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贷款类型 » 近几年商业银行的贷款量

近几年商业银行的贷款量

发布时间: 2022-09-23 03:19:29

❶ 商业银行信贷数据哪里找最好关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最好是近三年的,从4万亿开始,到现在。

一是国家统计局网站,二是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他的季度分析报告很有特色),三是银监会网站。这些网站的数据相对全面、权威。

❷ 2006-2010年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数以及每年新增贷款数 是多少

该不会是谭老师上的吧~~

❸ 求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总量及比率的趋势图,是到2013年的 已经有到11年的了

找到了 ,我也要一份啊

❹ 2003-2012年商业银行三至五年期贷款利率以及2003-2012的通货膨胀率分别是多少

现在银行贷款利率3--5年是6.765%--7.68%之间

❺ 历年银行贷款利率一览表

历年银行贷款利率一览表:
2015-8-26-至今: 4.6
2015-6-28 :4.85
2014-11-22: 5.6
2012-7-6 :5.6
2011-7-7: 6.1
2010-12-26: 5.35
2015年10月24日至今,活期基准年利率都是0.35%,3个月的定期基准年利率都是1.1%,6个月的定期基准年利率都是1.3%,1年定期的基准年利率都是1.5%,2年定期的基准年利率都是2.1%,3年定期的基准年利率都是2.75%。 2015年10月24日至今,一年以内(含一年)的各项贷款基准年利率都是4.35%,一至五年(含五年)的各项贷款基准年利率都是4.75%,五年以上的各项贷款基准年利率都是4.9%。 2015年10月24日至今,五年以下(含五年)的公积金贷款基准年利率都是2.75%,五年以上的公积金贷款基准年利率都是3.25%。 从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历年公布的基准存款年利率可以看得出来,国家缺钱的时候,给的存款利息是最高的,1949年8月10日-1959年1月1日,1982年4月1日-1990年8月21日,1993年7月1日-1996年8月23日的基准活期年利率,都比2015年10月24日至今的三年定期基准利年率还要高。
另外,利率目前执行:商业贷款利率=贷款基础利率(LPR)+基点(BP)。基点即万分之一的意思,一个基点等于0.01个百分点,即0.0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银行具体增加多少根据各个银行自己的内部指标而定,且跟借贷人征信情况、房屋套数都有关系。央行公布11月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即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此外,光大、汇丰、工商、交通这4家银行房贷利率,环比10月保持不变,其中,汇丰银行利率可低至4.65%,不加基点与LPR保持一致。

❻ 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多少

不管是不良贷款余额,还是不良贷款率,2015年均现持续大幅攀升。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约9000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近2300亿元,增幅超过30%,创金融危机后增幅新高。

❼ 求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2000年以来 不良贷款率的官方数据

可能我的不到你的100大分~但是我很你说句实话~因为我是金融本科毕业~也在银行实习了1个月~对于银行的系统虽不说很了解但是我要说出我的心里话~
就是首先商业银行做为国家的金融管理中心~即使它有不良资产和不良帐目以及亏损巨大~中央政府可能会透露出来吗?如果透露出来~那么后果就是中国老百姓会去挤兑银行~我想那时候只要是银行,门口都排着人提钱~如果国外其他不友好的国家再这么一搅和,我想~不要打仗,就能把中国社会秩序弄乱~所以,根本不会有这方面的资料~即使有,也就是几个字提一下~过几天网业就被删除了~

❽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银行体系迅速扩张。1985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专业银行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和“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四家专业银行之间开展适度竞争,从而打破了银行资金“统收统支”的“供给制”,四家专业银行还开始将其触角伸向农村,为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提供贷款。

扩大发展阶段(1987-1996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1986年12月,邓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发展。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提出国家专业银行要进行企业化改革,实行商业化经营,但由于这些专业银行既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又从事商业性信贷业务,既难以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又不利于进行金融宏观调控。

深化改改阶段(1997-2002年)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到1996年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骨干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和历史包袱一时难以化解,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的制度缺陷,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
1997年年中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业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受到关注。当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信贷资金的融通仍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
二是政府对银行运营的干涉较多。
三是银行管理层从其利益最大化出发,具有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
四是银行的内部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尽管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转变经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变更业务范围、调整营业网点等较浅的层次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也比较薄弱。

改革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
经过十15年长期艰苦的谈判,我国于2002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承诺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批性措施。允许设立的非外资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可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
在金融业开放及外资进入的威胁下,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竞争能力较差。
(2)不良资产率高。
(3)资本充足率低。
为了应对上述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向深层次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制度(包括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向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方向迈进。
根据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于2003年4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行使原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的银行监督管理职权。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要“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银监会的职能,使其对银行业的监督有法可依,同时也对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强化了其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

❾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表现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现状 <br> 1.银行业呆坏账水平居高难下 <br> 2002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比率不断下降,尽管如此,过多地强调这些指标只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投放稀释不良贷款或者收回有利的贷款,事实上不良贷款蕴含的金融风险依然存在,不良贷款比率仍大大高于10%的国际警戒线,仅仅是达到了我国15%的监管标准。 <br> 2.信贷投放过快潜伏新的金融风险 <br> 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也持续高涨,而资本、经常账户的双顺差,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2003年年初,央行宣布2003年金融机构贷款增加的总额应当控制在1.8万亿元以内。到了6月份就已经突破了这个目标。7月份央行公开表示务必要将信贷总额控制在2.8万亿元以内。可到了10月份贷款总额就已经突破了2.8万亿元。而且贷款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投资大部分流向许多大型工程和基本建设,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加。由于长期债券市场的缺乏,潜在的金融风险又集中于银行系统。而银行系统通过发放大量新贷款来稀释不良贷款率的盲目扩张行为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自身的内控机制欠缺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过快的信贷投放可能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br> 3.信用体制不健全,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 <br> 尽管2002年我国颁布了银行业新的信息披露准则,2004年所有银行都须报送按五级标准划分的贷款,信息披露水平和行业透明度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有性、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决策者权责不对称等特性,决定我国银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br> 由于信息的不可得、搜寻成本过高、信用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观,尤其是涉及公司内部经营、个人收入状况等方面的信息。这种状况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行为的发生。住房信贷和汽车信贷在前几年被认为是风险相对较小、收益较高的优质项目,但近期频频发生的违约现象正在改变这种观念。 <br> 4.金融体系与地方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 <br> 由于历史原因,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金融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银行业尤其是地方性银行与当地政府之间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银行经理、地方政府和商业机构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的,地方政府仍然可以通过职权便利对信贷过程施加强有力的影响,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这种特殊的关系扭曲了中央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例如,在2004年上半年的紧缩政策中,江苏“铁本”事件是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损失的银行资金、民营资本自然无法挽回。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也是潜在的金融风险来源。因此,改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将是一个长久的话题,这要求管理文化从过去的一致管理转移到个人责任管理,即对权力和责任的清晰界定和分割。 <br> 二、金融风险在我国进一步演变的趋势 <br> 1.融资结构扭曲,在金融体系内风险向银行集中,呆账坏账风险将长期存在并进一步升高 <br> 近几年,金融机构(国有、股份制、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具体体现为信贷业务的快速扩张,掩盖了潜在的资产质量问题。尤其是那些呆坏账比例已经偏高、融资能力及抵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中小银行,容易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破产法的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负债的很大一部分终将转化为账面不良贷款,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会长时间存在且不断出现高峰。因此,单方面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加强银行监管并不能必然消除不良贷款。需要政府提供配套措施,使商业银行在保持经营稳定的前提下,化解不良贷款的风险。 <br> 尽管监管当局采取了各种措施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一直在高位徘徊。在1999年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政策性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之后,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下降了10%左右。此后,虽然监管当局不断强化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仍然在高位徘徊且时有反弹。2004年,央行对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一批拟上市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集中处置,不良贷款再次出现明显的双降。 <br> 2.房地产信贷潜在风险高 <br> 由于房地产信贷(开发、按揭等)业务中,银行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近几年房地产业的银行信贷偿还尚未出现明显的拖欠情况,呆账坏账率也不高。但是,个人住房的信贷风险是有一段隐藏期的,真正暴露出来可能要几年的时间。再加上目前的个人信贷保障系统尚未健全,大批买家申请楼宇按揭时所能提交的还款能力和信用情况信息十分欠缺,令银行存在很大的坏账风险。另外,一旦出现断供、收入情况变化或者房产价格下跌,银行便难免出现坏账。 <br> 3.特殊国情背景下的金融风险仍将长期存在 <br>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领了绝大部分业务,包括车贷、房贷等优质项目,普遍持有较强的流动性,是同业拆借市场上最主要的资金供给方,也是政府债券的主要购买者。而其他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则往往是资金的借入方,流动性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这样一种严重不平衡的结构必然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需要。随之发展起来的地下金融活动,兼具创造性和毁灭性,其规模已达地上金融活动规模的三分之一,监管当局很难对这一具有高利贷性质、与黑社会相联系的领域进行打击和取缔。地下金融活动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的不仅是金融冲击,更多的是社会冲击。 <br> 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的对策研究 <br> 1.市场风险防范对策 <br> 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日趋复杂,建立一套完善的经营风险评估、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机制,对市场风险实施准确的量化管理,是有效管理经营风险的关键和未来趋势。笔者认为市场风险防范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把风险指标成为制定经营策略时重要的参数。2.以实现有效管理经营风险为目标,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策略,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稳定收入来源。3.商业银行必须实施科技兴行经营策略。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设立明确的科技进步目标和主攻方向,运用先进信息科技技术,为在经营管理中快速高效地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优化决策和管理经营风险奠定物质基础。 <br> 2.操作风险防范对策 <br> 首先,清晰界定操作权,职员操作权边界不清,是酿成银行操作风险的根本原因。职员操作权边界不清,这意味着,操作过程中银行职员责权利无法充分匹配。在这个背景下,银行职员行使操作权,出于“经济人”的自利目的,在利益一定的情况下,会极力怠工,不使用或少使用操作权,或者“反生产性”使用操作权,极力推卸责任;而在责任一定的情况下,会极力越出操作规程的规定,滥用操作权,极力追求私利。前者是“怠用”操作权,后者是滥用操作权。因此,清晰明了地界定了员工、部分的操作权,就能够做到权清而责明,为全面提高员工执行力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坚持不懈地进行员工技能和企业文化培训在清晰了每个岗位的操作权后,员工并不一定就能够避免操作风险,因为操作风险的形成并不一定全部是由员工怠工或滥用权力造成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由于员工专业化程度和执行力的欠缺造成的。 <br>

❿ 哪儿可以找到贵州近15年以来,历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量和不良贷款率

银保监会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