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贷款类型 » 冒用企业员工名义贷款

冒用企业员工名义贷款

发布时间: 2022-08-27 08:06:00

1. 公司老板擅自用员工身份证复印件到银行贷款是否违法

1、复印件是不可能取得贷款的,贷款必须经过本人签字,或者有本人的授权委托书!如果银行给予办理,只能是银行和企业合国诈骗,作为员工本人完全可以控告!
2、银行催你的款?你还没有去控告银行呢!
3、但如果你本人签字了,或有了授权委托书,那么就认为你知情同意,那么,你就应该偿贷了!
4、如果你不属于上述3条,你可以将企业和银行作为共同被告起诉!侵犯了你的权力!

2. 公司让员工以个人名义为公司贷款合法吗

1.公司用员工个人名义帮公司贷款,责任由谁负的规定:一般是谁的名字就由谁负责,贷款人是谁,银行就找谁,贷款人是第一责任人。 贷款担保人的责任: 1、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物权法》、《担保法》、《担保法解释》,在不同情况下,保证人需要承担的责任有:民事责任、民事连带责任、担保(保证)责任、赔偿责任。
2、《担保法》第六条 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
3、第十八条,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
4、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拓展资料
向银行贷款需要满足贷款的条件,签订贷款合同。
1.银行申请贷款业务的条件:
2.年龄在18到65周岁的自然人;
3.借款人的实际年龄加贷款申请期限不应超过70岁;
4.具有稳定职业、稳定收入,按期偿付贷款本息的能力;
5.征信良好,无不良记录,贷款用途合法;
6.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7.公司可以将资金出借给个人。《公司法》规定公司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所以对于符合公司章程规定或者经过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同意,可以将公司的资金借贷给他人。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对法院审理的民间借贷进行了定义,明确民间借贷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
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款案件的若干意见》中还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用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4倍之内的利息,依法受法律保护,超出部分则不受法律保护。”

3. 公司欺骗员工以员工名义贷款怎么解决

贷款合同的借款人有清偿债务的义务,员工可以拒绝在贷款合同上签字。

4. 医院利用职工名义借款合法吧个人承名借款单位使用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这种做法不合法的,很多企业都会这么做,以员工名义借钱,单位使用,这种是不合法的,

5. 公司老板欺骗员工,利用员工的名义贷款属于什么行为

6. 劳动法 公司让员工以个人名议为公司贷款是否违法

行为人要自己确定,最终的法律意义可不是公司要求。你自己一定要明白,你一旦做了,就是你自己的行为了,而非企业行为。

7. 公司在员工不知情的情况下用员工的身份证办理贷款,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求回答!!

这种做法已经侵犯个人的权益。

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找公司协谈。

如果不能协商可以提出起诉。

8. 我是某公司一名员工,在老板和银行的串通下用我个人名义贷款500万怎么办

收集足够的证据直接去经侦支队区报警,像你说的那么他们已经是犯罪了

9. 公司老板欺骗员工,利用员工的名义贷款属于什么行为

经济诈骗啊,涉嫌诈骗,尽到公安机关报警。如果证实可以要求赔偿。

10. 公司能不能擅自以员工名义贷款或借款

1、企业可以向特定个人借款。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公民与企业间相互借贷属于民间借贷,为法律所允许,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为有效。2、向不特定人借款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集资,可被处行政、刑事责任。吸收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都是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法律规定,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如果企业想向社会公众筹集经营资金,必须达到法律规定的条件,并且履行法律规定的手续,否则,即为非法,行为人甚至可能受到刑法的制裁。3、企业与企业之间贷款,当前被贷款通则所禁止,且有明确的行政处罚,虽然该规定仅是行政规章、且不合理,但仍有法律效力。(10)冒用企业员工名义贷款扩展阅读: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无效:(一)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二)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三)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