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贷款类型 » 全国各省金融存贷款余额
扩展阅读
银行贷款开户 2024-09-23 18:32:04
贷款第二天开始算利息 2024-09-23 17:27:35

全国各省金融存贷款余额

发布时间: 2023-04-12 12:40:30

A. 福建发布2022年三季度金融运行情况

17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三季度福建省金融运行情况。

2022年以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福建省分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动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落实落细,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精准对接市场主体需求,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提供强劲金融动能。

保持存贷款总量平稳增长,持续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10月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居全国第12位,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个百分点,1至10月增加6335.73亿元;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2万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居全国第2位,比全国平均增速高6.4个百分点,1至10月增加9854.93亿元,同比多增4646.05亿元;全省企业不良贷款率为1.17%,比上年同期低0.02个百分点,其中小微型企业不良贷款率为0.81%,比上年同期低0.33个百分点。

强化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提振市场主体发展信心

一是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作用,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深入推进“再贷款再贴现+”多维模式,加大央行低成本资金对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持力度。1至10月,全省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办理再贴现1165.27亿元,同比增长16.6%。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先后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截至目前,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再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相关领域贷款566.5亿元。在总量合理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通过推动贷款利率和企业发债利率下降、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为实体经济节约融资成本约205.4亿元。1至10月,全省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85%,同比下降37个基点;其中,企业贷款利率、普惠小微贷款利率分别为3.96%、4.74%,同比分别下降37个、34个基点,均处于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此外,积极推动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发债降低融资成本。1至10月,全省共84家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357期、金额2446.7亿元,位居全国第8位,加权平均利率2.86%。

二是集成用好“政策包”和“工具箱”,推动政策红利尽快转化为发展实效。

落实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政策,有力推动基础设施、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截至10月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累计支持全省105个项目补充资本金,发放基础设施投资基金211.2亿元。6月以来,通过投贷联动机制累计撬动省内金融机构发放配套贷款46.6亿元。自国庆期间首笔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贷款投放后,已有35个项目签署贷款合同、金额85.11亿元;其中,22个项目实现专项贷款落地投放、金额26.83亿元,分别投向教育、医疗、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贴息后企业平均付息率仅0.01%,预计将为市场主体减少利息支出2亿元以上。

用好用足各项普惠小微政策,“真金白银”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前三季度,累计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激励资金13.3亿元,撬动全省普惠小微贷款增加758亿元。联合福建省财政厅等部门继续推出第五至八期、合计500亿元纾困贷款,采用“政银担企”四方合作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燃眉之急”。截至10月末,第五至七期纾困贷已投放完毕、金额328.90亿元,支持1.3万家企业,加权平均利率3.13%,低于全省普惠小微贷款利率1.62个百分点;第八期纾困贷正加快实施,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 福州市 单列50亿元的额度,优先支持中小微企业信用贷和首贷。此外,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还将严格贯彻落实好新出台的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政策,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对金融机构在2022年第四季度对存续、新发放或到期(含延期)的普惠小微贷款在原贷款合同年化利率基础上减息1个百分点的,以利率互换方式给予激励资金支持;对四季度到期的小微企业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

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政策协调联动,加快投放福建特色政策性优惠贷款。联合福建省财政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专项设立规模10亿元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资金池,精准扶持抵质押不足的企业,与福建省工信厅、科技厅、农业农村厅、文旅厅等部门的产业政策相配合,持续实施企业技改贷、制造业小微贴息贷、科技贷、乡村振兴贷、文旅专项贷、纺织鞋服贷等优惠利率贷款。截至10月末,累计投放福建特色政策性优惠利率贷款1154.29亿元、惠及2.6万家企业。

三是扎实推进“一县一品 贷动‘闽’生”专项行动,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供给和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目前专项行动已覆盖制造业与科技创新、海洋经济、林业经济、闽台合作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福建经济特色板块。截至10月末,全省62个专项行动项目贷款余额合计2500.95亿元,环比增加32.64亿元,比年初增加639.87亿元;加权平均利率4.65%,比专项行动启动时降低64个基点。目前,专项行动已入选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评选的典型经验做法。

聚焦外贸外资保稳提质,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助力福建涉外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一是服务外贸企业经营降本增效,推动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持续扩容,支持审慎合规的银行在单证审核、特殊退汇、对外付汇信息核验等方面,为优质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结算服务,节省企业“脚底成本”。共23家银行、159家企业纳入试点范围,累计办理便利化业务2.4万笔、金额190.3亿美元。聚焦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贸易新业态“小额、海量、电子化”的交易特点,积极支持贸易新业态发展,充分释放市场活力与创造力,支持外贸企业“走出去”。1至10月全省新型离岸贸易、跨境电商收支14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市场采购出口82.2亿美元,同比增长9%。

二是运用区块链技术搭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有效提升跨境贸易融资效能。持续推出多种应用场景,提供丰富的跨境信用信息,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和成功率。如,泉州晋江某进出口贸易公司订单金额小、交易频繁,融资需求较为迫切。银行通过跨境平台对该公司进行贸易背景真实性电子核验,减少重复递交、打印材料、手工核对等工作,大大节省尽调、申请、审批、放款等环节的时间,同时降低重复融资风险。目前,银行累计为该公司办理216笔、共计1.78亿元出口贸易融资业务。1至10月,全省银行通过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为304家企业办理出口贸易融资19.6亿美元。其中,三季度出口信保保单融资业务大幅攀升,发放保单融资月均117笔、293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倍、1.6倍。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应用该平台提供的企业跨境信用信息赋能企业增信,并创新专项融资产品,目前已为65家小微企业办理融资逾1亿元人民币,有效缓解疫情期间企业经营能力弱化与资金需求增长的矛盾。

B. 数据调研: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

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企业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3亿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二、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中国金融资产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货币化过程,另一条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货币化过程。货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国家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本文的货币化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7.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是少见的。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估计,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实际综合赤字那么高(约占GNP的8-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收入。

表2给出了中国货币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在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美国为59%,英国为104%,日本为114%,德国为70%,印度尼西亚为46%,韩国为44%,马来西亚为89%,菲律宾为50%,新加坡为89%,泰国为79%(国际货币基金1996年报)。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远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英、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日本。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样高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在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说,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1995年现金净投放600亿,全社会流通现金量只比上年增长8.3%;M1增长16.8%;M2增长高达29.5%,比25%的控制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还可从各国金融资产结构比较中看出。表3给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1993年中国股票市值占GDP的9%,债券市值占GDP的11%。而周边国家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英、美、德、日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占GDP的74%。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的后果

1.企业负债率高。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数字,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0到1993年分别为58.4%、60.5%、61.5%、71.7%。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75.1%,若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3%(吴晓灵,1995)。

2.金融运行风险高。首先,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国家银行贷款年周转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转一次。第二,国有企业相互拖欠严重,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达22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第三,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2.3%,如果按国家银行1995年底贷款余额为4万亿元算,大约有9000亿元的不良贷款。第四,国有银行经营困难。中、农、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润343亿元,1994年降为166亿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性亏损。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在总体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净亏损,亏损总额达34.1亿元。亏损企业比重从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个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刚,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但总体经济效益仍不容乐观。国营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重,许多国营企业资本金不足,特别是1985年实行拨改贷以后,有些国营企业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国营企业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全都给银行还本付息了。

C.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说明什么求高手解答

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指的是人民币贷款余额和外币贷款余额,一般可说明金融机构对社会的信贷投放规模,但近年来,由于银行业绩考核的压力,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了完成存款指标,做了大量的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等产品,即存贷款同时增加,所以有一定的水分。
2.贷款余额指至某一节点日期位置,借款人尚未归还放款人的贷款总额。亦指到会计期末尚未偿还的贷款,尚未偿还的贷款余额等于贷款总额扣除已偿还的银行贷款。
3.贷款余额不是贷款数额,贷款数额是指合同数额,是一个不变的数额。贷款余额是指截止到某一日以前商业银行已经发放的贷款总和。银行的考核指标中有存贷比,即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不能超过75%,否则就会违规,并存在很大风险,存款余额为负债指标,贷款余额为资产指标。
拓展资料:
一、什么是贷款总额和贷款余额
贷款总额是指企业在会计期末其贷方发生额的合计数,它表示企业向银行举债或融资的总额,而贷款余额是指到会计期末尚未偿还的贷款,尚未偿还的贷款余额等于贷款总额扣除已偿还的银行贷款。
即短缺贷款或长期贷款科目的贷款余额=前期贷款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融资增加数)-借方发生额(偿还贷款数)。
二、资金的影响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反映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我们知道,资金是经济运行的动力,也是结果。一个城市能汇聚多少资金,显示出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资金是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同时也是国家用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资或货币。资金是以货币表现,用来进行周转,满足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需要的价值,它体现着以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资金是垫支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用于创造新价值,并增加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媒介价值,也是指资金管理,意思是说在任何一次交易中,只使你的一小部分资金承担风险。

D.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是什么意思?又代表了什么?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指某一时点金融机构存款金额与金融机构贷款金额。其中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
金融机构贷款是指:企业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资金。其中商业银行是国家金融市场的主体,资金雄厚可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因此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负债经营时采用的主要筹资方式。

贷款余额指至某一节点日期为止,借款人尚未归还放款人的贷款总额。
贷款数额是指借款人与放款人签订的合同数额,是一个不变的数额。贷款总额是指截止到某一日以前商业银行已经发放的贷款总和,是企业在会计期末其贷方发生额的合计数,它表示企业向银行举债或融资的总额。贷款余额是指到会计期末尚未偿还的贷款,尚未偿还的贷款余额等于贷款总额扣除已偿还的银行贷款。
短期贷款或长期贷款科目的贷款余额=前期贷款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融资增加数)-借方发生额(偿还贷款数)。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是什么意思?

不是MO,这个是银行现在总共有多少存款
你可以去看看MO的定义是什么,不是你说的那样

什么是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银行贷款余额也就是银行贷款业务的累积余额 银行贷款其实也是银行业绩考核的一个指标,所以银行对比较好的企业或专案的贷款时很积极的。

什么是金融机构各项贷款?

贷款是金额机构向非金融部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的货币资金及其行为,是银行或其他金额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在中国现行金融统计中,各项贷款包括:(1)短期短款,具体又分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三资企业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和其他短期贷款。(2)中长期流动资金贷款。(3)中长期贷款。(4)信托贷款。(5)融资租赁。(6)委托贷款。(7)票据融资。(8)各项垫款。

金融机构贷款(再贷款)利率是什么意思?

存款有存款利率,相对而言贷款就有贷款利率,就是贷款人出让资金使用权,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费用;再贷款是人民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发生临时性资金短缺而出现挤兑,也是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来控制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

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怎样统计

去当时办理贷款的银行列印一份贷款余额流水就可以了 写的很清楚。每个月的还款以及换了多长时间,还有多少待还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说明什么?求高手解答

金融机构贷款,对社会来说是资金投放量,资金是物资的代表,投放量大说明为社会提供的物资多。对内是衡量金融机构资产的规模大小。
对人民银行来说,是衡量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标志。

什么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反映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我们知道,资金是经济执行的动力,也是结果。一个城市能汇聚多少资金,显示出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意思就是 人民币与外币的存款总数。
希望能帮助到你 ----千万别忘记点选采纳答案和顶一下哦----

E. 上半年厦门金融稳健运行 存贷款余额双双上涨

上半年,我市金融稳健运行,存贷款余额数据指标均保持增长态势。昨日,人民银行 厦门市 中心支行发布了今年上半年厦门市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存款】

截至6月末达16566.75亿元

6月末,我市本外币存款余额16566.75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5月末高3个百分点。

人民币存款余额15600.72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上半年增加存款1545.5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存款增加488.2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33.32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94.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4.38亿元。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109.24亿元,同比多增435.93亿元。

外币存款余额143.94亿美元,同比增长19.8%。其中,上半年外币存款增加32.22亿美元;6月份外币存款增加14.46亿美元,同比多增10.71亿美元。

【贷款】

上半年贷款增加1395.11亿元

6月末,我市本外币贷款余额17056.31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比5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8个百分点。

人民币贷款余额15978.07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上半年贷款增加1395.11亿元,同比多增445.6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329.5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3.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86.03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043.04亿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43.96亿元,同比多增123.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