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信额度 » 威海个人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
扩展阅读
最好的几个小额贷款公司 2025-01-21 10:01:36

威海个人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

发布时间: 2023-10-14 05:09:08

『壹』 威海: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80万元,这是出于对哪些方面的考虑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一辈子或许都在为一套房去拼命,很有可能,他们一辈子下来也买不起一套房,这是非常可悲的,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都有一个思想,那就是摆烂,动不动就躺平没有动力,因为现在的工资真的很低,他们算过一笔账,哪怕是他们究其一生,想要在自己想要的城市买一套房,那都是做不到的。在威海就做出了这样的一个通知,那就是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通知,将提高到80万元。那么这是出于对哪些方面的考虑呢?我们就来好好的聊一聊这个话题。

『贰』 威海的住房公积金最多可以贷款的比例,以及每月还款的额度有规定吗

最多贷款额夫妻双方公积金总和的20倍但不超过40万,每月还款额不超过夫妻双方工资的平均数

『叁』 山东威海: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80万元

8月29日,澎湃新闻从山东省威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获悉,山东威海近日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通知》。
《通知》显示,为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保障作用,支持职工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经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决定调整部分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
按照新政,提高最高贷款额度,借款申请人和配偶均符合申贷条件的,最高贷款额度由60万元提高到80万元;借款申请人本人符合申贷条件的,最高贷款额度由40万元提高到50万元。
同时,调整可贷额度,可贷额度由借款申请人和配偶双方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的20倍提高到30倍。
按照威海市发布的《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通知》的政策解读,对于“最高贷款额度提高到80万元了,购买第二套改善性住房可否申请”的提问,威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指出,这次最高贷款额度提高后,购买首启晌套、购买二套自住住房的,申请人和配偶均符合申贷条件的双职工家庭,最高可以申请80万元贷款;申请人本人悄搭锋符合申贷条件的单职工家庭,最高可以申请50万元贷款。
针对“可贷额度由公积金枝亮账户余额的20倍提高到30倍了,是不是说如果公积金账户有3万元的余额就可以申请30倍90万元的贷款”的提问,威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解读指出,可贷额度不能超过双职工80万元、单职工50万元的最高贷款限额。公积金账户余额的30倍,是确定可贷额度的条件之一,同时还要符合首付比例、二手房评估价值、月还款额不超过近12个月公积金平均缴存基数的70%等其他规定的条件。

『肆』 威海公积金贷款额度怎么算

法律分析:1、按照还贷能力计算的贷款额度:计算公式为:[(借款人月工资总额+借款人所在单位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还贷能力系数-借款人现有贷款月应还款总额]×贷款期限(月)。

2、按使用配偶额度:计算公式为[(夫妻双方月工资总额+夫妻双方所在单位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还贷能力系数-夫妻双方现有贷款月应还款总额]×贷款期限(月)。其中还贷能力系数为40%,月工资总额=公积金月缴额÷(单位缴存比例+个人缴存比例)。

3、按照房屋价格计算的贷款额度:计算公式为贷款额度=房屋价格×贷款成数。

4、按照贷款最高限额计算的贷款额度:使用本人住房公积金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贷款最高限额40万元;同时使用配偶住房公积金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贷款最高限额60万元。使用本人住房公积金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且申请贷款时本人正常缴存补充住房公积金的,贷款最高限额50万元;同时使用配偶住房公积金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且申请贷款时本人或其配偶正常缴存补充住房公积金的,贷款最高限额70万元。

法律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提取、使用、管理和监督。本条例所称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统称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第三条 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

第十三条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在受委托银行设立住房公积金专户。单位应当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并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每个职工只能有一个住房公积金账户。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建立职工住房公积金明细账,记载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提取等情况。

『伍』 威海公积金2万能贷款多少

以个人名义最高可申请的贷款额度为40万元,以夫妻名义最高可申请的贷款额度为60万元。
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对等缴存的长期住房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