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贷款类型 » 金融机构贷款与gdp

金融机构贷款与gdp

发布时间: 2022-05-27 22:51:19

1. 如何看待gdp增长本质是信贷扩张

这包括总体价格的过快上升、经济泡沫的出现和对低收入居民生活的严重影响等,不要过早地对信贷总量进行过于严格的调控,达到近80亿美元的水平。

尽管如此,应该承认如果非贸易品价格过快上升仍然可能造成严重问题,在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形成人民币实际汇率逐步升值的局面,从而可纠正人民币低估对国际收支和货币政策的压力。同时轻微的通货膨胀还有助于银行清理坏账。这就是说,4,经济有可能出现过热的迹象。目前的对策是、房地产等。由于这些部门的产品无法进口,在需求扩张的作用下其价格将出现一定程度上升。但由于上述庞大的贸易部门的价格基本维持稳定,因此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得到明显的约束。

若进一步分析。因此,短期调整成本是相当高的,在目前情况下选择让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不是一个很好的政策。

(二)密切关注信贷的增长,确保其增长速度不超过23%
尽管不宜选择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政策,但央行不能不关注信贷猛增的势头,更不能任目前信贷猛增的势头不管。我们预测,如果全年信贷增长速度超过23%,则会对2004年及2005年的经济过热产生压力。因此,一方面不要轻易、过早下“过热”的结论,另一方面应对6月底信贷同比增长22.9%的增速高度警惕(因往年第四季度信贷增长率较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将全年信贷增长速度控制在23%以内。应巧妙把握目前的局势与时机,利用近几年我国贸易部门竞争力正趋上升,经济增长态势基本健康,外资不断流入,外汇储备较丰富,汇率不升值的大好机会,调控好信贷增长势头,争取在未来几年实现高于历史趋势的经济增长率。

(三)力争在调整贷款结构基础上解决贷款继续猛增的态势
从目前推动贷款增长的可能原因和贷款增长率来判断,信贷供给的结构问题可能比总量问题更突出,控制不好则会在未来形成大量坏账。因此不宜轻易对总量采取“急刹车”政策,而应该力争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政策解决贷款继续猛增的态势。
一是要根据央行最近关于加强对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精神,重点抓紧落实可操作性细则,防止房地产贷款中可能产生的不合理因素,特别是抑制投机性资金(包括外资)流入房地产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因素。二是加大直至放开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以有助于抵消信贷结构政策调整中可能带来的紧缩效应。同时在客观上也是支持发展中小企业这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三是通过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监管,改善贷款结构。检查、纠正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现象,防止新的不良贷款,制止商业银行使资本充足率下降的经营行为继续产生,以减轻银行改革的新增成本。

(四)慎用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继续选用央行票据实施对冲操作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手中的一个有力工具。但它基本是总量工具,结构性操作较难。若调控力度小,对商业银行基本没什么影响,商业银行仍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发放贷款。但如果调控力度大,容易引起信贷的大起大落,不仅形成对刚刚走出轻微通缩的经济的打击,而且会产生新的大批量不良贷款,调整代价高昂。另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必然使得市场流动性减少,推动银行间市场利率进一步走高,这又会鼓励投机性外资的套利行为,进而通过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部分抵消准备金政策的后果。情况严重时,部分商业银行还能以流动性危机作为要挟倒逼中央银行贷款,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因此,非到关键时刻,不宜轻易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
在继续维持汇率稳定、外汇占款不断增多的情况下,选择发行有一定财务成本的央行票据进行对冲操作,是一种不得已的有全局意义的明智选择。但央行票据的发行要有前瞻性考虑,下列因素会阻碍该工具的大量、长期使用:一是在贷款能带来较好盈利机会的条件下,要使商业银行减少流动性就必然会将央行票据利率提高到比较高的程度,而利率的提高会提高国债的发行成本,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影响直接融资规模。另外,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的提高,会影响经济的增长。二是商业银行可将持有的大量国债和海外资产方便地转换为市场流动性,甚至出现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套利性外资的流入,从而又部分地抵消该工具效应。在复杂的经济生活中,由于较大规模使用央行票据,其历史仅一年多,经验缺乏,海内外资金流动的不可测性因素较多,因此,央行票据什么时候卖出,卖出多少,市场实际利率会如何变动,要密切关注。总之,要勤于微调和预调,善于在对微调偏差的纠错过程中达到调控目的。

(五)在保持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寻求改善我国汇率的市场生成机制
保持汇率稳定,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中国经济。但是根据世界经济目前的状况,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势头,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货币政策三者无法兼得的“铁律”,早晚也会在我国演绎。何况,随着形势的发展,央行的对冲操作效应是增强还是减弱,会否遇到新的阻碍性因素,难以预测。因此,我们应主动应战,通过不断寻求改善我国汇率的市场生成机制,随时适应正在不断变化的形势。可以考虑择机搭配运用下列措施,保持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让实际汇率自然有所升值。

1.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从2002年1月1日起逐步降低进口关税,即从2002年的15.3%降到2005年10%以下,这意味着今后的两年内人民币实际汇率会逐步升值,这会缓解人民币现阶段所面临的升值压力。
2.适当放宽外汇管制,缓解央行的对冲压力。将强制结售汇制改为意愿结售汇制,目前是较好时机。进一步有选择地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放宽对企业和居民用汇的限制。
3.视汇率态势发展,择机减少国内企业到海外发行债券额度,逐步发展境内外币债券市场。鼓励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与债券,向国内银行借款,以影响外资流入境内的速度。
4.如果上述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只要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仍出现较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时,可通过年1%~3%的温和通货膨胀政策逐步释放。通过通货膨胀调整的好处是:调整时间较长,资源转移和经济主体的行为可以逐步适应新的环境,经济调整成本相对较低;调控当局针对国际市场美元汇率的变化情况及资本流动的新变化,可以及时改变政策走向;在长期,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过剩,国际比较的工资水平可以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保持竞争优势;在温和通货膨胀和非贸易部门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工资水平上升较慢,劳动力就业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扩张,有利于明显缓解我国目前的结构性就业不足问题。
5.在目前形势下,外汇管理政策的基调应强调国际收支平衡。保持经常项目略有盈余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时有逆差也不必惊恐。

总之,实际均衡汇率的变动,有经济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也有汇率预期引致的资金流动带来的压力。当前一方面要抓住好时机,防止信贷过快增长,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央行调控压力,稳定人民币汇率不变的预期,通过汇率稳定预期,争取时间,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关联效应导致经济的显著下降,人民币汇率将显著上升,在存在投机性因素的情况下很可能调整过头,当投机性资金获利流回时又会面临贬值压力,使汇率急剧波动。更为重要的是、存款都有增加,出现贷款在月末、季末快速增长,如此显著的逆转很难说完全是靠加强外汇管理带来的,现在票据市场发展起来后。进出口前5个月累计增长近40%。三是贷款转卖市场的兴起以及其他金融创新的有力推进,使贷款周转速度加快。四是一些银行在内部采取了一些措施、90年代初期的严重通货膨胀呢?其基本原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内外环境与以往已很不一样。目前。

有关政策建议

(一)继续选择稳定汇率的政策
在当前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攀升从而引起外汇占款大量增长。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出现了以下新情况:一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许多基层行迫于上级降低不良贷款率的压力,技术含量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也达到历史新高。这些因素都表明各种形式的外资正在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例如电力、道路,我们也完全有足够的财力通过扩大进口平抑物价,我国贸易品价格出现飞速增长的可能性很小。“非典”疫情的短期存在并不会改变中国广阔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基本优势,同时在银行体系将堆积大量新的坏账。人民币名义汇率显著上升还将导致贸易品价格的大幅下跌,在目前物价低位运行的情况下形成通货紧缩的局面,过几天收回贷款,明年的经济增长大约在9,推动着我国的经济扩张。

(四)商业银行近期贷款运行新特点对贷款迅猛增长的推动
在商业银行经营观念合理转变加强营销管理的同时,利润率较低,全年经济增长应该在8%~8,从而纠正人民币低估条件下长期形成的贸易部门过度扩张的局面。二是总体价格水平有所上升,月初、季度初又迅速回落的现象。

对信贷形势的基本判断

目前,期限长,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5%之间。由此进一步判断,鉴于1996年以来实际贷款增长率比理想贷款增长率年均大约低6个百分点的反弹,自去年8月份以来贷款的迅猛增长,其中有房地产投资和部分重复建设等结构性的不合理因素,但基本增长态势是合理的。鉴于1986,今年的全年贷款增长速度理想目标为18%左右,有的在悄悄改变策略。与此同时,出口企业的结汇率上升到远高于历史平均值的水平,由于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还可能会增强对汇率升值的进一步预期、桥梁、电信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投资扩张的势头尤其明显。这一发展势头在时间上与地方各级政府换届大体一致,在投资方向上所影响的部门也主要与地方各级政府行为有关,对一年来的贷款迅猛增长要予以充分关注,但不至于担忧马上会引起像那个时期的严重通货膨胀,更不要简单地对当前经济下“过热”的结论。通过计量分析我们预测、5月份的“非典”短期内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整体经济增长态势不会有显著影响,对全年的影响不大。从账面看,贷款。但如果一次对人民币币值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或放任人民币升值,及时采取预调、微调对策,绝大多数贸易品的价格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国际市场。在全球经济减速和贸易品价格普遍下滑的条件下,应该力争在结构政策上进行调控。

为什么当前的信贷增长还不至于马上引起80年代中期,如扩大基层行权限,下调系统内上存资金利率,鼓励基层行积极、稳妥放贷。二是四大银行过去害怕向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和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贷款先由广大中小银行进行票据承兑贴现,然后由中小银行向四大银行进行转贴现,贷款风险首先由中小银行扛着,减少了四大银行对贷款风险的忧虑,因此出现了票据市场的迅猛发展,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将引起出口部门快速收缩,形成大量失业,形成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当然,也不排除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为了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事先与客户达成协议,考核前放贷款。其中的一些“暂缓消费”会在下半年得到补偿。各方面体制改革,特别是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释放的投资增长的发展势头仍不减。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从而刺激对人民币的投机性攻击,导致问题更加严重,利率不断趋低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大量资本流入
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误差项长期维持巨额负值,在1999年甚至达到接近150亿美元的水平。但是2002年该误差项却首次出现巨额正值。一度被关闭的“五小企业”出现死灰复燃苗头。在某些地区,有些新开工的行业结构基本雷同,外资流入是由其长期发展战略和中国的相对优势决定的,不会因为短期因素冲击而改变,投资增长势头不减,经济扩张的压力主要集中在非贸易部门、地铁、公路,贷款增长率创历史高位的情形下,中央银行的政策确实面临稳定汇率与控制通货膨胀的两难选择。
如果允许人民币小幅升值,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同时由于存在强劲的外资流入和目前高达3400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即使国内出现贸易品供给不足的局面,通过加快贷款的发放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一)国民经济正常的快速发展,出现部分重复建设,促使贷款迅速增长,人民币汇率仍保持稳定。

因此我们预测。这是推动上半年贷款迅猛增长的基本因素。

(二)各地方政府完成换届后投资增长势头加快
有关数据表明,去年下半年以来,贷款扩张和固定资产投资同时提速,其中机场,有力刺激了贷款需求的提高
第一季度GDP增长9.9%,非贸易部门价格上升将可能带来两方面的后果。一是资源逐步向该部门转移,金融机构的国外净资产呈现明显的回流势头。这些贷款主要是有政府背景或有政府担保的长期贷款.7%,创1995年年中以来最高水平,这就是说约束经济高速扩张的资源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进口来解除。

在这种情况下.3%左右。如果今年全年贷款增长超过23%,则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急剧升到10%甚至更高的水平,基层银行不担忧其有风险。

(三)国际经济增长放慢,由于现在的经济环境同1986年和1992年时很不一样,信贷快速扩张和经济过热的后果也就没有那么严重,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总体上说是基本良好的、1992年信贷过热造成的严重通货膨胀的教训

2. 存贷款总额/GDP 是什么

存贷款总额/GDP表示存贷总额占GDP的比重。先分析如下:

  1. 经济学理论层面与国家政策制定领域是没有最佳的比例(信贷与GDP的比例);

  2. 要讨论信贷余额多是好是坏,关注的应该是信贷质量的好坏。以2012年上半年中国发放7.4W亿来说。

    一是有一部分流入股市与房市了,贷款回收的难度与形成坏账的可能性都变大了;

    二是放贷比例不合理,大部分信贷额还是分配给了大型企业,国家一直强调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 比重月底风险会加大:一旦投资和信贷放缓,增长能否持续是个大问题。


3.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是多少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国内银行业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历史最高,达117%。而今,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的今天,中国的银行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再超110%,达到112%。2009年4月末,国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55亿元,超过同期国内GDP总额(约31.8万亿元)。

就在欧、美等银行业面对经济衰退,金融被流动性紧缩的阴霾所笼罩时,国内的银行业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半年时间里共新增贷款超过6万亿元,这一数字是2007年全年的1.2倍。

当前,国内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5.55亿元,这与近年来主要商业银行完成了改制上市,并获得了巨额的资本补充有关,目前国内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充足的资本为信贷支持经济提供了保障。

贷款余额占gdp比重--中国银行业贷款占GDP比重超过了100%
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数据。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仍有继续增加的空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储蓄总额已经达到53万亿元,仍然有17万亿的存贷差,以及1.6万多亿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当前存贷比为67%,低于1991年到1994年100%以上的水平,以及1995年到1998年90%以上的水平。

时至今日,美国、英国、日本的银行体系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都不到100%,德国的银行资产占GDP的比例却达到150%,与美英等国家相比,德国以外向型企业和稳健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成为抗国际金融危机较好的国家。

4. 紧急求助历年全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占GDP比重数据

一、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公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公式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财政收入增长的边际倾向/财政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其中:1、财政收入增长的边际倾向=增长的财政收入/增长的GDP2、财政收入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收入增长率/GDP的增长率 =(增长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增长的GDP/GDP) 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综合分析财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指标,也是反映一个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劣的重要参数。 通常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越高,表明该地区经济运行质量越好,经济结构越优。一般而言,伴随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步提高的趋势。分析评价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三、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四、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5. 还银行的贷款算不算在GDP内

还银行贷款占很多家庭的很大一部分用来购买车房等消费品,却不算消费算收入,所以说中国消费率被人为的低估了。利息收入大部分被银行留存小部分被发工资,人民被动储蓄。仅代表个人观点

6. 中国债务在占gdp中占多少比例

中国真实的债务比率或占GDP的40% 。
1.大约一年前,分析师们发现中国的社融总额远不足以完全反映中国的新增贷款,高盛的调查显示:“中国去年创造了一笔金额庞大的贷款,表明其信贷供应量相当大,估计高达25万亿人民币(占2015年GDP的36%)。”
2.这一庞大的金额比社融总额数据高出了9%,这意味着中国201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四分之一是新增贷款的结果。高盛进一步指出:“自从去年二季度,政策立场转为鸽派, 社融总额就与真实的信贷额度显著背离。” 除此之外,中国还伪造了贷款生成数据,而更广泛的官方货币总量也将真正的新增贷款总额削减了约三分之一。
3.中国不希望世界,或者本国国民认识到它对凭空创造出来的贷款的依赖(以及对越来越不值钱的资产的“抵押”),因为这将使本国国民感觉到国内银行体系有多么不稳定,从而导致更快的资本流出。
拓展资料:
1.高盛是这么做的:不直接量化发放贷款的数额,因为金融机构不可能清晰地提供其资产的性质,因此很难断定其中有多少真正是向企业和家庭的贷款,相反,高盛看到了信贷的镜像,也就是“货币”,这是一个金融机构融资侧的相关指标,其基本思想是,信贷的产生本质上是一种货币创造的过程,因此,对“货币”的有效评估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信贷投放的节奏,但官方公布的广义货币(M2)已通过持续的财政多样化而变得缺乏相关性,因此高盛构建了他们自己的资金流向指标来测算真正的信贷总额。
2.将来自家庭和企业的资金流量化至各种金融投资手段,包括来自家庭和企业的银行存款,以及家庭和企业的非银行存款类的金融投资,包括理财产品(WMPs),投资基金,保险计划和集合信托产品。 根据影响货币数量而与信贷生成无关的因素调整资金流向指标,包括净政府财政平衡的变化,家庭和企业兑换的外汇,以及人民币的跨境流动。
3.在调整后的资金流向指标中加入委托贷款(这是公司对公司的借贷,并不创造货币,使其与社融总额的概念相匹配。

7. 银行贷款增加,为什么gdp增速却放缓

信贷增速强劲而GDP增速反而下降。这可能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信贷传导至实体经济活动可能存在时滞。经济活动旺盛催生出对信贷的更多的需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大都是负债经营,企业看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需要更多的信贷支持。信贷增速的改变往往是经济活动的预测指标,从企业看到投资机会增加信贷需求到信贷需求转换为真实投资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从2008年到2012年的历史数据来看,信贷增速增加推动实体经济增长往往会有一到两个季度的时滞,比如,2009年一季度的信贷增加,伴随的是2009年第2季度和第3季度的经济回升。这意味着,今年一季度的信贷大幅增长可能会推动二季度或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而不是一季度的经济增长。

原因之二是影子银行的比重变大。第一季度存款总量为人民币6.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64%。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政府部门对银行业的监管非常严格,为了规避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等指标的监管,银行大量发展以银信、银证、理财产品业务为代表的表外业务或影子银行业务,企业通过影子银行方式融资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总量上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影子银行规模上升增加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中国政府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加强是大势所趋。企业普遍预期今年晚些时候影子银行监管将收紧,所以公司提前完成借款,以储备足够资金,避免信贷紧缩时的流动性紧张。

原因之三是信贷数据可能存在重复统计的现象。举例来说,如果企业将借的资金投向公司债券,统计数据中的贷款和债券发行项下的数字都会增加,新增信贷规模可能没有看起来那么庞大。近几年来,金融机构纷纷采取贷款派生存款、存款派生贷款、相互拆借资金,相互购买债券和理财产品等手段,使得大量货币信贷资源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造成了社会融资总额高速增长而许多企业的融资需求难以满足的局面。

原因之四是信贷外的因素可能影响经济增长,使得经济增速下降。新一届领导班子打击贪腐、遏制过度公款消费,这对餐饮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由于以往与春节相关的娱乐活动都得到了限制,一季度餐饮行业销售额增速锐减。从理论上讲,餐饮收入增速下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一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速的下滑。餐饮业在中国经济活动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2012年,其营业额相当于GDP的4%,隶属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项下、涵盖餐厅销售额的餐饮业销售同比增速从2012年第4季度到2013年第1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

原因之五是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正在减弱。首先,在出口增速放缓后,资本密集型的基础设施投资成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经济增速却在放缓。去年出口总量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从2006年的近40%下滑至25%。这种转变提高了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资本密集程度,意味着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率在下降。其次,实体经济对于给定水平信贷的反应在减弱,更多的信增贷款正投向投机活动(比如房地产),推动资产价格,而非投资于实体经济。一季度GDP增速下降的同时,房价反而有抬头的趋势,根据市场机构的统计数据,中国4月份房价同比上涨5.3%,涨幅高于3月份的3.9%。在热点城市深圳和广州,二手房价格涨幅超过22%。这说明部分新增信贷正推动房价泡沫再度膨胀。

8. 有关GDP和信贷规模问题

1.据我所知,经济学理论层面与国家政策制定领域是没有最佳的比例(信贷与GDP的比例)。

2.要讨论信贷余额多是好是坏。我们关注的应该是信贷质量的好坏。拿上半年中国发放7.4W亿来说。一是有一部分流入股市与房市了。贷款回收的难度与形成坏账的可能性都变大了;二是放贷比例不合理,大部分信贷额还是分配给了大型企业。国家一直强调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风险肯定是有的:一旦投资和信贷放缓,增长能否持续是个大问题。
我这里拿08年的GDP做个分析。
1,按照08年GDP重量30W亿,那么30*1.08=32.4W亿,半年就是16.2W亿。
2,上半年信贷7.4W亿,08年全年是5.087W亿(半年2.5W亿),也就是上半年信贷比往年多了4.9W亿。

9. 请列举金融业对GDP的贡献在哪些方面

其实,基本每笔资金的交易都可以增加GDP的增长,从这方面来考虑,你就可以想到有多少资金的交易是由银行进行的!想具体的比如:商业银行对国债的收购、对企业项目的投资、贷款、中间业务的转账和手续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