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貸款類型 » 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上升
擴展閱讀
淮南首套商業貸款利率 2024-10-02 23:07:01
海口宅基地抵押貸款 2024-10-02 16:09:10

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上升

發布時間: 2022-06-01 11:40:59

A. 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有哪些與傳統上的商業銀行有什麼區別

一、非銀行金融機構指的是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提供保險、接受信用委託等形式籌集資金,然後將籌集的資金用來進行長期投資金融機構,包括信託公司、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公司、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六大類。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成立要經過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批准。
二、區別:(1)資金來源不同。商業銀行以吸收存款為主要資金來源,而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依靠發行股票、債券等其他方式籌措資金。(2)資金運用不同。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以發放貸款,特別是以短期貸款為主,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主要是以從事非貸款的某一項金融業務為主,如保險、信託、證券、租賃等金融業務。(3)不具有信用創造功能。商業銀行具有「信用創造」功能,而非銀行金融機構由於不從事存款的劃轉即轉賬結算業務,因而不具備信用創造功能。
拓展資料
1.金融機構(Financial Institution)是指從事金融業有關的金融中介機構,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金融業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基金等行業。 第一類,中央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也就是指中國人民銀行。 咱們俗稱「央行」,央行屬於管理機構,是國家中居主導地位的金融中心機構,是國家干預和調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負責制定並執行國家貨幣信用政策,獨具貨幣發行權,實行金融監管。
2.中央銀行是發行的銀行,是指中央銀行壟斷貨幣發行權,是一國或某一貨幣聯盟唯一授權的貨幣發行機構,央行體現著統一控制、統一貨幣、統一管理的國家意志,中央銀行職能主要以制定、執行貨幣政策,對金融機構活動進行領導、管理和監督,是一個「管理金融活動的銀行」。 央行除了為政府、商業銀行服務職能外,重要的是行使監管職能,對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監管外,中央銀行以國家貨幣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的身份,通過金融手段,對全國的貨幣、信用活動進行有目的、有目標的調節和控制,進而影響國家宏觀經濟,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實現其預期的貨幣政策目標。

B.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歷史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金融體系。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在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中國現行的金融規制仍然存在著「跛行」態勢,一方面,過於重視金融機構的進入規制,為金融機構設置了嚴格的市場進入門坎;另一方面,中國沒有建立起相應的金融機構退出制度。受國家信用保護,金融行業壟斷現象較為嚴重,市場競爭不足。金融機構經營狀況較差,無法通過正常渠道退出市場,加劇了金融體系的風險。規制部門沒有相應的預警機制及時發現存在問題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危機出現時,往往不知所措,只能層層上報,逐級請示,最後延誤了退出的時機。此外,由於缺乏必要的規制手段和措施,規制部門只能通過行政手段加以干預。在「維穩」的一元目標下,採取封閉處理的方式,不計成本的將大量社會資源投入到非銀行金融機構拯救中,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這樣做的結果導致社會公眾的心理恐慌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不信任。
究其原因,中國的金融規制制度變遷是強制性制度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相結合的過程。其中正式制度供給不足和非正式制度變遷緩慢是問題的症結所在。在制度演進過程中,由於利益集團的目標函數並不一致,所以在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過程中表現為復雜的利益交織和利益沖突現象。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機構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市場微觀主體,必然要經歷市場優勝劣汰的選擇,出現危機導致破產也會是正常現象。金融規制部門不能被動應對,而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主動出擊。因此,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規制對於當下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規制改革應以穩定金融市場秩序,保護債權人合法利益為目的。以透明、及時、依法和審慎為原則。同時,要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成本收益為衡量標准。首先,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規制體制。要改革現有規制部門機構設置模式,建立以「一行三會」為主體,其他權責機關為輔的規制組織機構模式,重點發揮人民銀行在退出規制中的核心作用,加強規制部門間協調,建立完善的聯席會議制度,實現信息交流和共享。其次,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規制體系。按照事前規制、事中規制和事後規制的標准,建立包括風險預警體系、風險救助體系和應急處理機制在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規制體系。再次,完善有關非銀行金融機構退出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對非銀行金融機構負責人的追查力度。最後,要加強規制環境的治理和完善。從改善社會信用環境,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角度出發,努力營造和諧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首先,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制度安排,規範金融市場秩序。盡管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已有近30年的歷史,但很長時間內缺乏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信託公司出現風險控制弱化、資本金不足、違規經營及虧損嚴重等問題;財務公司出現行政干預過多、貸款集中度過高等問題。這些都導致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停滯不前的局面。因而,要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政府必須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制度安排,推動金融機構創新,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健康有序發展。當前,可以考慮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改造某些准金融機構為信貸機構,加快步伐構築中小企業融資平台。
其次,適時推出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快速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貨幣緊縮環境下的金融創新,政府有必要適時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給非銀行金融機構創造快速發展的機會。比如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通過財政補助等手段補充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本金,對這些企業實行有區別的稅收政策,促進其較快發展,更好地實現高效的資金配置。
再次,政府應積極引導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向中小企業傾斜。與銀行體系一樣,非銀行金融機構可能也會偏好大企業、大項目。為此,政府需要進一步創新金融工具,通過財政資金實行擔保建立非銀行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的資金融通關系,完善各種類型的貸款擔保機構,組建多種類型的擔保公司,以適應小企業抵押貸款的靈活性需要。此外,為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良性循環,政府應積極搭建非銀行金融機構與銀行等其他機構的融資平台,對非銀行金融機構實行財政資金支持,實現非金融機構資金來源多元化和穩定化,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C. 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和金融體制不斷變革的過程中,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量在低起點的基礎上迅速增加,但是其在整個金融機構中的比重並沒有相應的順利提升,加之其內部結構不合理,這些均嚴重製約了金融體系效率額的提高和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將使我國金融業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
首先,完善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制度安排,規範金融市場秩序。盡管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已有近30年的歷史,但很長時間內缺乏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信託公司出現風險控制弱化、資本金不足、違規經營及虧損嚴重等問題;財務公司出現行政干預過多、貸款集中度過高等問題。這些都導致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緩慢甚至出現停滯不前的局面。因而,要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政府必須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制度安排,推動金融機構創新,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健康有序發展。當前,可以考慮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改造某些准金融機構為信貸機構,加快步伐構築中小企業融資平台。
其次,適時推出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快速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貨幣緊縮環境下的金融創新,政府有必要適時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給非銀行金融機構創造快速發展的機會。比如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通過財政補助等手段補充非銀行金融機構資本金,對這些企業實行有區別的稅收政策,促進其較快發展,更好地實現高效的資金配置。
再次,政府應積極引導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向中小企業傾斜。與銀行體系一樣,非銀行金融機構可能也會偏好大企業、大項目。為此,政府需要進一步創新金融工具,通過財政資金實行擔保建立非銀行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的資金融通關系,完善各種類型的貸款擔保機構,組建多種類型的擔保公司,以適應小企業抵押貸款的靈活性需要。此外,為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良性循環,政府應積極搭建非銀行金融機構與銀行等其他機構的融資平台,對非銀行金融機構實行財政資金支持,實現非金融機構資金來源多元化和穩定化,促進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快速發展,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D. 11 月新增人民幣貸款 1.27 萬億元,此舉有何目的會對貸款方帶來哪些影響

貸款增長較快釋放了什麼信號?我們先拆分看看貸款結構的分布。4月新增非金融企業貸款(含中長期貸款、短貸和票據融資)9395億元,約占當月新增貸款總額的55%,同比多增6115億元,占當月貸款同比多增規模的90%。從期限結構來看,4月新增企業短貸和票據融資環比少增6979億元,同比多增3391億元;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環比少增4096億元,同比多增2724億元。

疫情發生以來,各部門密集出台政策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從金融傾斜到技術推動等多措並舉維護經濟的平穩發展。4月貸款增長較快也是政策支持的結果,可反映出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順暢,市場機制高效運行。

廣義貨幣(M2)方面,央行披露的一季度數據顯示,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7.1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3月末廣義貨幣增速10.1%,達到近年來的高位,重回兩位數增速。而4月M2同比增長11.1%已超出市場預期,依然保持兩位數增速。央行此前解讀稱,M2增速上升比較多,總體上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政策引導下,商業銀行信貸投放比較多,推動了M2增速回升,全社會流動性持續保持在合理充裕狀態。


另一個引起社會熱議的數據,是住戶存款減少7996億元。有網友認為這是「報復性消費」引起的,事實上消費支出僅佔了存款減量的一部分,住戶存款大降7996億元,與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8571億元是股市上行階段的存款遷移現象(即居民存款轉移到了股市)。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17萬億元則由大量企業獲信貸資金後轉化而來。


有金融研究員分析,在宏觀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引導和刺激下,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在4月持續恢復。從目前數據反映的情況而言,國內經濟恢復情況雖未100%走向正軌,但趨勢是積極樂觀的,宏觀政策的落地效果也很顯著。


總體看,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我國潛在經濟增速相適應,高於受國內外疫情沖擊的實際經濟增速,有助於拉動我國經濟增長逐步回升至潛在增速附近,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的形成。我國經濟韌性巨大,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E. 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對中國的啟示

中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政府有責任保持匯率穩定。中國的這種安排的可行性在於:首先,浮動匯率允許政府更靈活地控制匯率。其次,人民幣不是完全可兌換的貨幣,中國政府仍保持對資本帳戶強有力的控制。
通過1993年和1996年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在這四種風險業務上的投資占其總資產的比例的比較,我們發現,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每一種風險業務上的投資比例都超過了10%,1993年與1996年在這四種業務上的投資比例都達到總資產的一半以上;而商業銀行遵循保守性的原則,投資風險業務比較 謹慎,其在抵押品貸款和證券投資這兩種業務上均未作投資,即使在不動產貸款與消費者貸款上的投資比例也遠低於非銀行金融機構。很明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資產遠遠高於商業銀行的。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遭受風險的可能性極大。
另外,由於政府管制鬆弛和非金融機構難以進入公司借貸業務,使得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承受力極低。當泰國中央銀行於1995年中期開始採取緊縮貨幣政策 以抑制經濟過熱時,股票市場和不動產市場馬上大受打擊。從1996年6月到1997年7月,泰國證券交易指數跌幅超過60%。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不動產和消費者貸款方面的壞帳急劇上升。它們所持有的證券大大貶值。另外,盡管非金融機構80%的貸款是完全抵押的,但這些抵押品在一個下降的經濟體中價值很低。這些因素都使非金融機構在經濟出現困難時馬上陷入困境,從而引發整個金融部門的危機。如何加強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也是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中國的金融體系存在防止金融危機的四道防線。
第一道防線是保持經常帳戶的基本平衡。
第二道防線是繼續吸引外國的直接投資,尤其是在基礎設施部門。
第三道防線是將國際儲備保持在相對較高較安全的水平,比如1000 億至1500億美元之間。
第四道防線是繼續控制資本帳戶,同時逐漸將資本市場對外開放。
如果上面四道防線中的任何一道被沖破,都將是一個危險信號。但是,有一點中國與墨西哥和泰國非常相像,即三國都存在一個潛在的危險:銀行系統中有大量的呆帳。1995年底中國國有銀行的總貸款為4萬億元,據保守估計其中有9000億元是呆帳,約占國有銀行總貸款的22.3%。低資本充足率和高不良貸款比率使得中國的銀行系統異常脆弱。如果一個突發事件使得人們預期國有銀行的資產流動性和償債能力存在問題,銀行擠兌就有可能發生。銀行擠兌一旦發生,就會引發金融危機,通脹率上升,人民幣貶值,甚至銀行系統崩潰。從這一點來看,盡管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銀行系統脆弱的基本因素是存在的,潛在的威脅是現實的。
從中國的實踐來看資本市場的開放有一個順序,可能最先是政府借款為主,接著是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然後是外國金融機構來華設立機構,逐步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再是有限度地允許證券組合投資,最後是一個有較高監管水平的高效資本市場的全面形成。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開放的資本市場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各國經驗來看,逐步開放資本市場成功的可能性大。日本、台灣、韓國等的金融開放相對其經濟發展都是滯後的(盡管當時美國對它們的壓力很大),總的來說它們都是成功的。墨西哥、泰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金融開放盡管速度很快,但它們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人說泰國的金融開放是吃虧還是佔了便宜,目前還說不清,理由是沒有金融開放就沒有泰國前一段的高速發展。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不禁要問:有沒有這樣一條路,它可以使我們走向可持續性發展的方向,而不發生這樣大的危機?我們對金融監管一定要加強。金融開放要漸進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我們無法在一夜之間建立好金融監管體系。發展中國家對金融業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機構的操作水平、內部監控水平的提高需要時間。一下子就把發達國家的銀行、基金和其他金融機構放進來,政府不知如何去監管,也沒有手段去監管, 國內的金融機構只學洋人其表(現代金融工具、衍生工具),而不知洋人其里(內部監控系統、激勵制度)。金融開放與金融監管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如果金融監管滯後,就可能發生問題。
中國是一個大國,實行有彈性的匯率政策有利於相對獨立地實施本國的貨幣政策,從而不斷化解不平衡因素,防止問題的積累和不良預期所可能產生的劇烈振動。

F. 在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過多會影響銀行貸款

在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過多會影響銀行貸款,查詢次數也會影響銀行貸款。

G. 中國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4700億,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貸款增長較快釋放了什麼信號?我們先拆分看看貸款結構的分布。4月新增非金融企業貸款(含中長期貸款、短貸和票據融資)9395億元,約占當月新增貸款總額的55%,同比多增6115億元,占當月貸款同比多增規模的90%。從期限結構來看,4月新增企業短貸和票據融資環比少增6979億元,同比多增3391億元;新增企業中長期貸款環比少增4096億元,同比多增2724億元。

廣義貨幣(M2)方面,央行披露的一季度數據顯示,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7.1萬億元,同比多增1.3萬億元;3月末廣義貨幣增速10.1%,達到近年來的高位,重回兩位數增速。而4月M2同比增長11.1%已超出市場預期,依然保持兩位數增速。央行此前解讀稱,M2增速上升比較多,總體上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政策引導下,商業銀行信貸投放比較多,推動了M2增速回升,全社會流動性持續保持在合理充裕狀態。


另一個引起社會熱議的數據,是住戶存款減少7996億元。有網友認為這是“報復性消費”引起的,事實上消費支出僅佔了存款減量的一部分,住戶存款大降7996億元,與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8571億元是股市上行階段的存款遷移現象(即居民存款轉移到了股市)。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17萬億元則由大量企業獲信貸資金後轉化而來。


有金融研究員分析,在宏觀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引導和刺激下,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在4月持續恢復。從目前數據反映的情況而言,國內經濟恢復情況雖未100%走向正軌,但趨勢是積極樂觀的,宏觀政策的落地效果也很顯著。


總體看,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我國潛在經濟增速相適應,高於受國內外疫情沖擊的實際經濟增速,有助於拉動我國經濟增長逐步回升至潛在增速附近,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的形成。我國經濟韌性巨大,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H. 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區別

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商業作用和信用業務形式上有所區別。

1、商業作用不同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非銀行金融機構 以發行股票和債券、接受信用委託、提供保險等形式籌集資金,並將所籌資金運用於長期性投資的金融機構。

2、包括的機構類型不同

銀行包括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世界銀行,它們的職責各不相同。

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託、證券、保險、融資租賃等機構以及財務公司等,非存款性金融機構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公募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小額信貸公司等。

(8)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上升擴展閱讀:

非銀行金融機構在社會資金流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從最終借款人那裡買進初級證券,並為最終貸款人持有資產而發行間接債券。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這種中介活動,可以降低投資的單位成本;可以通過多樣化降低投資風險,調整期限結構以最大限度地縮小流動性危機的可能性;

可以正常地預測償付要求的情況,即使流動性比較小的資產結構也可以應付自如。非銀行金融機構吸引無數債權人債務人從事大規模借貸活動 ,可以用優惠貸款條件的形式分到債務人身上,可以用利息支付和其他利息形式分到債權人身上。

I. 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可以浮動多少

同期銀行貸款的4倍。現在也就是24-27%

J. 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利率較基準利率最高可上浮多少

貸款利率執行人民銀行的規定。如遇法定利率調整,期限為1年以內的,執行合同利率,不分段計息;期限為1年以上的,則於次年初執行新的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