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金融機構存貸款運行平穩
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存貸款運行平穩

發布時間: 2022-05-03 06:13:27

A. 央行重磅!最新貨幣政策報告:疫情防控最重要、地產貸款增速回落

2月19日晚,央行公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中國人民銀行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要求,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推動信貸結構持續優化,以改革的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千方百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為實現「六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報告由央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發布,從貨幣信貸概括、貨幣政策操作、貨幣市場運行、宏觀經濟分析、貨幣政策趨勢等五個方面總結了人民銀行過去一年的重要舉措與政策動態,並對下一階段的工作部署加以展望。
基金君根據報告全文,總結出以下十大要點內容,供大家參考。
1.2019年普惠小微貸款新增2.1萬億元
總體來看,金融機構貸款增長較快,普惠小微貸款快速增長。
根據報告,2019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158.6萬億元,同比增長11.9%,比年初增加16.8萬億元,同比多增6987億元。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53.1萬億元,同比增長12.3%。
其中,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普惠小微貸款快速增長。2019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普惠小微貸款的投放,效果明顯。
具體來看,2019年普惠小微貸款新增2.1萬億元,是上年增量的1.7倍,年末余額增速為23.1%,比上年末提高7.9個百分點。住戶貸款增速放緩,2019年末為15.5%,比上年末低2.7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同比多增。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11.3萬億元,同比多增7986億元,占同期貸款增量的67.3%,較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
2.2019年股市日均成交5222億元,同比增長四成
2019年,金融市場整體運行平穩,其中成交量和籌資額同比增加。
具體來看,2019年滬、深股市累計成交127.4萬億元,日均成交5222億元,同比增長40.7%。股票市場籌資額同比增加。2019年A股籌資6148億元,同比增加11.2%。
此外,股票市場指數上升。2019年末,上證綜合指數收於3050點,比上年末上漲22.3%;深證成份指數收於10431點,比上年末上漲44.1%。
3.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2019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與銷售額增速有所放緩,房價上漲區域明顯減少,漲幅有所下降。房地產開發投資穩中微升,房地產貸款增速繼續平穩回落。
具體來看,2019年12月末,全國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價格分別同比上漲6.8%和3.7%,漲幅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3.7個和4個百分點。全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基本持平,銷售額同比增長6.5%,增速較上年末下降5.7個百分點。
房地產增速方面,2019年末,全國主要金融機構(含外資)房地產貸款余額44.41萬億元,同比增長14.8%,增速較上年末回落5.2個百分點。房地產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9%。
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30.2萬億元,同比增長16.7%,增速較上年末回落1.1個百分點;住房開發貸款余額為8.4萬億元,同比增長14.6%,增速較上年末回落17.3個百分點;地產開發貸款余額為1.28萬億元,同比下降7.1%,增速較上年末回落11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稱,下一階段將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的基本原則,加快建立房地產金融長效管理機制,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4.加大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貨幣信貸支持
報告稱,將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加大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貨幣信貸支持。
一是專項再貸款定向支持疫情防控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二是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實施好逆周期調節;三是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疫情防控的信貸投放力度。
報告稱,下一步,仍要將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加大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貨幣信貸支持。
5.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報告稱,下一階段,科學穩健把握逆周期調節力度,守正創新,勇於擔當,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加強逆周期調節、結構調整和改革的力度,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具體而言:
1)要實施好穩健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
2)靈活運用好定向降准、再貸款、再貼現、宏觀審慎評估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以適度的貨幣增長支持高質量發展,有效支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3)增強調控前瞻性、精準性、主動性和有效性,根據經濟增長和價格形勢變化及時預調微調,精準把握好調控的度,加強預期引導,維護我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少數實行正常貨幣政策國家的地位。
4)健全可持續的資本補充體制機制,推動銀行通過發行永續債等方式多渠道補充資本,拓寬永續債投資主體,分散風險;
5)重點支持中小銀行補充資本,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防範社會信用收縮風險。
6.完善LPR傳導機制堅決打破貸款利率隱性下限
2019年8月17日,人民銀行宣布完善LPR形成機制,推出新的LPR報價原則、形成方式、期限品種、報價銀行、報價頻率和運用要求。提高銀行貸款定價的自主權,推動銀行改進經營行為,堅決打破貸款利率隱性下限,疏通市場化利率傳導渠道。
2019年末,新發放貸款中運用LPR的佔比已達到90%。2019年12月28日人民銀行發布了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的公告,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推動存量貸款定價基準由原來的貸款基準利率轉換為LPR或固定利率。
事實上,LPR改革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已經顯現。2019年年初至7月,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一直在5.3%附近波動,市場利率下行向企業貸款利率傳導不足。8月份以來,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已6次發布新機制下的LPR,1年期LPR較同期限基準利率下降了20個基點。隨著LPR報價穩中有降,企業貸款利率顯著下降。
報告稱,下一階段,將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具體而言,將健全基準利率和市場化利率體系,完善LPR傳導機制,推進存量浮動利率貸款定價基準轉換,促進銀行積極有序運用LPR定價,轉變傳統定價思維。
同時,發揮好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製作用,維護公平定價秩序,嚴格落實明示貸款年化利率的要求,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穩步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匯率調節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作用。
7.支持鋼鐵行業通過直接融資「去杠桿、降成本」
2019年以來,在國家逆周期調控政策下,鋼鐵行業平穩運行,持續推進對標挖潛、降本增效。
一是鋼鐵產量保持增長。2019年,我國生鐵、粗鋼、鋼材產量分別同比增長5.3%、8.3%、9.8%。二是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增長。2019年,全國黑色冶煉及壓延業和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同比增長26.0%和2.5%。三是鋼材價格四季度回升企穩,原材料價格趨於穩定。四是超低排放正式實施,綠色發展持續推進。
但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國鋼鐵行業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受成本上升擠壓,行業利潤同比有所下降。二是受國際市場貿易摩擦和貿易保護等影響,鋼鐵產品進出口總量有所下降。三是環保壓力仍然較大,超低排放具體實施中還存在技術難題,亟待行業內外協作攻關。
報告稱,下一步應堅持差異化信貸政策,支持優勢企業技術改造、結構調整、綠色發展。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鋼鐵企業兼並重組中的作用,支持鋼鐵行業通過直接融資「去杠桿、降成本」,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8.國內外經濟都處於調整期,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報告稱,中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增長的基本面沒有變化。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我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
經濟增長保持了韌性,但下行壓力仍然較大。企業投資增長仍顯乏力。在信用風險加快暴露情況下,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對短期內的經濟增長會有影響,主要體現在消費減少、企業復工較晚等方面。對此要客觀認識、理性看待,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做好充分准備,認真辦好自己的事,推動消費穩定增長,切實增加有效投資,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潛力。
9.引導資金投向先進製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
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引導資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製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短板等領域,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
一是深入開展金融精準扶貧。二是持續加大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投入。三是不斷提升小微、民營企業金融服務水平。四是積極做好金融支持就業創業。五是繼續加強產業轉型升級的金融支持,持續完善區域發展金融政策引導。六是全力以赴做好防疫的各項金融服務工作,加強對生產、運輸和銷售重要醫用物資和重要生活物資的骨幹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全力滿足其合理融資需求。
10.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2019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宣布11條關於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有關舉措,重點是大幅放寬銀行、證券、保險業的市場准入,提前至2020年不再設股比限制,並大幅擴大業務范圍;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等。
2019年4月及9月,中國債券先後被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摩根大通全球新興市場多元化指數等國際主要債券指數。
證監會於5月正式批准中日ETF互通中方產品申請。證監會與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於6月17日發布聯合公告,正式啟動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倫敦證券交易所互聯互通存托憑證(GDR)業務。
下一階段,將進一步推進金融機構改革,繼續推動全面落實開發性金融機構、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完善治理體系,持續深化大型商業銀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業改革,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

B. 06年二,三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2006年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中國央行2006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評論

新華網北京8月9日電(記者張旭東)中國人民銀行在9日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與上半年較高的經濟增長率10.9%相比,下半年經濟增長可望略有放緩,但總體上仍將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央行將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

綜合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央行認為,從投資需求看,近期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強土地和信貸調控的措施,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其政策效應會逐步顯現,但較高的居民儲蓄率、企業大量自有資金的積聚、外資繼續流入以及「十一五」規劃項目逐步啟動等因素,將繼續推動投資較快增長。

從消費需求看,國內消費將繼續趨旺。今年上半年城鄉居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汽車、通信產品、住房等將繼續拉動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居民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公務員增加工資、低保水平改善、收入分配製度深入改革等措施,將繼續改善居民收支預期,預計下半年消費將延續目前較為旺盛的態勢。

從進出口看,2006年世界經濟出現了加快增長的趨勢,美、日、歐等我國主要貿易夥伴經濟增長前景良好,有利於我國出口保持較快增長。

在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央行提醒,當前要高度關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國際收支不平衡、能源消耗過多、環境壓力加大以及潛在通脹壓力上升可能對我國經濟帶來的風險。

央行報告中還特地指出:「當前供給條件對我國經濟運行的約束較輕,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較高,而資源環境成本又難以構成比較有效的硬約束。在結構矛盾突出、國際收支繼續雙順差的背景下,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的任務仍然比較艱巨。」

央行表示,下半年央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協調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同時,採取著眼於中長期的綜合性措施,加快落實擴大內需等各項政策,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國際收支趨於基本平衡。

=========================================================

路透: 美聯儲不升息,流動性難題留給中國央行

美聯儲周二晚上決定將利率維持不變,讓全世界大多數投資者鬆了一口氣,唯獨中國央行可能感到失望.因為美聯儲不收緊銀根,中國資金泛濫的問題就更難解決.

中國人民銀行已經採取了提高貸款利率和銀行准備金率等一系列手段收緊銀根,但之所以遲遲未提高關鍵的銀行存款利率,一個原因就是不想因為中美利差縮小,而進一步吸引賭人民幣升值的熱錢.因此,美國利率不提高,中國就缺乏升息的空間.

"中國需要一個更激進的美聯儲,"澳大利亞麥格理銀行的中國經濟學家Paul Cavey說."美聯儲是打破中國流動性周期的重要力量.美國停止升息無助於中國解決流動性過多問題,未來中國可能不得不出台其它緊縮政策."

中國目前銀行之間的7天拆借利率為2.44%左右,按照過去一年升值3%左右的速度,持有人民幣的年回報率可以達到5.44%或更高,因為不少外國投資銀行認為人民幣每年的升值速度會超過3%.而倫敦銀行間同業市場拆借利率(LIBOR)為5.4%,投資人民幣可能回報更高.

熱錢再來

人民幣一次性升值以來已經一年多了.由於中國政府成功地讓市場相信,短期內不會再來一次性的大幅升值,因此投向中國的熱錢有退潮之勢.
近來,投資者預計美國利率可能見頂,對美元興趣減弱,美元兌國際主要貨幣的匯率降低到最近兩周以來的最低.人民幣主要和美元掛鉤,這意味著人民幣兌歐元和日元等貨幣也跌了.由於人民幣實際利率最近顯得更為便宜,最近幾周內投機熱錢加速進入中國.

美元的疲軟和進入中國的熱錢一直有密不可分的聯系,2003到2004年美元疲軟的時候進入中國的資金就有所上升,而去年美國連續升息對美元形成支持,熱錢也得到控制.根據麥格理的統計,5月份流入中國的熱錢高達90億美元,是2004年12月來的最高.

中國現在的問題是錢太多了.資金過於充裕,導致投資過熱,然後就是生產過剩,國內消費不了就大量出口.在匯率自由的國家,龐大的外貿順差導致本國貨幣升值,修正順差過大的問題.但由於中國人民幣至今仍然被嚴密控制在一個區間內,市場無法進行自然修正.

外力和自救

中國流動性過剩,除了指望美聯儲升息以外,還有兩個辦法:加快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實行自救,或是被動地等待世界經濟放緩.世界經濟一旦惡化,對中國外貿,銀行等行業的打擊將是巨大的,這也是北京不希望看到的.

讓人民幣升值一步到位雖然能夠幫助減少對未來升值的預期,並幫助除去束縛人民銀行的枷鎖,讓其更自由地實行貨幣政策來解決流動性的問題,但現在時機並非最佳.因為全球需求可能放緩,而中國出口商的成本則在上升,一個更強的人民幣可能會對出口造成相當打擊,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中國經濟一旦硬著陸,將在金融系統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作為外力的美聯儲缺乏作為,中國只能想方設法靠內力走出"流動性陷阱".但針對目前經濟"虛胖"的病症,央行很難用猛葯,因為各方面的牽扯實在太多.在可預見的未來,北京很有可能繼續通過行政手段,而非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房地產,原材料和基礎建設行業可能面臨新的壓力.

央行:三大原因導致信貸高增

□據新華社電
信貸過快增長是當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一個突出矛盾,中國人民銀行9日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數據顯示,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同比多增6068.1億元,除政策性銀行外,各類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均同比多增。

央行分析,有三大原因導致2006年以來信貸高增:一是經濟增長較快,投資項目較多,對貸款的需求較為旺盛;二是國際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續積累、外匯大量流入導致流動性充裕,給銀行擴張信貸提供了資金條件;三是商業銀行在資本補充後更加註重提升資產收益和股東回報,通過擴張貸款增加盈利的動機增強。

央行報告顯示,上半年企業用於流動資金的人民幣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合計增加1.14萬億元,同比多增3403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02萬億元,同比多增3835億元。上半年主要金融機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人民幣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9372.1億元,佔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中長期貸款的93.1%。

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增加9185.3億元,同比多增4082.5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分別增加4918億元、1641億元和3504億元。

央行報告中還特地指出,在結構矛盾突出、國際收支繼續雙順差的背景下,控制貨幣信貸過快增長的任務仍然比較艱巨。

二○○六年第三季度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

第一部分 貨幣信貸概況

2006年第三季度,我國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貨幣信貸總量增加趨緩,與宏觀調控的總體要求基本適應,金融運行總體平穩。

專欄1:流動性與中央銀行的流動性管理

在經濟學或商業活動中,我們經常在一系列相關但不盡相同的意義上使用「流動性」一詞。例如,流動性的本意是指某種資產轉換為支付清償手段的難易程度,由於現金不用轉換為別的資產就可直接用於購買,因此被認為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由此推而廣之,可以產生市場流動性和宏觀流動性的概念。某個具體市場的流動性可以理解為在幾乎不影響價格的情況下迅速達成交易的能力,這往往與市場交易量、交易成本、交易時間等因素有關。而在宏觀經濟層面上,我們常把流動性直接理解為不同統計口徑的貨幣信貸總量。居民和企業在商業銀行的存款,乃至銀行承兌匯票、短期國債、政策性金融債、貨幣市場基金等其他一些高流動性資產,都可以根據分析的需要而納入不同的宏觀流動性范疇。流動性的具體形式深受金融機構及其實際活動方式變化的影響,其復雜多變性可能使傳統貨幣數量論所理解的貨幣與經濟的關系變得不再穩定。

作為負責宏觀經濟總量平衡的貨幣當局,中央銀行有效管理流動性對於貨幣政策實施非常重要。中央銀行流動性管理所涉及的流動性主要指范圍較窄的宏觀流動性,通常特指銀行體系流動性,即存款性金融機構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主要包括法定準備金和超額准備金。中央銀行通過調節銀行體系流動性進而調控貨幣信貸總量。

中央銀行流動性管理的基礎是對銀行體系流動性需求和供給的分析預測。銀行體系流動性需求主要由法定準備金需求和超額准備金需求兩部分構成,前者來自於中央銀行設定的法定準備金要求,後者是商業銀行為滿足支付清算等需要而自願持有的。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供給的因素可分為自發性因素和貨幣政策因素:自發性因素包括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流通中現金和政府存款等項目,取決於公眾或政府的行為,不受貨幣政策操作控制,是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的最大不確定性來源;貨幣政策因素是中央銀行能夠直接控制的流動性供給因素,主要是公開市場操作,如回購和逆回購協議、買賣政府債券、發行中央銀行證券等。如果流動性供需不平衡,就會影響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過多的銀行體系流動性會促使市場產生利率下降的預期,或者刺激銀行更多發放貸款;過少的銀行體系流動性會促使市場產生利率上升的預期,或者促使銀行收緊信貸。中央銀行一般情況下可以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工具來平衡銀行體系流動性供需,必要時也可以通過調整法定準備金要求來管理流動性。保持流動性水平的平穩適度,降低短期利率的波動性,有利於為經濟活動參與者進行經濟決策創造一個穩定的環境。此外,通過流動性管理,中央銀行能夠幫助金融機構應對暫時的流動性波動,達到確保日常支付和貨幣市場正常運轉的目的。隨著我國貨幣政策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轉型,中央銀行流動性管理也日益成為貨幣政策實施的中心內容之一。

流動性與經濟金融運行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會直接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金融機構、企業與居民也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銀行體系流動性高低與經濟走勢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判斷經濟趨冷或趨熱還要觀察企業、居民的預期、投資意願和消費傾向等多方面的經濟變數。某些情況下,為適應銀行體系流動性需求的增長,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主動提供流動性。另外一些情況下,如由於外匯流入增加,中央銀行購匯為銀行體系注入的大量流動性超過了需求的增長,銀行體系出現流動性過剩,吸收過剩流動性就成為中央銀行的重要任務。中央銀行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日常管理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等經濟指標的高低並不是直接相關的,簡單地用當期投資增速的高低來判斷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是否過剩是不恰當的,不能因為暫時出現了投資增速的波動就直接得出流動性應該收緊或放鬆的結論。總之,對流動性與各種經濟變數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因果關系需要深入研究,審慎判斷。

第二部分 貨幣政策操作

2006年第三季度,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採取綜合措施收回銀行體系過剩流動性,發揮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引導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同時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靈活性,改進外匯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

第三季度,為貫徹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控制貨幣信貸投放,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將公開市場操作作為主要對沖操作工具,靈活把握央行票據發行力度和節奏,調節銀行體系過剩流動性。7月份,中國人民銀行在保持市場化央行票據發行力度的同時,第三次對部分貸款增長較快、流動性相對充裕的一級交易商增加了央行票據發行,不僅實現了收回銀行體系多餘流動性的操作意圖,而且發揮了較好的警示作用。8月份,配合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和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政策的實施,中國人民銀行靈活運用不同招標方式,熨平市場波動,合理引導市場預期。9月份,在流動性總體仍然寬松、市場預期相對平穩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加大公開市場對沖操作力度,每周平均發行央行票據超過1000億元。第三季度,中國人民銀行共發行央行票據8162億元,9月末央行票據余額為30780億元。前三季度,通過人民幣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基礎貨幣6450億元。

央行票據發行利率總體呈上行走勢。9月末,3個月和1年期央行票據發行利率分別為2.46%和2.79%,比年初分別上漲73個和89個基點。4月份以來,隨著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的出台,市場緊縮預期增強,加之5月底恢復首次公開發行新股後,影響銀行體系流動性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央行票據發行利率逐月走高,貨幣市場利率波動性加大。為穩定市場預期,促進市場平穩運行,中國人民銀行在8月份前三周連續三次採用數量招標方式發行1年期央行票據,並於8月19日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後及時將招標方式改為價格招標,1年期央行票據發行利率在沖高到2.89%後呈小幅回落走勢,9月底在2.79%的水平企穩,貨幣市場利率運行趨於平穩。

專欄2:國庫現金管理

中央國庫現金管理是指在確保中央財政國庫支付需要前提下,以實現國庫現金余額最小化和投資收益最大化為目標的一系列財政管理活動。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國務院明確規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理國庫。1995年頒布的《中國人民銀行法》賦予中國人民銀行經理國庫的職責。2003年以前,中國人民銀行對財政存款不計付利息;2003年之後,開始對財政存款按單位存款活期利率支付利息。

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財政收入相應增加;與此同時,隨著國庫單一賬戶改革的推進,原大量留存在預算單位的資金逐步集中到國庫管理,國庫現金多保持在較高水平。國庫現金隨機波動加大,增加了貨幣政策調控的難度,由此需要進一步深化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此外,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深度和寬度的貨幣市場,財政部門對國庫現金流量的預測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基本具備了開展國庫現金管理的條件。

借鑒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採取市場化操作方式對國庫現金余額進行管理的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經過認真研究和周密准備,2006年6月,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中央國庫現金管理暫行辦法》;同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業務操作規程》,標志著我國國庫現金管理正逐步走上市場化運作的道路。目前,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已建立專門的協調工作機制,財政部主要負責國庫現金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制定操作規劃,中國人民銀行主要負責監測貨幣市場情況,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協商後簽發操作指令;中國人民銀行進行具體操作。

根據《中央國庫現金管理暫行辦法》,國庫現金管理將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相統一的原則,從易到難、穩妥有序地開展。國庫現金管理方式包括商業銀行定期存款、買回國債、國債回購和逆回購等。在初期階段,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將主要實施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和買回國債兩種操作方式,均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是指將國庫現金存放在商業銀行,商業銀行以國債為質押獲得存款並向財政部支付利息的交易行為。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期限一般在1年(含1年)以內。買回國債,是指財政部利用國庫現金從國債市場買回未到期的可流通國債並予以注銷或持有到期的交易行為。兩種操作方式都是向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增加基礎貨幣供給。

當前,宏觀調控成效初步顯現,但國際收支不平衡持續發展,銀行流動性總體寬裕,需要繼續加強流動性管理。為此,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將協調配合,加強對流動性形勢和宏觀經濟運行的分析監測,穩妥有序地推進國庫現金管理工作。

二、發揮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

為引導投資和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維護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2.25%提高到2.52%;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5.85%提高到6.12%;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也相應調整,長期利率上調幅度大於短期利率上調幅度。同時,為進一步推進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市場化,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的下限由貸款基準利率的0.9倍擴大為0.85倍,其他商業性貸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變。從第三季度貸款實際發放利率來看,各項貸款利率水平逐步走高,反映了今年兩次加息的疊加效應,為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上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

為加強流動性管理,促使商業銀行有序調整貸款行為,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於6月16日、7月21日和11月3日宣布上調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各0.5個百分點,分別從7月5日、8月15日和11月15日起生效。7月5日和8月15日上調存款准備金率以後,金融市場運行平穩,貨幣市場利率水平總體略有上升,股票市場維持上漲態勢。

四、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

中國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方針政策,加強信貸政策引導,繼續通過窗口指導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引導金融機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要求,合理控制貸款增長,調整貸款結構。一是重視做好對農民工的金融服務工作。二是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要求嚴格控制基本建設等中長期貸款,引導信貸資金合理流動,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同時繼續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測、分析和調控。三是引導商業銀行繼續貫徹落實國家各項區域經濟發展政策,根據當地經濟發展需要,合理投放信貸。四是繼續發揮信貸政策的"扶弱"功能,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做好助學貸款工作,繼續做好對就業、非公經濟、中小企業、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等的信貸支持。

五、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工作繼續穩步推進。中國工商銀行於10月27日同時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圓滿成功。在超額配售選擇權行使前,中國工商銀行A+H股發行規模合計達191億美元,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此次中國工商銀行採取H股和A股統一定價、同時發行、同時上市的方式進行首次公開發行,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資機會,支持了境內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改制銀行的市場影響力進一步增強。中國建設銀行於9月11日成為恆生指數成份股,是第一個選入恆生指數成份股的H股公司。中國銀行在發行上市後,也先後成為上證50、H股指數等多種重要指數的指標股。改制銀行加快業務創新步伐,在引進戰略投資者後,全面啟動與戰略投資者的合作安排,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提升關鍵領域業務水準。中國建設銀行根據與美國銀行簽訂的整體戰略合作協議,以97.1億港元收購美國銀行子公司美國銀行(亞洲)有限公司100%的股權,積極拓展海外業務。有關部門正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規劃,積極研究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方案。

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進展順利,並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新的管理體制基本建立。截至2006年9月末,全國各地農村信用社共組建銀行類機構85家,其中農村商業銀行12家、農村合作銀行73家,以縣(市)為單位統一法人機構674家。參加改革試點的省(市)均成立了農村信用社省級管理機構,明確並初步落實了省級政府對轄內農村信用社的管理職責。二是資產質量和經營財務狀況有所改善。全國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例為12.1%,與2002年末相比下降了24.8個百分點;實施了增資擴股,資本充足率得到充實;自2004年實現了近十年來首次軋差盈餘,盈餘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三是改革試點資金支持政策逐步落實,歷史包袱初步化解。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按照規定條件和程序,已完成11期(每個季度1期)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票據的發行工作,共計對2396個縣(市)農村信用社發行專項票據1655億元。同時,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對具備條件的農村信用社已安排兌付專項票據45.6億元。

專欄3:正確認識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專項票據兌付標准

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絕大多數農村信用社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尤其是在全面加強內部管理等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改革達標任務艱巨, 農村信用社只有始終牢牢把握住改革試點工作的重點,才能逐步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有效發揮改革試點資金支持政策對改革的正向激勵作用,應從推動和深化改革的大局出發,全面理解資金支持政策設計的初衷、機制安排,正確認識專項票據兌付標准。

一是應正確理解「花錢買機制」的政策含義。按照國務院關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的總體要求,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包括歷年虧損掛賬和資產損失),由中國人民銀行按照2002年末實際資不抵債額的50%,已採取專項票據和專項借款兩種方式安排資金1656億元;已減免營業稅、所得稅99億元;對農村信用社開辦保值儲蓄多支付的利息給予補貼,已實際撥付到位69 億元;按有關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清收比例下限再打五折測算,發行專項票據所置換資產的清收所得超過50億元,用於補充農村信用社的撥備;對農村信用社執行較低的存款准備金率,因此增加可用資金來源800億元;持有改革試點專項票據累計增加利息收入57億元。以上合計,對試點農村信用社增加資金支持約2731億元。同時,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也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幫助當地農村信用社消化歷史包袱。總體看,上述扶持政策對啟動改革和調動各方面參與改革的積極性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深化改革創造了條件,但要真正實現改革達標,關鍵還在於作為改革主體的廣大農村信用社要始終牢牢把握住改革重點,切實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全面加強內部管理上下功夫。這才是"花錢買機制"的真正含義。

二是應客觀認識設置改革試點資金支持條件的必要性。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形成原因是復雜的,既有農村信用社自身經營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行政干預及其他外部環境的因素。按照國務院關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的總體要求,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制訂並明確了資金支持條件和程序,目的在於強化正向激勵,有效發揮資金支持政策的引導作用。農村信用社與其他存款類機構尤其是與國有商業銀行的差異較大。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財務重組、股票發行上市後,已初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外部約束機制。對農村信用社採取不同於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支持方式和程序,有利於落實各有關方面應承擔的責任,有利於鼓勵和支持地方政府積極採取措施幫助當地農村信用社化解歷史包袱,有利於督促農村信用社轉換機制、強化管理、改善經營、增加積累,逐步化解歷史包袱,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改革試點情況表明,農村信用社改革涉及面廣、任務艱巨,真正實現改革達標,需要中央和地方共同採取扶持政策,需要堅持扶持政策與農村信用社強化管理、轉換機制相結合。

三是改革試點資金支持政策需要在改革過程中不斷完善。國務院"國發[2003]15號"文件規定:"中央銀行票據支付必須與農村信用社改革效果掛鉤,以縣(市)為單位驗收支付,標准為:產權明晰,資本金到位,治理結構完善"。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監會依據國務院關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明確和完善了改革試點資金支持政策和專項票據兌付標准("銀發[2006]130號"文件)。著重強調,農村信用社在申請兌付專項票據時,應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方面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考核其健全內控制度和強化內部管理的實際成效,提出了逐步提高資產質量、有效控製成本費用、不斷改善財務狀況的具體要求。以上經營財務指標的變化,能直觀地反映有關農村信用社所取得的改革實效,便於准確把握和評價是否達到了專項票據兌付標准。總體看,嚴格落實改革試點資金支持政策有利於農村信用社按期兌付專項票據資金,進一步增強了改革試點資金支持政策的透明度、公信力和可操作性。

六、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第三季度,圍繞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發展外匯市場,進一步理順外匯市場供求關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進一步加強外匯市場基礎性建設。統一銀行間外匯市場即期競價交易和詢價交易時間,進一步規范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允許境內外匯指定銀行開辦韓元掛牌兌換業務,並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英鎊兌人民幣即期、遠期和掉期交易。二是上調境內金融機構外匯存款准備金率,在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速的同時,減緩外匯市場的供求壓力。三是進一步完善外匯管理,促進貨物和服務貿易便利化,規范資本流入流出管理。

七、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為拓寬對外金融投資渠道,加強對跨境資金流入的監管,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出台了一系列改進外匯管理的政策措施:一是進一步完善經常項目外匯管理,促進貨物和服務貿易便利化。改進出口收匯結匯管理,對貿易外匯實行分類管理;調整部分服務貿易項下售付匯政策,進一步簡化企業購付匯憑證和手續。二是規范外資流入管理,促進國內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規范房地產市場外資准入和外匯管理,加強外商投資企業房地產開發經營和境外機構及個人購房管理,強化對跨

C. 論述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摘要: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對於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國民經濟的發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從近幾年央行出台的一系列貨幣政策措施來分析我國貨幣政策實踐的有效性問題,並通過總結貨幣政策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提高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貨幣政策有效性;通貨緊縮;公開市場;中央銀行
一、我國近年來貨幣政策實踐的分析
2003年到至今我國都在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貨幣政策的實施是由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形勢決定的,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這幾年的整體經濟狀況:
2003年,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廣義貨幣M2增幅達20%,外匯占款佔1.15萬億元,同比多增加6850億元。在反通貨緊縮的同時,2003年我國經濟出現了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央行適當採取了一些緊縮銀根的措施:為應對外匯占款的大量增加調高准備金率一個百分點;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發行央行票據;並對房地產信貸風險進行了風險提示。同時以我國銀監會的成立為標志,實現了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有效分離,使貨幣政策獨立性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此外,通過央行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極大推動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但在經濟快速增長中也存在一些影響經濟、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如部分行業盲目重復建設、能源交通出現了多年少有的瓶頸制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有待解決。
2004年以來,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效益不斷提高。宏觀調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人民銀行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金融調控,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著力優化信貸結構,抓緊完善金融宏觀調控的制度性建設,加快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具體的做法有:一是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二是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以控制貨幣信貸總量過快增長,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健康發展。三是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中國人民銀行從2004年10月2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中長期存貸款利率上調幅度大於短期。四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五是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和差別存款准備金率制度;六是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促進優化貸款結構;七是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八是積極推動金融企業改革;九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004年從總體看,金融運行健康平穩。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1.8萬億元,同比少增6697億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99億元。信貸結構進一步改善,基本建設等固定資產貸款繼續得到控制,流動資金貸款逐步增多。
2005年我國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將保持在15%左右(狹義貨幣供應量M1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預期增長均為15%)。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2.5萬億元。從前10個月貨幣信貸運行情況來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有所加快。10月末M2增長速度達到了18%,9月份為17.9%,高於年初預計的15%.M1增長了12.1%,M0增長了9%.整個金融機構貸款平穩增長,貸款結構進一步改善。11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8%,略高於年初預定目標。但總體和年初預定目標相差不大。2005年物價上漲仍保持4%左右的水平,央行在2004年對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點後,存款利率仍為「負」。「負利率」的長期持續將加劇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泡沫)的危險。2005年,新一輪經濟增長已步入較為穩定時期,為減輕通貨膨脹壓力,防止資產泡沫,理順資金供求關系,央行會逐步、小幅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其根本目的在於穩定貨幣市場利率,爭取恢復對貨幣市場的控制權,削弱因匯改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國內利率結構扭曲,以降低未來貨幣政策陷入流動性陷阱的風險,保持對貨幣市場利率的適度控制是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2006年人民銀行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的平穩增長,加快金融體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增強貨幣政策在總量平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二是落實利率市場改革的相關政策,研究進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利率體系、票據市場利率以及市場化產品的定價機制。提高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引導能力,協調各利率的關系,提高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利率定價能力;三是發揮信貸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積極發揮貨幣政策在優化信貸政策中的作用,引導商業銀行更好地貫徹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方針,既要增加對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有效益有市場的企業的貸款,繼續增加對農業、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就學的信貸,又要提高金融資產質量,改進金融服務,引導商業銀行增強對周期變化的風險控制能力;四是按照金融體制改革總體思路,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五是加快推進金融市場建設和金融市場創新。六是研究擴大消費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廣信用卡等個人消費業務。
綜合來看,近幾年我國貨幣政策應該是有效的,通過對歷年貨幣政策的回顧,不難發現,央行在制定、執行貨幣政策上是不斷走向成熟的,進行宏觀金融調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斷提高的。
二、影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雖然我國這段時期的貨幣政策可以肯定的說是有效的,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是什麼因素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效果呢?據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國有商業銀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夠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時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分支機構收縮。從前金融機構是貸款許可權下放到各部門機構,現在則是貸款許可權上收,以至於絕大部分縣支行甚至地市行幾乎沒有放款的權利。銀行信貸過度向大城市、大企業、重點行業集中,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資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貸款上的「農轉非」,資金上的「鄉養城」,縣域經濟出現「金融服務真空」。國有商業銀行缺乏經營貸款的激勵機制,而約束條件苛刻。在我國的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系統中,國有商業銀行是貨幣政策強有力的傳導渠道,但上述種種跡象表明,國有商業銀行為防範金融風險所出台的種種措施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實際緊縮效應。還有就是商業銀行體系化解不良資產的難度依然很大。盡管成立了政策性銀行,剝離了部分政策性業務,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全國剝離了13900億元不良資產,但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銀行獨立性不夠
我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性在行使時受到多方干擾,一方面總行賦予分支機構相當大的貸款權,央行分支機構、專業銀行分支機構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謀,形成地方政府通過專業銀行向央行分支機構貸款,分支機構向總行爭貸款的「倒逼機制」,刺激央行多發基礎貨幣以滿足資金需求,這十分不利於實現貨幣穩定的目標。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或直接借款來彌補巨額財政赤字,而中央銀行難以對沖其影響,導致財政赤字貨幣化,這是形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響。1993年以後,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央行獨立性得到提高。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央行獨立性不夠的問題。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統一集中央行的貨幣政策決策權;在1994年對央行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將貨幣發行權、基準利率的調節權等等都集中到總行,取消了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的貸款權;1995年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人民銀行的地位;於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國銀監會。這一系列措施使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於我國貨幣市場還不發達,所以央行的貨幣操作依然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存在密切的依存關系。這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外部時滯問題
處於經濟體制轉變中的我國,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存在較長的外部時滯。當中央銀行出台一系列貨幣政策後,由於作為直接調控對象的金融市場和企業處於特殊狀況,致使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變動經由投資的利率彈性產生效應這一傳導機制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中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應。這種市場時滯較為客觀,它不像內部時滯那樣可由中央銀行掌握,而是一個由社會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金融部門和企業部門的行為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復雜變數。因此,中央銀行對這段時滯很難進行實質性的控制,以及處於轉軌時期的貨幣政策因傳遞媒介行為的日漸理性,擴張性貨幣政策不再像傳統的賣方市場條件下對經濟的影響那樣劇烈,對於經濟的影響也不像過去那樣直接迅速。這是我國貨幣政策在啟動經濟中作用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
(四)貨幣市場的殘缺影響貨幣政策效果
貨幣市場是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礎平台,也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但從總體上講,我國的貨幣市場發育不完善,貨幣市場的發展層次低,市場容量有限,市場規模較小,貨幣市場功能殘缺,貨幣市場運行效率較低。這些缺陷使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缺乏堅實的基礎平台。主要表現在:第一,交易主體單一。只准商業銀行及部分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城鄉信用社等進入市場,而絕大部分有資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機構卻不能進入市場,從而形成「單邊市場」。第二,交易工具單一。以票據市場為例,目前我國票據市場上流通的票據有9成以上是銀行承兌匯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業承兌匯票,其它諸如銀行本票,大額可轉讓存單,短期企業債券,保險單等交易工具幾乎為零。第三,我國貨幣市場發展層次

D. 金融穩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分析

中央銀行履行金融穩定的職責能否順利實施和充分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整套較為完善的制度框架的確立及良好執行。按照西方經濟學家切納德等人的觀點,一國的金融體系要較好地發揮功能,適宜的宏觀經濟環境、有效的監督和管理體制與健全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三項因素已被西方學界視為構成金融穩定的「三根主要支柱」。
在我國目前轉軌過程中的經濟金融格局下,除了上述三項因素應包涵於金融穩定的制度框架以外,健全和完善市場主體的適格性、市場交易和秩序的穩健性等制度架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具體而言,金融穩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可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市場主體方面、市場結構和秩序方面、金融調控和監管方面、市場支持保障方面和金融風險處置方面。 我國金融業存在著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等結構不均衡以及金融秩序不規范的情況,使金融業隱含著內在的不穩定性,極易產生較大的金融波動,進而通過市場間的關聯和互動,擴展到整個金融體系,最終釀成金融危機。在這方面,要注意放鬆金融管制,著力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和創新,確保金融秩序的穩定。要逐步建立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良性互動機制,加強深層次的銀行與保險業的合作,構建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協調發展的制度 「平台」。
具體而言,要放鬆商業銀行進入證券市場、基金業、信託業等限制,構建合理解決證券公司融資需求的制度框架;推動資產證券化、貨幣市場基金等新興金融工具的規范化發展,規范引導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機制;建立和完善債券、外匯市場的做市商制度,改革強制結售匯制度,完善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有關制度;依法嚴厲打擊和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的違法違規行為。 國際上認為,金融穩定的政策工具主要有四類:一是相對獨立的政策工具,包括監測支付結算系統、宏觀審慎分析、緊急流動性援助、危機協調管理四種手段;二是藉助貨幣政策工具來穩定金融體系,包括貨幣信貸政策、短期利率、公開市場操作和信息交流與窗口指導;三是運用金融監管手段來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包括審慎管制與審慎監管;四是運用風險補償制度來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從我國當前金融穩定製度建設的現狀看,這四類金融穩定政策工具都亟待建立健全和協調發展。 首先,保證中央銀行支付清算系統的安全性與高效性是維護金融穩定的首要問題。因為,支付清算系統是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各國中央銀行都力求讓支付清算系統的監測管理涵蓋於大額資金交易有關的各個領域。但從我國目前看,人民銀行僅負責支付清算系統的建設和相關標準的制定,而對銀行卡業務的監管及相應的資金交易則由中國銀監會負責。這部分尚游離在人民銀行的支付系統監管之外的風險監管,對支付系統的穩定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其次,微觀審慎監管與宏觀審慎分析要協調。目前,國內有一種觀點認為,金融監管的職責和金融穩定的職責是等同的,認為如果每一家金融機構都好,那麼這個金融體系就好;當某一家機構倒閉從而引發其他金融機構的倒閉,金融系統的危機也就到來了。然而,如果焦點僅集中在單個金融機構的微觀審慎監管,就可能忽略宏觀層面的其他更為重要的風險。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最大的信貸風險總是發生在經濟周期的波峰時期,而這時如果應用微觀審慎監管的傳統指標分析,風險看上去就是最小的。
再次,緊急流動性援助與道德風險問題不容忽視。緊急流動性援助,又稱為「最後貸款人」職能,是中央銀行用於處理金融不穩定的最傳統的工具。由於道德風險的可能,經濟學家提出各種解決措施,包括對有問題金融機構徵收懲罰性利率;提供緊急貸款時採取「建設性的模糊」的策略;要求有問題金融機構提供抵押品的做法,以及組織私營部門參與救助有問題機構。而我國目前對緊急流動性援助的制度安排還僅僅體現在央行與財政部發布的《地方政府向中央專項借款管理規定》中,著眼點也僅限於強調中央和地方責任劃分與利益協調和個案處理的工作程序。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建設性模糊」的原則,但其他防範道德風險的措施還在探索中。
最後,危機協調管理問題不容迴避。防範金融危機要立足於早分析、早校正。要盡快建立金融機構的風險預警系統和完善風險處置措施,尤其在由於個別金融機構風險引發的金融危機中,要有一些機制和措施及時地發現金融機構的風險,使得金融機構在風險加大或資產質量變差的情況下,有足夠的壓力盡快地加以糾正,這就是「及時校正措施」。同時,對於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可預測性、傳染性和危害性,也需要我們通過建立長效的危機應急處理機制,才可能在突發性金融危機發生時將損失降至最低、將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我們需要建立金融危機應急組織體系,統一制定和部署金融應急處理方案及其組織實施。 國際經驗表明,存款保險制度、證券投資者補償制度和壽險投保者補償制度,在形成有效的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減輕政府救助負擔、抑制個別金融機構倒閉造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安全網應當是由審慎監管、風險補償機制和央行最後貸款人功能這三大要素構成。從我國金融業發展趨勢看,建立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約束的力量,防範道德風險,有助於防止金融機構擠兌風險的傳遞和蔓延,從而在正常金融機構和有問題的金融機構之間建立起一道「防火牆」。
目前,世界上對於建立風險補償機制還存在爭論。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設計與運行不當的風險補償機制還有可能誘發「道德風險」問題,進一步加劇金融風險與金融危機。在完全的市場經濟下,投資者應當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隱性的政府擔保或全額的風險補償機制下,金融機構可能涉足過度風險,存款人可能很少或根本沒有動力監督和約束金融機構的過度投機行為,從而引發高的道德風險。過去,在中國,政府作為國有銀行的「最後擔保人」,事實上承擔著保護存款人合法利益的義務。國有銀行依賴政府的隱性擔保,存在著過度涉足高風險、高收益領域的內在動機。一旦出現支付危機,則將風險轉嫁給政府。現在,我們從隱性的政府擔保到探索建立有限賠付的風險補償機制,將有利於克服這一道德風險。此外,在我國經濟轉軌時期,財政負擔較重、公共資金不足,央行應當「花錢買機制」,與其他部門共同建立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以降低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E. 中國的貨幣政策與影響

2008金融危機爆發前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

2008年第一季度,面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國內發生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我國及時採取有力應對措施,努力克服不利影響,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快速發展,經濟總體形勢比預想的要好。農業穩定發展,工業較快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投資增長過快、貨幣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的矛盾有所緩解。但居民消費價格受災害等影響上漲較快。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6.1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8%。
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採取綜合措施,正確把握金融宏觀調控的節奏、重點、力度,維護總量平衡。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在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的同時,2008年以來4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共2個百分點,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和信貸結構優化。繼續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改進外匯管理,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2008年金融危機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

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受了多方面嚴峻考驗,克服了國內重特大自然災害和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的不利因素,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前三個季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20.2萬億元,同比增長9.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0%;其中,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0%,CPI同比上漲5.3%。
7月份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統一決策部署,針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國內通脹壓力減緩等新情況,統籌兼顧,進一步加強對經濟金融運行的監測分析,及時調整金融宏觀調控措施。調減了公開市場對沖力度,連續兩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三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取消了對商業銀行信貸規劃的約束,並引導商業銀行擴大貸款總量。同時,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引導新增信貸資源向重點領域和經濟薄弱環節傾斜。總體看,貨幣政策調控效果逐步顯現。貨幣信貸平穩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金融體系穩健運行。
2008年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5.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2個百分點。貸款平穩增長,9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9.6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前三個季度信貸投放均勻,新增貸款分別為1.33萬億元、1.12萬億元和1.03萬億元。前三個季度人民幣貸款比年初增加3.5萬億元,同比多增1201億元,是歷史同期增量最高水平。企業支付能力總體上處於合理水平,9月末,企業人民幣存款同比增長13.9%。人民幣貸款利率小幅回落。9月份,金融機構1年期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比6月份下降0.09個百分點。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9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8183元。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並日益加重。出口增速可能進一步回落,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經濟下行風險增大,宏觀調控將面臨更加復雜多變的局面。但也要看到,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城市化和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有廣闊的國內市場、比較充裕的資金和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優勢,金融體系穩健安全,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意識和能力較強,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抵禦風險的能力和強勁活力。
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根據形勢變化及時適度調整貨幣政策操作,確保貨幣信貸穩定增長及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支持擴大內需,維護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一是根據形勢變化及時啟動保障經濟金融穩健運行的各項應對預案,加強國際協作,應對金融危機的不確定沖擊。二是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三是促進貨幣信貸總量穩定增長,加大銀行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強窗口指導和政策引導,著力優化信貸結構。五是進一步發揮債券市場融資功能,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六是密切監測國際資本流動,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2009年寬松的貨幣政策

2009年上半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作用下,中國國民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企穩向好勢頭日趨明顯。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工業生產增速回升加快;消費持續較快增長,投資增速逐步加快。上半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4萬億元,同比增長7.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1.1%。
中國人民銀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緊密圍繞「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主要任務,認真貫徹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保證貨幣信貸總量滿足經濟發展需要。適時適度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繼續加強對「三農」、中小企業、就業、助學、災後重建、消費等改善民生類信貸支持工作,加大對產業轉移、自主創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融資支持。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總體看,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得到了有效傳導。上半年,貨幣信貸總量快速增長,信貸結構繼續優化,對扭轉經濟增長下滑趨勢、提振市場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2009年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56.9萬億元,同比增長28.5%,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1.2個百分點。企業、居民活期存款增加較多。各項貸款繼續快速增長,中長期貸款佔比逐步上升,個人消費貸款增
速大幅回升。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7.37萬億元,同比多增4.9萬億元。6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為37.7萬億元,同比增長34.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0.2個百分點。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繼續下降,6月份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門人民幣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98%,比年初下降0.58個百分點。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6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8319元。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仍然很多,經濟回升基礎還不穩固,國際國內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但隨著應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內需求有望進一步擴大,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繼續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金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堅定不移地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鞏固經濟企穩回升的勢頭。把握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重點、力度和節奏,注重貨幣信貸增長對實體經濟增長的支持,處理好支持經濟發展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關系,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結構,堅持信貸原則,處理好保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繼續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機構競爭力和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維護金融穩定。

2011年繼續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

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勢頭進一步鞏固。消費平穩較快增長,投資結構有所改善,對外貿易繼續恢復,消費、投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協調性增強;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工業產銷銜接狀況良好,居民消費價格繼續上漲。前三季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26.9萬億元,同比增長10.6%,第三季度同比增長9.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9%,第三季度同比上漲3.5%。
中國人民銀行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繼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適時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總量、節奏和結構,繼續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進外匯管理,促進經濟金融平穩健康發展。總體看,金融運行平穩,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9月末貨幣信貸增速有所反彈。

2011年穩健的貨幣政策

2011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開局良好,繼續朝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消費需求保持穩定,固定資產投資和進出口增長較快,農業生產形勢向好,工業企業效益改善,居民收入穩定增加,但物價上漲較快。第一季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9.6萬億元,同比增長9.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0%。

2011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統一部署,堅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圍繞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一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認真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交替使用數量型和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加強流動性管理和貨幣信貸總量調控,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4次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共2.0個百分點,2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共0.5個百分點。實施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促進金融機構自我調整信貸投放總量和節奏。引導金融機構著力優化信貸結構,執行好差別化房貸政策。

總體看,穩健貨幣政策促進貨幣信貸增長向常態回歸。2011年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75.8萬億元,同比增長16.6%,增速比上年末低3.1個百分點。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7.9%,增速比上年末低2.0個百分點,比年初增加2.24萬億元,同比少增3524億元。第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加4.19萬億元,直接融資佔比顯著上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穩步上升,3月份非金融性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1%,比年初上升0.72個百分點。3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5564元,比上年末升值1%。

下一階段,中國人民銀行將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切實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注意把握調控的節奏和力度,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處理好控制貨幣總量和改善結構的關系,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和抑制通貨膨脹的關系。當前,經濟增長和就業形勢較好,穩定物價和管好通脹預期是關鍵。
2011 年第三季度,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消費需求保持穩定,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對外貿易更趨平衡,內需作為經濟增長動力更強,農業生產形勢良好,工業生產增長平穩,居民收入繼續增加,物價過快上漲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前三個季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32.1 萬億元,同比增長9.4%,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7%。
第三季度,中國人民銀行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圍繞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這一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綜合交替使用數量和價格型工具以及宏觀審慎政策工具,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引導貨幣信貸平穩增長,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節奏和調整信貸結構。同時,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

穩健貨幣政策成效逐步顯現,貨幣信貸增長向常態水平回歸,與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相適應。2011 年9 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 余額為78.7 萬億元,同比增長13.0%。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9%,比年初增加5.68 萬億元,同比少增5977 億元。前三個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為9.80 萬億元,融資方式多元化發展。9 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8.06%。9 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3549 元,比上年末升值4.21%。
希望採納

F. 為什麼在經濟下行的新常態下央行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

特點:
政策工具
公開市場業務
存款准備金
中央銀行貸款
利率政策
常備借貸便利

原因: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提法,它講的是制定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它不同於經濟學教科書關於貨幣政策操作層面的提法(如「寬松的」、「中性的」或「緊縮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與穩定幣值目標相聯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貨緊縮又防止通貨膨脹兩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礙根據經濟形勢需要對貨幣政策實行或擴張、或緊縮的操作。

背景:
主要有這樣幾方面:一是經過90年代初的房地產和開發區熱,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問題已相當突出,當時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面臨化解金融風險和防範出現新的更嚴重金融風險的重要任務;二是當時盡管社會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經暴露,但是最突出的還是結構性問題,實際有效貸款需求不足;三是由於過去我們長期實行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制,企業高負債經營,自有資金比例很低,再繼續大幅度增加貸款,不良貸款問題會更加突出;四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對貨幣政策的運用,財政增發國債,銀行參與購買,其本身就包含了運用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內容。
1998年以來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貨幣信貸總量平穩增長。1998~200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間,與過去一些年代貨幣和信貸大起大落相比,近幾年我們終於把貨幣信貸的增長調控得比較平穩了。二是信貸結構有了大幅度的調整。在一系列信貸政策的推動下,個人住房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和農業貸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當年貸款新增額中上述三項貸款大體佔七成,信貸結構的這種調整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三是保持了國內金融穩定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開始出現支付問題,近幾年利用通貨緊縮時機增加再貸款,幫助地方政府關閉了部分中小金融機構,保持了金融穩定和社會穩定。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僅對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作出了貢獻,也符合我國國家利益,這幾年國際收支平衡,國家外匯儲備持續增加。四是基本實現了貨幣政策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1998年1月1日取消貸款限額控制後的這幾年,公開市場操作實際成為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幾年來,國民經濟成功實現了低通脹、高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基本保持在 7%~8%,物價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動。雖然我們還不能精確估計經濟的低通脹、高增長,貨幣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這幾年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物價的持續平穩,的確是與貨幣和信貸的持續平穩增長同時出現的。回顧建國以來(包括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我國經濟多次出現過較大幅度的波動,雖然每次原因都比較復雜,但每次經濟波動都同時伴隨著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無疑是經濟大幅度波動的重要條件。近幾年,貫徹穩健貨幣政策方針,我們堅定地將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作為重要目標,在具體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
第一部分貨幣信貸概況
2006年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信貸總量增加較多,金融運行總體平穩。
一、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
2006年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32.3萬億元,同比增長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0.9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11.2萬億元,同比增長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2.2個百分點。流通中現金MO余額2.3萬億元,同比增長12.6%。上半年累計現金凈回籠563億元,同比少回籠57億元。2006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高位運行、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現的廣義貨幣供應量與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之間差距加大的趨勢有所改觀。狹義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業生產、固定資產投資擴張的影響,企業對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金融機構存款穩定增長
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含外資金融機構,下同)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3.1萬億元,同比增長17.2%,比年初增加3.3萬億元,同比多增6041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8.4%,比年初增加3.2萬億元,同比多增6324億元;外匯存款余額1610億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億美元,同比少增17億美元。
2006年以來,存款期限結構出現了活期存款增加較多、余額佔比上升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2005年出現的存款定期化趨勢。
6月末,人民幣企業存款余額10.4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年初增加8052億元,同比多增2564億元;其中,企業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億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億元。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15.5萬億元,同比增長17.1%,比年初增加1.4萬億元,同比多增1169億元;其中,活期儲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億元,定期儲蓄存款同比少增333億元。6月末,財政存款余額1.24萬億元,同比增長23.1%,比年初增加4375億元,同比多增558億元。
三、金融機構貸款增加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22.8萬億元,同比增長14.3%,比年初增加2.2萬億元,同比多增6068.1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21.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比年初增加2.2萬億元,同比多增7233億元。外匯貸款余額1577億美元,同比增長5%,比年初增加75億美元,同比少增87億美元。
2006年以來貸款增加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經濟增長較快,投資項目較多,對貸款的需求較為旺盛;二是國際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續積累、外匯大量流入導致流動性充裕,給銀行擴張信貸提供了資金條件;三是商業銀行在資本補充後更加註重提升資產收益和股東回報,通過擴張貸款增加盈利的動機增強。
從投向上看,上半年企業用於流動資金的人民幣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合計增加1.14萬億元,同比多增3403億元。票據融資增加3421億元,同比多增913.2億元,其中二季度票據融資增加316.1億元。
中長期貸款增加1.02萬億元,同比多增3835億元,其中,基建貸款同比多增1553.7億元。上半年主要金融機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人民幣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9372.1億元,佔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中長期貸款的93.1%。新增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房地產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製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行業,投向上述行業的中長期貸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億元。
分機構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銀行外,各類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均同比多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增加9185.3億元,同比多增4082.5億元;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分別增加4918億元、1641億元和3504億元,同比分別多增1724億元、745億元和587億元;政策性銀行人民幣貸款增加1444億元,同比少增274億元。
四、基礎貨幣平穩增長
6月末,基礎貨幣余額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0%,比年初下降1247億元,同比少下降246.3億元。6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存款准備金率平均為3.1%,比上年同期低0.62個百分點。其中,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2.5%,股份制商業銀行為4.2%,農村信用社為5.7%。
五、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略有上升
中國人民銀行對全國金融機構2006年第二季度貸款利率浮動情況的統計顯示,二季度金融機構發放的全部貸款中,實行下浮利率的貸款佔比較一季度上升1.71個百分點,實行基準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貸款佔比較一季度分別下降1.66和0.04個百分點。
表1:2006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動區間貸款佔比表
單位:%
註:城鄉信用社浮動區間為(2,2.3]
數據來源: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備案表
受上調貸款基準利率影響,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略有上升。二季度,商業銀行人民幣1年期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05%,為基準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固定利率貸款佔比為85.16%,加權平均利率為6.05%,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浮動利率貸款佔比為14.84%,加權平均利率為6.01%,比上季度提高0.2個百分點。
上半年,單筆金額在3000萬元以上的人民幣協議存款利率有所上升。其中,二季度61個月期協議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64%,比上季度下降0.07個百分點,比年初上升0.39個百分點;37個月期協議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73%,比上季度上升0.27個百分點,比年初上升0.66個百分點。
受美聯儲連續加息、國際金融市場利率上升影響,境內外幣貸款、大額存款利率水平繼續上升。6月份,3個月以內美元大額存款(占金融機構美元大額存款全部發生額的73%)加權平均利率為4.39%,比年初上升1.11個百分點;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35%,浮動利率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23%,分別比年初上升0.9和0.71個百分點。
表2:2006年上半年大額美元存款與美元貸款平均利率表
單位:%
數據來源:商業銀行外幣利率備案表
六、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
上半年,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匯率聯動關系明顯,市場供求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5、6月份受我國貿易順差數據和國際外匯市場主要貨幣走勢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在8元上下振盪。6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9956元,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0.94%。由於國際外匯市場歐元、日元對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幣對歐元匯率有所貶值,對日元匯率升值幅度收窄,分別為貶值1.16%和升值5.17%。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最高達7.9956元,最低為8.0705元;共有118個交易日,其中有66個交易日升值、52個交易日貶值,最大單日波動幅度為0.21%;人民幣匯率日均波幅為35個基點,在匯改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個基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繼續增強。6月末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一年期合約報價為7.74元左右,貼水在2500點左右,基本穩定在按利率平價計算的遠期貼水附近。

G. 禮泉縣的經濟

綜合數據
禮泉縣經濟素以農業為主。解放初,工農業總產值1304萬元。
經過全縣人民40年的建設,到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44230萬元。
1949年,人均收入35.30元,人均消費32元;1980年,職工人均收入688.99元,人均消費480元;1990年全縣職工人均收入885.49元,農民人均收入534元。消費總額為18203萬元,人均消費466元。其中城鎮人均消費728元,農業人口消費16720萬元,人均451元。城鄉居民年末儲蓄余額17359萬元。人民生活已從溫飽型向小康水平過渡。
2012年,禮泉縣全年生產總值完成108.6億元,同比增長1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9.5億元,同比增長28%;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77.7億元,同比增長4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1.1億元,同比增長12.9%;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72億元,同比增長1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048元,同比增長16.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381元,同比增長16.7%,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工業項目
解放初期,禮泉縣工業生產只有幾個私營小作坊。至1957年,發展有鐵器、木器、皮麻、車輛修理、磚瓦等21個合作社。
1958年,從機械工業起步,工業逐步發展壯大,到1990年,總產值達16238萬元,主要企業有柴油機廠、水泥廠、制葯廠、奶粉廠、糧油加工廠、農機修造廠等。主要產品產量:食用植物油4148噸,奶粉241噸,板材1855立方米,塑料製品438噸,水泥7.5萬噸。縣內還有省地企業6個。鄉鎮企業起步較晚,1990年底有鄉鎮企業10785個,其中鄉鎮辦149個,村辦499個,聯合辦285個,其他企業9852個。固定資產7440萬元。年產值19850萬元,名優產品有水泥、塗料、海綿等。由於石灰石資源豐富,建材業發展很快。
1989年建成投產水泥廠2個,年總產值1474萬元。還有白灰窯、石渣廠、水泥製品廠、磚瓦窯等建材廠624個,年產值約4024萬元。建國後境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較大。1975年基本建設投資23.1萬元,1985年投資261萬元,「七五」期間全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78萬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415萬元。
先後完成了縣水泥廠8.8萬噸機立窯水泥生產線,制葯廠氨基酸車間,化工廠輕質碳酸鈣生產線,麻紡廠1/4套麻袋生產線等重要技術改造工程,增加了一批新的生產設施,擴大了生產能力。電力工業發展較快。1959年4月開始通電,現有變電站5座,35千伏線路54.8公里,10千伏配電線路835.7公里。20個鄉鎮、1948個自然村的8.1萬戶通電。年用電量7千萬度,其中農用電2600萬度。
到2012年,禮泉縣全年共實施重點項目86個,年度計劃投資93.2億,實際完成投資110.8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118%。其中,台灣統一、安德利、地鐵盾構片、再生工業用基礎油等7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8.4億元,超計劃任務的86.6%;加多寶、金屬銅提取、食品工業園區路網、保障性住房、關中古鎮等79個項目已經建成或完成了年度投資計劃。投資10億元的安德利果汁加工、投資1.3億元的加多寶涼茶生產線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的建成投產,極大的增強了經濟發展後勁。全年新簽約項目2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3個,總投資111.3億元,全年到位資金61.4億元,占年度任務的136.4%。
園區建設2012年全年投資近2億元。食品工業園建成了統一大道、科技路、創業路、創業一路等4條道路,給排水管網、供氣、電力、通信、照明、綠化、主幹道路工程已經完成。園區初具形象規模,承載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新上產業項目12個,其中上億元項目共4個,總投資約41.5億元。安德利、加多寶項目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達效;台灣統一、加多寶、匯源果汁、安德利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的進駐,為禮泉打造全國重要食品飲料加工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再生資源產業園、建材工業園穩步推進。環科路、環景路、環宇路建成通車,電器拆解項目已建成投產,工業用基礎油、金屬銅提取項目已經建成。
現代農業
禮泉縣主要農作物有禮泉蘋果、小麥、玉米、棉花、油菜、大豆等。北部山區為一年一熟,南部平原為一年二熟。1971年寶雞峽引渭工程建成後,南部平原區擺脫了靠天吃飯的局面。至1989年,有灌溉設施面積62.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6.4萬畝,相當於建國初期的70多倍。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1956年開始有農用拖拉機,到1990年,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31000千瓦特,農用大中型拖拉機713台,小型拖拉機3543台,機耕面積占總耕地44.8%。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得到較快發展。
1990年,有耕地84.73萬畝,人均2.08畝,復種指數為141%。
農業總產值27992萬元,其中農作物種植業21794萬元,林業462萬元,牧業3059萬元,副業2593萬元,漁業84萬元。糧食總產210215噸。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基地和全國第二批優質商品糧基地。農業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林、牧、副、漁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蘋果、密植梨、瓜、菜、肉、蛋、奶商品生產基地已初步形成。1989年底,有防護林10.3萬畝,果林12萬畝,林網、渠旁和其他林30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9.6%,活立木蓄積量為13.2萬立方米。有大家畜1.9萬頭,豬7.27萬頭,羊1.25萬頭,家禽46.3萬只。年產牛肉187噸,豬肉2207噸,羊肉60噸,肉類商品率為98%。年產鮮牛奶996.8噸,奶品商品率100%。「秦川牛」、「關中驢」最為馳名。有養魚水面5059畝,年捕魚量44噸。 改革開放以來,蘋果生產成為禮泉的一大經濟優勢。北部山區和南部平原大部分地區戶戶建果園,特別是北部山區處於渭北高原丘陵溝壑地帶,坡緩向南,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產蘋果個大,色艷,味濃,含糖量在16.2%以上。1985年「秦冠」蘋果榮獲部優產品。1989年,「秦冠」、「紅富士」又獲農業部優質農產品稱號。果園收入4860萬元,果區人均683元。
到2012年,禮泉縣全縣糧食總產達到19.2萬噸,實現了「九連豐」;新發展各類水果6.8萬畝;設施蔬菜面積達到3.5萬畝;大家畜存欄達到2.3萬頭,生豬存欄達到20萬頭。打造了關中環線「四季御果之旅」現代果業觀光示範帶,以肖山御石榴、湯房紅提葡萄、白村農耕文化、山底御杏、西二村現代果業展示中心為代表的一批高效農業示範園、觀光園,推動農業向產業化、生態化、現代化邁進。高標准、高規格建成了18個PIC生豬養殖場,成為全市乃至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新亮點。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18家,創建「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10個」,白村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基礎設施建設
1952年禮泉縣全縣僅有馬車37輛作為運輸工具,1959年成立禮泉縣運輸公司時有汽車3輛。1989年底全縣有汽車1421輛,其中載重汽車647輛,年貨運量為102.1萬噸。公共汽車34輛,年客運量88.4萬人次。其他汽車740輛,摩托車1050輛。1952年郵路里程為145公里,1958年為1320公里,1989年底郵路發展到1492.5公里。全縣有郵電局(所)12個,長途電話路15條,鄉鄉通電話,村村通郵政。
到2012年,禮泉縣全年投資5551.5萬元,新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32處,解決了10.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投資8366萬元,高標准建成了西社路、煙昭路,完成了旅遊路北段改造工程,成為貫通旱腰帶地區的大動脈和群眾致富增收的金腰帶。通過一事一議、以工代賑、群眾自籌、財政補助等多種形式籌措資金,對56個村的村級街道全部進行了硬化,有效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投資2200萬元,完成146個行政村6380戶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任務。投資1162萬元,建成35千伏北郊變電站、袁家村智能化配電台區,保障了城區和旅遊示範村用電需求。農村生活垃圾規范化處置工作全面鋪開。投資500餘萬元,購置垃圾車51輛、三輪保潔車80輛,各類垃圾容器4000餘個,全部發放到15個鎮(社區),建成垃圾屋17個,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治理。新打配套機井57眼,修復改造抽水站10處;新修基本農田1.4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平方公里,新增蓄引提能力49萬立方米。
旅遊產業
禮泉縣2012年年投資880萬元,完成了昭陵博物館、唐建陵安技防工程;投資200萬元,完成了禮泉文廟修繕重建工程。以袁家村為龍頭,實施「一村帶十村」戰略,推動全縣鄉村旅遊邁上了新台階。發展農家樂386戶,旅遊從業人員2.8萬人,接待旅遊人數412 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0.9億元。袁家村成為省乃至全國聞名的知名品牌,被農業部授予「全國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山底村、東坪村被評為全省鄉村旅遊示範村,煙霞鎮被評為全省旅遊名鎮。成功舉辦了第五屆陝西-禮泉桃花節,禮泉縣被確定為第二批創建省級旅遊示範縣,創建工作扎實開展。物流、信息、餐飲等第三產業繁榮發展。投資6.8億元的中集物流項目正在加緊建設。
財政金融
1980年禮泉縣全部財政收入378萬元,支出970.8萬元,1985年財政收入592萬元,實際支出1084.9萬元。1990年,財政總收入1887萬元,總支出2860萬元。
2010年,地方財政總收入22448萬元,較上年同比口徑增長28.9%,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2170萬元,較上年增長35.1%。地方財政一般性預算支出99261萬元,較上年增長39.3%,其中農、科、教、文、衛和社會保障支出68600萬元,較上年增長34.15%,占財政支出比重為69.1%。
2012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72億元,同比增長19.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2.16億元,同比增長35.7%。堅持新增財力優先保障「三農」、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支出16.9億元,同比增長39.2%。全縣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93.8億元,對中小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項目貸款額有所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金融保險運行平穩,居民儲蓄存款穩步增長。2010年末,各類金融企業年末存款余額54.9億元,較年初增加11.5億元,增長26.5%。 項目
年代 生產總值
(萬元) 規模工業
總產值(萬元) 城鎮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元) 農民人均
純收入(元) 2009年54.8528.18146294469 2010年72.57 42.22 18258 5695 2011年84.150.6207236066 2012年108.6277.65250488381

H. 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2019年,面對日益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我國金融業總體穩健運行,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規模穩步增長,盈利能力基本穩定,風險抵補能力持續增強,金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股票質押融資風險下降。

資產負債規模平穩增長

截至2019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82.51萬億元,同比增長8.01%,增速比2018年上升1.7個百分點;負債總額258.24萬億元,同比增長7.65%,增速比2018年上升1.37個百分點。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與行業授信策略分析報告》。

I. 我國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應採取哪些措施

2004年,面對國民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不健康和不穩定因素,黨中央和國務院及時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有效避免了局部性問題演變成全局性問題,避免了經濟的大起大落,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9.5%,實現了宏觀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增長。

2005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方面,某些領域過快的固定資產投資已得到控制,薄弱的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通貨膨脹勢頭得到了抑制;另一方面,在經濟運行中的不健康不穩定因素得到抑制的同時,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增長較快、活力較強的良好勢頭;投資、消費、凈出口仍保持著較為強勁的態勢,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依然較強。從總體上看,2005年上半年各項經濟指標基本在合理區間運行。一季度GDP增長9.4%;預計二季度GDP增長速度也不會低於9%。可以認為,當前經濟運行已轉入穩定的增長階段。

具體而言,宏觀調控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投資增速比上年同期明顯回落,宏觀調控效應明顯。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1~5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9719億元,同比增長26.4%,比上年同期回落8.4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看,第二產業同比增長32.1%,比上年同期回落15.7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同比增長分別為27.5%和22.6%,比上年同期分別提高15.8和5.1個百分點。投資增速的回落以及投資增速結構上的變化,凸顯宏觀調控的積極效應。

2.消費增長平穩,居民收入保持增長。今年前四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75.5億元,增長13.3%,比上年同期加快2個百分點。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99億元,比上年同月增長12.8%。1~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同比有所上升,環比略有下降。今年一季度,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38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3%;扣除價格上漲因素,實際增長8.6%。農民人均現金收入967元,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11.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居民收入較大幅度的提高,確保了消費需求穩定增長,增強了經濟內生增長的動力。

3.CPI和PPI增幅差距逐漸縮小,價格上漲壓力有所減緩。今年5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上年同月上漲1.8%,其中城市上漲1.4%,農村上漲2.4%。與4月相比,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0.2%。1~5月累計,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漲2.4%。分類別看,5月食品價格比上年同月上漲2.8%,非食品價格上漲1.2%,消費品價格上漲1.2%,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6%;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幅度趨於合理,CPI全年控制在4%的目標可以實現。1~5月,生產資料價格指數(PPI)比上年同月分別上漲8.2%、7.5%、5.1%、5.7%、5.7%,回落比較明顯。目前,上下游價格背離的現象有所緩解,對於經濟結構調整較為有利。但對成本推動、服務價格上漲、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等因素可能形成的通脹壓力,仍不可掉以輕心。

4.財政和貨幣信貸保持穩定。今年1~5月,全國財政收入完成1354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69億元,增長13.1%;全國財政支出958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63億元,增加15.2%;全國財政收支相抵,收入大於支出3956億元。在增收節支保持良好勢頭的同時,各項財稅改革積極推進,財政支持「三農」的力度繼續加大,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政策措施得到積極落實,就業和社會保障、教科文衛等重點支出項目得到進一步保障。貨幣總量增長保持平穩。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26.9萬億元,同比增長14.6%,繼續保持在13%~15%的區間內,與經濟增長基本相適應。金融機構存貸款穩定增長,一季度儲蓄存款新增9705億元,同比多增1459億元,各項貸款新增7375億元,同比少增976億元,存差有所擴大。

5.對外貿易總量持續擴大。今年1~5月,進出口總額5228億美元,同比增長23.2%。在部分商品國際價格上揚以及美元低位運行等因素作用下,出口增長強勁,出口2764億美元,增長33.2%;受原油、鋼材、汽車等產品進口量下降的影響,進口增長趨緩,進口2464億美元,增長13.7%。進出口相抵,順差300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為貿易逆差92億美元。

6.經濟運行中的一些結構性問題有所改善。農業生產形勢良好,農業繼續增產和農民收入繼續增加。2005年全國糧食種植面積預計為15.58億畝,比上年增加2.3%。其中夏糧種植面積3.95億畝,增加4.8%,扭轉了連續7年下降的局面。行業投資結構出現新的變化。今年以來,煤、電、油、運等瓶頸行業的投資繼續加強。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煤炭開采及洗選業投資193億元,同比增長82.8%;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投資404億元,增長31.5%;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投資198億元,增長20.2%。而部分過熱行業投資繼續得到控制。

二、當前經濟運行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經濟增長轉入穩定期以後,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總量關系變化方向的不確定性加大。宏觀調控既要防止出現反彈,又要防止出現過度回落的問題。

1.防止出現反彈。第一,投資率和投資增長速度依然偏高。1~5月,投資增速達26.4%。雖比上年同期的34.8%有較大回落,但這是建立在上年高速增長基礎之上的,投資規模仍非常可觀。從今年已公布的數據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除1~3月略有回落外,基本保持了逐月增高的態勢,已出現反彈徵兆。

第二,上游產業利潤空間較大,對投資有一定的吸引力。今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4968億元,同比增長15.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滑了27.9個百分點。但上游產業利潤空間仍然較大,對投資有一定的吸引力。1~5月,煤炭、石油、黑色金屬礦、有色金屬礦、非金屬礦等采礦業利潤同比仍有較大增長,分別達到88%、71.8%、35.6%、149.7%、51.6%。其中,石油開采業利潤逐月上升,由一季度的增長62.7%,到1~4月的69.8%,再到1~5月的71.8%。上游產品價格的上漲,是其利潤擴大的主要原因。

第三,較高的儲蓄率和逐步增加的銀行存差為投資反彈提供了資金條件。財政方面,財政政策雖已由擴張轉向穩健,但仍然帶有一定的擴張性特點。2005年,將繼續發行相當規模的長期建設國債,且財政預算仍然安排了3000億元的赤字,因此,財政資金使用方向需嚴格控制。金融方面,近年來,金融機構人民幣存差一直呈上升趨勢,今年2月以來存差增速明顯提高,相對於1997年1月以來長期趨勢線的偏離程度越來越高。5月存差已突破7.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0%,比上年末增加了21%,比上月增加了5.8%。商業銀行體系巨額的存差與持續上升的存差與貸款余額之比,反映了我國商業銀行體系中有大量的資金並沒有通過商業銀行體系進入實體經濟領域,商業銀行需要為過多的剩餘資金尋找出路。此外,大量民間資本不斷積聚,力量日益壯大,也為投資反彈創造了條件。

第四,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仍然很高,具有投資反彈的內在動力。雖然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有所回落,但許多地方增加投資、上項目的沖動仍較強。今年農用地轉建設用地計劃為400萬畝,各地申請用地量是計劃的3倍,投資擴張壓力還非常大。在房地產開發投資方面,地方政府的利益驅動也是可能出現反彈的因素之一。

2.防止出現過度回落。目前,出現過度回落的風險,主要是CPI變動低於預期水平、企業利潤增速下降、虧損面擴大。但生產資料價格水平依然較高,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性不大。

第一,從行業方面看,下游產業虧損面擴大。今年1~5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幅下滑,這一方面是前一階段部分行業盲目擴張的結果;另一方面是能源和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迅速上升。值得警惕的是,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的虧損額有逐月增高的趨勢:1~5月虧損額917億元,同比增長56.1%,增速比1~4月高10個百分點,比一季度高近2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工業企業產成品資金和應收賬款也一直在高位運行。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資金11241億元,同比增長19.4%;應收賬款凈額23551億元,同比增長15.5%。增速與前幾個月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1~5月石油加工及煉焦行行業的利潤大幅下降並出現全行業虧損,凈虧損額達10.3億元。同時化纖、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建材、電力、電子通信等行業也出現利潤下降或虧損。由於上下游產品價格傳導不暢的局面,在可預見的時期內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所以下游企業承擔了很大的壓力。如果這種格局長期持續,對經濟運行不利。

第二,從產業方面看,服務業缺乏活力。雖然工業增長明顯超過長期平均值,但服務業仍顯滯後。今年一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6%,不僅低於10%的長期平均水平,而且低於改革開放以來最低時期1998~2002年平均8.2%的增長水平。

第三,從外貿方面看,不斷增加的貿易摩擦對出口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今年以來,貿易摩擦逐漸升溫,反傾銷個案迅速增加。我國已連續9年成為遭遇國外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國家,截至2004年底,已受到各類反傾銷起訴600多起。同時,我國有25項出口產品被施加反傾銷措施,是被施加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國家。貿易摩擦已開始對我國的出口擴張形成實質性制約。

第四,人民幣匯率變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目前,人民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升值壓力,上調人民幣匯率可能會引致的效應相當復雜。僅就其負面影響而言,可能會造成出口減少和就業壓力加大,也會給宏觀經濟造成向下的壓力。

三、政策取向

經濟增長轉入穩定期以後,保持供給和需求關系的大體平衡,保持宏觀調控政策的持續性、穩定性,努力拉長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穩定期,是當前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與此同時,應抓住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有利時機,著力推進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

1.落實已經出台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使主要國民經濟指標在盡可能長的時段內保持在合理區間之內。當前,不必出台新的抑制經濟過熱的措施,也不要急於出台大的刺激經濟的措施。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落實好已出台的各項宏觀調控措施,使主要國民經濟指標在盡可能長的時段內保持在合理區間內運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按照推動結構調整和實現「五個統籌」的要求,安排好預算內資金和長期建設國債,加強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

經濟增長轉入穩定期以後,針對經濟總量關系變化方向不確定性加大的問題,應密切跟蹤經濟形勢,密切關注可能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反彈或過度回落兩個方面的苗頭,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採取有針對性的微調措施,防止經濟總量出現大的失衡。

2.更加註重發揮市場的作用,更好地將市場的調節作用與適時、適度的宏觀調控結合起來。由於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在進一步完善的過程中,因此,在宏觀調控中必然需要結合使用市場手段和行政手段。在本輪宏觀調控中行政型的調控措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如果過多依靠行政手段,則會造成市場扭曲。在目前宏觀調控已經取得明顯成效的情況下,應更加註意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減少行政手段,注意更好地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3.抓住當前宏觀經濟進入穩定期的有利時機,著力推進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要抓住當前宏觀經濟進入穩定期的有利時機,著力推進關鍵領域的各項改革,為保持經濟平穩持續較快發展打好體制基礎,增強經濟自主增長的能力和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和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如不加快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消除體制性、機制性弊端,經濟運行產生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的「病根」就會存在,舊病復發就有可能。從這個意義上講,要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的成果,必須標本兼治,更加重視治本,在鏟除滋生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的土壤方面下更大的功夫。當前,應努力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比如,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制。積極推進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企業在投資活動中的主體地位。

4.採取切實措施,刺激消費需求,在調整對最終消費有促進作用的政策時需慎重。目前,經濟增長過分依靠投資拉動的局面亟需改變,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是宏觀調控的一項長期任務。除了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之外,創造有利於提高居民消費的環境也是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方面。當前,在落實「有保有壓」的結構性宏觀調控政策過程中,當涉及到對最終消費需求有促進作用的政策進行調整時,需要慎之又慎,防止對消費需求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

5.在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前提下,保持貨幣供應適度增長,注意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效用。今年1~5月,各月的貨幣供應量和貸款規模同比增幅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隨著財政政策由積極轉向穩健,應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在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前提下,注意保持貨幣供給的適度增長,以滿足經濟增長對貨幣的需求,充分發揮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

J. 銀行業今後的發展趨勢

一、成為項目財務顧問。
早期銀行主要是用儲戶的錢來放貸或投資,存款吸收規模決定了銀行所能投放的貸款規模。大資管時代到來後,銀行開始越來越多使用理財資金對接項目。未來隨著新型金融機構數量和類型不斷增多,銀行在吸收存款和銷售理財產品上很可能變得越來越沒有優勢。銀行能倚仗的,除了手中的客戶資源,還有豐富的項目審查和組織經驗。目前部分地方的PPP項目已暗合了這一趨勢:銀行資金與PPP項目之間存在期限配錯,不適合充當社會資本方,但這並不妨礙銀行以其他方式積極介入,如提供過橋貸款、設備租賃、現金管理、企業資產證券化等綜合金融服務,同時引入長期限的外部保險資金、養老金等參與項目。換言之,銀行在PPP項目中充當了政府的財務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