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贷利率 » 个人住房贷款新增占比
扩展阅读
企业项目贷款利息 2025-02-09 02:45:46
还呗贷款上征信了吗 2025-02-09 01:17:56
贷款房子可以公正 2025-02-09 01:02:10

个人住房贷款新增占比

发布时间: 2022-06-12 18:02:44

㈠ 罕见!央行首次单发这项房贷数据,新增环比千亿

个人住房贷款出现松动,根据央行11月10日最新公布的数据,2021年10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7万亿元,当月增加3481亿元,较9月多增1013亿元。

此外,10月份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也大幅增长,11月首旬各行房地产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预计本月房地产贷款环比增长态势仍将延续。

㈡ 6大银行个人房贷余额增加

据记者统计,截至2019年末,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家国有大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5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3.36%。在2019年六大行新增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近四成。业内人士表示,2020年,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客户仍是银行积极争取的资源,但在“房住不炒”政策导向下,将重点支持居民首套住房贷款需求;预计全国房贷利率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但短期内下调空间有限。
个人房贷业务竞争激烈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六家国有大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21.46万亿元。从贷款余额看,截至2019年末,建行和工行个人住房贷款均突破5万亿元大关,分别为5.31万亿元和5.17万亿元。从新增量看,2019年,工行、建行和农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均逾5000亿元。其中,工行增量最大,为5763.18亿元。从增速看,2019年,六家国有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增速均超过两位数,邮储银行增速最快,达19.9%。
各家银行对于个人房贷客户的“抢夺”可谓激烈。在个人贷款业务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分量举足轻重。据统计,2019年,六家国有大行贷款和垫款合计新增6.39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39.56%。
何以成为“香饽饽”
个人房贷业务为何受到银行青睐?优秀的资产质量是关键因素,从2019年银行年报可窥一斑。截至2019年末,建行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仅0.24%,与上年末持平。工行在2019年年报中表示,个人贷款不良额、不良率连续三年“双降”,个人住房贷款资产质量创近十年来最好水平。截至2019年末,农业银行个人住房类不良贷款率为0.3%,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夏丹表示,2020年,房地产开发贷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是银行相对希望争取的业务,但在监管政策要求下,增长通常会受到一定限制。目前“房住不炒”仍是主基调,贷款增长尤其是开发贷增长有限。近期不少省市出台政策,缓解开发企业流动性困难,比如在土地出让和商品房预售环节放宽要求等,对开发企业的经营压力起到直接纾困效果。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房地产相关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一直是银行眼中的“香饽饽”。预计在今年企业端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在个人房贷领域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贷款需求将逐步恢复
尽管2020年初受到疫情影响,但建行副行长纪志宏在该行2019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今年一季度该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平稳,主要得益于前期积累需求的释放。“国家会继续出台支持经济稳定发展举措。3月,我们已看到住房贷款申请量、客流量有了明显恢复。”
夏丹表示,对于原本具备购房吸引力的城市,不论开发贷还是按揭贷需求,都随着工地停工和楼盘停售受到一定阻碍,开发和购房需求没有消失,那么对贷款需求的影响多为时点的推迟。若疫情防控进展不出现反复,在复工陆续推进和线下售楼恢复之下,开发贷和按揭贷需求有望逐步恢复。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房贷利率下调幅度基本与LPR水平保持一致。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李万赋预计,未来全国房贷利率整体水平会呈现下降趋势。考虑到疫情影响正在减弱,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监管部门对短期内下调5年期LPR偏谨慎,即使房贷利率继续下降,其短期下调空间也较为有限。

㈢ 10 月全国个人住房贷款环比多增超千亿,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10月份全国个人住房贷款环比多增超千亿,这个数字说明什么?我觉得从这个数上可以看全国各个城市买房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所以他的贷款的数字上就能看出来。

㈣ 深圳部分银行上调多少房贷利率

上调贷款利率上浮60个、100个基点,根据2021年1月28日媒体报道,深圳部分银行已经停止发放个人按揭贷款,有额度的部分银行也出现上调房贷利率,在借款人同意的情况下,贷款利率上浮60个、100个基点后可以按照正常流程审批。

在2020年年底监管将银行分为五档,不同的银行设定了房地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比例,这时部分银行的房贷额度开始吃紧,在申请贷款后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放款,一手房和二手房的买卖都受到了影响。

用户在银行申请房贷时贷款利率按照LPR利率+基点确定,在LPR利率一样的前提下,不同的银行给出的基点是不同的。用户在申请贷款时可以提前咨询银行,可以提前知道哪家银行给出的实际利率低,然后申请贷款。

(4)个人住房贷款新增占比扩展阅读

额度紧张,银行只能新旧置换,当前,房贷对于银行而言仍是优质业务。在额度紧张的情况下,一些银行只能通过新旧置换的方式发放新的房贷。

现在的做法,一方面是少量新增房贷,另一方面是以前贷款收回后,腾出额度,再向排队的客户放款。

㈤ 个人房贷增速占比双降 对公业务房地产贷款抬头

伴随银行年报的发布,银行涉房贷款全貌也逐步显现。数据显示,六大行2018年投向房地产业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的总规模达19.56万亿元,较2017年年底的16.66万亿元增长了17.44%。一方面,新增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据了全部新增贷款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及其在新增贷款占比均持续下滑,体现了房地产严监管下银行授信政策的结构性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个人按揭贷款增速放缓的同时,银行房地产开发贷却逆市上扬,部分银行相关贷款显现不良抬头迹象。对此,多家上市银行表示,将聚焦重点客户、重点区域的差异化授信政策,同时警惕相关领域风险。专家表示,严控房地产政策并未松动,“房住不炒”也仍然是银行信贷政策的基本底线。
大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增速
普降4%至5%
作为个人住房贷款发放的主要来源,2018年六大行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5万亿元,在全部新增贷款5.13万亿元的体量中占比为49.39%。
根据六大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体量排序,依次为工商银行0.65万亿,建设银行0.54万亿,农业银行0.53万亿,中国银行0.44万亿、邮储银行0.26万亿、交通银行0.11万亿。其中,除建行和交行外,其余四家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工行由2017年的59.31%降至54.89%,农行由57.48%降至43.2%,中行由54.29%降至49.6%,邮储银行更是由60.64%降至40.62%,降幅达20%。
目前披露相关数据的股份制银行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增减不一。例如,中信银行2018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量为0.13万亿,占比33.16%,较2017年上升11%;浦发银行2018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量为0.08万亿,占比23.65%,较2017年增长13%;招商银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为0.09万亿,占比26%,较2017年下降约8%;平安银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0.029万亿,占比10%,较2017年下降19%。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可观,且仍是银行新增贷款的投向重心,但房地产调控仍然在个人住房贷款份额及增速上得以体现。一方面,银行新增贷款投向个人住房贷款的比例已连续两年减少。工行、中行、农行、邮储银行新增贷款投向个人住房贷款的比例,从2016年的64.51%、70.47%、78.17%、60.64%,分别下降为2017年的59.31%、54.29%、57.48%、60.64%,再进一步下降到2018年的54.89%、49.6%、43.2%、40.1%。
另一方面,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连续两年降低。2016年工、农、建、交四家国有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增幅均在30%左右;2017年,工行和农行的房贷增速在20%以上,建行、交行2017年房贷增速在15%以上。而2018年,各大行房贷增速继续降低4%至5%,农行、工行、建行、交行增幅分别为16.8%、16.5%、12.8%和12.3%。中行未披露相关具体数据,但其2018年年报表示,继续执行差异化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稳步投放个人贷款。股份制银行增速的下降则更为明显。平安银行2018年房贷增幅较2017年下降60%,光大银行、民生银行降幅也均超过22%。
某银行个贷业务人士对记者表示,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房地产政策都没有放松迹象,房贷基调没有变化,仍以严控为主。“不过因为整体利率下降,流动性确实出现改善,业务开展比较平稳,放款效率有所提高,北京部分银行在审批后能达到2至3天放款。”该人士表示。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银行按揭贷款投放较多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银行自身风险偏好下降,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零售端业务。按揭贷款占据了个人贷款存量的3/4,且有住房抵押,历史上不良率在0.3%至0.4%之间,远低于行业整体水平,实际损失率更低。受风险偏好下降影响,银行有动力多做按揭。
多银行对公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占比呈双升
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增速回落不同,虽然房企融资渠道收紧已成既定事实,但去年上市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总额却普遍逆势增长。不同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的统计口径略有不同,主要包括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和其他发放给房地产行业企业的非房地产用途贷款,其中以开发贷为主。
除邮储银行外,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行2018年对公的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和占比均呈现双升态势。
中行房地产贷款余额接近9158亿元;工行达到8500亿元;农行和建行都超过了6000亿元,而交行和邮储银行则分别为2165亿元和563亿元,其中,邮储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仅为1%,远低于其他大行。
农行房地产业贷款占比由2017年的8.4%升为9.4%,其年报显示,该行房地产业贷款的统计口径包括发放给主营业务为房地产行业企业的房地产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和其他发放给房地产行业企业的非房地产用途的贷款。建行房地产业贷款由3.2%升至3.7%,2018年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3656.54亿元,较2017年增加466.54亿元,年报显示,其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客户和普通商品住房项目。
相较大行的个位数增幅,股份制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似乎更为积极。2018年民生银行新增房地产业贷款1318.15亿元,居上市银行之首,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高达52.22%。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对房地产业贷款投放力度亦较大。2018年末,招商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3164.9亿元,同比增长25.58%;光大银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1920.75亿元,同比增长35.25%。
在房地产业贷款增长有所提速的同时,多家银行年报显示,房地产业贷款不良有抬头迹象。例如,平安银行2018年末房地产业不良率1.56%,较上一年增加0.79个百分点。
对于其中风险,银行也在年报中表示会有相应关注和调整。例如,交行年报表示,部分领域潜在风险的防控任务较重,债务压力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存在的风险需要警惕。招行也预计,2019年房地产行业风险主要集中在部分去库存速度慢的三、四线城市,以及个别高杠杆、中小房地产企业。
涉房业务
已现“触顶”迹象
对于银行而言,“房住不炒”仍然是其信贷政策的基本底线,其年报中均提及“落实差异化信贷政策”和“支持自主性购房需求”,加之监管层强监管持续,整体来看,银行涉房业务已现“触顶”迹象。
农行表示,该行严格落实各项监管要求,实行差异化个人住房信贷政策。此外,该行开发零售贷款欺诈风险识别系统,精准识别住房贷款假按揭等。中行表示,认真执行住房金融政策,严格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
央行在2019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上表示,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落实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对2380位银行家的调查显示,尽管地产公司抵押担保品大部分时候是土地储备或楼宇,理论上是中国较优质的担保品,不过,依然有45%的银行家认为2018年信贷投资应该首先要限制房地产行业。
对于2019年信贷投放,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方面,我国居民杠杆率仍处于安全水平,预计按揭贷款今年仍将维持平稳增速。房地产企业贷款方面,在“因城施策”差异化调控原则下,房企资金可得性或将有所提高。

㈥ 六大行50%新增贷款流向房地产,透露出这些房价信号

如果问影响买房计划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除了脱口而出的房价以外,很多人肯定还会说房贷,往大了说就是信贷政策。众所周知,我国的房地产是政策市场,而信贷政策则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房地产走向的晴雨表。

对于购房者来说,贷款利率的高低以及放款周期的长短都是影响买房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房企来说,信贷政策的变动直接关乎到融资渠道以及成本的大小。那么,过去一年的房贷情况如何呢?未来信贷政策又会怎样影响房价呢?

近期,各大上市银行先后公布了2018年年报。

根据中工农建邮交等六家银行的年报来看,2018年新增贷款及垫款共计5.13万亿元,其中,个人贷款共计3.12万亿,占新增贷款总额的60.8%。在个人贷款当中,个人住房贷款额度共计2.53万亿,占个人贷款总额的81%,占新增贷款总额的49.3%。

说得通俗一点,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在过去一年当中,有一半的银行贷款是房贷,而且在个人贷款当中,超过八成都是用来买房。

那么,面临严厉的楼市调控,房贷占比为何还如此之高呢?

首先,房贷利率出现了下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买房的成本,随着房价预期趋于稳定,市场潜在的住房需求依然保持旺盛。

其次,严厉的楼市调控,炒房客已纷纷离场,在政策的呵护下,各大银行不断加大了对自主购房需求的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购房的积极性。

第三,这是由按揭贷款的性质决定的,它一直都是银行的优质资产,与其他形式相比,产生不良贷款的概率较低。

不过,虽然房贷占比较高,但是与以往相比,六大行住房贷款增速则出现了下滑。

2016年,六大行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大约维持在30%的水平,到了2017年增速则在20%左右,而去年同比增长速度普遍不到20%,中建交三大行甚至不到15%。换言之,虽然去年房贷比例并不低,新增贷款的一半都流向了房地产,但通过最近几年的纵向比较来看,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速是不断下滑的态势。

那么,六大行的年报以及这些数据的变化,传递出哪些市场信号呢?

第一,房产依然是普通家庭重要的资产配置形式,而且也是保值升值的稳定渠道。

从六大行年报数据来看,个人住房贷款额度占个人贷款总额的81%,占全部新增贷款总额的49.3%,这说明了什么呢?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房地产调控以后,在防止房价大起大落的调控目标下,人们对房价走向的预期逐步稳定。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房产依然是目前可以找到的资产保值升值的稳定手段。根据统计,目前房产已经占据了工薪家庭资产比例的七成,这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第二,差异化的房产信贷政策正在落地,支持自住性购房需求的信贷氛围正在形成。

去年,新增贷款的一半都是房贷,在遏制投机炒房的调控背景下,这部分贷款可能基本都是自主性购房需求,而且六大行在年报中均提及了要支持自主性购房需求。差别化的信贷政策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即按揭贷款主要用于支持首套房或者改善等自主性需求,对投机性甚至投资性购房会有严格管控,而且房贷利率也会适当下调,从而逐步形成有利于合理性购房需求的信贷氛围。

第三,在防范风险的背景下,稳杠杆还会继续,房地产仍然是政策监管的重点对象。

虽然房贷占新增贷款的比例较高,但是最近三年的增速则是下滑的,这与两三年来的严厉的调控政策紧密相关。今年2月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曾表示,2019年仍然会紧盯房地产金融风险,对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实行审慎的贷款标准。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稳步去杠杆还会继续,这意味着房地产仍然会是政策监管的重点对象,不过主要还是对投机等非合理性贷款需求的监管。

第四,房企融资环境趋于改善,房贷资金流入楼市有利于改善现金流吃紧的情况。

楼市调控这两年多,不少房企都面临着现金流吃紧的情况,从去年年底以来,房企融资环境就有了改善的迹象,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40家上市房企共完成融资1024.2亿元,环比上涨85.25%,这是继2017年11月之后,再次跨过了千亿门槛。随着偿债高峰期的来看,除了融资,占据一半比例的按揭贷款流入了楼市,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改善房企现金流吃紧的情况。

对于2019年的房地产,有业内人士认为,从过去十几年的调控来看,最核心的政策就是信贷,只要今年信贷政策不出现明显变动,其他的宽松信号,对楼市的影响都有限。目前松紧适度的信贷政策既可防止房价反弹,也可防止房价下跌,从而促进房价稳定,这将是贯穿今年楼市的大趋势。所以,对购房者而言,什么时候考虑买房都不会晚,但无论选择什么时候,都不要盲目跟进,应该量力而行,因为未来的住房选择可能会越来越多。

㈦ “二道红线”拦下,多地银行房贷业务“急刹车”,部分购房人交易被迫搁置

“二道红线”拦下,多地银行房贷业务“急刹车”,部分购房人交易被迫搁置
来源:华夏时报 2021年02月01日 11:00

2020年各家银行房地产相关贷款占比情况(上半年数据)
实习记者 苗诗雨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李未来 上海报道
2020年末尾,央行颁布重磅新规,为银行设定了两档红线,分别对银行房地产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上限提出要求。
自2021年1月1日该项新规实施以来,各地银行频频采取动作控制相关指标,至近日,多家银行暂停房贷的消息逐渐传开,央行房贷新规威力初显。
多地银行房贷额度吃紧
“银行没额度,贷款也只能干着急。”上海市某链家工作人员黎晓(化名)向《华夏时报》坦言,1月份许多客户的意向房源目前都处于搁置状态,银行方面的购房贷款迟迟办不下来,积压的订单都不知道能不能成交。
黎晓表示,近日客户断断续续的联系门店的置业顾问,表示银行贷款最快需要3至4个月的审批发放过程,不少客户因为无法按时支付款项而终止了交易。
对此,《华夏时报》记者(1月25日)致电了上海市中国银行某支行,其工作人员表示,当前支行具备一定的房贷额度,但由于受到新规的影响,发放的时间以及实际额度无法预判,如果是着急贷款买房的情况可能无法满足。
该支行工作人员还提醒到,现阶段银行额度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并且每个支行实际情况不同,建议办理房贷业务前,再次致电相关支行核实情况。
随后,记者致电咨询了上海市某招商银行工作的人员,对方表示,按照目前的情况,当前房贷业务可以正常申请,但需要等待的时间可能较长,发放时间无法保证。当记者进一步询问房贷额度是否受到新规影响时,其回复则为,额度主要和申请人的自身情况有关,具体事宜以实际情况为准。
与此同时,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据此前国盛证券研报整理的相关数据显示,按2020年各银行发布的半年报数据来看,多家银行贷款占比超标,踩新规“红线”。
其中,按新规划分的标准整理,第一档银行中,房地产贷款占比超标的为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占比分别为50.01%和41.72%;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标的有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邮政银行,占比分别为39.19%、36.73%、33.71%、33.64%。
第二档中,房地产贷款占比超标的有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分别为35.30%、34.25%、28.73%、28.06%;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标的有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分别为26.93%、25.49%、20.83%。
第三档中,杭州银行、成都银行、郑州银行、青岛银行以及青农银行等,其两项贷款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
在各大银行指标踩线的同时,房地产贷款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也有所提升。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房地产贷款余额为48.83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28.8%。其中,个人住房贷款达3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在房地产贷款中所占的比例高达68.8%。
房贷业务暂缓影响几何?
除此之外,参考近日多家媒体的相关报道,除上海以外,北京、深圳、广州等地的银行房贷业务也受到了央行新规不同程度的冲击。
面对“触手可及”的房贷红线,上海市房贷办理速度放缓的情况相对而言较为乐观,广州和深圳等地的不少商业银行不得不暂停房贷业务的办理。
1月25日,广州日报发布消息称,广州银行业接到了窗口指导,个人按揭贷款被“双管控”。其中主要两条规定如下: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不能超过12.6%;每个月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额度不能超过2020年10月、11月、12月三个月的平均放款额度。
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称招商银行深圳分行、广州分行及其下辖省内各家分支行以“节制接单”的口径,已于一周前暂停按揭贷款放款。
“申请材料递交了,现在还在等审核。”拟在深圳市购房的潘女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因为想在2021年购房,便一直关注楼市的有关政策,一开始觉得1月份申请房贷,新规的影响还没那么快,结果现在银行突然通知办理时间可能会延迟,也不知道要等多久,会不会对额度等其他情况产生影响。
那么银行业贷款暂缓是否会对购房者产生重大影响呢?继央行新规后,房地产融资管控的力度又是否会进一步提升呢?
对此,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新规主要是为了监管各大银行,对其风险进一步把控,对于购房者而言,可能会因为银行业务的调整导致办理过程延长,但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并且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1月22日举行的银行业保险业2020年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上,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兼新闻发言人肖远企也表示,监管部门将密切监控银行业对房地产的融资,确保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但这一规定对个人贷款影响不大。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新规不会对个人贷款产生重大影响,但后续信贷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收紧。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近期很多大城市购房政策明显收紧,预计信贷政策收紧概率也会增加。相关市场参与主体后续也需要关注银行贷款额度、贷款规模、放贷节奏等内容,进而合理安排销售和购房行为。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㈧ 房地产贷款新政策2021

根据《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境外分行)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应满足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管理要求,即不得高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确定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开发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照执行。
也就是说,以后银行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均有上限,不得突破。
对各银行的比例限制也有明确规定:
第一档,中大型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32.5%。
第二档,中资中型银行,包括招商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进出口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2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20%。
第三档,中资小型银行和非县域农合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大中城市和城区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2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17.5%。
第四档,县域农合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17.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12.5%。
第五档,村镇银行,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12.5%,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为7.5%。
买房申请住房贷款的条件
1.具有城镇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
2.有持续且稳定的职业于薪资收入,并且征信上的信用较高,更具有按期偿还与能固定还本息的这个能力;
3.不享受购房补贴的,以不低于该房屋总购房款的30%作为购房首付款;享受购房补贴的,以个人承诺的30%作为购房首付;
4.以银行认可的资产作为抵押或质押,或以具有足够代偿能力的单位或个人作为担保人偿还贷款本息,承担连带责任,房贷利率上调也是个问题。
5.具有有关的卖方协议,而且买的房子的价格是符合银行对购买贷款的有关要求,加上对房子的正确股价,卖方方面的协议也很全乎。
6.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㈨ 2019年个人住房贷款公积金放额同比增18.79%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刘瀚琳)6月12日,住建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全国住房公积金2019年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住房公积金缴存额23709.67亿元,提取额16281.78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12139.06亿元,购买国债13.08亿元。相较2018年数据,用于个人住房贷款用途的住房公积金发放金额较上一年度增长18.79%,相较提取和购买国债用途而言涨幅最大。
“从今年数据构成来看,住房公积金在保障住房刚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
数据显示,2019年,个人住房公积金发放金额涨幅较大,新房占比最大且更倾向中低收入水平家庭。其中,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286.04万笔,比上年增长13.25%;发放金额1213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79%;回收金额610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2%;在房屋类型方面,新房项目获得的贷款占比为69.33%,存量商品住房的占比为29.68%。
在《报告》显示的个人住房贷款城市中,重庆、安徽、江苏、浙江、天津个人住房贷款率分别达到101.36%、98.02%、97.83%、95.36%和94.31%,北京个人贷款率为85.48%。严跃进说,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发放节奏加快,和住房交易活跃、贷款政策宽松等有关;同时,公积金贷款继续体现便民惠民导向,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力度大,对新房项目的支持力度要大于二手房,这也有助于新房认购成本的降低。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国多地密集调整住房政策,但随着住房市场降温,双向调节逐渐成为住房市场政策调控主流。例如,广东省提出,提取政策要向首次置业、购买普通商品住房和在户籍地或缴存地购房等情况倾斜;杭州明确,重点支持职工在缴存地或户籍地购买首套普通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提取住房公积金等。
保障住房刚需的政策导向同样通过公积金提取额度显著增长得以显现。2019年,住房公积金提取额16281.78亿元,比2018年增长10.46%。从提取原因看,在住房消费领域,占比较高的两个领域分别为偿还购房贷款本息和租赁住房。其中偿还购房贷款本息的占比为55.35%,而租赁住房的占比为17.95%。
严跃进认为,数据体现公积金使用范围仍在扩大。“尤其是住房租赁市场领域,后续会得到公积金的更大支持。目前,公积金缴存力度仍在不断增强,各类职工积极缴纳住房公积金,进一步体现了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认可。”
当前,全国住房公积金资金池资金存量相对充裕,缴存额度和缴存单位均较2018年有所增长。除前述用于住房贷款和提取的额度以及用于购买国债的13.08亿元,2019年,住房公积金缴存额2370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61%;从缴存单位看,2019年,住房公积金实缴单位322.40万个,实缴职工14881.3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57%和3.08%;从缴存单位性质看,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的占比最高,为55.25%,涉及职工4904.90万人。
“目前,城镇私营企业缴纳人数最多,而这也是近期企业减负方面需要关注的,后续还要继续平衡企业负担和职工福利等内容。随着住房公积金制度会不断完善,公积金资金池有望继续做大。”严跃进说。
受疫情冲击,今年2月,国常会决定6月底前,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在此期间对职工因受疫情影响未能正常还款的,不作逾期处理。按照2018年缴存单位平均每月缴存住房公积金约1750亿元计算。5个月可涉及延缓缴纳公积金额度超8000亿元。5月21日,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建议,适当下调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由最低缴纳5%降至3%。进而帮助中小企业复苏,切实减轻企业用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