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金融機構貸款與gdp

金融機構貸款與gdp

發布時間: 2022-05-27 22:51:19

1. 如何看待gdp增長本質是信貸擴張

這包括總體價格的過快上升、經濟泡沫的出現和對低收入居民生活的嚴重影響等,不要過早地對信貸總量進行過於嚴格的調控,達到近80億美元的水平。

盡管如此,應該承認如果非貿易品價格過快上升仍然可能造成嚴重問題,在人民幣名義匯率不變的條件下形成人民幣實際匯率逐步升值的局面,從而可糾正人民幣低估對國際收支和貨幣政策的壓力。同時輕微的通貨膨脹還有助於銀行清理壞賬。這就是說,4,經濟有可能出現過熱的跡象。目前的對策是、房地產等。由於這些部門的產品無法進口,在需求擴張的作用下其價格將出現一定程度上升。但由於上述龐大的貿易部門的價格基本維持穩定,因此總體價格水平的上升將得到明顯的約束。

若進一步分析。因此,短期調整成本是相當高的,在目前情況下選擇讓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不是一個很好的政策。

(二)密切關注信貸的增長,確保其增長速度不超過23%
盡管不宜選擇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政策,但央行不能不關注信貸猛增的勢頭,更不能任目前信貸猛增的勢頭不管。我們預測,如果全年信貸增長速度超過23%,則會對2004年及2005年的經濟過熱產生壓力。因此,一方面不要輕易、過早下「過熱」的結論,另一方面應對6月底信貸同比增長22.9%的增速高度警惕(因往年第四季度信貸增長率較高),通過採取有效措施,爭取將全年信貸增長速度控制在23%以內。應巧妙把握目前的局勢與時機,利用近幾年我國貿易部門競爭力正趨上升,經濟增長態勢基本健康,外資不斷流入,外匯儲備較豐富,匯率不升值的大好機會,調控好信貸增長勢頭,爭取在未來幾年實現高於歷史趨勢的經濟增長率。

(三)力爭在調整貸款結構基礎上解決貸款繼續猛增的態勢
從目前推動貸款增長的可能原因和貸款增長率來判斷,信貸供給的結構問題可能比總量問題更突出,控制不好則會在未來形成大量壞賬。因此不宜輕易對總量採取「急剎車」政策,而應該力爭在加強風險控制的基礎上,通過結構政策解決貸款繼續猛增的態勢。
一是要根據央行最近關於加強對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的通知精神,重點抓緊落實可操作性細則,防止房地產貸款中可能產生的不合理因素,特別是抑制投機性資金(包括外資)流入房地產形成房地產泡沫的因素。二是加大直至放開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浮動幅度,以有助於抵消信貸結構政策調整中可能帶來的緊縮效應。同時在客觀上也是支持發展中小企業這一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生力量。三是通過加強對商業銀行內部風險控制的監管,改善貸款結構。檢查、糾正銀行資產與負債期限結構不匹配現象,防止新的不良貸款,制止商業銀行使資本充足率下降的經營行為繼續產生,以減輕銀行改革的新增成本。

(四)慎用存款准備金率政策,繼續選用央行票據實施對沖操作
調整存款准備金率是央行手中的一個有力工具。但它基本是總量工具,結構性操作較難。若調控力度小,對商業銀行基本沒什麼影響,商業銀行仍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調整資產結構發放貸款。但如果調控力度大,容易引起信貸的大起大落,不僅形成對剛剛走出輕微通縮的經濟的打擊,而且會產生新的大批量不良貸款,調整代價高昂。另外,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必然使得市場流動性減少,推動銀行間市場利率進一步走高,這又會鼓勵投機性外資的套利行為,進而通過擴大基礎貨幣供應部分抵消准備金政策的後果。情況嚴重時,部分商業銀行還能以流動性危機作為要挾倒逼中央銀行貸款,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因此,非到關鍵時刻,不宜輕易動用存款准備金率工具。
在繼續維持匯率穩定、外匯占款不斷增多的情況下,選擇發行有一定財務成本的央行票據進行對沖操作,是一種不得已的有全局意義的明智選擇。但央行票據的發行要有前瞻性考慮,下列因素會阻礙該工具的大量、長期使用:一是在貸款能帶來較好盈利機會的條件下,要使商業銀行減少流動性就必然會將央行票據利率提高到比較高的程度,而利率的提高會提高國債的發行成本,會一定程度上影響資本市場的發展,從而影響直接融資規模。另外,市場利率和投資成本的提高,會影響經濟的增長。二是商業銀行可將持有的大量國債和海外資產方便地轉換為市場流動性,甚至出現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套利性外資的流入,從而又部分地抵消該工具效應。在復雜的經濟生活中,由於較大規模使用央行票據,其歷史僅一年多,經驗缺乏,海內外資金流動的不可測性因素較多,因此,央行票據什麼時候賣出,賣出多少,市場實際利率會如何變動,要密切關注。總之,要勤於微調和預調,善於在對微調偏差的糾錯過程中達到調控目的。

(五)在保持人民幣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尋求改善我國匯率的市場生成機制
保持匯率穩定,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抓住有利時機,大力發展中國經濟。但是根據世界經濟目前的狀況,按照我國經濟發展的快速勢頭,固定匯率、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貨幣政策三者無法兼得的「鐵律」,早晚也會在我國演繹。何況,隨著形勢的發展,央行的對沖操作效應是增強還是減弱,會否遇到新的阻礙性因素,難以預測。因此,我們應主動應戰,通過不斷尋求改善我國匯率的市場生成機制,隨時適應正在不斷變化的形勢。可以考慮擇機搭配運用下列措施,保持人民幣名義匯率穩定,讓實際匯率自然有所升值。

1.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從2002年1月1日起逐步降低進口關稅,即從2002年的15.3%降到2005年10%以下,這意味著今後的兩年內人民幣實際匯率會逐步升值,這會緩解人民幣現階段所面臨的升值壓力。
2.適當放寬外匯管制,緩解央行的對沖壓力。將強制結售匯制改為意願結售匯制,目前是較好時機。進一步有選擇地鼓勵企業到海外投資,放寬對企業和居民用匯的限制。
3.視匯率態勢發展,擇機減少國內企業到海外發行債券額度,逐步發展境內外幣債券市場。鼓勵合資企業、外資企業在境內發行股票與債券,向國內銀行借款,以影響外資流入境內的速度。
4.如果上述政策效應逐步減弱,只要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仍出現較大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時,可通過年1%~3%的溫和通貨膨脹政策逐步釋放。通過通貨膨脹調整的好處是:調整時間較長,資源轉移和經濟主體的行為可以逐步適應新的環境,經濟調整成本相對較低;調控當局針對國際市場美元匯率的變化情況及資本流動的新變化,可以及時改變政策走向;在長期,由於我國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過剩,國際比較的工資水平可以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保持競爭優勢;在溫和通貨膨脹和非貿易部門擴張的過程中,由於工資水平上升較慢,勞動力就業可以得到較大幅度的擴張,有利於明顯緩解我國目前的結構性就業不足問題。
5.在目前形勢下,外匯管理政策的基調應強調國際收支平衡。保持經常項目略有盈餘是我們的追求目標,時有逆差也不必驚恐。

總之,實際均衡匯率的變動,有經濟自身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也有匯率預期引致的資金流動帶來的壓力。當前一方面要抓住好時機,防止信貸過快增長,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另一方面要採取相應措施,減輕央行調控壓力,穩定人民幣匯率不變的預期,通過匯率穩定預期,爭取時間,進一步推進中國經濟的發展。,通過關聯效應導致經濟的顯著下降,人民幣匯率將顯著上升,在存在投機性因素的情況下很可能調整過頭,當投機性資金獲利流回時又會面臨貶值壓力,使匯率急劇波動。更為重要的是、存款都有增加,出現貸款在月末、季末快速增長,如此顯著的逆轉很難說完全是靠加強外匯管理帶來的,現在票據市場發展起來後。進出口前5個月累計增長近40%。三是貸款轉賣市場的興起以及其他金融創新的有力推進,使貸款周轉速度加快。四是一些銀行在內部採取了一些措施、90年代初期的嚴重通貨膨脹呢?其基本原因是當前中國經濟的內外環境與以往已很不一樣。目前。

有關政策建議

(一)繼續選擇穩定匯率的政策
在當前國際收支雙順差,外匯儲備不斷攀升從而引起外匯占款大量增長。因此有必要未雨綢繆,出現了以下新情況:一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許多基層行迫於上級降低不良貸款率的壓力,技術含量低,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入也達到歷史新高。這些因素都表明各種形式的外資正在通過多種方式進入中國,例如電力、道路,我們也完全有足夠的財力通過擴大進口平抑物價,我國貿易品價格出現飛速增長的可能性很小。「非典」疫情的短期存在並不會改變中國廣闊市場和廉價勞動力資源的基本優勢,同時在銀行體系將堆積大量新的壞賬。人民幣名義匯率顯著上升還將導致貿易品價格的大幅下跌,在目前物價低位運行的情況下形成通貨緊縮的局面,過幾天收回貸款,明年的經濟增長大約在9,推動著我國的經濟擴張。

(四)商業銀行近期貸款運行新特點對貸款迅猛增長的推動
在商業銀行經營觀念合理轉變加強營銷管理的同時,利潤率較低,全年經濟增長應該在8%~8,從而糾正人民幣低估條件下長期形成的貿易部門過度擴張的局面。二是總體價格水平有所上升,月初、季度初又迅速回落的現象。

對信貸形勢的基本判斷

目前,期限長,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高達50%.5%之間。由此進一步判斷,鑒於1996年以來實際貸款增長率比理想貸款增長率年均大約低6個百分點的反彈,自去年8月份以來貸款的迅猛增長,其中有房地產投資和部分重復建設等結構性的不合理因素,但基本增長態勢是合理的。鑒於1986,今年的全年貸款增長速度理想目標為18%左右,有的在悄悄改變策略。與此同時,出口企業的結匯率上升到遠高於歷史平均值的水平,由於我國出口產品主要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還可能會增強對匯率升值的進一步預期、橋梁、電信和電力等基礎設施投資擴張的勢頭尤其明顯。這一發展勢頭在時間上與地方各級政府換屆大體一致,在投資方向上所影響的部門也主要與地方各級政府行為有關,對一年來的貸款迅猛增長要予以充分關注,但不至於擔憂馬上會引起像那個時期的嚴重通貨膨脹,更不要簡單地對當前經濟下「過熱」的結論。通過計量分析我們預測、5月份的「非典」短期內對我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對整體經濟增長態勢不會有顯著影響,對全年的影響不大。從賬面看,貸款。但如果一次對人民幣幣值進行較大幅度的調整,或放任人民幣升值,及時採取預調、微調對策,絕大多數貿易品的價格一定程度上也受制於國際市場。在全球經濟減速和貿易品價格普遍下滑的條件下,應該力爭在結構政策上進行調控。

為什麼當前的信貸增長還不至於馬上引起80年代中期,如擴大基層行許可權,下調系統內上存資金利率,鼓勵基層行積極、穩妥放貸。二是四大銀行過去害怕向中小企業貸款,中小企業貸款和一些規模較小的項目貸款先由廣大中小銀行進行票據承兌貼現,然後由中小銀行向四大銀行進行轉貼現,貸款風險首先由中小銀行扛著,減少了四大銀行對貸款風險的憂慮,因此出現了票據市場的迅猛發展,人民幣的大幅度升值將引起出口部門快速收縮,形成大量失業,形成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

當然,也不排除商業銀行分支機構為了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績,事先與客戶達成協議,考核前放貸款。其中的一些「暫緩消費」會在下半年得到補償。各方面體制改革,特別是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釋放的投資增長的發展勢頭仍不減。前5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1。從而刺激對人民幣的投機性攻擊,導致問題更加嚴重,利率不斷趨低和人民幣升值預期帶來的大量資本流入
1994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的誤差項長期維持巨額負值,在1999年甚至達到接近150億美元的水平。但是2002年該誤差項卻首次出現巨額正值。一度被關閉的「五小企業」出現死灰復燃苗頭。在某些地區,有些新開工的行業結構基本雷同,外資流入是由其長期發展戰略和中國的相對優勢決定的,不會因為短期因素沖擊而改變,投資增長勢頭不減,經濟擴張的壓力主要集中在非貿易部門、地鐵、公路,貸款增長率創歷史高位的情形下,中央銀行的政策確實面臨穩定匯率與控制通貨膨脹的兩難選擇。
如果允許人民幣小幅升值,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同時由於存在強勁的外資流入和目前高達3400億美元的巨額外匯儲備,即使國內出現貿易品供給不足的局面,通過加快貸款的發放來降低不良貸款率(一)國民經濟正常的快速發展,出現部分重復建設,促使貸款迅速增長,人民幣匯率仍保持穩定。

因此我們預測。這是推動上半年貸款迅猛增長的基本因素。

(二)各地方政府完成換屆後投資增長勢頭加快
有關數據表明,去年下半年以來,貸款擴張和固定資產投資同時提速,其中機場,有力刺激了貸款需求的提高
第一季度GDP增長9.9%,非貿易部門價格上升將可能帶來兩方面的後果。一是資源逐步向該部門轉移,金融機構的國外凈資產呈現明顯的迴流勢頭。這些貸款主要是有政府背景或有政府擔保的長期貸款.7%,創1995年年中以來最高水平,這就是說約束經濟高速擴張的資源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過進口來解除。

在這種情況下.3%左右。如果今年全年貸款增長超過23%,則2004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急劇升到10%甚至更高的水平,基層銀行不擔憂其有風險。

(三)國際經濟增長放慢,由於現在的經濟環境同1986年和1992年時很不一樣,信貸快速擴張和經濟過熱的後果也就沒有那麼嚴重,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總體上說是基本良好的、1992年信貸過熱造成的嚴重通貨膨脹的教訓

2. 存貸款總額/GDP 是什麼

存貸款總額/GDP表示存貸總額佔GDP的比重。先分析如下:

  1. 經濟學理論層面與國家政策制定領域是沒有最佳的比例(信貸與GDP的比例);

  2. 要討論信貸余額多是好是壞,關注的應該是信貸質量的好壞。以2012年上半年中國發放7.4W億來說。

    一是有一部分流入股市與房市了,貸款回收的難度與形成壞賬的可能性都變大了;

    二是放貸比例不合理,大部分信貸額還是分配給了大型企業,國家一直強調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3. 比重月底風險會加大:一旦投資和信貸放緩,增長能否持續是個大問題。


3.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是多少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國內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國內銀行業貸款余額佔GDP的比重歷史最高,達117%。而今,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衰退的今天,中國的銀行貸款余額佔GDP比重再超110%,達到112%。2009年4月末,國內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5.55億元,超過同期國內GDP總額(約31.8萬億元)。

就在歐、美等銀行業面對經濟衰退,金融被流動性緊縮的陰霾所籠罩時,國內的銀行業實施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半年時間里共新增貸款超過6萬億元,這一數字是2007年全年的1.2倍。

當前,國內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5.55億元,這與近年來主要商業銀行完成了改制上市,並獲得了巨額的資本補充有關,目前國內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均達到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平,充足的資本為信貸支持經濟提供了保障。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中國銀行業貸款佔GDP比重超過了100%
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數據。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商業銀行貸款投放仍有繼續增加的空間。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儲蓄總額已經達到53萬億元,仍然有17萬億的存貸差,以及1.6萬多億的超額存款准備金。當前存貸比為67%,低於1991年到1994年100%以上的水平,以及1995年到1998年90%以上的水平。

時至今日,美國、英國、日本的銀行體系貸款余額佔GDP的比重都不到100%,德國的銀行資產佔GDP的比例卻達到150%,與美英等國家相比,德國以外向型企業和穩健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比例,成為抗國際金融危機較好的國家。

4. 緊急求助歷年全國金融機構貸款總額佔GDP比重數據

一、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公式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公式是: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財政收入增長的邊際傾向/財政收入增長的彈性系數其中:1、財政收入增長的邊際傾向=增長的財政收入/增長的GDP2、財政收入增長的彈性系數=財政收入增長率/GDP的增長率 =(增長的財政收入/財政收入)/(增長的GDP/GDP) 二、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是綜合分析財政與經濟發展關系的重要內容和指標,也是反映一個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結構優劣的重要參數。 通常財政收入佔GDP比重越高,表明該地區經濟運行質量越好,經濟結構越優。一般而言,伴隨經濟的發展,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的趨勢。分析評價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三、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實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與服務需要而籌集的一切資金的總和。財政收入表現為政府部門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個財政年度)所取得的貨幣收入。 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國政府財力的重要指標,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范圍和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財政收入的充裕狀況。四、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

5. 還銀行的貸款算不算在GDP內

還銀行貸款占很多家庭的很大一部分用來購買車房等消費品,卻不算消費算收入,所以說中國消費率被人為的低估了。利息收入大部分被銀行留存小部分被發工資,人民被動儲蓄。僅代表個人觀點

6. 中國債務在佔gdp中佔多少比例

中國真實的債務比率或佔GDP的40% 。
1.大約一年前,分析師們發現中國的社融總額遠不足以完全反映中國的新增貸款,高盛的調查顯示:「中國去年創造了一筆金額龐大的貸款,表明其信貸供應量相當大,估計高達25萬億人民幣(佔2015年GDP的36%)。」
2.這一龐大的金額比社融總額數據高出了9%,這意味著中國201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四分之一是新增貸款的結果。高盛進一步指出:「自從去年二季度,政策立場轉為鴿派, 社融總額就與真實的信貸額度顯著背離。」 除此之外,中國還偽造了貸款生成數據,而更廣泛的官方貨幣總量也將真正的新增貸款總額削減了約三分之一。
3.中國不希望世界,或者本國國民認識到它對憑空創造出來的貸款的依賴(以及對越來越不值錢的資產的「抵押」),因為這將使本國國民感覺到國內銀行體系有多麼不穩定,從而導致更快的資本流出。
拓展資料:
1.高盛是這么做的:不直接量化發放貸款的數額,因為金融機構不可能清晰地提供其資產的性質,因此很難斷定其中有多少真正是向企業和家庭的貸款,相反,高盛看到了信貸的鏡像,也就是「貨幣」,這是一個金融機構融資側的相關指標,其基本思想是,信貸的產生本質上是一種貨幣創造的過程,因此,對「貨幣」的有效評估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信貸投放的節奏,但官方公布的廣義貨幣(M2)已通過持續的財政多樣化而變得缺乏相關性,因此高盛構建了他們自己的資金流向指標來測算真正的信貸總額。
2.將來自家庭和企業的資金流量化至各種金融投資手段,包括來自家庭和企業的銀行存款,以及家庭和企業的非銀行存款類的金融投資,包括理財產品(WMPs),投資基金,保險計劃和集合信託產品。 根據影響貨幣數量而與信貸生成無關的因素調整資金流向指標,包括凈政府財政平衡的變化,家庭和企業兌換的外匯,以及人民幣的跨境流動。
3.在調整後的資金流向指標中加入委託貸款(這是公司對公司的借貸,並不創造貨幣,使其與社融總額的概念相匹配。

7. 銀行貸款增加,為什麼gdp增速卻放緩

信貸增速強勁而GDP增速反而下降。這可能存在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信貸傳導至實體經濟活動可能存在時滯。經濟活動旺盛催生出對信貸的更多的需求,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大都是負債經營,企業看到更多的投資機會從而需要更多的信貸支持。信貸增速的改變往往是經濟活動的預測指標,從企業看到投資機會增加信貸需求到信貸需求轉換為真實投資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從2008年到2012年的歷史數據來看,信貸增速增加推動實體經濟增長往往會有一到兩個季度的時滯,比如,2009年一季度的信貸增加,伴隨的是2009年第2季度和第3季度的經濟回升。這意味著,今年一季度的信貸大幅增長可能會推動二季度或三季度的經濟增長而不是一季度的經濟增長。

原因之二是影子銀行的比重變大。第一季度存款總量為人民幣6.2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高達64%。主要原因在於,近年來政府部門對銀行業的監管非常嚴格,為了規避資本充足率和貸存比等指標的監管,銀行大量發展以銀信、銀證、理財產品業務為代表的表外業務或影子銀行業務,企業通過影子銀行方式融資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影子銀行在社會融資總量上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影子銀行規模上升增加了中國金融業的風險,中國政府對影子銀行監管的加強是大勢所趨。企業普遍預期今年晚些時候影子銀行監管將收緊,所以公司提前完成借款,以儲備足夠資金,避免信貸緊縮時的流動性緊張。

原因之三是信貸數據可能存在重復統計的現象。舉例來說,如果企業將借的資金投向公司債券,統計數據中的貸款和債券發行項下的數字都會增加,新增信貸規模可能沒有看起來那麼龐大。近幾年來,金融機構紛紛採取貸款派生存款、存款派生貸款、相互拆借資金,相互購買債券和理財產品等手段,使得大量貨幣信貸資源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造成了社會融資總額高速增長而許多企業的融資需求難以滿足的局面。

原因之四是信貸外的因素可能影響經濟增長,使得經濟增速下降。新一屆領導班子打擊貪腐、遏制過度公款消費,這對餐飲行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由於以往與春節相關的娛樂活動都得到了限制,一季度餐飲行業銷售額增速銳減。從理論上講,餐飲收入增速下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一季度實際GDP環比增速的下滑。餐飲業在中國經濟活動中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在2012年,其營業額相當於GDP的4%,隸屬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項下、涵蓋餐廳銷售額的餐飲業銷售同比增速從2012年第4季度到2013年第1季度下降了6個百分點,直接影響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

原因之五是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正在減弱。首先,在出口增速放緩後,資本密集型的基礎設施投資成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經濟增速卻在放緩。去年出口總量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佔比從2006年的近40%下滑至25%。這種轉變提高了經濟增長所依賴的資本密集程度,意味著支出拉動經濟增長的效率在下降。其次,實體經濟對於給定水平信貸的反應在減弱,更多的信增貸款正投向投機活動(比如房地產),推動資產價格,而非投資於實體經濟。一季度GDP增速下降的同時,房價反而有抬頭的趨勢,根據市場機構的統計數據,中國4月份房價同比上漲5.3%,漲幅高於3月份的3.9%。在熱點城市深圳和廣州,二手房價格漲幅超過22%。這說明部分新增信貸正推動房價泡沫再度膨脹。

8. 有關GDP和信貸規模問題

1.據我所知,經濟學理論層面與國家政策制定領域是沒有最佳的比例(信貸與GDP的比例)。

2.要討論信貸余額多是好是壞。我們關注的應該是信貸質量的好壞。拿上半年中國發放7.4W億來說。一是有一部分流入股市與房市了。貸款回收的難度與形成壞賬的可能性都變大了;二是放貸比例不合理,大部分信貸額還是分配給了大型企業。國家一直強調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3.風險肯定是有的:一旦投資和信貸放緩,增長能否持續是個大問題。
我這里拿08年的GDP做個分析。
1,按照08年GDP重量30W億,那麼30*1.08=32.4W億,半年就是16.2W億。
2,上半年信貸7.4W億,08年全年是5.087W億(半年2.5W億),也就是上半年信貸比往年多了4.9W億。

9. 請列舉金融業對GDP的貢獻在哪些方面

其實,基本每筆資金的交易都可以增加GDP的增長,從這方面來考慮,你就可以想到有多少資金的交易是由銀行進行的!想具體的比如:商業銀行對國債的收購、對企業項目的投資、貸款、中間業務的轉賬和手續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