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贷款类型 » 评价商业贷款理论

评价商业贷款理论

发布时间: 2023-07-23 07:34:48

1. 商业银行贷款理论的优点和缺点

随着超前消费的逐渐盛行,越来越多人希望加入到贷款的队伍中,过上先享受后付款的快乐生活。然而,对于对贷款不甚了解的新手来说,想要申请银行贷款还不知如何申请。银行都有信贷部门的,就像企业里的营销部门一样,它是银行获取利润的关键部门,专门负责吸收大额存款,审批信贷,收放贷款。目前个人贷款也是商业银行信贷部门的重要业务。

银行贷款的优缺点: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是各种贷款方式中最可靠、可获取资金最多的一种,银行雄厚的资金实力、良好的信誉、众多的网点以及方便快捷的结算方式,是其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同时,来自银行合理的理财建议,对于自己的经营具有指导和帮助的效果。但是银行门槛不低,取得贷款手续相对较多,整个融资过程需要多等待一段时间。

恒兴伟业建议:“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取得银行贷款就比较容易。另外平时多与银行打交道,多了解银行的业务产品和操作流程,在需要融资时就能做得到事半功倍。商业银行不同贷款产品的申办流程具体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体相同:
首先,申请贷款。需要您到主办银行或者其他银行的经办机构直接提出申请。在申请过程中,您填写《借款申请书》并提供您和保证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按照银行要求要出示的相关证件,比如:身份证、房产证、收入证明等。
然后,银行根据您的申请对您的信用等级评估。其中参考的因素有:经济实力、资金结构、个人在银行的信用记录等。评估之后,银行还要对您进行初步贷款调查,核实抵押物、保证人情况,测定贷款的风险度。接着,您就可以等待贷款审批了。等到银行通知您审批合格后,需要与您签订贷款合同,在签订的贷款合同时,您需要填写约定借款种类,贷款利率、用途、金额、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最后,您就等着贷款发放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您不按合同约定用款的,应偿付违约金。

日前,招商银行推出了一款针对个人贷的款业务"随借随还",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客户能够在银行给出的授信期限内快速借钱,又快速还钱。 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申请"随借随还",客户必须首先在该行办 妥个人商住房的抵押贷款。银行会对被抵押房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值最高 7 折给出客户授信额,"最高达到 100 万元。" 当你获得这笔贷款授信后,随时需要借钱,直接通过网上银行或电话银行支取即可,不再需要每借一笔钱,都要向银行提交申请,等待审批。招行负责人称,借钱的最长期限为 5 年,到期后可续期,随时有了闲钱也可以偿还。 考虑到有个人住房作抵押贷款,客户在向银行办理贷款时,银行都按照相应期限的基准贷款利率来执行。

2. 商业贷款理论的重要作用

商业贷款理论奠定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论的一些重要原则。
首先,该理论强调了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这一原则已成为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运用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其次,该理论强调银行应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以确保商业银行安全经营,这为银行降低经营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贷款论的理论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该留念没有认识到活期存款余额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使银行资产过多地集中于盈利性较差的短期自偿性贷款上。尽管活期存款流动性很强,但按“续短为长”的原理,在活期存款的存取之间,总会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这部分资金可用于发放长期贷款而不会影响其流动性;
其次,该理论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商业贷款理论不主张发放不动产贷款、消费贷款、长期性设备贷款和农业贷款,这样就限制了商业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再者,该理论忽视了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贷款的清偿受制于外部的市场状况。在经济萧条时期,就难以自动清偿,因此短期自偿性贷款的自偿能力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3. 论述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有自己的经营管理理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其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演变过程。
(1)资产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
第二阶段,可转换性理论。
第三阶段,预期收入理论。
(2)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是,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加强资产管理获得,向外借款也可提供流动性,只要借款领域扩大,流动性就有保证。而且,负债管理有效,则无须经常保有大量流动性资产,并可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银行收益将提高。负债管理存在的缺陷在与经营成本的提高可能给银行增加压力。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以及作对应分析,围绕所谓缺口或差距,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一些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

4.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盛行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主要可分为哪三个发展阶段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主要可分为以下3个发展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是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名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一书。

基本观点:

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存款的大多数是活期存款,这种存款随时可能被提取,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与商业周转有关的、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有偿性贷款,而不能发放不动产等长期贷款。银行贷款应该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商业票据为凭证。

局限性:

①这种带有自偿特征的放款理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长期资金的需求,也限制了银行自身的发展;

②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充分利用长期负债;

③忽视短期贷款的风险性,且使银行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周期及其带来的风险。

2、资产转移理论

亦称为可转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的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

基本观点:

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用于购买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以下条件:

①信誉高,如国债或政府担保债券以及大公司发行的债券;

②期限短,流通能力强;

③易于出售。

局限性:

①证券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当银根紧缩时,资金短缺,证券市场供大于求,银行难以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顺利出售证券;

②当经济危机发生使证券价格下跌时,银行大量抛售证券,却很少有人购买甚至不购买,这与银行投资证券以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初衷相矛盾。

3、预期收入理论

该理论是一种关于商业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

基本观点:

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而无论是短期商业贷款还是可转让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只要未来收入有保证就可以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局限性:

①把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而预期收入状况由银行自己预测,不可能完全精确;

②在贷款期限较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到时并不一定具有偿还能力。

(4)评价商业贷款理论扩展阅读: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的主要阶段有:

①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

②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

③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

各国在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付诸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财务规划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与存续期间缺口管理模型等。

5.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营条件的变化,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这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而每个阶段又有不同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资产管理理论(三个方面)

  • 商业性贷款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从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进来的存款这一客观事实出发,考虑到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的要求,主张商业银行只应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即随物资周转发放贷款,待销售过程完成后,贷款会从收入中得到偿还。这种贷款是以商业行为为基础,有真正的商业票据为凭证。商业性贷款即符合银行资产流动性要求,又适当地考虑到了盈利性。而且,由于贷款是随贸易活动伸缩的,不会引起货币和信用膨胀。


  • 转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银行能否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掌握了一定量的,信誉好,期限短,且易于出售的证券,并在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地、不受损失地出售或转让出去,银行就能维持其经营的流动性。


  • 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是一种关于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而且商业银行贷款或可转让的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的收入为基础。只要未来收入有保证,即使是长期放款,仍可保持流动性。反之,如果没有未来收入作保证,即使是短期放款,也存在发生坏帐,到期收不回来的可能。因此,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安排贷款的期限、方式,或根据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来选择购买相应的资产。

2.负债管理理论(三个方面)

  • 存款理论存款理论认为,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资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存款是被动的,从属的,受存款人的意志左右;为了实现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资金运用必须限制在存款的稳定的沉淀额度之内。存款理论强调按客户的意愿组织存款,遵循安全性原则管理存款,根据存款的总量和结构来安排贷款,参考贷款收益来支付存款利息,不主张盲目发展存贷业务,不赞成盲目冒险的获利经营。


  • 购买理论购买理论对存款理论作了很大的否定,认为银行对负债并非消极被动,无能为力,而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银行购买外界资金的目的是保持流动性,银行在负债方面有广泛的购买对象,如:一般公众;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财政机构等等。还有众多的购买手段可以运用,最主要的手段是直接或间接提高资金价格,如高利息、隐蔽补贴、免费服务等高于一般利息的价格。一般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存在着实际的低利率或负利率,或实物资产投资不景气。而此时金融资产投资较为繁荣时,购买行为较为可行。


  • 销售理论销售理论认为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适合客户的需要,营销这些金融产品,以扩大银行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为此,银行应做到:客户至上,竭诚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善于利用服务手段达到吸收资金的目的,这就是要做到围绕着客户的需要来设计服务,通过改进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最为重要的是,销售观念要贯穿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将资产与负债联系起来进行营销活动的筹划。

3.资产负债理论(四个原则)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资产负债表各科目之间的“对称原则”为基础,来缓解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达到三性的协调平衡。所谓对称原则,主要是指资产与负债科目之间期限和利率要对称,以期限对称和利率对称的要求来不断调整其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实现经营上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其基本原则主要有:

(1)规模对称原则。这是指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这里的对称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等,而是建立在合理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则,又称偿还期对称原则。银行资金的分配应该依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其相应的计算方法是平均流动率法,也就是说,用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相比,得出平均流动率。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说明资产运用过度,相反,如果平均流动率小于1,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

(3)目标互补原则。这一原则认为三性的均衡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补充。比如说,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经营环境中,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降低,可通过盈利性的提高来补偿。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固守某一目标,单纯根据某一个目标来决定资产分配。而应该将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综合起来考虑以全面保证银行目标的实现,达到总效用的最大化。

(4)资产分散化原则。银行资产运用要注意在种类和客户两个方面适当分散,避免风险,减少坏帐损失。

6.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的资产管理理论

主要研究如何把筹集到的资产恰当地分配到现金资产、证券投资、贷款和固定资产等不同资产上。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以资产管理为核心,早在十七八世纪,资产管理就成为商业银行管理遵循的原则。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历史上依次经历了由商业贷款理论向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发展的演变过程。 商业贷款理论是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名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一书。
基本观点:
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存款的大多数是活期存款,这种存款随时可能被提取,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与商业周转有关的、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有偿性贷款,而不能发放不动产等长期贷款。银行贷款应该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商业票据为凭证。
局限性:
①这种带有自偿特征的放款理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长期资金的需求,也限制了银行自身的发展;
②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充分利用长期负债;
③忽视短期贷款的风险性,且使银行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周期及其带来的风险。 亦称为可转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的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
基本观点:
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用于购买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以下条件:
①信誉高,如国债或政府担保债券以及大公司发行的债券;
②期限短,流通能力强;
③易于出售。
局限性:
①证券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当银根紧缩时,资金短缺,证券市场供大于求,银行难以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顺利出售证券;
②当经济危机发生使证券价格下跌时,银行大量抛售证券,却很少有人购买甚至不购买,这与银行投资证券以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初衷相矛盾。 该理论是一种关于商业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
基本观点:
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而无论是短期商业贷款还是可转让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只要未来收入有保证就可以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局限性:
①把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而预期收入状况由银行自己预测,不可能完全精确;
②在贷款期限较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到时并不一定具有偿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