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企業信用已有不良貸款
擴展閱讀
網上貸款只有身份證 2024-10-08 11:25:36
金融貸款保險 2024-10-08 11:19:53

企業信用已有不良貸款

發布時間: 2022-05-02 12:33:25

⑴ 不良貸款客觀方面

借款人信用觀念不強,償債能力太低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一直不是真正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競爭主體。改革開放以後,這一狀況雖然有所改善,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加以改變,一些企業吃銀行信貸資金"大鍋飯"的思想依然比較嚴重,信用觀念不強,主要表現為"倒逼"銀行貸款,逃避銀行債務。
一些企業信用觀念不強,與中國對不講信用的企業及其負責人缺乏嚴厲、有效的制裁措施有關,與企業的償債能力太低有著直接的關系。導致企業償債能力太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企業自身的原因,也有企業外部的原因,如有些企業或項目沒有進行周密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結論是不能上,但有些領導卻拍著胸脯上了,造成決策失誤;企業經營管理不善,投入產出率低,經營效益不好;企業的社會負擔和其他負擔沉重,承擔著部分政策性職能,使企業舉借的大量資金被用於非生產性開支,等等。
實際上,中國企業的債務負擔已經非常沉重,而且有愈來愈重之勢,中國許多企業已不具備完全的償債能力,不可能還清所欠的全部債務,而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設法增加其資金來源,減輕其債務負擔,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拖欠銀行貸款、逃廢銀行債務就是必然的。

⑵ 不良企業信用記錄會對企業經營產生哪些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借款企業出現逾期貸款,銀行在催收無效的情況下,根據與擔保公司的擔保合同要求擔保公司履行不可撤銷的連帶擔保責任,擔保公司代償後,銀行的債權轉為擔保公司的債權,同時擔保公司會進入代償程序,沖抵借款企業的保證金,並進行法訴,拍賣借款企業的抵押品。
這個期間銀行會將不良貸款信息錄入人民銀行貸款卡系統,產生不良信用記錄。同時,法訴及被執行案例會記入法院被執行人信息網,產生不良記錄。

⑶ 信用社有不良貸款可以到異地其他銀行貸款嗎

信用社的不良記錄一樣會被上傳到人民銀行的企業徵信系統,你到異地去其他銀行還是會查到的。

⑷ 企業信用缺失對公眾的影響

一、中小企業信用缺失的原因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企業失信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中小企業,由於本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失信情況也更加嚴重。中小企業信用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手段,其信息應該是透明的、對稱的,以便交易雙方在交易前互相了解對方的真實情況並作出正確的決策。但信用本身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當絕大多數企業都講信用時,少數企業不講信用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而當大多數企業不講信用,只有少數企業講信用時,少數講信用的企業就會單方面受損。特別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單個企業堅持誠信經營要承擔較大的風險。 2.徵信體系不健全。企業信用登記、信用評估、信用擔保、信用轉讓、信用監管等一系列信用制度在國內還沒有完全建立,各市場主體在業務往來中對信用的發展、甄別和防範比較困難。銀行已經建立的企業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尚不完善,稅務、海關、工商、統計、技術監督等政府部門的大量企業資信資料未被利用。以信用為經營對象的資信公司十分缺乏,企業信用狀況得不到真實評估,交易者要獲取企業真實的信用資料十分困難。
3.企業信用的法律約束和保障機制乏力。立法不夠完備,不能有效制裁失信者,切實保護債權人利益。現有法律、法規在規范企業信用環境方面缺乏相應的實施細則,操作性不強,特別是對失信企業責任人的刑事立法幾乎空缺,對惡意逃廢債務者無法可依。一些基層法院受當地企業與政府的影響,在司法過程中有意偏袒本地企業,審判的公正性受到質疑。重審判輕執行的現象在民事、經濟等案件中較為普遍。債權人即使勝訴,也往往會因收費過多或裁決難以執行而導致「贏了官司也賠錢」。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使得法律的規范力和強制力對市場交易中的失信行為毫無辦法。
4.信用中介服務十分落後。目前我國仍是非徵信國家,社會信用中介服務行業發展滯後。雖然也有~些為企業提供信用服務的市場運作機構(如徵信公司、資信評級機構、信用調查機構等)和信用產品(如信用調查報告、資信評級報告等),但其不僅規模很小,經營分散,而且行業整體水平不高,市場競爭基本處於無序狀態,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學的信用調查和評價體系,導致企業的信用狀況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評估,市場不能發揮對信用狀況的獎懲作用,企業也缺乏加強信用管理的動力。
5.地方保護主義和部分官員不正確的政績意識。一些地方領導幹部出於地方利益的考慮,對所屬企業惡意欠逃債的行為千方百計地予以包庇,甚至為其出謀劃策:對於外地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不是依法加以保護,而是利用手中的權力橫加干預。一些地方幹部出於政績和私利的考慮,對所轄范圍內的制假售假現象聽之任之,極少數幹部甚至為制假售假者通風報信,干預行政執法部門的查處,成為制假售假的保護傘。這導致一些地方制假售假企業形成了相當的規模,達到了產業化、規模化的水平,其生產者和銷售者毫不掩飾,甚至有些制假售假企業還作為地方的利稅大戶受到地方政府的表彰。

二、中小企業信用缺失的危害

1.信用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效益,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市場經濟依靠信用來維持,如果這個社會缺乏信用,就意味著維系市場經濟基礎的契約失衡,一旦信用缺失,企業交易過程中的操作就會變得十分困難,就必須應付無信用狀態,成立專門的清欠追賬隊伍、打假隊伍、法律維權隊伍等,增加生產過程中的開支,導致企業運行成本急劇上升,企業經濟效益下降。據專家測算,每年僅由違反公平競爭的失信行為所造成的各種合法稅收減免引起的海關稅收和其他稅收損失就達5700億元~6800億元。信用缺失已成為中國市場經濟的「敗血症」。
2.信用缺失抑制了消費和投資,降低了社會需求增長速度。社會需求直接決定著社會生產規模的大小,影響著經濟增長的速度。社會需求包括社會消費需求和社會投資需求兩個方面。社會消費需求的變動不僅取決於居民收入水平、商品價格、消費偏好等因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信用狀況的影響。在一個信用缺失的社會中,貸款的歸還沒有保障,貸款消費的存在失去了社會條件,貸款消費也就不可能得到發展。信用缺失現象遏制了居民消費,並最終阻礙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同樣,信用狀況對投資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在某些情況下,信用是投資者最看重的基本條件和投資環境,沒有投資者願意到信譽度不高、坑蒙拐騙盛行、容易上當受騙的地方去冒險。
3.信用缺失制約了中國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制約了中小企業規模的擴大。眾所周知,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實力弱,資金缺乏,需要融資和利用銀行資本。我國企業中99%是中小企業,它們的發展狀況直接決定著我國國民經濟能否健康持續快速發展,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信用狀況。有關資料顯示,以高科技發展著稱的中關村的9000多家企業中,95%以上為中小企業,它們普遍資金嚴重缺乏,每年因風險過高而倒閉的企業高達30%。由於整個社會信用缺失,信用環境差,造成中小企業擔保難、抵押難、融資難。據調查,2004年我國縣級中小企業共申請貸款856億元,實際只獲得557億元,貸款滿足率只有64.3%,其重要原因就是信用缺失。
4.信用缺失有損我國形象,不利於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進程大大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體現的不僅是資源配置、產品生產、市場銷售的全球化,而且是經濟活動規則的標准化、共同化,即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必須按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辦事。但這些規則和慣例的通行是以信用可靠、真實為前提,以交易者雙方承認和執行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可靠的信用作保障,這些規則和慣例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執行,甚至有可能變成欺詐、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因此,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交易者非常重視對方的信用狀況,國外的大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不會與信用不佳的公司進行合作或業務往來。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隨著參與國際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信用缺失現象損害了中國及中國企業的形象,不利於中國產品開拓國際市場。
5.信用缺失危害金融機構,傷害銀企互利關系。銀行要靠企業的健康發展實現自身效益增長,企業也要靠銀行的資金支持發展壯大,一個發達的經濟體系背後必定少不了發達的融資服務體系的支撐,銀行與企業之間是共生共榮的關系。然而現實經濟生活中誠信的缺失現象嚴重損害了銀行與企業之間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環。由於銀行信貸占據信用體系的主導地位,因此銀行成為不良社會信用最大的直接受害者。目前,絕大部分國有企業有應還未還的銀行借款,所有的銀行都有巨額被懸空的信貸資產變為不良貸款。企業信用差使得金融機構對企業缺乏應有的信任。為規避風險,銀行只能惜貸。
6.信用缺失危害客戶,損害消費者利益。企業經營不講誠信,坑害的首先是消費者,由於假冒偽劣產品泛濫,消費者消費起來畏手畏腳,結果造成內需不足,嚴重影響了消費。此外,客戶也是企業經營不講誠信的受害者。企業如不慎購進假冒偽劣商品,會造成庫存商品積壓和處理商品損失。

三、加強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對策

1.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企業信用評估就是由合格的專業評級機構或部門受評估對象的委託,根據「公正、客觀、科學」的原則,以評估事項的法律、法規、制度和有關標准化規定為依據,採用規范化的程序和科學嚴謹的方法,對受評企業履行相應經濟承諾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進行調查、審核及測定,對同評估事項有關的參數值進行橫向比較和綜合評價,並以簡單、直觀的符號表示其評價結果,公布給社會大眾的一種評價或咨詢行為。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主要包括企業素質、企業償債能力、企業經營能力、企業獲利能力、企業信用狀況、企業發展前景六大指標體系。
2.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1)規范政府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的行為,信用擔保業務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資金投入。但如果政府直接干涉具體擔保業務,影響到擔保基金的市場化運作,則會出現政府失靈。因此,應制定明確的運行管理規則,並按照這些規則來約束政府行為,協調政府、擔保機構、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政府資金投入與規范政府行為兩者之間的關系。(2)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擔保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代償的發生難以避免,僅僅依靠擔保機構微薄的保費收入很難彌補可能發生的代償損失。因此,省、市、縣各級財政在一定時期內都要從預算中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建立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基金,用於擔保機構的代償損賬補助。(3)建立和完善再擔保機構。目前我國還沒有全國性的再擔保機構,已經開展再擔保業務的部分省級機構實際上仍在做擔保業務,造成我國擔保資金放大倍率嚴重偏低。目前國內擔保機構資金的放大倍率只有2.53,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資金放大倍率一般是10,而日本通過完善的再擔保體系,資金放大倍率高達60。因此,我國應盡快建立全國性的再擔保機構,不斷規范和完善省級已有的再擔保機構,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4)理順擔保機構與商業銀行的合作關系。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要與協作銀行明確保證責任形式、擔保資金的放大倍數、擔保范圍、責任分擔比例、資信評估、違約責任、代償條件等內容,建立一種休戚相關的合作關系。
3.規范發展企業信用中介服務機構。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在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完善與否關繫到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能否真正建立。因此,推動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培育信用中介服務市場應是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一個重點。規范企業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結合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適時公布政府部門擁有的企業信用記錄,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同時,推動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企業年檢登記和信用管理體系、戶籍與個人信用管理系統及質檢、稅務、海關等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逐步實現部門之間和全社會的信用信息共享。(2)探索組建國家企業信用服務中心,對分散於政府各有關部門的企業信息記錄進行收集、分析和發布,建立政府企業信息採集和披露系統。(3)選擇社會信用中介機構進行示範,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信用公開與保護商業秘密的具體措施,目前可選擇社會信譽較好的中介機構進行中介層面的調查、徵集、評價、管理等示範。(4)培育企業信用中介服務市場,為信用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平台。(5)加強信用中介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的建設,積極推動信用中介服務組織行業協會的建立,充分發揮其組織管理、協調服務、行業自律的作用,統一執業標准和行業道德規范,加強信用中介服務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加強業務培訓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培養一支能夠與世界接軌的高水平的信用中介服務人才隊伍。
4.信用缺失有損我國形象,不利於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進程大大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體現的不僅是資源配置、產品生產、市場銷售的全球化,而且是經濟活動規則的標准化、共同化,即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必須按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辦事。但這些規則和慣例的通行是以信用可靠、真實為前提,以交易者雙方承認和執行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可靠的信用作保障,這些規則和慣例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執行,甚至有可能變成欺詐、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因此,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交易者非常重視對方的信用狀況,國外的大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不會與信用不佳的公司進行合作或業務往來。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隨著參與國際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信用缺失現象損害了中國及中國企業的形象,不利於中國產品開拓國際市場。
5.信用缺失危害金融機構,傷害銀企互利關系。銀行要靠企業的健康發展實現自身效益增長,企業也要靠銀行的資金支持發展壯大,一個發達的經濟體系背後必定少不了發達的融資服務體系的支撐,銀行與企業之間是共生共榮的關系。然而現實經濟生活中誠信的缺失現象嚴重損害了銀行與企業之間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環。由於銀行信貸占據信用體系的主導地位,因此銀行成為不良社會信用最大的直接受害者。目前,絕大部分國有企業有應還未還的銀行借款,所有的銀行都有巨額被懸空的信貸資產變為不良貸款。企業信用差使得金融機構對企業缺乏應有的信任。為規避風險,銀行只能惜貸。
6.信用缺失危害客戶,損害消費者利益。企業經營不講誠信,坑害的首先是消費者,由於假冒偽劣產品泛濫,消費者消費起來畏手畏腳,結果造成內需不足,嚴重影響了消費。此外,客戶也是企業經營不講誠信的受害者。企業如不慎購進假冒偽劣商品,會造成庫存商品積壓和處理商品損失。

三、加強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對策

1.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企業信用評估就是由合格的專業評級機構或部門受評估對象的委託,根據「公正、客觀、科學」的原則,以評估事項的法律、法規、制度和有關標准化規定為依據,採用規范化的程序和科學嚴謹的方法,對受評企業履行相應經濟承諾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進行調查、審核及測定,對同評估事項有關的參數值進行橫向比較和綜合評價,並以簡單、直觀的符號表示其評價結果,公布給社會大眾的一種評價或咨詢行為。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主要包括企業素質、企業償債能力、企業經營能力、企業獲利能力、企業信用狀況、企業發展前景六大指標體系。
2.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1)規范政府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的行為,信用擔保業務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資金投入。但如果政府直接干涉具體擔保業務,影響到擔保基金的市場化運作,則會出現政府失靈。因此,應制定明確的運行管理規則,並按照這些規則來約束政府行為,協調政府、擔保機構、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政府資金投入與規范政府行為兩者之間的關系。(2)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擔保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代償的發生難以避免,僅僅依靠擔保機構微薄的保費收入很難彌補可能發生的代償損失。因此,省、市、縣各級財政在一定時期內都要從預算中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建立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基金,用於擔保機構的代償損賬補助。(3)建立和完善再擔保機構。目前我國還沒有全國性的再擔保機構,已經開展再擔保業務的部分省級機構實際上仍在做擔保業務,造成我國擔保資金放大倍率嚴重偏低。目前國內擔保機構資金的放大倍率只有2.53,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資金放大倍率一般是10,而日本通過完善的再擔保體系,資金放大倍率高達60。因此,我國應盡快建立全國性的再擔保機構,不斷規范和完善省級已有的再擔保機構,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4)理順擔保機構與商業銀行的合作關系。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要與協作銀行明確保證責任形式、擔保資金的放大倍數、擔保范圍、責任分擔比例、資信評估、違約責任、代償條件等內容,建立一種休戚相關的合作關系。
3.規范發展企業信用中介服務機構。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在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完善與否關繫到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能否真正建立。因此,推動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培育信用中介服務市場應是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一個重點。規范企業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結合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適時公布政府部門擁有的企業信用記錄,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同時,推動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企業年檢登記和信用管理體系、戶籍與個人信用管理系統及質檢、稅務、海關等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逐步實現部門之間和全社會的信用信息共享。(2)探索組建國家企業信用服務中心,對分散於政府各有關部門的企業信息記錄進行收集、分析和發布,建立政府企業信息採集和披露系統。(3)選擇社會信用中介機構進行示範,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信用公開與保護商業秘密的具體措施,目前可選擇社會信譽較好的中介機構進行中介層面的調查、徵集、評價、管理等示範。(4)培育企業信用中介服務市場,為信用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平台。(5)加強信用中介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的建設,積極推動信用中介服務組織行業協會的建立,充分發揮其組織管理、協調服務、行業自律的作用,統一執業標准和行業道德規范,加強信用中介服務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加強業務培訓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培養一支能夠與世界接軌的高水平的信用中介服務人才隊伍。
4.信用缺失有損我國形象,不利於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進程大大加快。全球經濟一體化體現的不僅是資源配置、產品生產、市場銷售的全球化,而且是經濟活動規則的標准化、共同化,即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必須按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辦事。但這些規則和慣例的通行是以信用可靠、真實為前提,以交易者雙方承認和執行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可靠的信用作保障,這些規則和慣例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執行,甚至有可能變成欺詐、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手段。因此,在國際經濟活動中,交易者非常重視對方的信用狀況,國外的大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不會與信用不佳的公司進行合作或業務往來。我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隨著參與國際經濟活動范圍的擴大和程度的加深,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信用缺失現象損害了中國及中國企業的形象,不利於中國產品開拓國際市場。
5.信用缺失危害金融機構,傷害銀企互利關系。銀行要靠企業的健康發展實現自身效益增長,企業也要靠銀行的資金支持發展壯大,一個發達的經濟體系背後必定少不了發達的融資服務體系的支撐,銀行與企業之間是共生共榮的關系。然而現實經濟生活中誠信的缺失現象嚴重損害了銀行與企業之間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環。由於銀行信貸占據信用體系的主導地位,因此銀行成為不良社會信用最大的直接受害者。目前,絕大部分國有企業有應還未還的銀行借款,所有的銀行都有巨額被懸空的信貸資產變為不良貸款。企業信用差使得金融機構對企業缺乏應有的信任。為規避風險,銀行只能惜貸。
6.信用缺失危害客戶,損害消費者利益。企業經營不講誠信,坑害的首先是消費者,由於假冒偽劣產品泛濫,消費者消費起來畏手畏腳,結果造成內需不足,嚴重影響了消費。此外,客戶也是企業經營不講誠信的受害者。企業如不慎購進假冒偽劣商品,會造成庫存商品積壓和處理商品損失。

三、加強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對策

1.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企業信用評估就是由合格的專業評級機構或部門受評估對象的委託,根據「公正、客觀、科學」的原則,以評估事項的法律、法規、制度和有關標准化規定為依據,採用規范化的程序和科學嚴謹的方法,對受評企業履行相應經濟承諾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進行調查、審核及測定,對同評估事項有關的參數值進行橫向比較和綜合評價,並以簡單、直觀的符號表示其評價結果,公布給社會大眾的一種評價或咨詢行為。中小企業信用評估體系主要包括企業素質、企業償債能力、企業經營能力、企業獲利能力、企業信用狀況、企業發展前景六大指標體系。
2.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1)規范政府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的行為,信用擔保業務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資金投入。但如果政府直接干涉具體擔保業務,影響到擔保基金的市場化運作,則會出現政府失靈。因此,應制定明確的運行管理規則,並按照這些規則來約束政府行為,協調政府、擔保機構、銀行和中小企業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政府資金投入與規范政府行為兩者之間的關系。(2)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擔保業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代償的發生難以避免,僅僅依靠擔保機構微薄的保費收入很難彌補可能發生的代償損失。因此,省、市、縣各級財政在一定時期內都要從預算中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建立信用擔保風險補償基金,用於擔保機構的代償損賬補助。(3)建立和完善再擔保機構。目前我國還沒有全國性的再擔保機構,已經開展再擔保業務的部分省級機構實際上仍在做擔保業務,造成我國擔保資金放大倍率嚴重偏低。目前國內擔保機構資金的放大倍率只有2.53,世界發達國家或地區的資金放大倍率一般是10,而日本通過完善的再擔保體系,資金放大倍率高達60。因此,我國應盡快建立全國性的再擔保機構,不斷規范和完善省級已有的再擔保機構,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4)理順擔保機構與商業銀行的合作關系。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要與協作銀行明確保證責任形式、擔保資金的放大倍數、擔保范圍、責任分擔比例、資信評估、違約責任、代償條件等內容,建立一種休戚相關的合作關系。
3.規范發展企業信用中介服務機構。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在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中起著重要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完善與否關繫到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能否真正建立。因此,推動信用中介服務機構的發展、培育信用中介服務市場應是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一個重點。規范企業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1)結合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適時公布政府部門擁有的企業信用記錄,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同時,推動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工商企業年檢登記和信用管理體系、戶籍與個人信用管理系統及質檢、稅務、海關等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逐步實現部門之間和全社會的信用信息共享。(2)探索組建國家企業信用服務中心,對分散於政府各有關部門的企業信息記錄進行收集、分析和發布,建立政府企業信息採集和披露系統。(3)選擇社會信用中介機構進行示範,探索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信用公開與保護商業秘密的具體措施,目前可選擇社會信譽較好的中介機構進行中介層面的調查、徵集、評價、管理等示範。(4)培育企業信用中介服務市場,為信用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平台。(5)加強信用中介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的建設,積極推動信用中介服務組織行業協會的建立,充分發揮其組織管理、協調服務、行業自律的作用,統一執業標准和行業道德規范,加強信用中介服務的理論研究和經驗總結,加強業務培訓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努力培養一支能夠與世界接軌的高水平的信用中介服務人才隊伍。
參考http://www.12e.cn/lunwen/gsgl/200807/197415_2.shtml

⑸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形成原因及解決途徑——以農行為例 誰能幫幫我

一.我國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的產生原因
銀行不良資產產生的原因除了部分國有企業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經營和財務管理遇到困難以外還可以分為外部經濟環境和商業銀行內部的因素。
第一.外部經濟環境為不良信貸資產的產生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條件。
1.市場機制的不健全扭曲了政府、企業、民眾的經濟行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充當了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調解人,過多干預銀行事務,從而變相誤導了銀行的經營作為,扭曲了部分貸款的合理投和向。同時由於我國市場經濟基礎薄弱,市場機制不夠健全,政府、企業和民眾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為商業化、貸款市場化、交易的誠信原則不能很好理解和貫徹,從而形成的經濟、金融、法律、社會和民事環境,銀行的權益受到傷害,不良貸款日積月累,積重難返。
2.一些國有企業資本金嚴重不足,銀行貸款被用作鋪底資金。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佔用的資金是不等量的,其最低額是企業必須經常佔用,在需在資金最少的時候也不會空閑出來,這種最低限額的鋪底資金,應該使用資本金,而不宜使用銀行貸款,使用了貸款就無法歸還。改革開放以來,財政安排的經濟建設資金絕大部分用於基本建設方面,老企業需要增加的流動資金幾乎完全依靠向銀行貸款,甚至於有的新企業基本上是使用銀行貸款建成的 。這就使得一些國有企業負債過高,大量銀行貸款無法到期收回。
3.信用觀念的扭曲。由於企業拖欠貸款的現象存在多年,而且大多數拖欠者都沒有受到利益的損害,有些甚至還得到了好處,天長日久就使得人們的信用觀念轉變、扭曲、顛倒,加之少數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維護社會信用不力,默許一些國有企業把自己的損失轉嫁給國有商業銀行,而國有商業銀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正確的觀念,對貸款能否及時收回注意不夠,對到期的貸款催收的工作也抓得不緊,這些都嚴重損害了銀行的利益,致使銀行的不良貸款加重。
第二.國有商業銀行內部因素對不良貸款的增加和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1.貸款管理機制落後,自我約束力不夠。近十幾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突飛猛進,但不容忽視的是,在貸款管理上存在著重數量規模,輕質量效益的粗放經營傾向,重貸輕管,重放輕收,跟蹤不到位,約束力不夠,特別是違規操作比較多。可以說貸款管理機制的落後、管理環節上的薄弱是不良貸款產生的一個根本原因。
2.貸款風險監測機制不健全。認為信貸管理重物不重人,缺乏對企業法人或經營主管的品質、素質和個性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信貸風險監測制度不完備,限於風險貸款的統計工作,缺乏貸前、 貸中和貸後環節的風險評估,不能做到及時掌握貸款企業的資產、負債、盈虧情況的變化:預警機制沒有建立,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監測信貸風險。
3. 防範和化解不良信貸資產,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眼睛向內,找准突破口,多管齊下,標本兼治,更新觀念,把不良信貸資產提升到一種可挖掘利用資源的高度加以認識。
二.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存在帶來的後果
2006年外資銀行在中國正式享受國民待遇,國有商業銀行將面臨外資銀行的激烈競爭。如果不良貸款比例不降下來的話,銀行的經營效益首先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不良貸款的貸款利息難以收回,銀行還須支付儲戶存款的利息,另一方面,銀行大量的資產沉澱在不良貸款上,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大大地降低,影響銀行的經營效益。隨著銀行商業化進程加快。銀行的政府色彩將會越來越淡,銀行要憑自身在社會上的信譽,靠銀行的經營效益和服務質量來蠃得客戶,如果不良貸款的比例高而效益下降,銀行就會難以生存,將會在和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1.不良貸款的存在不利於銀行業及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銀行發放貸款的資金主要來自存款,不良資產過多,許多貸款無法收回或不能按期收回,就有無法支付到期存款、發生存款支付危機的可能。我國商業銀行現在存款支付沒有發生問題是因為有多年來形成的良好信譽,加之有國家作為其強大後盾,能吸收到大量新的存款,可以利用新存款支付老存款。如果情況發生變化,某家銀行的新存款減少,老存款的支付就可能出現困難。如果國有商業銀行出現支付困難,則我國銀行甚至於整個國民經濟就可以出現動盪。
2.不良貸款的存在會助長企業互相拖欠貸款,使社會信用惡化。企業相互拖欠貸款和國有企業拖欠國有銀行貸款,是當前社會信用惡化的兩種主要表現,而且它們的根源是相通的、互為因果的。企業相互拖欠,銷貨企業不能及時收回銷貨款,歸還銀行到期貸款,銀行的不良資產就會增加。反之,銀行不良資產增加,等於接受了被拖欠企業轉嫁過來的損失,減輕對企業催收貸款的促進和推動力度,等於銀行放縱和助長了企業相互拖欠貸款。因此,只有採取堅決措施解決企業拖欠銀行貸款問題,才能促進和推動企業間清理貸款拖欠,使整個社會信用狀況得到了改善。
3.不良貸款的存在損害了銀行和經濟的發展。經濟要加快發展,必須要有相應的信貸支持。如果銀行的不良資產越來越多,則銀行不僅要用於貸款的資金減少,而且不敢放手發放信貸,從而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加,對銀行業務的發展危害也很大。一些國有企業信用狀況不好,主要表現為對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不守信用,而對外資銀行卻是守信的。加入WTO後,我國同外資銀行的競爭加劇,外資銀行必然千方百計地同我國商業銀行爭業務。如不採取有效措施,整頓國有銀行同國有企業的借貸關系,徹底消除企業拖欠銀行貸款的 現象,則我國商業銀行將會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4.不良貸款的存在使銀行改革無法進一步深入。我國商業銀行改革的方向是四家國有商業銀行逐步實現股份制,已實行股份制並具備上市條件的其他商業銀行逐步實行股票上市。實行股份制和股票上市需要增加透明度,公開資產負債和財務狀況,達到有關標准。如果不能把不良資產降下來,就達不到上市標准,就不可能上市,即使上市了,股票的出售也將成為問題,這就會推遲我國銀行業的改革進程。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銀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為了迎接競爭,把我國商業銀行建設成世界一流的銀行,就必須採取堅決措施,解決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過多的問題,如不盡快解決,將帶來一系列嚴重後果。

三.運作盤活不良貸款的方式方法
要充分應用市場和法律手段,採取多種形式消化不良資產,通過落實債權,建立不良資產垡回收責任制,依法處置貸款抵押品及垡企業資產,出售債權或更換債務人,資產證券化,減免貸款本息及核銷等方式,盤活不良資產。
1.銀行自身成立專門機構或指定專人催收,加大對不良資產的沖銷力度。銀行應成立專門機構,調集專人催收,對主動想辦法歸還拖欠貸款的企業,應積極給予其所需的新的貸款的支持,以鼓勵形成良好的社會信用風氣。對已無收回可能的不良資產,用各種方法沖銷,適當提取呆帳准備金,增大沖銷力度。
2.國有企業可實行股份制改革。國有企業銀實行股份制的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企業經營機制,公開發行股票在,用所得資金沖銷不良資產,償還銀行貸款,還可以使企業增加資本金,降低負債率。
3.在企業、銀行界和全社會開展遵守信用的學習和教育活動。應 採取有效措施,使破壞信用的企業借不到款,打擊逃債賴債,破壞信用的行為。對情節嚴重的逃債賴債行為,依法辦理,並形成聲勢,給意欲破壞信用者以震懾。
4.國有商業銀行應逐步實行股份制。國有商業銀行應變成真正經營貨幣的企業,實行自主經營,不再承擔政策性貸款的業務,實行政企分開,建立健全股東監督制度,以提高新增貸款的質量。
5.對不良貸款進行分層處理,對現有的不良資產不能簡單粗放地處理,而要細化分類,對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不良資產在採取措施時要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
6.調整信貸結構,對不良資產增加審查環節。對不良貸款單純地圍追堵截,終究是亡羊補牢的措施,應增大對新增貸款客戶的營銷、評估、預警、審批、貸後管理。回收監測、中間業務服務等各個環節的管理,確保注入的貸款是安全、有效的。
7.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約束人的行為。權力和責任永遠是相伴相隨的,構建講效果和節約的市場經濟的貸款營銷理念,責任到人,逐級考核,合理獎懲。建立和完善信貸經營管理體制,形成審批。經營。風險控制相互制約,權、責、利相結合,分級管理。分級經營的新型信貸經營管理體制,實行審批個人負責制,使權責統一。

四.借鑒美國如何處理銀行不良資產的方法
我國商業銀行大量不良資產的存大大增加了我國的金融風險,因此探索處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有效方法,對於盡快處理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1.美國政府機構處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採取的措施。面對日益深化的銀行業危機,美國政府部門採取了包括收購和接管、存款清償以及營業銀行救援三種方式。美國政府依靠公開拍賣和暗盤競標的方式 ,將其接管的大批破產商業銀行的資產(貸款和不動產)出售給了民間企業,並與民間投資者共同組成合資公司,美國政府作為有限公司的合資者,以其所持有的破產金融機構的資產作為股本投入,並負責安排融資:民間投資者則作為一般合資人注入現金股本,並提供資產管理服務。另外美國政府還通過簽訂資產管理合同和資產證券化的方式,成功地處置了商業銀行的大量不良資產。
2.美國商業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措施。在銀行業危機中,美國一些大銀行內部也產生了大量不良資產問題,它們依靠自身的力量解決了這些不良資產,擺脫了困境。
提取壞帳准備金。壞帳准備金的足額提取增強了銀行消除貸款損失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調整債權結構。根據貸款出現的問題的原因和程度,銀行與債權人重新協議商業銀行貸款條件,或減免利息,或延長貸款期限,或追加擔保和資產抵押,以盡量增加項目的潛在價值,提高商業銀行的優先清償地位。
通過法律手段。商業銀行通過法律手段,取得貸款抵押物的所有權,並以資產拍賣收入償付貸款損失。
好銀行加壞銀行模式。將母銀行的不良資產按公平市價連同已經分配好的儲備一並轉讓給一家單獨成立的子公司,母銀行由於轉讓了不良資產而成為資產優良、資產充足的好銀行,而子公司由於接受了不良資產而成為壞銀行。
3.美國處理不良資產的經驗對我國的啟示。首先是政府機構的主導作用。美國機構從全國性和制度性的角度出發,在處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加快了處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步伐,大大減弱了銀行倒閉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動盪。改善了銀行的經營環境,增強了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能力。
其次是建立了完備的法律體系,為迅速處理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
再次是及時地解決。面以嚴重的銀行業危機,美國政府採取措施,及時對商業銀行進行解決,處理得及時,效果明顯,還創造出新的處理措施使不良資產得到很好的解決。
這些富於創新的措施和手段為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市場,在追求不良資產處理速度的同時,又能最大限度地節約成本,對於新的措施可以對我國處理不良資產的措施帶來一些新的方向和解決途徑。

⑹ 商業銀行如何控制新增不良貸款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通過債轉股,資產剝離方式解決,只是事後無奈的辦法,要徹底根治新增不良貸款這一頑症,需要切實做到風險控制的前移,在未形成不良貸款之前加以防範。主要措施有:
(一)商業銀行要樹立風險意識,高度重視金融風險,採取有力措施整頓社會信用。第一,銀行自身應提高風險意識,克服「國有銀行不可能倒閉」的麻痹思想。第二,要在商業銀行內進行信用教育,把強化信用意識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人人講信用的風氣,使不講信用的人和單位,成為「過街老鼠」,無藏身之處。
(二)用法律手段保障落實銀行債權,嚴厲打擊騙貸行為。銀行要加大貸款清收力度,對到期不按時歸還貸款本息的單位和個人,及時訴訟,採取保全措施,查封帳戶資金和抵押資產。對騙貸企業和個人,追究有關人員刑事責任。
(三)嚴格執行人民銀行貸款證管理制度和開戶管理制度,防止企業多頭開戶,多頭貸款。人民銀行要利用現代先進科技手段,將借款企業在各家商業銀行的開戶和貸款情況聯網,量化企業信用指標,對信用程度不高,在一個商業銀行有逃債傾向或產生過不良貸款的企業,通過上「黑名單」使其他銀行不再對其貸款。
(四)商業銀行內部應加強管理,提高風險意識和信貸資金管理水平,適應市場經濟需要。一是嚴格貫徹執行《商業銀行法》和《貸款通則》,建立審貸委員會和風險管理委員會,實行審貸分離制度,按照貸款「三查」原則,嚴格審查新增貸款企業的信用情況,落實擔保和有效抵押,防範不良貸款的產生,使金融風險在貸款前得到控制。二是銀行要關注企業轉制、兼並和破產清算,參與其全過程,防止轉制懸空銀行債權,維護銀行利益。三是要重視貸款的投向問題,貸款除應考慮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國有企業及重點項目建設外,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基礎上,注重支持效益和信用都好的中小企業,積極發展消費信貸。四是建立集體決策程序下的個人責任制和貸款責任終身追蹤制,層層落實貸款的審、貸、收責任,使責權利相結合,調動職工對貸款管理和催收的積極性、五是商業銀行決策者和信貸管理人員注意對相關新知識的學習,增強對風險的分析、預測能力,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人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決定貸款的質量。領導者要克服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作風,注意傾聽意見和建議,重大問題要經集體討論,避免決策失誤;信貸人員要增強責任感,愛崗敬業,敢於堅持原則,加強對各行業整體運行情況、變動趨勢等資料的搜集整理,及時提出風險管理的目標和措施。

⑺ 人民銀行徵信報告次級能貸款嗎

  1. 不能貸款

  2. 徵信中出現次級,說明有不良貸款,是嚴重的不良信用記錄

  3. 直接是黑戶了,不能貸款了

⑻ 企業不良貸款記錄保存年限是多少

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時限設定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刪除。此外,該條例的實行也將意味著第三方的徵信機構將有法可依,未來將發放徵信機構牌照。
對於個人不良信用記錄的5年時限設定,央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設定這一期限的目的在於促使個人改正並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期限過長,信息主體信用重建的成本過高;期限太短,對信息主體的約束力不夠。據介紹,國際上一般都對個人的不良信息設定了保存時限,但期限並不相同。如英國規定保留6年;韓國規定保留5年;美國規定,個人破產信息保留10年,其他負面信息保留7年,15萬美元以上的負面信息不受保存期限限制。我國香港地區的規定是,個人破產信息保留8年,敗訴信息保留7年。
而除此之外,條例的執行還將意味著國內的第三方徵信機構將有法可依。目前,中國最具有權威的徵信中心是央行徵信中心,其運行8年,擁有8億多個人和1800多萬企業的信用記錄。但從3月15日起的6個月內,各徵信機構可以向央行申請經營許可,央行將根據法律審批。根據規定,對於個人徵信業務的規則包括:除了依法需要公布的個人信息,採集個人信息必須經過本人同意,向徵信機構提供個人不良信息的,應當事先告知本人,徵信機構的不良信息不得超過5年。明確規定了禁止和限制徵信機構採集的個人信息,包括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史等。對徵信機構或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違反規定,侵犯個人權益的,由監管部門依照《條例》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⑼ 企業徵信個人徵信有什麼區別嗎 在貸款方面

1.貸款方是企業的則需要核實企業徵信,若貸款人是個人的則需要核實個人徵信。

2.企業徵信是指徵信機構作為提供信用信息服務的企業,按一定規則合法採集企業、個人的信用信息,加工整理形成企業、個人的信用報告等徵信產品。

個人信用徵信是指依法設立的個人信用徵信機構對個人信用信息進行採集和加工,並根據用戶要求提供個人信用信息查詢和評估服務的活動。

3.企業徵信有償提供給經濟活動中的貸款方、賒銷方、招標方、出租方、保險方等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為其了解交易對方的信用狀況提供便利。

個人信用報告是徵信機構把依法採集的信息,依法進行加工整理,最後依法向合法的信息查詢人提供的個人信用歷史記錄。

(9)企業信用已有不良貸款擴展閱讀:

個人信用報告是個人徵信系統提供的最基礎產品,它記錄了客戶與銀行之間發生的信貸交易的歷史信息。

只要客戶在銀行辦理過信用卡、貸款、為他人貸款擔保等信貸業務,他在銀行登記過的基本信息和賬戶信息就會通過商業銀行的數據報送而進入個人徵信系統,從而形成了客戶的信用報告。

報告中的信息主要有六個方面:公安部身份信息核查結果、個人基本信息、銀行信貸交易信息、非銀行信用信息、本人聲明及異議標注和查詢歷史信息。

企業信用報告是全面記錄企業各類經濟活動,反映企業信用狀況的文書,是企業徵信系統的基礎產品。

企業信用報告客觀地記錄企業的基本信息、信貸信息以及反映其信用狀況的其他信息,全面、准確、及時地反映其信用狀況,是信息主體的「經濟身份證」。

報告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基本信息、信貸信息、公共信息和聲明信息。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企業徵信

網路-個人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