產從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銀行貸款也不再表現為稀缺資源。

(六)金融創新嚴重不足是當前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

一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貸款主要以項目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等傳統形式投放於企業,在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時,在以綜合收益為還貸來源的風險控制理念卜,貸款發放似乎也不是難事;而當企業融資渠道逐步拓寬時,按傳統思維進行的貸款投放就明顯滯後於經濟發展的需要。此時,如果信貸產品創新不足,不能尋求新的信貸替代品種和貸款增長方式,如若資金產品及技術創新不力,分業經營等政策限制導致資金運用渠道有限,資金運作效率較低,那麼當存款大幅度增長時,流動性過剩就在所難免。

三、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潛在風險分析——我們如何理解?

(一)商業銀行利潤空間受到極大的擠壓,生存壓力增大

大量存款滯留於銀行間市場或中央銀行和債券市場,會導致銀行資金收益率大大卜降,比如,中國一年期貨幣市場利率一度降至1.1%,遠低於銀行資金成本。在2006年底,中國商業銀行人民幣廣義貸存比(各項貸款/各項存款)降到了63.14%左右,除去8.5%的法定儲備金,有約24.5%的存款資金投入到了以下幾項資產:一年以上的債券、一年以內的貨幣市場工具和中央銀行的超額儲備。據估計,僅此一項商業銀行收益損失就達到286.39億元人民幣。

由於儲蓄存款和企業存款出現活期存款定期化趨勢,使商業銀行平均存款成本明顯上升。比如,2005年7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94242.91億元,其中定期存款32156.39億元,佔比34.12%,同比上升了3.15個百分點,比2005年年初上升了3.26個百分點。據估計,由於存款定期化使四大國有銀行的平均存款成本從1.25%-1. 35%提高到了1.27%-1.38%,商業銀行總體存款成本增加在54.2億元至81.3億元之間。但這些存款成本增加卻難以經由貸款投放產生收益。從2005年9月21日起,商業銀行對活期存款按年計結息改為按季度計結息,結果是商業銀行在貸款尤其是優質貸款上的利率定價處於很被動的地位,在激烈競爭的存款市場上對存款利率的定價則同樣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我們粗略計算後發現,中國商業銀行存款過剩引起的利潤損失至少5645億元,最高達14507億元,而四家國有商業銀行至少損失4235億元,最高損失達10890億元。

(二)商業銀行經營風險被進一步放大,甚至可能引發嚴重的信貸危機

為了減少存款過剩帶來的損失,銀行將被迫把資金投放到風險較高的企業和投資項目,使得企業出現過度投資,引起資本收益率和企業還本付息能力大大下降。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力度還會助長經濟低水平重復擴張,投資過熱和重復建設等結構性問題。因此,短期內大量增加貸款來提高銀行收益,解決存款過剩問題,必然會引發新一輪的投資狂熱,從而導致更為嚴重的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大銀行貸款的信用風險。

2002-2006年期間,中國商業銀行的一年期存貸款利差高於美國銀行,但其凈利差收入遠遠低於美國的銀行,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遠遠高於美國銀行。安永(Ernst and Young)會計師事務所估計,2006年中國商業銀行的壞帳超過9110億美元(約合7萬億元人民幣),遠遠超過中國官方在2006年3月公布的1640億美元的水平,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壞帳高達3580億美元,幾乎是官方公布的3倍。而另一些咨詢機構認為2006年中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至少在3000億美元至5000億美元之間。由於中國商業銀行近50%的貸款資金掌握在不到1%的大客戶手中,平均每個大客戶的貸款金額為5億元左右。銀行存款過剩會引起商業銀行貸款進一步向大客戶集中,引發銀行風險積聚,最後由銀行為大企業買單。

流動性過剩還會促使形成資產價格泡沫,在價值重估以及財富效應的推動下,貸款者的信用會出現高估,使得信用審查變得相對容易,較低信用級別的潛在貸款對象可以方便地獲取貸款,從而潛在風險隱患。一旦資產價格出現反方向的變化,便會直接導致債務人資產的縮水,出現債務人信用條件的惡化,加上債務關系的相互關聯,形成債務風險的連鎖反應,從而釀成更為嚴重的信貸風險。當資產市場占經濟總量達到相當高的比例時,資產泡沫可能破裂,導致大量的債務人破產,通過信用風險的相互關聯,便容易產生嚴重的銀行危機。

(三) 大流的流動性累積資產價格泡沫,導致資本市場間接沖擊商業銀行體系

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商業銀行資金也會被迫以各種形式繞開政策限制向資本市場進入。但對我國這樣一個資本市場體制遠不完善、不良貸款依舊嚴峻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貿然將商業銀行資金推入股票市場,不但不利於股票市場優勝劣汰法則起作用,而且投機性極強的中國股票市場還會誘發商業銀行新一輪不良貸款的出現。

四、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政策建議——我們如何操作?

我國銀行體系當前資金相對充裕,但投資和消費需求相對儲蓄的增長顯得並不旺盛,資金運用的不充分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商業銀行自身的贏利能力。然而,以「存差」衡量的流動性過剩在我國轉型經濟的背景下有其獨特的決策依據和必然性。其出現與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中的存款准各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貸款風險管理的加強、銀行貸款結構的調整等因素息息相關,同時又是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中關於政府財政角色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而出現的。因此,現階段銀行業保持較高的流動性尚不至於引發對經濟危機的預期,重要的是在避免盲目投資的基礎上有效拓展資金運用渠道,防範較高流動性對經濟的不穩定性的沖擊。具體政策建議如下:

(一)推進匯率制度改革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實現匯率的市場化

利用市場機制調節外匯市場供求,可以使央行在很大程度上擺脫為了維持匯率穩定而被動地增發大量的基礎貨幣,從而收縮市場貨幣總量,有效解決銀行體系及整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問題;由強制結售匯制向自願結售匯制過渡則使外匯由國家集中儲備轉為向民間分散儲備,減輕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壓力。另外,對貿易和引進外資等政策的調整有利於擴大內需,實現國際收支的相對平衡,從而解決流動性過剩。

(二)不斷提升商業銀行綜合經營水平,加大金融創新的廣度與深度

面對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商業銀行只有不斷提升綜合經營水平,才能在服務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山於一些優質企業有著良好的聲謄,融資比較便利,而且成本較低。因此,商業銀行目前使用多年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己經不適應客戶發展的需要。對此,當務之急是首先推進金融產品向綜合化發展,在產品創新上卜功夫。要充分利用目前國家進行金融綜合改革試驗的機遇,積極開發金融產品和工具,按照先一般產品再衍生產品、先資金業務再資本業務的順序,全而發展金融產品。同時,還應把目前只注重融資領域的金融服務向史廣泛的方而發展,力爭把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企業經營的全過程,以便能夠為企業提供金融解決方案的一攬子服務。

另外,商業銀行還應加大金融創新,積極發展金融市場,開發多種金融投資工具。一方面,創新金融市場,著力拓展資本市場,培養機構投資者並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中堅力量。在鼓勵商業銀行的合規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的同時,建立多元化的市場配置機制,更有效地配置金融資源;另一方面,創新金融產品,使多餘的流動性轉向新的投資方式,避免造成資本市場泡沫。例如創造貨幣市場基金、結構性存款等連接不同市場的產品,將存款與債券市場、貨幣市場收益掛鉤。另外還應大力發展理財業務,不僅可以有效分流各類存款,從而大大降低銀行業的流動性壓力,還可以打破現有商業銀行的傳統存貸經營模式。

(三)加快信貸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客戶群體

在大公司、大客戶離銀行漸行漸遠,對銀行依賴性降低的情況下,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有必要調整發展戰略,調整信貸業務結構,重點發展中小企業客戶。商業銀行發展中小客戶能夠提高銀行收益,避免資金和資產過度集中於少數大型企業,降低對少數企業的依賴性。同時,中小企業市場空間巨大,發展中小企業能夠開拓新的市場空間,豐富和完善客戶群體,從而成為銀行未來的重要利潤增長點。在發展中小客戶問題上,一是改革信貸模式,調整信貸流程,根據中小企業特點調整企業審查方式、還款能力分析方式和擔保方式,提高對中小企業客戶的服務效率;二是根據中小企業金融需求,不斷在產品設計上進行創新。應根據不同類型的中小企業創造出不同的金融解決方案。

五、解決流動性過剩需要處理好的關系——我們如何著眼未來?

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需要商業銀行進行經營模式的轉型。實施轉型,對於目前處於轉軌和市場開發時期的國內商業銀行而言,無疑是巨大的挑戰。轉型需要觀念史新,需要有良好的內部環境。轉型本身同樣也而臨挑戰,因此要搞好轉型必須要處理好各金融因素之間的關系。

(一)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發展之間的關系

以解決流動性過剩為目的業務轉型,首先需要對商業銀行業務結構進行大的調整。從當前轉型的路徑來看,降低信貸資產在資產結構中的比重,降低信貸業務在整個授信業務中的比重,降低公積金貸款在信貸業務中的比重是非常必要的。而這些需要調整的業務正是目前商業銀行主要收益來源的部分。調整就意味著銀行要減少盈利性較高的傳統業務,這樣勢必影響銀行當前的利益,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降低對傳統業務的依賴,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是必須的。

(二)處理好創新與風險之間的關系

經營模式的轉型,需要新的體制、新的流程、新的產品和新的服務手段。轉型的關鍵在於金融創新,但創新既有成功的希望,也有失敗的可能,而且創新也會有風險。相比而言,開展傳統業務、以傳統的方式進行經營管理的風險性史低,因此,我們要對承擔風險的創新行為實施鼓勵,形成一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企業文化氛圍。

(三)處理好綜合化經營和分業管理的矛盾

商業銀行應對流動性過剩的挑戰,必然要利用資本市場投資工具、金融衍生品、電子金融等新的渠道與服務來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但在當前監管環境下和嚴格的分業管理,對金融衍生產品進行嚴格限制的約束條件下,對商業銀行的轉型會形成巨大的挑戰。因此,應當處理好綜合化經營和分業管理的矛盾,處理好鼓勵銀行創新和加強監管之間的關系。為此,一方而,商業銀行的綜合化經營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另一方而,監管部門要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發展,採取國際上可行的辦法,穩步推動混業經營的合法化。此外,在立法上,應考慮未來綜合化經營、防範風險的要求以及國際金融法規的慣例,立法應具有前瞻性。

『捌』 銀行資本金與貸款規模的調查方法

銀行資本金
廣義上的資本即資產負債表中的總資產減去總負債後的所有者權益。
而銀行的資本和資本金是等同的概念。
所謂銀行資本金是指銀行股東為賺取利潤而投入銀行的貨幣和保留在銀行的收益,其內涵比一般的資本更寬泛,根據實際情況某些債務也可計算在資本金內。
資本金的作用
注冊資本。是指銀行在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時,在銀行章程上註明的資本金。它是說明銀行將以多大的資本金來進行經營。
實收資本。這是銀行投資人(股東)實際投入到銀行的資本。 股權資本,又叫產權資本、股東產權或所有者權益。這是銀行的資產凈值,即銀行的總資產減總負債的余額。它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金、未分配利潤和盈餘公積等等項目。
資本金對商業銀行來說非常重要,主要表現在銀行經營上的作用、管理上的作用和對銀行的保護的作用:
1、要設立銀行,必須要有一定自有資金。
2、為購置辦公樓、辦公設備與其它營業所需的非盈利資產提供資金。
3、對存款人提供保護,增加銀行信譽。銀行在經營存款人的資金時,可能會出現各種風險。資本金可以在銀行出現虧損時,彌補銀行虧損,保證存款人的利益。
4、對銀行提供保護。銀行的資本金規模越大,其承受風險的能力越大。
5、可以滿足銀行對其他機構投資的要求。雖然我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對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投資,但是沒有規定禁止向其它銀行投資。一旦某家銀行要向其他銀行投資時,它也不能用它吸收的存款或其他借入款,只能用其資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