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利息利率 » 贷款利率宏观经济学

贷款利率宏观经济学

发布时间: 2022-06-07 22:44:52

⑴ 宏观经济学中的利率到底是指什么是贷款还是存款的利率

1、宏观经济学中的利率指的是市场利率。是指随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而变动的利率。

2、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间接影响市场利率。

3、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消费,因为贷款利率是借贷投资的成本,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贷

4、款利率越高投资越少;同时存款利率是消费的机会成本,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存款利率越高,消费越少。

5、由于不同市场之间的风险特性不同,再考虑到市场之间难以克服的诸如由制度性或者信息性因素所造成的区隔,不同市场的一般投资收益率(亦即市场利率)不会相同。

(1)贷款利率宏观经济学扩展阅读

对利率的升降走向进行预测,在中国应侧重注意以下几个因素的变化情况:

1.贷款利率的变化情况。由于贷款的资金是由银行存款来供应的,因此,根据贷款利率的下调可以推测出存款利率必将出现下降。

2.市场的景气动向。如果市场过旺,物价上涨,国家就有可能采取措施来提高利率水准,以吸引居民存款的方式来减轻市场压力。相反的,如果市场疲软,国家就有可能以降低利率水准的方法来推动市场。

3.资金市场的银根松紧状况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准往往也能影响到国内利率水准的升降和股市行情的涨跌。

4、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体系中是没有国界的,如果海外利率水准低,一方面对国内的利率水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引致海外资金进入国内股市,拉动股票价格上扬。反之,如果海外的利率水准上升,则会发生与上述相反的情形。

⑵ 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一、近些年我国所采取的利率政策与宏观经济效果分析
(一)利率变动对我国GDP的影响
根据支出法来表示可知GDP=C+I+G+X-M,G代表政府支出,C代表最终消费,I代表投资,X-M代表进出口贸易差额。由于贸易进出口在GDP当中所占份额较小,故在宏观经济学中,利率变动对GDP的作用主要通过对投资、消费和储蓄的影响来实现的,即利率的投资和消费效应。下面我们分析我国的利率变动对GDP影响效果。
2007年我国连续六次调高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而从GDP的同比增长比率来看,GDP的浮动与利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2007年是为了抑制经济过热,而2008年连续调低基准利率是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从2007-2008年GDP每季度同比增长比率来看,2007年保持在14%以上的高比率,而2008年却相反维持在11.3%以下,这反映了央行利率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2010年至2011年多次调高利率,GDP季度数据出现一定下滑,短期看到利率调控的作用效果。2012年6月,由于GDP增长率持续下跌,为促进经济增长,央行下调基准利率,三季度经济增长稍有回转。综上分析可见,央行的利率政策的效果对GDP的影响还不是很显著。
(二)利率变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稳定价格总水平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之一,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避免通货紧缩。近几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通过利率变动来调节我国的物价水平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

⑶ 论述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杠杆,是宏观经济调节中最常用的政策工具。

一、利率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实经济中的各个因素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在这些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中进行着的,也就是不断地通过均衡-失衡-新的均衡这样一个过程来实现的。这些市场经济国家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是建立在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二、我国应用利率这一宏观调控工具的实践过程

1979年4月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总共进行了二十多次调整,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了14次之多的调整,总体看来,我国利率调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9-1985年,利率上调时期
改革之初,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就已注意到银行利率偏低的状况。我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较高的利率不仅有利于筹措建设资金,而且还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鉴于此种情况,如表1所示,在1979―1985年这个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利率。

(二)1986―1995年,利率波动时期
这一阶段利率随经济周期上下波动,体现利率与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三)1996―2003年,利率连续下跌时期
由于前几年针对通货膨胀的“软着陆”政策,利率调整的频率较多,幅度较大,使这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了收缩效应。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措施,包括增发1000亿元国库债券,重点用于增加一些基础投资建设,1998年3月、7月和12月三次降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为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四)2004年10月29日至今,利率连续上调时期
前几年一连串的利率下调后,有效地拉动了经济,投资大量增加,致使经济又陷入过热状态,经济结构不是非常合理。为此,中央银行决定,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并没有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的局面,于2006年两次连续上调利率,带来巨大影响。

⑷ 宏观经济学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它们与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

一、宏观经济学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有:
1、收入
在市场经济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最初都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其支出也都要以货币支付。一般来说,收入提高,说明社会财富增多,支出也会相应扩大,因而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来满足商品交易。所以,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以及经济货币程度的提高,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领域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的货币需求不断增加。
2、价格
从本质上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在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条件下,价格越高,用于商品和劳务交易的货币需求也必然增多。因此,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由商品价值或供求关系引起的正常物价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而由通货膨胀造成的非正常物价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则极不稳定。建国后我国几次通货膨胀期间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提款抢购、持币待购的行为,造成了这些时期货币需求的超常增长。可见,价格因素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很大的。
3、利率
由于利率的高低决定了人们持币机会成本的大小,利率越高,持币成本越大,人们就不愿持有货币而愿意购买生息资产以获得高额利息收益,因而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减少;利率越低,持币成本越小,人们则愿意手持货币而减少了购买生息资产的欲望,货币需求就会增加。利率的变动与货币需求量的变动是反方向的。
例如,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上升18.5%,而当时一年定期的储蓄利率则仅为年率7.2%,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导致了人们大量挤提存款,抢购商品,货币需求急剧上升。当政府很快采取物价指数保值的储蓄办法之后,实际利率上升挤兑抢购的状况很快得到扭转,储蓄余额又开始上升,货币需求回落。
4、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转手次数。动态地考察,一定时期的货币总需求就是货币的总流量,而货币总流量是货币平均存量与速度的乘积。在用来交易的商品与劳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速度的加快会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量。反之,货币速度的减慢则必然增加现实的货币需求量。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关系。改革以来,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客观上加大了货币需求量。
5、金融资产
选择各种金融资产与货币需求之间有替代性。所以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安全性、流动性、以及公众的资产多样化选择,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减都有作用。
6、其他因素
如体制变化,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变化、财政收支引起的政府货币需求的变化、信用发展状况、金融服务技术与水平,甚至民族特性、生活习惯等都影响我国的货币需求。
二、它们与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关系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很多,包括:
①平均利润率。它一定是高于利率的,只有当平均利润率大于利率的时候才会借贷。
②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这是影响利率的非常广泛的因素。当社会上资金多的时候,企业需求少,贷款就少,存款多,利润低,利率就低;反过来,银行没有钱,但是企业大量贷款,这时候利率就高了。
③国家经济政策影响。 国家要采取两个政策,一个是放松银根,一个是紧缩银根。 当经济繁荣时期为了防止过热而紧缩银根,提高利率;当经济萧条的时候放松银根,下调利率。
④国际利率水平。利率就是货币的价格,国际资金的流动受到利率的影响,资金会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
以上供参考。

⑸ 宏观经济学中的利率是什么利率

利率或利息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利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

利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借贷资金的价格。如果把资金当做商品,商品供大于求,自然价格会下跌。所以,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固定数量的货币的价值就会下降,借贷资金的价格也会下降,利率进而会下降。

⑹ 宏观经济学利率怎么算

一般宏观经济学里的利率指的是实际利率,用公式来表示就是r=i-E(pai); r 实际利率 i 名义利率 pai 通货膨胀率 E()为预期算子,i 名义利率 主要是指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在美国是指联邦基金利率,在中国可以用银行间短期拆借利率来代替。
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等。

⑺ 从宏观分析,贷款利率的涨跌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贷款利率的决定因素很多,从宏观分析,主要是有三个因素,第一是经济发展速度,第二个是M2,第三是基准利率的影响,下面分别来说:1、经济发展速度对贷款利率的影响贷款利率说到底是资金的成本,我们个人也好,企业也好,贷款的目的只有一个:赚钱!贷款然后进行投资,这个才是贷款最重要的目的,那么这个就存在一个投资回报的问题,如果贷款的利率比项目投资的收益率还高的话, 那么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可能持续的。

3、受基准利率的影响我们知道基准利率是所有贷款利率的锚,这是利率之母,所以当基准利率变化的时候贷款利率也会跟着变动,当我们的经济体处于低迷的时候,往往是需要通过降低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贷款利率的下行,所以,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往往央行会选择降息。相反,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央行会通过加息以此来引导利率的上升,来增加融资的成本,基准利率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的,比如在2007年,因为当时经济过热,资本市场过热,于是中国不断的加息,但是在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的时候,央行又选择不断的降息,以此来刺激经济,促进经济的恢复。

⑻ 经济学中的利率到底指的是啥,是银行贷款利率么

经济学中的利率是包括银行贷款利率的,利率所讲的就是说假如你你从银行贷款一笔钱,银行是要收取利息的,这个利息就可以当做利率,这个也叫银行的贷款利率,利率在其他方面也会有所表示,比如通货膨胀的利率。

⑼ 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政策效应里的利率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

问得好!
在我国,分别指定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并且二者有一定的利差。这是因为我国未进行利率市场化,利率还处于管制状态,是对银行的保护,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常统称利率,不指明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我们可以理解为贷款利率,即,获得资金的成本。实际操作中,西方是利率市场化的,存贷款利差非常小,除了活期存款,其他的都是投资收益,接近于贷款利率。在理解一些概念时,把利率解读为贷款利率、解读为获得资金的成本,会很有助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