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深圳淘淘金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真的是利用贷款来骗钱吗,我被骗了一千多,该怎么办
请警惕网络上发布的各种虚假贷款和办理大额信用卡信息的骗局!网上各种异地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类公司发布的所有只凭身份证就可以贷款或者办理信用卡的信息都是低级骗子假冒贷款公司诈骗的骗局。无论公司是否注册备案,都不要相信,骗子先骗你签订传真合同,并按捺手印,然后会一步步骗取你交纳保险费、支付首月利息、缴纳履约费、保证金、担保费、放款费、公证费、征信费、抵押金、开卡费等等,还会以你银行流水不足、查验你的还款能力或者是验资为名,要求你将自己账户上所有的资金打至骗子的账户,甚至要求你到指定银行办理银行卡并存入一定的现金,然后绑定骗子的手机号码等低级诈骗手段,殊不知这种手段会骗光你账户上所有的钱,如果你不按骗子的要求交纳费用,骗子会以你已经和他们签了合同为名,威胁要把你拉入黑名单、并威胁起诉你违约、赔偿巨额违约金等等,这实为低级的诈骗手段和典型诈骗!
请永远记住,凡是对方以任何理由要求你先支付任何费用的,都是绝对的诈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先给其他人汇款、转账以及缴纳任何费用,以免被骗!更不要相信骗子的任何威胁,由于对方涉嫌诈骗,所以,和骗子签的合约没有任何法律效力,更不存在违约之说,骗子威胁到法院起诉赔偿违约金的低级诈骗手段更是纯属无稽之谈,无需任何担心。
所以,特此提醒广大网友,小额贷款公司是不能跨区放贷的,办理信用卡请到正规银行或官网,不要相信网上各种投资、融资担保公司以及各类小额贷公司发布的此类贷款或者办卡信息,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这类公司基本都是骗子公司!如果被骗,无论金额大小,都请选择报警!近几年网上贷款诈骗案例肆虐,被骗案例暴增,还请各地公安机关大力打击和整顿!
————————————————————————————————————————
有志于反诈骗的知识豪杰,快来加入【反诈骗联盟团队】吧,请点击下方的【反诈骗联盟】申请加入,一起答疑助人,让天下无骗,没你不行!
Ⅱ 砍头息、欺骗性放贷,玖富叮当贷深陷“高利贷”漩涡
玖富叮当贷用户遭遇砍头息、欺骗性放贷,大量案例显示,借款金额与合同本金差异巨大,利息高达数倍于本金,个别用户甚至面临跳楼自杀的困境。媒体曝光显示,玖富叮当贷涉嫌网络贷款欺诈,数十名消费者反映在不知情情况下借款,承担远超本金的利息。
例如,一位来自江西的用户颜先生陈述,他申请了2万元贷款,最终还款金额高达34627.03元,利息远超过本金,且合同中还额外收取了14628元的管理费用。颜先生已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并表示在申请贷款时未收到借款协议,多次联系客服均未得到回复。
另外,用户对玖富叮当贷的质疑还包括:合同金额与实际收到金额不符、不支持提前还款、利息过高、未事先通知放款等。颜先生表示,上述借款合同纠纷将请求法院判令借款合同无效,利息按照法律规定计算。
制式合同与高利贷问题:玖富叮当贷发放贷款时,贷款先到账后提供借款协议,且未与贷款者沟通,这完全符合阴阳合同的定义。合同金额与实际借款金额不符,存在隐瞒重大事项的情况,涉嫌合同欺诈。借款利率高达76%,远超法律规定的36%上限,属于高利贷。
平台将额外服务费与借款金额合并计算利息不合理,且管理费由平台收取,而利息只能付给债权人。贷款利率应以实际到账金额为准,超过24%的利息部分无效。贷款年利率计算应以实际借款金额为基础,擅自增加本金的计算涉嫌欺诈。贷款者有权拒绝支付额外服务费,除非事先协商并确认。
回应与解决方案:玖富方面解释争议源于用户误操作或未阅读协议,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贷款者认可。用户普遍认为在贷款过程中已阅读相关协议,不存在误操作。面对高额利息和管理费,用户开始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将玖富科技告上法庭。
法律与监管:没有安全的信贷环境,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多家媒体曝光玖富叮当贷变相提高借款成本,业界呼吁加强法律与政府监管,制定严格管理方法。本文为品途商业评论原创,作者董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Ⅲ 套路贷借两千还147万,23个网贷平台遭封,借的钱还用还吗
前言: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行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贷款只能去银行办理,但随着互联网和金融体系的结合,网络贷款就此孕育而生,网络贷款没有地域性限制,门槛低,只要有手机就能快速办理贷款,方便快捷因此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青睐,过去几年,网络贷款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高峰时期,中国有成千上万的网络借贷平台。网络借贷平台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在于它是一个暴利行业。然而,这些网贷平台大多是非正式的,甚至很多属于套路贷。
根据目前国家新的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法律保护限额是一年期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四倍。目前,一年期贷款利率为3.85%,四倍即15%左右。超额部分的利息是非法的,不需要偿还。如果贷款公司催要,可以向中国人民银行或银监会报告。近日,上海市公安局发布了一起疫情期间利用网络贷款平台诈骗借款人的典型案例,据了解,此案涉及23个贷款APP,86人涉及诈骗,全国受害借款人高达一万余名,一年诈骗金额6.3亿!目前,该公司旗下23家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已被关闭。
该公司于2020年4月开始运营,通过筹集资金筹集资金。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推出这些相关的网络贷款平台。以不断投放广告的方式,增加知名度。并利用技术手段找到合适的借款人,准确地从每个用户入手。通过呼叫、添加微信、QQ等方式,推动对方下载软件,实现借款流程。当借贷发生时,恐怖的高利贷就开始了。一位女士从软件上借了2000元,但实际收据只有1400元。四五天之后,需要还的钱已经上升到了2500元。总的利息相当于1100元。然而,该女士下载了该软件中推荐的另一款贷款软件,循环下来,欠款金额高达147万元。从贷款开始到最终负债147万,仅用了2个月时间。
此外,平台被警方捣毁后,相关运营商也被警方逮捕,平台停止运营,所有数据都在警方手中,银行账户也被警方冻结。即使借款的本金暂时得不到偿还。而且,这些人一旦被警方抓获,肯定会被判处重刑,因为此案涉及的金额非常大,达到6.3亿,主犯预计将面临至少10年的监禁。如果相关经营者被发现,他们将不再收取债务人的债务,因此债务人甚至不必偿还本金和利息。对于这些犯罪团伙来说,可以说偷鸡不成蚀把米。
在最近十年,关于P2P的声音一直存在。这属于小互联网金融的存在模式。他用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吸引散户投资者存款,然后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利率发放贷款。本质上,与银行一样,收入是通过贷款之间的利差来实现的。然而,P2P的整体风险较高,自2018年起,有关部门开始对P2P平台和金融机构进行整顿。到目前为止,这种形式的网络借贷平台已经被完全禁止。在一定程度上,它保证了老百姓资金的安全,有利于国家金融体系的 健康 。
在借贷问题频发、网络借贷违法高利贷、暴力追债等恶劣的金融环境下,如何实现真正的贷款安全?另外,对于借网贷平台的朋友来说,如果在借钱的过程中遇到套路贷和高利率,一定不要害怕各种收款。必须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果遇到日常贷款或高利贷,应及时报警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尽早止损,避免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
Ⅳ “360借条”“小米金融”等山寨贷款APP利益链被揭露
“零抵押、零担保,低息贷款了解一下?”
在一名自称是“小米金融客服”的指引下,手头有些紧的李静下载并注册了“小米金融”应用程序(App)想要贷款。结果钱没到手,还被告知要交一笔“解冻费”,甚至收到一份来自“银保监会”的调查通知……
不交“解冻费”就要查你?
5月28日,李静接到一通自称是“小米金融客服”的电话。
“他说可以贷款,让我加QQ聊。正好我最近手头有点紧,就加了QQ想了解情况。”随后,该“客服”给李静发了一个名为“小米金融”的下载链接。
李静告诉“客服”点击上述链接无法下载,对方又给她发了一个安装包,并表示要选择“无视风险安装”。被询问到贷款是否需要收取工本费、保证金等费用时,“客服”回复称:“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
李静放下心来,将App安装好,并完成了注册、填写资料、提交借款申请等流程。本以为20000元借款可以顺利到账,没想到在提现环节出了岔子。新装的这款名为“小米金融”的App页面显示“转账失败,提现银行卡信息不符,导致账户异常,请进行解冻”及“无法识别正确卡号,请联系客服处理”。
“客服和我说,因为我的银行卡账户错误,他们的钱(20000元)被冻结了。”“客服”要求李静配合,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资料,交6000元“解冻费”,并告知她解冻后会到账26000元。
李静坚信自己的银行账号并未输错,犹豫再三决定不交这6000元。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没想到对方竟然告诉她,会联系律师要求赔偿。
让李静更加惶恐的是,对方还发来一张“关于李静认证及解冻贷款资金通知”,落款为中国银保监会。该“通知”称:若实际借款人李静无法认证,我局将联系法务部介入调查,联系其紧急联系人,必要时将联系当地公安机关以恶意套用贷款罪,上门取证调查。
记者浏览黑猫投诉平台发现,和李静有相同遭遇的人不止一个。有网友表示,交了“解冻费”之后对方还会以各种理由继续要求交钱,转账之后“客服”就联系不上了,贷款也没收到。
针对李静的投诉,小米金融在黑猫投诉回复称:近期,有不法团伙假借小米金融客服或伪冒小米金融App等名义进行欺诈,请提高防范意识。请警惕以索要“工本费”“合同费”或“注销贷款”“网购退货、赔偿”等为由的陌生来电、短信链接等,我们不会以任何不正规形式要求您转账。
“账户被冻结”为什么总发生?
仔细回想,李静发现这次贷款过程中疑点重重:
首先,为何去不明平台下载?发起投诉后,李静卸载了手机上的“小米金融”,“客服”发送的安装包也已过期。记者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下载了小米金融App,与李静进行核对。看到记者发送的小米金融App图标时,她表示好像就是这款软件。但当记者将App打开后的主页面发送给她时,李静称与此前安装的那款不同。
小米金融公众号此前曾发布文章,指出诈骗团伙会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广告等方式,将受骗者引导至不明平台中下载山寨贷款App。受骗者在山寨贷款App中注册自己个人信息申请借款,申请的额度往往无法支取,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同时,还会在假客服的引导下一步步进行转账或其他行为,产生经济损失。
其次,先收费后放款?“解冻费”的说法,不止李静一人碰到。3月23日,甘肃省公安厅官网通报了一起类似案例:F先生浏览网页时看到一条无抵押贷款的广告,便点击下载了“小米金融”App,完成注册后F先生提交了贷款申请。“客服”告知,需要花钱做流水后,其申请的贷款才可提现,F先生向指定账户转账8000余元;后“客服”又以账户被冻结为由要求继续转账。F先生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第三,银保监会冻结账户?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自2018年合并后,名称为银保监会。而从李静提供的图片来看,所谓的“通知”正文中,出现的是“银监会”。另外,落款是“银保监会”,盖章却又成了“银监会”。
6月23日,中国银保监会公众号发出提醒:近期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不法分子伪造银保监会文件,谎称账户被冻结向消费者实施诈骗的情况;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均无权直接冻结任何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消费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资金受损。
种种迹象表明,李静遇到了“李鬼”。事实上,被“李鬼”冒充过的不止小米金融。记者注意到,有网友在各平台反映遇到山寨的微粒贷、京东金融、有钱花等贷款App,并被“客服”以各种名义要求交费。
1069短信平台缘何受青睐?
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共发现2801个互联网金融仿冒App,仿冒App下载量3343.7万次,发现互联网金融仿冒网站4.8万个。
记者梳理各地警方通报案例发现,山寨贷款App背后有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诈骗团伙多通过电话、短信、网页广告等方式发布办理贷款信息,继而发送山寨App下载链接,诱导转账;以此来套取用户个人信息,用于贩卖或电信诈骗或者别的用途。背后的链条涉及山寨App开发、个人信息获取、广告推广等。
6月10日,宁波市宁海县人民法院在官网披露了一起利用山寨贷款App进行网络诈骗的案件详情。
案件中,软件开发人员应“客户”要求,开发具备“无支付端口、后台可修改客户资料、发送‘审核通过’‘账户冻结’”等功能的山寨App达70余款,并负责后续的修改及维护工作。名为“360借条”“网络有钱花”等的山寨App被以5000元一个的价格售卖。
近日,北京警方先后打掉11个违法1069短信平台及4个非法广告推广团伙,共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20名。
公开资料显示,1069短信平台为跨省或全国范围内非经营性短消息类服务第三方平台,为其他企业提供短消息平台服务,不对最终用户收费,可用于企业内部办公,银行、教育、物业等领域的服务通知等。
有网友表示,平时收到的各类广告、可疑短信多以1069开头。
据北京警方介绍,一些有资质的1069短信平台违规将1069号码层层转售、层层代理,为贷款类诈骗犯罪团伙提供各类服务,并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这些违法1069短信平台通过发送含有无抵押、免征信贷款的短信以及含有贷款诈骗App的下载链接,或直接为贷款诈骗App对接短信接口等,诱使受害人上当受骗。
山寨贷款App“钓鱼”的方式多种多样,普通人如何甄别?
山东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指出:“很简单就是一句话:凡是在放款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手续费、工本费、包装费、保证金、认证费、做流水等等等等)的,100%都是诈骗!”
公安部刑侦局在其公众号发文提醒
正规网络贷款App的客服不会通过非官方渠道与用户联系,比如个人微信、个人QQ等,也不会向用户索要个人信息和验证码。下载贷款App时,用户一定要选择正规官方软件,务必在手机应用市场等正规应用平台下载,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应用供应商链接以及二维码等下载安装软件。
Ⅳ 金融陷阱:揭秘贷款公司鑫合汇受害者的故事
“鑫合汇”金融陷阱揭秘:
一、欺诈手段
“鑫合汇”通过虚假的宣传,如额度灵活、放款速度快、利率低廉等优势,吸引急需资金周转的用户。然而,在用户缴纳所谓的手续费、保证金、风控审核费等费用后,却遭遇放款不到账、客服失联等问题。此外,该公司还通过购买公民信息进行针对性营销推广,设置复杂而隐蔽的层级代理体系违规吸收投资者。
二、受害者经历
许多受害者如李先生等,在缴纳费用后未能获得预期的贷款,反而陷入资金困境。同时,一些投资人被高额利率吸引,在平台上进行理财活动,但当债权逾期未还时,“鑫合汇”却置若罔闻,导致投资人损失惨重。
三、监管与应对
中国银保监会已经对“鑫合汇”展开深度调查,并正在研究采取进一步措施解决这起涉及巨额金额的欺诈案件。专家指出,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应继续强化审慎管理和风险防控意识,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
四、公众风险意识提升
“鑫合汇”欺诈案件揭示了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不道德、不透明运营方式背后存在的巨大隐患。公众应提高风险意识,谨慎选择在线贷款平台,避免陷入类似的金融陷阱。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确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鑫合汇”金融陷阱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审慎管理、风险防控和公众风险意识提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