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贷款类型 » 消费金融市场贷款人数
扩展阅读
委托贷款流程图 2024-09-30 12:33:04

消费金融市场贷款人数

发布时间: 2022-06-14 06:36:53

⑴ 消费金融是哪个平台

这个不是平台名字,只不过是第三方催债公司不敢用真名追债才这么写的.。
消费金融有很多平台,比如京东白条、淘宝的花呗还,美团也推出了自己的消费金融,这样的平台还有很多。消费金融的最大特点就是先购买,后到期再还款。
以京东白条为例,在京东上它会给你一定的额度,然后在京东上购物,就用白条支付。一般来说京东白条的这个结算时间是每个月的29号,你在29号之前,把白条还清。你可以看到自己当月在京东上所消费的额度,有利于自己调整下一个月的消费行为。在消费金融平台上购物要理性消费,不要超前消费。
【拓展资料】一、消费金融,即以消费为目的的信用贷款。一般指机构或企业为个人提供的、以日常消费(不包括住房和汽车消费贷款)为主要需求的小额贷款产品和金融服务。消费金融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一般在1-12个月)等特点,流程简便、申请材料要求简单、到款迅速。消费金融的参与机构形成了以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电商系、P2P系为主体的市场格局。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已由2010年1月的6798亿元,攀升至2018年10月的84537亿元,占境内贷款比重由1.7%上升至6.3%。消费金融
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效应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势头,我国政府于2009年正式宣布启动消费金融试点。2010年,我国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立。2013年9月,银监会宣布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试点城市已达16个,新增的城市主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包括武汉、广州等。2013年11月,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民间资本介入、放开营业地域限制、增加吸收股东存款业务,推动了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扩容。2014年,修订后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鼓励更多具有消费金融优势资源和分销渠道的出资人参与试点。
三、2015年,监管部门将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原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行业公司。2016年,行业开放力度持续加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网络零售平台在小额消费领域开展合作。
四、2017年底,针对“现金贷”等行业乱象,强监管时代来临。《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出台,对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由点到面逐步从严,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潜在风险被不断肃清,平台的“戾气”逐渐被驱逐。

⑵ 拒绝野蛮生长,消费金融下半场已来

中央一号文件删除了“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句子,尽管是针对三农的文件,却也折射出国家对发展互联网金融由热捧到降温的态度。

2016年可以说是P2P发展的转折点,“融资”、“牌照”、“跑路”等关键词已经成为了这一年热词,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史上最严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迫使大部分P2P机构宣布转型做消费金融业务,而消费金融真的是最后一个金矿吗?各细分领域的消费金融真的那么美吗?

消费金融从2016年进入了野蛮生长期,分期贷款业务已渗透到各个细分领域,包括教育、医美、校园、装修、医疗、旅游、租房等。截止目前,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壮大至21家,获得牌照,意味着可以从银行同业拆借资金,资金成本将大幅度降低,且可以设立资金池,发展将极大加速。

结合每个行业的特定场景,线下渠道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竞争的主要壁垒。线下渠道主要是商家和消费金融公司签订协议,当消费者在商家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与消费金融公司签订分期协议,然后由消费金融公司向商家垫付商品或服务的全价,并支付商家返点。而消费者往往只能被动选择商家所推荐的消费金融品牌,造成了各消费金融平台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去和较大的商家搞好关系,以此来获取市场份额。

无独有偶,日前在教育消费金融领域做的不错的两家:宜信停掉了教育消费金融业务;专做学贷的贷贷熊的学贷业务也停掉了。这背后说明了什么?。作为行业标杆性的企业做出这种举动很有可能表明将来行业发展艰难,涉及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首先考虑的一定是资金成本和风控成本。尽管做普惠金融的体量更大,但放到一个具体的细分领域,投入产出比则是衡量的硬性标准。例如在教育消费金融领域,目前还是属于苦差事,赚不了很多的钱甚至会赔钱,这或许也是宜信和贷贷熊停掉业务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体量够大,且风控可以做到万三以下(坏账率做到万分之三以下),规模大、坏账少、资金便宜自然赚的多,但令人担忧的是多消费金融公司的坏账率已高达20%以上。还有一个局限性,这是它的客单价决定的。如果贷款低于一万元的话,你会发现消费金融的切入点其实就蛮难的。

用户规模快速扩张,风控的不严格,导致所服务的客群变得鱼龙混杂。消费金融原本设想的最为理想用户,应该是80、90后,那些具有成长空间,只是提前消费的年轻客群。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高危”人群进入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视野,部分用户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更有甚者都没有还款的意愿。很多机构急功近利也是导致坏账的原因之一,为了完成业绩采取“欺骗”、“过度承诺”,引发纠纷和机构跑路。

消费金融的用户,多是没有央行征信数据的用户。仅仅依靠一些黑名单以及一些共享的数据库很难对用户进行一个有效甄别,风控模型的建立到成熟还需要走完一个1到2年的还贷周期,因此风控的不严谨导致行业坏账率居高不下。很行业覆盖坏账率的方式有如下几种:1.提高利率,直接从未成为坏账的用户身上攫取利润,胆子大的公司的年会利率会远高于国家对高利贷的规定标准。2.拉新用户,用户基数增加了,坏账人数固定,因此坏账率下降。3.通过融资来覆盖坏账造成的损失。


2017年,毫无疑问,不注重风控一味索取流量的消费金融平台,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随着用户规模的趋于稳定,估值已经很高的公司,在2017年里需要证明它的盈利能力,否则融资将会更加困难。因此,坏账率难以被冲抵覆盖,盈利又极为困难,容易陷入到一个死循环。

即使目前尚未有机构全方位统计消费金融人群的数量及贷款需求的规模,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小微借贷的需求是巨大的。根据清华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消费信贷的用户以30岁以下的中低收入群体为主,大部分为男性,61.41%的客户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超过一半的客户信用卡额度为0。没有信用卡,却面临着与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的经济压力或消费欲望,常常需要借钱来度过余额不足的窘境,这样一批消费群体,我们称之为“常贷客”。

常贷客,顾名思义就是总缺钱,没有信用卡或信用卡额度低,转而成为各家小贷公司的常客。他们未被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所覆盖,但在中国却有着庞大的人群基数。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不高又不愿跟家里要钱,但一次性交完三个月的房租,接下去一段时间的生活费便捉襟见肘,这时提供小额现金贷款的平台就能帮助他解决燃眉之急。事实上,常贷客就是现金贷人群,他们的产生是由于长期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得不到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随着信贷政策放宽以及人群消费意识的觉醒,众多小贷公司、网贷平台等应运而生,为这部分人群提供现金贷产品。据粗略估计,小额现金贷人群中,有多头借贷行为的用户占比超过50%。并且,由于网贷信息不记入央行的征信系统,网贷平台之间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多头借贷现象,违约的概率就上升20%以上,网贷平台面临的无论是信用风险还是欺诈风险,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

消费金融的底层是大数据,随着网贷机构间在贷款人征信数据方面的共享,在用户申请贷款之前和申请之后,已经存在相应的技术去识别该用户是否有逾期或者多头借贷的嫌疑。对于多次借贷逾期,或频繁靠拆东墙补西墙的客户,机构通过信息筛查,决定是否放款。网贷机构其实在设定借款利率的时候就已经将各类风险计算在内,最终逾期和多头借贷等风险大部分都会分散到借款人头上。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消费金融是典型的高门槛行业。监管门槛高,干啥都得先拿牌照;资金门槛高,仨瓜俩枣的闲散资金恕不伺候;专业门槛高,槛外人听不懂门内人的话。所以当Fintech打出小额快速低门槛的亲民牌,大水就冲进来了。其实不管手里拿着的是算盘,还是键盘,盯着的是账本还是触屏,金融本质还是资本跨时间空间配置,市场最核心的功能还是风险定价,机构最重要的工作还是风险控制。技术、算法、模型是中性的,Fintech也确实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互联网消费金融走稳重才是王道。

对消费金融行业而言,有人主张实行“母爱式”弱监管,为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有人则认为应采取“父爱式”强监管,对违法违规的平台予以严惩,防止突发性的金融风险。简单的评判强监管与弱监管孰优孰劣无异于刻舟求剑,没有任何意义,但就金融行业的本质和历次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意味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严重失调,每一次危机都意味着金融监管的失败和随之而来的重大变革刘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但这一切基本都是事后评价,在事中尤其是当机如何把握监管的“度”给监管部门带来了诸多挑战。建议相关监管部门采取比较硬的“软”手段,即通过设置层层措施,如金融备案、电信运营备案及资金存管等等,使不同类型的平台接受种种“考验”,“存活”下来的平台的则将具备更高的风控能力。


作者:尉迟道坤,网络问咖认证大咖,资深投资人,多家上市公司顾问,知名教育集团合伙人

⑶ 最近公布的负责任消费金融信贷商榜单的评选标准中,平均贷款规模被称为重要指标之一这是为什么

平均贷款规模是考量消费信贷服务商普惠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消费金融公司的平均贷款规模要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公司,这说明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很好的金融普惠度,捷信消费金融公司平均单笔贷款额度在3,400元左右。

⑷ 消费金融公司有前景吗

随着网络购物场景的发展,消费金融开始涉足电商领域,针对消费者最关注的价格因素,推出分期付款、30天无责免息等产品,分散消费者的购物压力,刺激消费增长,尤其是中高端消费的增长。消费金融除降低消费者购物压力刺激消费以外,还可以帮助电商企业及商家进行商品营销。通过优惠的支付条件吸引用户,实现用户引流和商品导购。例如根据电商平台的行业及人群特征,推出特定的营销活动,用户通过参与活动或者获得价格优惠,或者获得电商平台及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的消费积分。这种营销活动在引流、导购的同时,还可以增强用户粘性。
互联网消费金融在电商领域的应用,目前处于信用累积的过程,未来实现数据沉淀之后,基于个人账户的信用数据提供更多产品以外的增值服务,将成为其发展的一大趋势。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
前瞻产业研究院显示,2015年中国人民币信贷余额达到93.6万亿,同比增长14.9%;同期消费信贷余额达到19.0万亿,同比增长23.3%。近年消费信贷余额增速显著高于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速。预计2019年消费信贷余额将占人民币信贷余额总额的四分之一,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在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增长。
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
2013年至2014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陆续有电子商务企业、在线支付企业以及P2P信贷企业加入,同时,传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在抓紧在互联网领域的尝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指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达到60亿元;伴随着京东与天猫等进入市场,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83.2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整体市场则突破了千亿。预计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9年达到3.398万亿元的水平。
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原因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参与主体从原有的P2P为主导的消费金融市场,拓展到目前以电商生态为基础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参与主体的数量和类型较2013年有明显突破;
其次,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市场持续高速增长,用户消费需求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消费渠道进一步拓宽;最后,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开始进入真正的爆发期,2014年则延续了2013年的强势表现,在理财、投资以及信贷领域均有突破。
实际上,自2014年开始,电商生态的消费贷款在互联网整体消费贷款的比例开始迅速攀升,艾瑞咨询预计,在2016年该项业务将成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中最主要的商业模式。
技术创新,互联网释放消费金融需求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对用户行为习惯造成了颠覆性的变革,大数据技术解决了消费金融领域风控的效率瓶颈。同时,随着
2015年央行向8家私营机构发放个人征信业务试点许可,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分析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浏览、购物、社交等多维度数据,可以更好地覆盖以往央行征信体系覆盖不到的长尾人群。近年来,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0%以上,在个人征信业务许可的当年更实现了546%的增长。
另外,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也使得消费金融摆脱了固定场所的限制,移动端成为消费金融的重要阵地,2017年移动消费金融用户渗透率达到了15.9%
消费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对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从对金融机构的定向业务支持转而对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全面支持。银监会放开了消费金融公司审批的地域限制和数量限制,成熟一家,审批一家,积极推动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的常态化。
消费场景日益丰富,互联网渠道直接触达客户
首先,电商改变了大众的购物习惯,消费渠道的便利性激发了小额高频的购物需求。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将互联网的流量竞争从线上延伸到了线下,线下的消费场景包括3C产品、电动车、医美、租房、培训教育、旅游等。
随着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监管政策将逐步出台,行业将迎来整改。监管政策的不断深化加强,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会两级分化,不合规的平台将会逐步的退出市场,合法合规的平台将会以金融科技促进机构自身的发展,加强风控和定价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未来,在场景、数据和风控基础上持有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会促进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给用户带来美好的消费体验,给社会创造无限的价值。

⑸ 消费金融风险与机会并存,未来的出路在哪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崛起,消费的观念也在慢慢改变。一些分期付款的消费金融大热。而消费金融良好的宏观政策和环境也为消费金融奠定的基础。
一个现象是,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在信贷结构中占比仅20%、最终消费率约为50%,而美国的消费信贷占比则超过了60%、最终消费率约为80%。从中美两国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消费金额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可以容纳更多参与者,一起做大市场。
数据显示消费金融行业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仅有60亿元;2014年交易规模突破183亿元,增速超过200%;2015年则突破千亿元,增速超过500%。中泰证券预计,到2020年,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十万亿元。
传统银行也在近年加大了对消费贷款重视度,各类名目的信用消费贷产品大大增加。银行的信用贷款最高额度通常可达50万-80万不等,但只有30万以下金额可以直接打到贷款人账户由其自行支配,30万以上金额按照银监会要求必须采用受托支付,直接付给交易对象。

⑹ 消费金融系统是怎么样的消费金融系统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消费金融系统通常分为消费贷款系统和消费分期系统,都是为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
消费金融行业的推动,不但提高了消费者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而且还促进了经济增长。目前消费金融市场空前的火热,消费金融服务方式以及手段,已经在消费金融市场逐渐成熟和新兴待开发的消费金融功能也已得到广泛使用。博恩软件消费金融系统是博恩软件自主研发,集合了消费贷款、消费分期、现金分期等为一个整体的消费金融业务管理系统,能助力企业迅速、有效的开拓消费市场,促进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最重的是自创的风控系统,能实现风控最小化管理。满足消费金融公司对消费金融系统的各方面的定制需求。

⑺ 广州每月放贷总额是多少有没有人知道,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小贷,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1月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65万亿元,同比多增9257亿元。这一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打破了有统计数据以来的年度贷款投放记录。2015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1.72万亿元,在当时同样创下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的单月信贷投放规模,也大幅超过了市场预期:去年1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多增4466亿元。
从结构上看,个人住房贷款依旧是大头,被视作代表个人住房贷款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全年增加了5.68亿元,占全年新增信贷总额的45%左右。
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33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49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6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6.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28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94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992亿元。
同样在2016年创下历史最高记录的,还有包括信托贷款在内的社会融资规模。
数据显示,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比上年多2.4万亿元。其中,去年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63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少2068亿元和1855亿元。
同时,代表广义流动性的M2同比增长11.3%,低于去年年初的既定增长目标。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当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1个和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48.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增速比上月末低1.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6.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6.83万亿元,同比增长8.1%。全年净投放现金5087亿元。

⑻ 消费金融是什么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风险相对较高,银监会因而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标准。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消费金融未来发展:

1.竞争优势不明显。

中国目前(截止2009年底)消费信贷市场80%以上是房贷和汽车贷款,留下的20%,如教育、旅游、婚庆等,一般的商业银行也提供相关服务,不少银行发放的信用卡都有分期付款功能。虽然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这个上限比一般的信用卡要高,也不见得有太大的竞争优势。

2.征信体系残缺下的囚徒困境。

在指国征信体系残缺的情况下,消费金融公司要和消费者达成一定信任关系谈何容易?要么调查一个人的信用记录做不到快捷,要么你做到了快捷但可能面临客户的信用风险。这显然是一个囚徒困境,没有了快捷和无担保,等于没有了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3.资金来源之困。

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存款,除了自己的资本金之外,《办法》规定可以通过境内同业拆借、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以及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进行融资。尽管《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做股东必须总资产达到800亿元以上,但这依然无法消除消费金融公司自身风险大、融资难的困境。

4.捡银行鸡肋业务成败难料。

但消费金融与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不同,并非一开闸即“盈利滚滚”。一个明显的悖论在于,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在于婚庆、旅游、教育等小额消费贷款领域,而这些业务实际上早已属于商业银行个贷部范畴,但并没有被个贷部充分重视,目前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承担的即是被摒弃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