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贷公积金 » 公积金贷款能担保几次
扩展阅读
有条件贷款 2025-01-19 01:34:45
贷款能看到身份证过期吗 2025-01-19 00:03:16
异地贷款提档上牌流程 2025-01-18 23:54:48

公积金贷款能担保几次

发布时间: 2024-12-06 15:28:23

❶ 公积金能贷款几次

公积金能贷款两次。
根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22条,有以下规定:
一个家庭(含单身)只能使用两次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购买自住住房;家庭其中一人和配偶无论婚前或婚后曾经使用过住房公积金贷款,两人合计使用次数或一人使用次数已达到两次使用标准的,第三次贷款将不予受理。
拓展资料:
公积金贷款步骤:
1、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指定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对交易房屋进行评估,确定贷款金额和双方交易的房屋(抵押)价值。
交易双方应积极配合。中心根据评估机构出具的预评估报告、双方的交易价格和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对职工拟申请的贷款金额及期限进行预审,并向职工出具《住房公积金二手房贷款贷款金额及期限预审确认表》 。
2. 需要申请贷款并准备申请二手房贷款的职工应提交《借款人(配偶)工资收入及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一式三份)和房屋所有权的原件和复印件交易前的证明。业务人员应当审核确认职工住房公积金存款是否正常,职工(配偶)工资收入证明是否真实标准。
3、选择贷款担保方式。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担保方式包括阶段性担保、抵押和抵押。借款人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选择分期担保加抵押方式办理二手房贷款的,应当在借款人办理所购房屋的抵押登记手续之前,将其他房屋所有权证交委托银行领取。
借款人选定的担保公司对借款人承担阶段性连带责任保证。二手房贷款选择抵押方式的,借款人购买的房屋应当在发放贷款前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其他房屋所有权凭证由委托银行保管。
4、签订房屋转让合同,办理自筹资金交付,买卖双方办理房屋交易手续,收到房屋评估报告,签订房屋转让合同,办理自筹资金交付,买卖双方卖方办理房屋交易手续和自筹资金交割,双方可以在担保公司(受托银行)在场的情况下交割,也可以由受托银行监督付款。

❷ 公积金可以贷款几次

法律分析:住房公积金贷款最多可以贷2次,同一时间内住房公积金贷款只能贷一次。配偶一方已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在其未还清贷薯搭答款本息之前,配偶双方均不能再获得住房公积金贷款。一个家庭(含单身)只能使用两次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购买自住住房;家庭其中一人和配偶无论婚前或婚后曾经使用过住房公积金贷款,两人合计使用次数或一人使用次数已达到两次使用标准的,第三次贷款将不予受理。

公积金贷款步骤:

1、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指定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对数慧交易房屋进行评估,确定贷款金额和双方交易的房屋(抵押)价值。

交易双方应积极配合。中心根据评估机构出具的预评估报告、双方的交易价格和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对职工拟申请的贷款金额及期限进行预审,并向职工出具《住房公积金二手房贷款贷款金额及期限预审确认表》 。

2. 需要申请贷款并准备申请二手房贷款的职工应提交《借款人(配偶)工资收入及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一式三份)和房屋所有权的原件和复印件交易前的证明。业务人员应当审核确认职工住房公积金存款是否正常,职工(配偶)工资收入证明是否真实标准。

3、选择贷款担保方式。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担保方式包括阶段性担保、抵押和抵押。借款人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选择分期担保加抵押方式办理二手房贷款的,应当在借款人办理所购房屋的抵押登记手续之前,将其他房屋所有权证交委托银行领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❸ 公积金贷款是不是只能用一次

公积金贷款不是只能用一次。
公积金贷款最多可以使用两次。一个家庭(含单身)只能使用两次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购买自住住房。家庭其中一人和配偶无论婚前或婚后曾经使用过住房公积金贷款,两人合计使用次数或一人使用次数已达到两次使用标准的,第三次贷款将不予受理。第一次贷款额度较高,要求首付比例不得低于20%,既可贷额度为80%左右兆睁伍,但不能超过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第二次贷款额度会更低,要求首付比例不得低于60%,既贷款额度为40%左右,具体以当地购房政策为准。
公积金贷款的流程:
1、初审:由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包括申请人资格、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初审合格以后,由中心出具《抵押物审核评估通知单》;
2、评估:申请人持《抵押物审核评估通知单》到中心指定的评估机构,对所购买的房屋价值进行评估。经济适用房不需要评估;
3、审核:申请人持评估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以及中心要求的初审材料到中心进行贷款审核。如果合格,中心开具《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担保委托贷款调查通知单》;
4、办理担保手续:申族或请人持《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担保委托贷款调查通知单》,按照自己选择的担保方式办理担保手续。如果选择抵押 保证的方式,保证人应该出具书面的担保函;如果选择抵押 保险或第三人保证的方式,应该到保险公司投保或到担保机构办理委托担保手续;
5、签订借款合同;
6、住房资早灶金管理中心与受托行签订委托贷款协议;
7、借款人直接向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受托行业可根据需要,代为收集借款人申请,统一交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审核、审批;
8、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对每笔贷款金额、期限、利率审批同意后,与受托行签订委托贷款合同。
综上所述,公积金一生只能贷2次,而且是借款人及配偶均不能超过2次。公积金贷款次数是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本地贷款还是异地贷款,都会计入公积金贷款次数。
【法律依据】: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
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在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时,可以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准予贷款或者不准贷款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贷款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贷款手续。
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

❹ 教编公积金贷款可以货几次

公积金贷款可以用几次

公积金贷款只可以用两次,第二次公积金贷款需在第一次公积金贷款还清之后再申请,也就是同一时间内只能贷一次,还款结束后才能进行下一次贷款。公积金贷款的低利率是非常有优势的,贷款买房的话要把握机会。

贷款买房的流程

1、了解征信情况

首先想要贷款买房,购房者就要先去查一下自己的个人征信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免的房子也看好了,准备买时才发现自己征信不合格,陷入比较被动的境地。

2、了解银行

在申请贷款前购房者可以先去银行咨询一下,问问贷款申请的条件、利率、批复时间、放款时间等都是多少,然后进行比较,选出一个划算的银行。

3、准备贷款所需的资料

(1)身份证,如是已婚人士就要夫妻两人的身份证,当然,要是联名的,那就要更多人的身份证;

(2)户口本,注意的是有些银行如果您不是户主,那户主的信息页和登记卡都要复印;

(3)婚姻证明,也就是结婚证、离婚证等;

(4)工作证明,某些银行有特定格式的,或是要有某些要素的,这个要问清楚银行;

(5)收入证明,一般银行会要求月收入为月供的两倍以上;

(6)查档证明,这个查档证明是去房管部门查询您有没有房屋权属记录,就是查您名下有没有房子,这要自己去房管部门办理;

(7)银行所需的其他资料。

4、签订贷款合同

符合贷款条件,购房者就去自己看好房子的售楼处签订售房合同,交付首付款,准备好贷款所需材料申请贷款。接下来就是跟银行签订贷款合同,缴交各种费用,办理抵押、保险。这一步比较费时间,银行要审核,具体需要多久,每个地方和银行都是不一样的。

之后,购房者需要等待通知到银行进行面签,并等银行归总核实材料,银行核实完以后就通知购房者拿材料,去房管局做抵押。(银行接纳您的申请后,如资料不齐全或不充足会要求您追加提供)

5、等待银行放款

有些银行需要客户再去一次银行做放款申请的。放款后,记得向银行索要一份属于您的贷款合同、借据。还有复印两件房产证复印件,记得要银行加盖公章,因为有些机关部门办事时需要。

公积金可以贷款几次

法律分析:住房公积金贷款最多可以贷2次,同一时间内住房公积金贷款只能贷一次。配偶一方已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在其未还清贷薯搭答款本息之前,配偶双方均不能再获得住房公积金贷款。一个家庭(含单身)只能使用两次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购买自住住房;家庭其中一人和配偶无论婚前或婚后曾经使用过住房公积金贷款,两人合计使用次数或一人使用次数已达到两次使用标准的,第三次贷款将不予受理。

公积金贷款步骤:

1、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指定的房地产估价机构对数慧交易房屋进行评估,确定贷款金额和双方交易的房屋(抵押)价值。

交易双方应积极配合。中心根据评估机构出具的预评估报告、双方的交易价格和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对职工拟申请的贷款金额及期限进行预审,并向职工出具《住房公积金二手房贷款贷款金额及期限预审确认表》 。

2. 需要申请贷款并准备申请二手房贷款的职工应提交《借款人(配偶)工资收入及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一式三份)和房屋所有权的原件和复印件交易前的证明。业务人员应当审核确认职工住房公积金存款是否正常,职工(配偶)工资收入证明是否真实标准。

3、选择贷款担保方式。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担保方式包括阶段性担保、抵押和抵押。借款人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选择分期担保加抵押方式办理二手房贷款的,应当在借款人办理所购房屋的抵押登记手续之前,将其他房屋所有权证交委托银行领取。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❺ 公积金担保人可以为别人担保几次

这具体看当地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办法,每个地方的规定都不一样的,但大多地区都规定只能为1人担保。想再为别人担保的话,必须把之前担保的贷款结清。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